课件17张PPT。悼念玛丽 居里爱因斯坦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以凝练的语言表达深刻思想的特点。
2、 学习居里夫人热忱、顽强、献身科学的崇高品质。
3、 理解文章新颖脱俗,深刻高远而发人深思的立意。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
悼念(dào) 崇高(chóng) 真挚(zhì)? ?
钦佩(qīn)? ?热忱(chén)
妥协(tuǒ) 抑郁(yì) 律己之严(lǜ)??????
公正不阿(ē)
你来介绍一下
居里夫人
法国著名的放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 1867年11月7日生于波兰华沙,原名玛丽·斯科罗多夫斯卡,后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她为居里夫人。188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高级中学,获金质奖章。由于当时波兰大学不接受女生及家庭经济拮据,故在华沙当了8年家庭教师,1891年才到法国上大学。1893年以物理学第一名的成绩获巴黎大学理学院学士,次年又获数学学士。1906年丈夫居里因车祸去世,她接替丈夫而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 她的主要贡献是以毕生精力研究放射性元素,是放射性化学和物理的奠基人。居里夫人用验电器检验了当时80种已知元素的化合物,发现钋元素的化合物也有放射性,铀化合物比纯铀有更强放射性,从而推断其中必有一种比铀更强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1898年居里夫妇从沥青矿中首先分离到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碲”元素,居里夫人为纪念她伟大的祖国波兰,命名为钋。接着他们再接再厉,处理了数十吨沥青矿残渣,历时4年。终于提取到0.1克氯化镭,并确定镭是一种新元素。 居里夫人简介: 1906年 4月19日,皮埃尔·居里死于车祸,居里夫人毅然接替丈夫工作,更进一步纯化氯化镭,测定镭原子量为225。1910年9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首届放射学大会上,与会者一致同意:为纪念皮埃尔·居里,以1克镭处于平衡时所放出的辐射量为1居里。尽管居里夫人已是世界知名科学家,但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她和她的长女约里奥·居里毅然一起参加战地服务,为伤员担任X光透视工作。战后,她又提倡把镭用于辐射医疗,特别是在抗癌方面造福人类立了大功。更可贵的是对这项伟大发现,她拒绝申请专利而致富。 居里夫人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得到过两次诺贝尔奖(1903年物理奖和1911年化学奖); 一生担任过25个国家l06个荣誉职位,如英国皇家学会、德国化学会会员;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 由于她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使她于1934年得了癌症——恶性白血病。1934年7月4日逝世于法国尚萨瓦省的疗养院,终年67岁。 荣誉就像玩具
???? 有一天,有位女士来居里夫人家作客。 她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在玩一枚奖章。她仔细一瞧,发现是英国皇家学会发给居里夫人的金质奖章,感到十分惊讶,便不解地问:“玛丽,能获取这枚奖章,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是极高的荣誉啊!您怎能给小孩子当玩具玩呢?” 居里夫人淡淡一笑,平静地对女友说:“我想让孩子们从小明白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女友急切地问。 “正确对待荣誉。在我看来,所有荣誉就像玩具一般,仅仅玩玩而已。孩子不能守着这种荣誉生活,不然,她将一事无成。” 女友不禁赞同地点头。
请大家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并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
(1) 课文着重从哪一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并具体论述了哪些内容?
(2)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课文从那些方面来具体阐述?
自学内容一自学内容一1 道德品德方面
2 阐述人品与才智的关系,高度赞扬居里夫人的人品比才智更加出色.
3从人格、品德、热忱、意义方面来具体阐述自学内容二再读课文,思考交流:
(1) 你认为最好的句子有哪些?简述理由。
例句:①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②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2) 你不懂的句子或问题有哪些?你能设计几个问题吗?试试吧!(结合《每日语文》p118 7—11题)自学内容二(1)
这样的句式表示让步关系,先退一步,在进两步,强化了肯定的语气,充分突出了优秀品质的意义.
①强调和突出了“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②充分表明优秀品德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因素.
演讲辞语言有什么特点一、 准确性。演讲使用的语言一定要确切、清晰地表现出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揭示出它们的本质和联系。?
