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导入新课
西汉时,一个名叫东方朔的人向汉武帝上书。他写的奏本使用了三千片简牍,要两个人才能费力抬动。简牍用竹、木制成,比较笨重。为了便于携带,人们在绢帛上写字,但绢帛价格昂贵,难以普及。经过反复试验,人们终于造出了纸张。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 除造纸术之外,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还有哪些新发展
一、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
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纸地图
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或地图,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缺点: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
蔡伦( 一121),桂阳人,年少时入皇官做宦官。他聪明伶俐,受到皇帝的赏识,被委任主管皇室的手工作坊。蔡伦总结前人的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制造出既轻便又经济适用的纸。他曾被封为“龙亭侯”,人们便把用蔡伦造纸法制成的纸称为“蔡侯纸”。
人物扫描: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
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业,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2、蔡伦改进造纸术:
汉朝造纸工艺流程想象图
1.洗涤原料
2.浸渍沤制
3.烧制草木灰
4.蒸煮、舂捣
5.制浆
6.捞取纸浆、晾晒
7.码放
蔡伦造出的纸原料容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材料一:“蔡侯纸”平滑光洁,适宜书写,而且原料廉价,降低了造纸的成本,适合大规模推广造纸的技术。3至4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简牍绢帛,成为中国唯一的书写材料。
材料二:(东晋)当时不但用纸抄写经史子集书及公私文件,佛教、道教的兴起也耗去大量纸张。
3、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史意义
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材料:我国在发明造纸以后,起先是把纸本书携往国外,然后造纸术也逐渐外传。 造纸术到公元7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入撒马尔罕,就是后来的阿拉伯,接着又传入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革、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从那里再传到德国、英国;16世纪传入俄国、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
中国的造纸术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医学、数学和农学成就
1、医学成就:
河南南阳医圣祠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前辈求教,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1)、张仲景:
材料:张仲景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根据材料简述《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诊断上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提出“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材料: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材料:东汉末年,张仲景在谈到撰写《伤寒杂病论》的背景时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伤寒论·序》
材料反映了张仲景怎样的精神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2)、华佗:
西汉经穴漆人
迄今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人体经穴模型,展现了西汉的医学水平。
华佗(约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汉族。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
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
《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传说系由曼陀罗花(也叫闹羊花、万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天南星1钱,共6味药组成;另一说由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3分组成。
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将其和酒一起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手术。
◎华佗
华佗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鸟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与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柔道相似。
华佗模仿猿、鹿、熊、虎、鸟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2、数学成就
秦简九九表
简上抄录了较为完整的乘法口诀,反映了秦朝对乘法口诀的推广和应用。
中国古代数学一直注重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
今有田广十五步,纵十六步。问为田几何 今有粟一斗,欲为粝米。问得几何
--《九章算术》经典例题
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数学具有什么特点?
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3、农学成就
秦汉时期,农学代表性著作是《氾胜之书》。这部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壤、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西汉铜漏壶
张衡和浑天仪
日晷
相关史事:
秦朝:颁布统一的历法,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两汉时期:使用漏壶、日晷等计时工具,能准确地测定时间,朝廷颁布更完备的历法。
东汉:张衡改进的浑天仪,能够演示日月星辰的运行。制作候风地动仪以测验地震方位。
三、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父亲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国家典籍。在家庭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他继任太史令后,秉承父亲的遗志,用10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周礼》载:春官之属有太史,地位较高,为掌天象历法之官,并有记载国家大事与编著史册的职责。到秦汉时则称太史令,地位已降低。
1、背景:
12本纪
30世家
70列传
10表
8书
黄帝
汉武帝
夏朝
商朝
周朝
秦朝
3000多年
全书52万字。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本纪:历代帝王政绩。
世家: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列传:重要人物言行事迹。
表:大事年表。
书:天文、水利、经济、文化等情况。
2、内容:
《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综合性史书体裁。“纪”指本纪,主要是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传”指列传,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
通史:即记叙连续多个朝代的史实的史书。
3、司马迁的《史记》有何价值
司马迁揭露夏桀、商纣、秦始皇的残暴行径;颂扬了陈胜、吴广起义的作用;还大胆抨击当代最高统治者的丑恶行为,如揭露了汉武帝晚年搜刮人民的情况,抨击他迷信、梦想会仙人的荒唐事。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司马迁传》
《史记》记述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了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同时,司马迁也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
他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期间,因替他人仗义执言被关入狱中,遭受酷刑,肉体和精神受到极大摧残。为了心中的理想,出狱后他继续撰写《史记》。在给朋友的回信中,他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坚忍不拔地写出历史巨著。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司马迁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令后人敬仰。
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羽毛还轻。
学史崇德:
相关史事:
东汉时期,班固等人撰写了《汉书》。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高祖至王莽统治时期的历史,为东汉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借鉴。《汉书》继承并发展了《史记》的纪传体体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对后世官方史书的编撰有很大影响。
断代史:断代史是只记叙一个朝代的史实的史书。
四、佛教与道教
张角
1、道教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
他以治病来传道,对贫苦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太平道得到广泛传播。
张陵
四川成都青城山
相传,青城山是张陵修道传教的地方。
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为下层民众所信奉。
青城山、武当山。
湖北武当山
安徽齐云山
江西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
2、佛教
约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摩尼)
教义:
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
佛教的传入路线
道教的传播地区
大
月
氏
天
竺
(身 毒)
印
度
东
汉
疏勒
莎车
于阗
鄯善
龟兹
葱岭
西
域
敦煌
长安
汉中
蜀郡
成都
青城山
洛阳
河
水
江
水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河南洛阳白马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安徽九华山
四川峨眉山
山西五台山
浙江普陀山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相关史事:
王充
两汉时期,君权天授、神仙方术思想盛行。东汉思想家王充批判这些虚妄之说,写出《论衡》一书。他反对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神,否定天能有意识地创造万物的思想。他主张独立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强调为了探求真知,即使是批评孔子,也不“伤于义”“逆于理”。《论衡》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倾向,被后人称为“奇书”。
课堂小结
造纸术 概况
影响
作者
内容
体裁
医学 张仲景 华佗
时期
成就
宗教 佛教 道教
产生
传入
西汉发明;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①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保存和传播
②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东汉末年
《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医圣”
“麻沸散”;“五禽戏”
公元前6世纪;印度;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传播开来。
本土宗教
东汉末年
《史记》
司马迁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东汉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B.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原料选择与降低造纸成本无关 D.人类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2、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的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
A.完全依靠史书的记载 B.注重对史料的考证
C.注重史学的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书
D
B
随堂练习
3、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一生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辨证诊断、对症治疗的理论与方法,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他留给后世的医学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4、《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作品,作品中描述了唐僧、孙悟空、如来佛祖等一系列角色,其中与“如来佛祖”有关的宗教是( )
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