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历史试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历史试题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3 14:3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充高中高2024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 史 试 卷
(时间:75 分钟 总分:100 分 命、审题人:)
第 Ⅰ卷 选择题部分(共 6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北京人遗址中发现许多石片、石块,考古界认为有些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其中最有力的依
据是( )
A.数量很大,约有十多万件 B.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
C.形状多样,有些还有锋刃 D.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
2.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伟大历史人物,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他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他继承尧的位置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C.他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D.他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3.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
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4.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出现交变现象。行金版和铜贝的楚国在晚期亦铸行布币,行刀币的齐、
燕亦铸行圜钱。这说明战国时期 ( )
A.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C.区域间商贸联系的加强 D.货币使用状况混乱
5.孔子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仁”,而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仁政”,强调了其治国理政的
功用。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儒学应时革新 B.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
C.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 D.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
6.司马迁在《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
该政治制度突出的特点是( )  
A.严格的等级制度 B.浓厚的宗族色彩
C.皇帝非常勤政 D.权力高度集中
7.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比喻历史上的
“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性质属于( )  
A.秦末反封建农民战争的继续 B.刘邦反抗项羽残酷统治的正义斗争
C.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D.项羽为维护农民利益同刘邦的斗争
8.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650万,而到汉武帝元光六年时(公元前129年)
人口达到3600万,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郡国并行导致势力膨胀 B.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
C.铁犁牛耕的发明与推广 D.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
9.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
中央。这一措施( )
A.改变了抑商政策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抑制了农业生产 D.实现了国家统一
10.东汉初年,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
繁荣景象,史称( )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光武中兴 D.大定之治
11.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填写正确的是( )
A.①西晋 ②北凉 ③陈 B.①前秦 ②北凉 ③夏
C.①西晋 ②北魏 ③陈 D.①前秦 ②北魏 ③夏
12.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他特别重视( )
A.对外交往 B.民族关系 C.任用贤才 D.虚心纳谏
13.隋唐全面推行科举制,且应试者的门第、流品(官阶,后指门第或社会地位)限制不严,广大
的社会中下层人员都可以通过考试中举。这表明科举制(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体现了社会公平
C.消除了地方割据 D.巩固了国家统一
14.《齐民要术·序》中写到,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
不录。这反映出贾思勰的思想是( )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重义轻利 D.重商主义
1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
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据此分析可知( )
A. 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B. 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 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D. 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6.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这种划分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抑制割据以加强集权 D.扩大元朝的统治区域
17.朱熹认为:“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据此可知,
他认为( )
A.“理”是世界的根本原则 B.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C.应当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D.“天理”在自己心中
18.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
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监察体制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改变了中央官制 D.消除了民族矛盾
19.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正式规定达赖、班禅继承人的人选通过金瓶掣签的方式来认定,
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仪式并将结果报朝廷批准。这表明( )
A.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B.伊犁将军完全统管其军政事务
C.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 D.清朝成功地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20.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成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
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第Ⅱ卷 非选择题部分(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21题16分,22题12分,23题12分,共40分)
21.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调整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决策的权力在宰相和皇帝,执行机构为尚书省及其所属六部。决策的权力本身也被分割,中书和门下之间互相制约,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的权力于一身的旧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的变化意味着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中,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而中央机构和行政权力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则使国家的行政效率得到空前的提高。因此,尽管唐以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在局部上还不断地变化,但从总体上看,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奠定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大的格局,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摘编自阎守城、宁欣主编《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
材料二 军机处具体处理文书等事务的秘书官称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名额仅为36人,由军机大臣从中央政府各部门的职官中初选,并予以考试。合格者被引见给皇帝,由皇帝亲自录取。其任用要求包括“人品端方”“年富力强”“字画端楷”“庶官之敏慎者”。同时,为防止结党营私、泄露机密,还规定凡曾跟随过三品以上官员者,不得任用为军机章京;如现任者其原来跟随的主官已为从三品,则令其退出军机处。
——摘编自杨剑宇《中国秘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中央官制的特点及其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选任军机章京的标准。(6分)
(3)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总结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相同之处。(2分)
22.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历史上每一次制度、科技乃至于经济领域等的创新都会带来社会的变化。(12分)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源自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创新创造,主张革故鼎新。……几千年来,创新精神活跃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体现在中华文明各个方面。中华文明在应对内外环境变化中不断变革,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因而能够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
——何星亮《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的创新与社会发展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3.2014年6月22日,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的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量,贯穿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不仅有助于隋唐政权的巩固,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此毋庸看今天的论说,唐人即已有了中肯的评论。唐人李敬芳的《汴河直进船》有云:“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李唐王朝是隋代运河的直接受益者,南北两大经济区的沟通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且成为北方政治中心所需物资的重要供给地,有力地支撑着政权地运行。
——摘编自韩茂莉《大地中国》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大运河在隋唐时期产生的影响。(6分)
(2)对比图1、图2,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水运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6分)
南充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C A D C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A A C A B A D
二、非选择题
(1)特点:决策和行政分离;分工合作,互相制约;规范化、制度化。(4分)
作用: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奠定了古代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格局;为后世提供了借鉴。(4分)
(2)考试合格;品德良好;年富力强,精明能干;撰稿迅速,书写端正;敏捷谨慎;品级低下。(6分)
(3)以强化君主专制为中心 ;不断调整中枢机构;制约机制日益完善。(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2.(12分)
评分标准:论题2分,论述8分,总结提升2分。
10—12分: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分析准确,论述充分,结论合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分: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运用史实支持论题,分析和论述较为完整,表述清晰,文字通顺。
4—6分:能够拟出论题,指向较明确;能够运用史实支持论题,有一定的分析和论证;但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不强,文字较通顺。
0—3分: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所举史实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论述不够严谨,文字不通顺。
答案示例:
论题: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
阐述:秦国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大一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保证了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政令的落实,这一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创新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场的传统,促进了人才的社会流动,为社会进步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了唐朝盛世的出现。明朝时张居正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在赋税制度上进行创新,如“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制度革新体现了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新精神与变革力量。这种不拘泥于传统、敢于突破现状的精神气质,使得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得以历久弥新,持续发展。(学生从儒学发展,文化创新等角度论述亦可)
23.(1)积极:支撑隋唐政权运行;促进了南北经济区交流;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唐朝盛世的形成;
消极:加重人民负担,易激化阶级矛盾。(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
(2)变化:裁弯取直(或航程大大缩短);运河的重心东移;内河航远与海运并重(任答2点,每点1分,共2分)
原因:政治中心的东移;经济重心的南移;海运优势更突出。(回答政治经济中心分离或海运运量大,成本低可适当给分)(任答2点得4分)
高2024级政治试卷 第1页 共8页 高2024级政治试卷 第2页 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