1、思想要明确。 2、具备丰富的词汇量。 3、注意词语的感彩 4、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二、简洁性。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多的内容。注意文字的锤炼和推敲并做到精益求精,一字不多,一字不易。 三、通俗性。 1、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 2、演讲的语言要个性化。
3、要说自已的话。?
4、语言要生动感人。
“钋”与“波”
1897年7月,居里夫妇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从含铋的矿物中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它的化学性质与铋相似,但放射性比纯铀强400倍,居里夫人惊喜欲狂,叫道“钋,钋!” 原来在实验之前,居里夫妇就在商议新元素的名称时,玛丽说道:“假如存在新元素的话,我想叫钋,纪念我的祖国波兰!” 皮埃尔深知玛丽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要用新元素的名称来争得祖国的荣誉和人民的光荣。居里赞同地说:钋,波兰!波兰,钋! 这样,被居里夫妇命名为"钋"的新元素便问世了。
?
课外拓展: 在丈夫皮埃尔去世以后,居里夫人开始一人担负起抚养孩子的重担。当时她经济上拮据,还得补贴一部分给科研。有人建议她卖掉与皮埃尔在实验室里分离出的那1分克镭,这在当时价值100万法郎。居里夫人则认为,不管今后的生活如何困难,决不能卖掉科研成果。她让女儿从小养成勤俭朴素、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思想。居里夫人毅然将镭献给了实验室,把它用于研究工作。后来她带着两个女儿赴美国接受总统赠送给她的一克镭时,也同样告诫女儿:“镭必须属于科学,不属于个人。”? ????? 1935年,伟大的科学家玛丽·居里夫人离开了这个世界。爱因斯坦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他没有崇扬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光辉业迹。按理,居里夫人开创了放射化学,发现了2种新的元素,深入研究了放射性元素镭的性质,她的科学成就是应该认真介绍的。但是,爱因斯坦谈的却是她伟大的精神。他指出,居里夫人在放身性研究和元素镭的研究中的巨大成就的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是靠着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他还深刻指出:“居里夫人的人格力量和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还存在于欧洲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爱因斯坦的演讲含义深长。
一句话演讲:话不在多而在精居里夫人,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因斯坦认为: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比他的才智成就更为重要。
敞开你的心扉,谈谈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道德品质与才智成就哪个更重要?(注意有理有据)畅所欲言课件19张PPT。左拉二十七、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教学目的
1、莫泊桑的文学成就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感情饱满,以情动人。
3、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汪战争爆发,遂应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莫泊桑简介: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主要作品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俊友》等。
左拉(1840—1902),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一生写成数十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为《萌芽》。与莫泊桑交往甚密,他在得知莫泊桑英年早逝的消息后,以无比悲伤的心情于1893年7月6日在莫泊桑葬礼上发表了演说。
作者简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六段,可分成四部分。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一、(第1段):写向莫泊桑致敬。二、(第2—3段):从两个方面写对莫泊桑 的深情回忆。
三、(第4—5段):精辟地论述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四、(第6段):以“永在”的赞词结束演说。
1、第1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第2段从莫泊桑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自学内容二:3、第3段怎样具体回忆莫泊桑的成名经过及其杰出的文学成就?
