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学习“一棵树”的崇高精神。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进行习作,学写诗歌。
②认识目标:(l)理解“一棵树”的艺术形象
(2)理解“树”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间】 (1学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互阅作业: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矢志 磅礴 铸就 抵御 香醇 戈壁
瀚海 黝黑 淙淙 炽烈 粗糙 颤动
(二)感情调节:
(三)自学内容一:诵读诗歌 寻树之影
自学步骤:
1、明确诵读的要求后,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说说这棵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到现实生活中找一找,能否找到这样的树?
(四)自学内容二:揣摩诗意 品树之神
自学步骤:
1、请你为这棵树起一个名字。(联系诗中的句子,说说你的依据,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小组内交流,推选一个代表发言。
(五)自学内容三:融情诵读 咏树之魂
自学步骤:
思考:作者通过这棵树,还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2、齐读第二部分。
(六)当堂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1、试借鉴本诗的写法,以“我骄傲,我是一滴水(一棵草、一朵云、一只蜜蜂、一头牛……)”为题写一首诗。
2、推荐阅读:《一月的哀思》、《生命是一片叶子》、《我的中国》、《一棵开花的树》。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白杨礼赞》中,白杨树是一种什么形象,作者借白杨树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1:坚韧不拔,力争上游;
生2:不平凡,不折不挠;
生3:抒发了作者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讴歌赞颂之情。
师:同样是树,在当代诗人李瑛的笔下,它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李瑛的诗:《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二、朗读理解:
1、听一听
师:老师先为大家配乐范读全诗,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走进诗歌的意境里,去理解诗中的形象,感受作者的情。
(点击多媒体,放伴奏音乐。----教师这一操作较为生疏)
(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配乐中途结束,课件制作时应设置音乐循环播放,可避免诗的下半部分教师“清颂”)
(朗读结束,全班学生鼓掌)
师:十分感谢大家的掌声,听了老师的朗读,大家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1:骄傲。
师:骄傲有自大和自豪两种解释,朗读本诗应该是---
生(齐):自豪。
2、读一读
师:对,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
(多媒体呈现三点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引导学生先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再作相应的朗读指导。这一环节安排适当。)
师:现在,请同学自主选择你感兴趣的章节,为们读一读。
生(男)朗读第一部分。 (有气势)
3、评一评
师:ⅩⅩ同学在朗读时,这三点要求做得怎样?
生(齐):很好。
师:诗的节奏靠什么把握?
生1:轻重缓急。
生2:停顿+语气。
师:对,靠轻重缓急,那么感情呢?
生1:把自己想成是一棵树,这样感情就真切了。
师:总的来说,要把握住自豪之情。
生 (女):朗读(诗的第一节)
师:我们也请大家来评价一下,ⅩⅩ同学的朗读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生1:感情把握得很好。
生2:朗读的速度快了点。
师:那你能不能来试试?(全班掌声鼓励)
生2:(大声朗读前几节诗)。
师:果然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部分。
(师、生齐读)
师:朗读第一部分,给人一种奔放的豪情。下面请同学朗读第二部分。想一想这一部分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语气和语速呢?
生1:朗读4—6小节。
师:请大家结合上述三点要求对她的朗读做个评价。
生1:“刹那”应读chà, 不读shà 。
生2:语气应稍舒缓些。
师:哪位愿意读一读其它小节?
生1:读7――12小节。
师:读这几节,应有什么样的感情?
生:骄傲、自豪。
4、议一议
师:我也感受到了骄傲自豪之情,那么骄傲的资本是什么?
生1:黄河、长城代表中华民族。
生2:是大自然的美丽聚集。
师:(板书)凝聚了大自然的精华。(联系诗句简要分析)
师:“红色的、黄色的、黑色的土壤”指什么?
