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七律 长征》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七律 长征》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3 19:4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七律长征》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PPT课件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作品介绍:
毛泽东(1893—1976)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且决定性的影响。
朗读诗歌,读出磅礴的气势,边读边找出总领全诗的句子,并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等闲 逶迤 磅 礴 云崖 岷山
wēi yí
páng bó
mín
我会读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生字我会写
书写指导


这两个字的横画较多,不要多写或漏写,还要注意不同位置的横画长短不同。
suǒ
下半部分是“糸”,不要误写成“系” 。
这首古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通过具体描绘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再次朗读诗歌,读出磅礴的气势。边读边找出总领全诗的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
总领全诗
英雄气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句开篇就展现出红军战士豪迈的气概和坚定的意志。“远征”指的是长征,这是一次具有伟大战略意义但又充满艰难险阻的军事行动。当时,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保存实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跨越了众多山川河流,历经无数艰难困苦。
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核心主题——长征精神,即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展现出的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长征过程,是红军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在情感方面,诗句洋溢着赞美与豪迈之情。作者通过对红军战士精神品质的描绘,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赞美,同时也体现出一种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不怕”二字直接而有力地表现出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远征难”具体说明了困难的程度,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残酷的战斗、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资的匮乏等重重困难,但“不怕”一词将这些困难都踏于脚下,体现出红军战士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万水千山”形象地描绘出长征路途的遥远和艰险,其中包括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等无数的自然障碍。这些山水不仅是地理上的险阻,还蕴含着饥饿、寒冷、疾病等多种威胁。“只等闲”则与前面的“万水千山”形成鲜明对比,“等闲”意思是平常、轻松,表明红军战士把这些看似无法逾越的艰难险阻看作是平常之事,他们以一种豪迈、从容的心态去面对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进一步突出了红军战士蔑视困难、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万水千山”是一种夸张的表述,强调长征路途的遥远和艰难险阻之多,从而更加突出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从容和无畏。同时,“不怕”与“难”、“万水千山”与“只等闲”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强烈地表现出红军战士豪迈的气概和对困难的蔑视,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红军战士的形象更加高大、鲜明,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长征精神的伟大。
艺术手法上:
小组合作学习后三联,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
颔联
写“千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弯弯曲曲、延绵不绝
气势盛大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长征的“难”?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描述长征途中红军战士跨越崇山峻岭的情景。“五岭”指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山脉连绵起伏。“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西部和云南东北部,山势雄伟险峻。这些山脉是长征路上巨大的地理障碍,地势险要,给行军带来了诸多困难。
“逶迤”一词生动地描绘出五岭山脉蜿蜒曲折、连绵不断的样子,展示出其山势的绵长和复杂。然而,诗人却将这样雄伟的山脉形容为“腾细浪”,意思是像翻腾的细小波浪。这里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把宏大的山脉与渺小的细浪进行对比,强烈地表现出红军战士面对巨大困难时的豪迈气概和对困难的蔑视。在红军战士眼中,绵延千里的五岭山脉就如同江面上微不足道的细浪,这种夸张的描述突出了红军战士的壮志豪情和广阔的视野。
“磅礴”一词准确地刻画出乌蒙山的雄伟、高大且气势磅礴的景象。但诗人紧接着说它像“走泥丸”,就像脚下滚动的小泥球一样。同样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把巍峨险峻的乌蒙山与小小的泥丸相对比,再次体现出红军战士在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超脱心境和无畏精神。乌蒙山的磅礴气势在红军战士的眼中被极大地缩小,这种反差更加强化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视困难如无物的英雄形象。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湍急的流水拍打着金沙江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颈联
这两句写了两个长征故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写“万水”
“金沙水”指金沙江,江水汹涌湍急。“拍”字生动地表现出江水撞击岸边的力量,展现出金沙江波涛汹涌的景象。“云崖”形容江边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给人一种险峻的感觉。然而,诗人在这里用“暖”字来描述这一场景,有着丰富的内涵。从自然环境角度看,可能是因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战士们的心情是喜悦的,这种喜悦之情让他们在面对汹涌的江水和险峻的悬崖时,内心感受到的是温暖的、振奋的情绪。同时,这也体现了红军战士乐观向上的精神,即使面对如此险恶的自然环境,依然能从胜利的喜悦中汲取力量。
“大渡桥”即泸定桥,它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湍急的大渡河上。“横”字描绘出桥的姿态,横跨在河流之上,显示出泸定桥的险要位置。“铁索寒”中的“寒”字有多层含义。从物理层面讲,铁索在河水的映衬下可能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从心理层面看,泸定桥战斗异常激烈,敌人早已把桥上的木板抽掉,只剩下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攀爬铁索前进,这一过程充满了危险和艰辛,“寒”字体现了战斗的残酷和战士们面临的巨大困难与危险,也表达出人们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精神的敬佩和对牺牲战士的缅怀之情。
动静结合方面,“金沙水拍云崖”是动态描写,展现江水的汹涌,而“大渡桥横”是静态描写,突出泸定桥的险要位置。动静相衬,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对比手法主要体现在“暖”和“寒”的对比上,通过这一冷一暖的对比,将红军战士在不同战斗场景中的情绪和环境的差异鲜明地表现出来,更加强化了长征过程中的艰辛与胜利后的喜悦,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长征历程的波澜壮阔和红军战士的复杂情感。
艺术手法: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更喜”二字是情感上的递进,前面诗句已经展现了红军战士面对诸多困难时的无畏和乐观,这里则进一步体现出红军战士对岷山千里雪景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不是对舒适环境的享受,而是一种豪迈的、超越常人的精神体现。岷山的“千里雪”描绘出了岷山雪景的广阔和壮观,漫天的积雪、冰冷的气候和艰难的路况本应是令人畏惧的,但红军战士却能从中获得喜悦,这展现了他们坚定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把征服自然的困难当作一种成就,把恶劣的环境视为考验自己的机遇,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更喜”二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军过后”表明红军战士成功跨越了岷山这个障碍,意味着长征即将取得胜利。“尽开颜”生动地描绘出全体红军战士脸上洋溢着笑容的情景,这个笑容包含了多种情感。它是对克服重重困难后的欣慰,是对长征胜利曙光的喜悦,也是对未来革命前景充满信心的体现。这三个字描绘出了一个群体的欢乐形象,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团结一心、共同战胜困难后的激动心情,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红军队伍的凝聚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同学们,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能战胜一切困难,能时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那么,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地想办法战胜一切困难。
七律·长征
总写(首联)
分写(颔联、颈联、尾联)
英雄气概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过五岭、越乌蒙
渡金沙、抢大渡
翻岷山
结构梳理
《七律·长征》是 在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 。其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表现出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及革命的 精神。
毛泽东
乐观主义
七言律诗
主题概括
随堂检测
(1)红军顺利地dù hé ( )了。
(2)这是一棵长在xuán yá ( )边上的树。
1.看拼音,写词语。
渡河
悬崖
随堂检测
  
随堂检测
乌蒙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江
3.这首诗是围绕“( )”
这两句展开叙事抒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
图”。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
例:攀(五岭)
(1)越( ) (2)渡( )
(3)夺( ) (4)翻( )
泸定桥
岷山
1.搜集阅读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