分析演说内容5、第5段中作者怎样评价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6、第6段莫泊桑光荣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这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
4、第4段中作者对莫泊桑作品评价的句子有那些?分析演说内容第1 段:一方面把作者自己炽烈的痛惜之情和深切的缅怀之情全部地托出,为演讲的展开奠定了强有力的感情基调;
另一方面也把听众“同样的情感”引发出来,形成情感和认识上的一致和共鸣。
第2段,回忆初识莫泊桑。左拉认识莫泊桑的地点是在当代文学大师福楼拜的家中。当时,莫泊桑的年龄在18至20岁之间,血气方刚。
莫泊桑外貌特征:“眼睛明亮”神 态:“含笑”“沉默不语”品 质:“谦恭”“洗耳恭听”睿 智:“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性格特征:“开朗”“坦率”“朝气”身 体:“棒小伙子”“健康的气息”第3段,成名经过及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莫泊桑的《羊脂球》独占鳌头,使他一举成名。
“下车伊始”说明
“决定意义的作品”,
“跻身于大师的行列”,《羊脂球》是莫泊桑的处女作;
是对《羊脂球》的高度评价;
是写这篇小说的重要意义。
左拉回忆莫泊桑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作品之多“高产、稳产”,“源源而出” “无限地丰富多彩”艺术水平之高“炉火纯青”“令我惊叹”“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文 学价 值“小小的喜剧”“完整的戏剧”“生活的窗口”这些比喻 艺术 感染力
“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文学成就第4段,对莫泊桑作品的评价。左拉以独词句“啊!”开头则感叹,也是惊叹。在强烈的褒贬对比中,展开对莫泊桑作品的评价。
左拉把莫泊桑的作品比做“清澈的美的源泉”,而读者对它的欣赏仿佛是“在清泉中开怀畅饮”。左拉深情地说“我爱莫泊桑”,是因为他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这是褒;
而对复杂派、玄妙派和晦涩派则认为是“堕落”,是“离经叛道”,这是贬。左拉以“面包”为喻,说明人们需要的是“面包”,
因为它既有营养,又永不“厌腻”的
日常“必吃”的东西。
第5段,论述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左拉通过与“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进行对比,肯定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那些“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能够流传后世的不过是“寥寥几页”,而莫泊桑“一篇三百行的小说”,却成为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的读本,它是“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其寓言或故事则“交口相传”。莫泊桑的光荣所在是:
①他的成名作《羊脂球》是一篇杰作,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生活的窗口”、“清澈的美的源泉”,具有崇高的文学价值;
②在15年中发表了将近20卷作品;
③“他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他的作品是人们日常必吃的富有营养的“面包”。为什么说这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 因为他的作品扎根于人民之中,流传后世,成为“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作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他的作品将永生,并将使他获得永生。”
积累字词:洗耳恭听 下车伊始 离经叛道
卷帙浩繁 无懈可击 叹为观止
血气方刚 炉火纯青 寥寥无几
重荷 精湛 晦涩 醒豁 厌腻
包袱 跻身 晦涩 强悍 清澈一、主旨这篇演说,以其流畅、热烈的旋律,强烈的感情,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莫泊桑弹奏了一曲葬礼赞曲和安魂曲。左拉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热烈地赞扬莫泊桑的文学天才,充分地肯定莫泊桑的文学成就,并在褒贬对比中精辟论述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满怀敬意地预言莫泊桑将与他的作品一样获得永生。 小结二、写作特点1、作者感情饱满,以情动人。
1)毕现情态。
2)结合议论抒情。小结2、语言富有感染力。
以通俗易懂的的词语表达深刻、抽象的道理
2)综合运用比喻、反问、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
课件16张PPT。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
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一、互阅作业 海姆佗( ) 禁( ) 髭( ) ( ) kuà 同liáo( ) nuò( )言 duò( )脚 tuó jīn zī 挎 僚
诺 跺二、感情调节德国民间故事:早年,海姆佗一度鼠害猖獗,居民深受其苦。一日,忽有一个身着花衣的流浪汉来到这里,声称他有一支魔笛,可除祸患。当地贵族应许事成之后,重金酬谢。果然,花衣吹笛人奏响魔笛,将众鼠引入河中,尽数淹死。但此时贵族却拒不履行诺言,花衣吹笛人一怒之下,再次吹响魔笛,该城130名儿童闻声自动跟他出走,然後消失在森林中。 今天公刘先生,却巧妙的借助这个故事传达出了中国人民美好的祝愿,想知道是什么祝愿吗?又巧妙在何处呢? 作者简介公刘(1927— ),原名刘仁勇,刘耿直。江西南昌人,当代诗人。著有诗集《边地短歌》《神圣的岗位》《在北方》《公刘诗选》及叙事长诗《望夫云》《尹灵芝》等 三、自学互帮自学内容一: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1、给文章分段,并说出每段大意。明确:这篇讲演除称呼外,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中国作家代表团由于景慕海姆佗市而提前到达。 第二部分(第2—3段),先略写初到海姆佗市的情况,然后着重介绍和花衣吹笛人攀谈的内容,表达出答词的主要意思。 第三部分(第4段)点明这篇讲演是贺词,也是答词。 2、在这篇答词中,作者构思了与花衣吹笛人对话的情景,借对花衣吹笛人提出的要求表达了对海姆佗建城一千年庆典的庆贺,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花衣吹笛人的故事是与海姆佗市有关的一个故事,作者在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中引用这个故事,显出了对海姆佗市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显得亲切。西方有些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总数呈负增长状态,作者借与花衣吹笛人的对话,要求他不要像故事中那样把孩子带走,从而表现了对海姆市的祝愿,这又显得非常巧妙自然。
从中可以看出,致答词,衷心祝贺,要尊重对方,了解对方,切合对方的实际,说到别人心上,并充分表现自己的真诚美好心愿。1、第一段的中的“早”字表达了中国作家的什么心情?能否删去,为什么?