生1:说明树生长于世界各地。
生2:说明树是热爱生活的。
师:(板书)热爱生活。
生3:还热爱人类。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4:“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
生5:“哪里有孩子的哭声,我便走去”。
生6:“我愿下……给新婚的嫁娘”;
“我要挽住……给辛勤的母亲”。
师:还关爱人民(板书)
师:是否只关爱中国大地上的人民。
生:是全世界的人民。
师:怎么知道?生:“黄色的……”,各种肤色代指各种人。
师:关爱的表现在哪里?
(师生齐声朗读9--12节)
师:正因为“我”和人民息息相关,心心相连,所以“我”对人民忠诚,献身人类。(板书)
这就是一棵树的形象,正因为它“生长在中国大地上……”(回顾板书内容)所以,它可以自豪地说――
生(齐):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体会“树”的意义是什么?找出诗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诗句。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这只是树吗?它还有何更深沉的含义?联系《白杨礼赞》。
生1:象征了甘于为人民献身的人;
生2:象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师:对,诗人歌咏的不只是树,它象征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愿为人类献身的人。(板书)
这样,树的形象就是有了更深广的象征意义。
师:(补充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1979年,刚刚结束十年动乱的全国人民激情满怀地进行着拨乱反正,诗人也豪情勃发,以诗言志,以诗抒情。
师:现在,让我们伴着音乐,朗读全诗,再次体味: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多媒体音乐起)
师:一,二,起(师生配乐齐读,体会感情)
(朗读结束后)
生1:这首诗表达了愿为人民献身的精神。
师:精神?——愿望。
三、品味特色:
师:这首诗,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棵树的形象,成功的塑造除了得益于诗人的蓬勃激情外,还得益于什么?
(师提示:语言、修辞……)
同座间可互相讨论,如有需要,举手示意,我可以帮助。
(过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师生(指名):请把你的看法说给我们听听。
生1:用了借代的修辞:“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三种肤色代表了世界上的人。
生2:这三种肤色,代表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
生3:还有比喻的修辞,比如诗中把星星比作耳环。
生4:还有排比,“山、海……”,(生读原句)加强语气,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受,便于抒发感情。
师:这首诗在语言上还有一种突出的特点---
生5:高度的概括性。
师:能举例说说吗?
生5:“无论是红色的、黄色的或黑色的土壤”。
师:还有吗?
生6:“拉着他们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
生7:“……”
师:对,诗中有非常多的概括性的句子,除此之外,我再提示一点。
“我是长在黄河岸边的一棵树”
“我是长在长城脚下的一棵树”
这相似的句式的运用,有何作用?
生1:强调所说的内容。
生2:便于抒发感情。
生3:还有节奏很美。
师:这些句子,融入了诗人丰富的想象,想象手法在诗中的使用有何作用?
生1:使树富有生命力;
生2: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而且,诗中以生动的句子,将树的形象人格化了,使树的形象更加鲜明饱满,更有生命力。同学们,你们愿意做这样的一棵树吗?
生:愿意!
师:学了这首诗,除了受到精神上的陶冶,思想上的启迪之外,对于诗人的写作手法,我们还应该学以致用。
四、课后作业:
师:那么,课后就请大家借鉴本诗的写法,
以“我骄傲,我是---”(一滴水、一棵草、一朵云、一头牛……)为题,写一首诗。
下课!