2、第二段中为什么写商店的橱窗里的老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第一段的中的“早”字表达了中国作家的急切心情,不能
删去,因为删去了就不能具体地表现出中国作家的心情。答:因为写橱窗里的老鼠主要突出花衣吹笛人的不同,写出了与别的地方特别一点,引起了“我”的兴趣。自学内容二:细读课文,明确主要内容。3、第三段中是谁在“抱怨”,他们抱怨些什么,为什么抱怨?
4、第四段“上面的一席话”有什么作用?
答:是联邦德国海姆佗市的人民在抱怨,他们抱怨有些德国青年只顾个人轻松快活,不愿成家,因此儿童越来越少,人口也出现老化的趋势。答: “上面的一席话”回照了前文。
自学内容三:品语言这篇演讲生动幽默,风趣动人,不断激起“鼓掌、欢呼、跺脚”。仔细辨析下列各组的两个句子,体会课文原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1(1)喂,伙计!自打我来到联邦德国,就听到人们在抱怨,说是如今有不少德国青年,只顾个人轻松快活,不愿结婚成家,因此……儿童越来越少了……
(2)自从我来到联邦德国,就了解到贵国儿童人数不断减少。
句(1)好似与人在打招呼,好似与人在亲切交谈。“喂,伙计”这样的呼告,一下子把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拉近了。“就听到人们在抱怨”,“抱怨”是心中不满,本来是贬义词,这里却是贬词褒用,显得生动幽默,风趣动人。而句(2)是一般的陈述句,严肃有余,幽默不足。句(1)模仿欧洲人幽默的语调显得风趣动人,“假如……只管……”这个假设句式又显得很婉转。“伸手”本是贬义,这里是贬词褒用,显得既形象有风趣。
而句(2)为一般陈述句,显得太严肃,缺乏幽默感,不符合西欧人的胃口。2、(1)如今的海姆佗市长先生和他的同僚先生们,可是一些信守诺言的好人!假如他们应许了您什么,只管伸手向他们要好了!(2)如今的海姆佗市各级政府官员具有诚实守信的美德,承诺定会兑现。特点构思巧妙
巧借德国民间故事,友好地指出一个社会问题。虚构与花衣吹笛人攀谈的情节。
语言生动幽默小结这篇讲演巧借有关海姆佗市的一则民间故事,通过虚构和花衣吹笛人攀谈的情节,指出了联邦德国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表达了对海姆佗市市长及其同僚以及对德国人民真诚的赞美之情。 作者本人是一位诗人,有着丰富的人文修养,他能随乡入俗,将讲演的要旨巧妙地融进了妙趣横生的民间故事中,构思巧妙,语言幽默生动。听众的强烈反应,又增强了文章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四、当堂练习1、注音或写汉字 海姆佗( ) 禁( ) 髭( ) ( )kuà 同liáo( ) nuò( )言 duò( )脚 tuó jīn zī 挎 僚
诺 跺当堂练习 2、答词讲究简明、得体、生动、真诚,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演讲效果。设想你过生日那天,家人和同学都来庆贺,为你举办生日晚会,你将怎样致答词?课件20张PPT。讲演者:郭沫若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郭沫若: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四川乐山人。 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抗日战争爆发后 ,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 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相识,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整体感知1、演讲者主要的演讲意图是什么?
2、讲演稿的结构一般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个密切相关部分,你能找出本文的主体部分吗?
3、课文开头几段文字是不是题外话?为什么?
4、课文结尾部分,从内容上看作用是什么?结构分析一(1—4)就“五分钟讲演”引出话题,总领全文。
二(5—11)揭示演讲的主题,阐述“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
三(12)收束全文,勉励青年,深化主题。第一层(1—3)营造轻松气氛,拉近心理距离。
第二层(4)切境抒发对萧红的怀念与哀悼之情,引出讲演话题。第一层(5、6)正反对比,引出讲演主题。
第二层(7—10)分析“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
第三层(11)小结年轻精神的特征.小结:5——11段,提出演讲的主题,分析“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是核心所在。
1)开头在段文字,郭尧就地取材表达了“在萧红墓前”、对一群年青人、作“五分钟讲演”这三层含义,起着领起下文的作用,为演讲话题作铺垫。 2)三段话语言风趣、幽默,营造了轻松活泼的气氛,拉近距离,激发听众对讲演的兴趣。
收束全文 点明主题——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1、追悼萧红女士 ?????????“沉默五分钟”,受某先生启发。 ??????2、精神年轻???(对比手法) ??????3、第一个特征侧重讲学习精神。 ?????????第二个特征侧重讲实践精神。 ?????????第三个特征侧重讲战斗精神。 ??4、“使自己年轻”是对年轻人自身的要求,要求年轻人成为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和勇敢的战士,这讲的是“自己修身”。 “使中国年轻”是要年轻人明确自己“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是为了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并使新中国繁荣富强,屹立于远大的理想,为国家作贡献。 ???①随便吐痰、随意说脏话,恶语伤人。 ②班级有人抄袭别人作业。 ③中学生要不要交友。 ④爸妈关心你的学习。 自读课文,品析10个字:哀
志
佩
蔑
情
理
正
反
庄
谐怀念、哀悼
志向,想做什么样的人,或者是人生目标
佩服、崇敬
轻蔑,瞧不起
作者表达的丰富的情感,如崇敬、怀念、愤恨
作者在文中讲的关于“年轻”的哲理
作者举的正面事例
作者举的反面事例
庄重、严肃
幽默、诙谐 读了本文后,你觉得你最难忘、最需要学习、最需要发扬的是什么?它的实质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什么?特征的各自侧重点是什么?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年轻精神实质是真理的追求者是博爱的实践者是勇敢的战士 如何理解讲演的结尾“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使自己年轻”是对年轻人自身的要求,要求年轻人成为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这讲的是“修身”
“使中国年轻”是要年轻人明确“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是为了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并使新中国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句是鼓励年轻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各国,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尧!状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
——梁启超写作特点情理交融的语言
构思巧妙
正反对比情:爱憎分明生理年龄与精神年龄的辩证关系就地取材——营造气氛——提出话题
——阐明特征——小结升华具有年轻精神失掉年轻精神特征鲜明,褒贬分明本演讲的构思五分钟演讲——沉默五分钟——追念萧红为革命的——年轻人的话题——年轻精神如何看待——年轻精神的品质——勉励青年朋友短暂一生迁移阅读萧红:一代才女凋零的爱 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一起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l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终于在最后这所临时医院里逝世。这时,她只有三十一岁。 萧红,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中国才女作家萧红,她红颜薄命,被死神紧追不舍,年仅三十一岁便离开了苦难的人世。她的一生如同白雪一样美丽纯洁,在寒风中零落成了泥土。