附:板书
生长在中国大地上
凝聚了大自然的精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棵树 热爱生活 无论生在何处 愿为人类献身的人
关爱人民 (象征)
献身人类
点评:
作为一节示范课,无论是教师个人教学才能,课堂教学效果,还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教师教学语言流畅,思维清晰,教态自然,教学基本功突出,体现在教师配乐朗诵诗歌、启发学生思维、板书等教学环节上。其次,课堂上,气氛始终是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师巧妙提出问题,注意适时启发学生,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阐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理念。同时注意到了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并将教师的角色定位在组织者、引导者和平等交流的伙伴上,很好地实践了情感教学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朗读理解”的第三个环节——“评一评”,教师提出朗读要求之后,由学生个别朗读体验,教师请学生先作简要点评,然后教师自己再做进一步评价,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欣赏力,还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力,这也是课堂气氛民主、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节课上,教师还很好地实践了“整体教学”的教学设计理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课堂活动的教学方法较为多样和灵活,教学过程想方设法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教者对于“新课标”指出的三个“维度”的理解和实践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一棵树”的形象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多种形式地解读,师生之间的平等探讨,帮助学生真切体味诗歌的艺术特色,也引导学生明确了一种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献身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当然,教学中难免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问题,如,教师教学语言不仅要流畅,还应该充满激情,有抑扬顿挫之感。现代教学手段要熟练掌握和运用。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教学设计
师生在课堂内外共同沉浸在纯粹的、经典的学习语文的环境中,完全投入,集中注意力,在文学殿堂中汲取所需的营养。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沉浸理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所有学生都能品尝智力的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学习,获得学习的最佳体验,使得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基于这一理论,《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节课的设计有了以下两点想法:
(一) 让师生共同沉浸于经典语言中,通过阅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与人生养分,让美好的情感指导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受到终身的教育。
(二) 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还应落实在引导语文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用创造性思维去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分析教材:
1、《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一首新诗,形象生动,内容丰富,语言凝练律动,适合反复诵读,通过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品读赏析诗歌,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主旨。
2、诗歌中作者让一棵简单的树有了崇高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全赖于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及象征手法,通过想象让诗歌中的那课树人格化,所以修辞手法与象征手法是本文不可忽视的学习重点。
3、诗歌是中学生喜欢但又不太敢尝试的一种文体,借这首诗的东风,希望能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粒写诗冲动的种子,尝试用创造性思维去激发创造性思维,用文本的经典语言来点化润泽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敢于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最内心的感受。
分析学生:
初二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品读赏析能力,对较浅且内涵丰富的文本有较强鉴赏力,能用精练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想法。在写诗方面,其实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只是未被发掘,需要引导。
课题主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品读经典语言文字,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与人生养分,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引导语文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用创造性思维去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流程:
一、 教学目的:
1、 理解诗中的思想内容及诗人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2、 体会这首诗想象丰富奇特的特点
二、 教学重点:
1、 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品读诗歌的意境美
2、 多种修辞手法及象征手法的使用
三、 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有人说: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瑛的一首诗《我骄傲 我是一棵树》,试着来聆听心之音乐,欣赏心之舞蹈。
2、 介绍李瑛
3、 聆听 感悟 先让我们用心来聆听这首诗,然后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4、 朗诵 体味
同学们讲出了自己所感,那现在请同学们用心去读,把自己放进去,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你一定能读出别人读不出来的东西。并请同学们找出一节你最喜欢的诗,有感情的朗读出,并给我们大家谈谈你的感悟。
范例:第二小节,“山”“海”“露珠”“炎阳”“风”“雪”考验磨练了这棵树,却同样给予了它天地之精华,赋予它美好的品质。“昂首屹立”“坚强不移”“坦荡磅礴”“正直”“斗争品格”这些短语让我感受到了这棵树有着非凡的气度,无穷的力量和坚强的斗志,是一棵不平凡的树。
5、 总结:这是一棵有着献身精神,有着热爱人民感情的树。
6、 解题
同学们现在能明白这棵树骄傲的原因了吗? “骄傲”的含义?
贬词褒用,是自豪的意思,主要包含:
1、我生长在中国的大地上。
2、我有美好的心灵。
3、我愿意为全世界的人民奉献一切。
7、鉴赏:
一棵简单的树,却有着那样崇高的精神,深厚的感情,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呢?
1) 用了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排比(举例)
2) 用了象征手法,借助想象来塑造一棵树的形象,联系《白杨礼赞》
同学们能从诗中找出作者运用联想或想象的句子吗?