1911年6月2日,萧红诞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城的一个大财主家庭,她在这幢小屋里度过了不幸而苍凉的童年。当萧红出落成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女时,由于父母包办婚姻,她和汪殿甲相识,两人在哈尔滨的一家旅馆里同居了很久。之后,绝情的汪殿甲以回家取钱为由,扔下怀孕的萧红扬长而去,再也没有回来。重病缠身的萧红走投无路,给当地的报馆写信求援。报社青年编辑萧军得知消息前往旅馆探望,这个求援的少女萧红含着眼泪向他吐露了自己的苦难身世,她写下的小诗美丽而又哀怨,震撼了这个笔名为三郎的东北大汉。在一个暴风雨的黑夜,趁着洪水泛滥,孤苦无助的萧红终于投入了萧军火热的怀抱。萧红和萧军
获得自由后的萧红和萧军却又不得不面对贫穷和饥饿的追杀,他们经常出入当铺,四处借贷,而此时的萧红又即将分娩。就在一个三等的贫民医院里,萧红生了一个女婴。然而他们实在养不起这个女婴,医院看门的老大爷把这个孩子抱走了。苦难的身世激发了他们对贫苦人民的感情,使他们的目光共同投向了下层人民的艰难身世。他们坚持共同写作,不久便酝酿出了他们的第一个爱情结晶——一部名叫《跋涉》的文集。1934年6月,他们辗转到了风景秀丽的青岛,在那里度起了精神的蜜月。在一幢小楼里,萧红写下长篇小说《生死场》,这本书此后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萧红在此后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
1934年10月,在鲁迅的支持下,他们搭乘日本货船来到了殖民地上海,住在大陆新村,成了鲁迅的邻居。在鲁迅身边的初期,他们的创作和情感都更加丰盛,而且鲁迅还专为他们设下宴席,以便能介绍一些文坛的朋友给他们认识。为了给萧军准备一件合适的见客礼服,萧红连夜缝制衣服,在昏暗的灯光下熬了一夜,这些绵密的针线里凝聚了萧红的无限情意。这是萧红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这段蜜月在两年后不可避免地结束了。萧红和萧军之间发生了冲突,争吵日益激烈,性格暴躁的萧军甚至动手打了萧红。在萧红的身体和心灵深处遍布着难以医治的创伤。后来的人们这样对比萧红和萧军之间的差别:一个 多愁善感,另一个坦荡豪爽;一个是长不大的女孩,另一个是血性汉子。萧军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萧红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个同志,又一同在患难中挣扎过来的,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
为了缓解冲突,萧红动身去了日本,而萧军则回到青岛。客居他乡的萧红仍然思念着萧军,她在给萧军的信里还张罗着要为他买柔软的枕头和被子。但当萧红满含希望地回到萧军身边后,他们的矛盾却发生了进一步激化,猜忌和怨恨变得毫无遮拦,最后分手的时刻终于降临了。萧红是非常珍惜这段感情的,她写了很多诗。虽然很怨恨萧军,甚至骂萧军,但是她内心里还是希望萧军回心转意,她不想舍弃萧军。 经过一番犹豫和痛苦,萧红把自己的情感和命运从萧军那里收回,转交给了另外一个男人——作家端木蕻良。她赠给端木相思豆和小竹竿,这两件定情物包含了一个受伤女人的心愿。相思豆代表爱,而小竹竿则象征着坚韧与永恒。1938年初夏,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举行了婚礼。端木蕻良与萧红的结合是理智的结合,同时也是很突然的结合。新婚中的萧红正怀着萧军留下的孩子。孩子出生几天后就夭折了,孩子的死了断了她与萧军最后的缘分。萧红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和体贴。萧红和端木相处的岁月里,两人互相勉励,写下了大量的新作。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由于被迫东躲西藏,加之医院药物匮乏,萧红的肺结核日益严重,本来就虚弱的身体逐渐走向了崩溃。重病之中的萧红因为沐浴着爱情的阳光,仍然乐观开朗。有一次刮十二级台风,端木忽然在家里接到一个电话,说萧红病危。端木坐了船冒着风浪和生命危险,过海去看她。 结果一到玛丽皇后医院,萧红睡得挺好,而且一见他来了还很高兴。端木告诉她护士给他打电话说她不好了,萧红就咯咯咯地笑。其实端木不知道这个电话是萧红自己打的。
萧红临终时丈夫端木是否在场,这个问题后来成了争论的焦点。端木的家人认为端木始终陪伴在萧红身边,直到她去世为止。而当时一直照看萧红的作家骆宾基则坚决否认端木的在场。骆宾基回忆说,萧红在死前曾经热切地盼望道:如果萧军在重庆我给他拍电报,他还会像当年在哈尔滨那样来救我吧……
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在医院里呼出了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息。十年漂泊,北国的呼兰小城是她的起点,而南方的香港是她的终点。萧红走了,她的生命结束在战争的硝烟中,从此曾经爱她的两个男人萧军和端木一生都生活在萧红的阴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