范例:第六小节,“摘下耀眼的星星”,“挽住轻柔的云霞”两句立足于树之高大参天的特点,展开奇特想象,充分表现树美好而浪漫的情怀,关心、爱护着各种各样的人。
8、拓展:
学完这首诗,我们体会到了想象给诗歌装上了自由的翅膀,给了诗歌更广阔的天空。
十四五岁的你们,正处在诗意盎然的年龄,相信你们也愿意用青春的笔表露心中跳动的情感,可是有很多同学往往对于写诗望而怯步,望诗兴叹,其实,生活中我们都是诗人,信不信由你,我们来尝试一下!
今天我们不写一首诗,只写一句或几句诗,老师提供一个题,你试着写一句话表达对这一物的感受,然后锤炼语言,用比喻或其他修辞手法来表达这种感受,或者想一想换一个字会不会更好,更有情趣!
提供题:(选其一)露珠 、春天、(你的)生活
范例:乡愁
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悠悠思绪,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乡愁是一枚青苹果,它在幼小时,有一种酸涩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种落叶归根的冲动。
露珠
阳光使你光彩照人,阳光也使你毁于一旦
谁的眼里有太阳,谁才能光彩照人
傻,刚得到骄阳的一点点温情,便为他献身了
为了等待光明,长夜肯定哭过,不信请看露珠,总是泪光闪烁
童年
像一颗颗珍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是一首经典的歌,永远珍藏在我们的心中
是七彩长虹,带着太阳的无限的梦想与希望
犹如一片薄雾,从梦的地方开始缓缓升起,那就是我快乐与忧愁的所在
9、布置作业:
1、了解光福镇的“清奇古怪”树的历史与特点,写一份他们的骄傲。(可作诗也可写文)
2、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再次感悟作者的美好情感。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片断
片段一
在教师范读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并从中找出一节自己最喜欢的诗段进行赏析,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让一女生站起来读她喜欢的文段,在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感染下,她也深情并茂地朗读了一段文字,并精辟地赏析了这段文字,令老师与她的同学惊讶。我们都被她深深感染,尤其是她的同学们。接下来的回答精彩不断。孩子们都能全身心倾情的朗诵,谈自己的感悟也很有独到之处,其中有一位男生,虽书上、本上未写只字,却能洋洋洒洒地表达了一大段自己的感悟,更令我们惊讶的是,他的过渡自然流畅,让人觉得他在读一篇文章,不得不佩服这孩子的语言能力,我当时也被折服了,给了他一句“虽然你的书上是空白的,你的内心却是丰富的”的评语。授课者认为这也许就是课堂中的相互感染带来的生成,学生的激情与灵感被激发,使得许多孩子找到了内心的真正感受,表达自然流畅,富有创造性,令人感动与震惊。
片段二
老师在课堂拓展部分,打出四个话题:“露珠”、“春天”、“童年”、“你的(生活)”。让学生选择其一,展示诗情,老师展示了自己身处异乡常常生发的“乡愁”感触: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乡愁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悠悠思绪,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乡愁是一枚青苹果,它在幼小时,有一种酸涩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种落叶归根的冲动。”
学生深深地被吸引,并激发了他们创作欲望,都跃跃欲试,拿出了笔来表露心中跳动的情感。过了几分钟,很多学生都抬起了骄傲的头,相信他们有了精彩的“创作”。我们一起选择了以“童年”为题
学生甲:“童年像一颗颗珍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学生乙:“童年是一首经典的歌,永远珍藏在我们的心中”。
学生丙:“童年是七彩长虹,带着太阳的无限的梦想与希望”。
学生丁:“童年犹如一片薄雾,从梦的地方开始缓缓升起,那是我快乐与忧愁的所在”。
又一学生羞涩地站起来说:“童年,我爱它,就象老鼠爱大米。
全课堂的孩子们都笑了,我也笑了,虽然他说的话太白了,但我知道这也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诗一般的语言,童年也应该是如此快乐的。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老师学生共同协作,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品读赏析,表达感悟,尝试诗歌创作,文本和师生们的思想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纵观这堂课的教与学,小结如下:
成功的方面
1、解决了本课题的具体问题:
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读诗歌中的经典文段,抓住重点字词,赏析文字,表达自己的读后感悟,学生的赏析语言精练而有诗意,具有一定的质量,令人欣慰。
2、教学设计良好:
诗歌语言凝练,适合朗读与品析,教学第三步写诗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整个过程时而活泼欢快,时而沉静严肃,时而奔放豁达,时而温婉细腻,并伴有浓浓书卷气息和淡淡的儒雅气质,学生自始至终都伴随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这些都得益于良好的教学设计。
3、教学环境创设较好:
教师用亲切自然的教态,典雅不失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去赏析经典语言,表达富有个性的感悟,令人振奋。教师运用一些教学智慧使课堂充满了创造力,学生的创造欲望也被激起,课堂气氛融洽。
不足方面:
1、由于设计中,花了部分精力于对诗歌的拓展——写诗上,授课者觉得对文本研读还不够仔细和深入,过于表面化,虽然这首诗主题非常明了,但仍需细细分析。
2、课堂受时间的限制,不能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感悟,深感遗憾。
以上只是我对这一设计粗浅的看法,还望专家批评指正。
课件16张PPT。互阅作业:矢志 磅礴 铸就 抵御
香醇 戈壁 瀚海 黝黑
淙淙 炽烈 粗糙 颤动 shǐPáng bózhùyùchúngēhànyǒucóng chì cāo chàn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李瑛诵读要求:字正腔圆
辅以技巧
读出感情这棵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诵读诗歌 寻树之影这是一棵无所不在,
无所不能的神奇的树。揣摩诗意 品树之神请你为这棵树取一个名字。融情诵读 咏树之魂一种心情
一种胸怀
一种品格
一种精神
一种境界
……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
没有悲伤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空中飞扬;
一半散落阴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三毛作业1、推荐阅读:《一月的哀思》、《生命是一片叶子》、《我的中国》、《一棵开花的树》。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也可自创一题),化身为物,试着写下一段话,表达你的感受,写一份属于他们的骄傲。
(一片叶、一棵草、一朵云、一滴水、一头牛……)第一部分:“树”的自我介绍,介绍了( )
第二部分:展开想像和联想,表现“我” 愿意( )的强烈愿望。
第三部分:把激情引向高峰,进一步表现 “我”( )的崇高精神。生长地、经历、成长的过程、属于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献身自学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诗歌主旨。 1.简要概括诗歌三部分的内容。 2.这棵树生长在哪里?它有哪些特点?从哪里句子可以看出来。 坚强
坦荡
正直
美的心灵
斗争的品格
有着美好的理想是炎黄子孙的化身自学内容二: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诗歌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你能在文中找出一些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骄傲”感情。
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比一比,谁最“骄傲” 有感情朗读全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节反复诵读,看谁能把诗中“骄傲”的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 探究总结: “诗言志”,这首诗通过想象,把“这棵树”塑造成一种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塑造成了一个有着美好的品质;有着对人民的深情厚谊;有着热情奉献的精神;希望献身于人类的高尚的人的形象。
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表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强烈愿望及崇高精神。
我骄傲,我是一滴水,我是高山上的一滴水。冰川教我坚强不屈,我便永远奋勇向前;雪峰教我坚定不移,我便永远心如磐石;清泉教我默默无闻,我便永远奉献大地; 我骄傲,我是一滴水,我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浪花教我回忆海风,我便永远心怀感激;礁石教我拥抱灯塔,我便永远坚守职责;海燕教我坚强勇敢,我便永远搏击风浪。 条条光线、层层波涛,赐予我美好的心灵;炎炎骄阳、漫漫风雪,铸就我斗争的风格。我热爱着,自由的风和鱼群;我热爱着,意志、信念和理想。 我是辽阔大海的一部分,大自然的一分子;我和美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渴望整个世界,都成为我们快乐的家园! 我骄傲,我是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