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3 10:0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总分为150分,考试形式为闭卷。
2.本试卷共3页,在检查是否有漏印、重印或错印后再开始答题。
3.所有考试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区域内,注意考号必须对应,否则不给分。
4. 答题前,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①落红不是无情物, 。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② ,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④ ,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⑦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⑧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⑨善于学习的人了解事情的道理,长于实践的人探究事情的难点。
正如荀子所说: , 。 (荀子《荀子·大略》)
①化作春泥更护花②烟笼寒水月笼沙③留取丹心照汗青④半卷红旗临易水
⑤自缘身在最高层⑥会当凌绝顶 ⑦谁家新燕啄春泥⑧昨夜西风凋碧树 ⑧昨夜西风雕碧树
⑨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性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梅雨潭绿得令人chà 异,让人心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随它的绿而摇荡。那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不杂一丝尘滓。潭是那么深,所以才蕴蓄如此奇异的绿。这般鲜润的绿呀,如 。它源自何方?仰视,见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副整齐而平滑的布。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
①chà异 ②尘滓
(2)根据语境,在划线处填写一个适当的喻体。(2分)

(3)这段文字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1分)
改成 __________
(1)诧 zì
(2)温润的碧玉 平滑的绿绸 柔嫩的绿萝等(要体现“润”、“绿”的特点,少一点扣1分)
(3)副——幅
【解析】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比喻句的喻体要体现“润”、“绿”的特点。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出于对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热爱,语文教材理所当然应当“中国化”。
B.2015十大热词记录大势变迁,盘点跌宕起伏的世界局势,让人们在回顾中把握未来。
C.鲁迅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的殖民文化,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
D.于敏院士长期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研究,荣获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能力。A项中的“理所当然”的意思按道理应当这样。与语境不符,故选A。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三个学校的学生经常在附近的网吧玩游戏,这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
B.计划于今年年底开放的东台市“西溪乐园”将为市民的休闲时光提高浓浓的文化味。
C.实践证明,能否坚持体育锻炼对提高同学们的体育成绩很有成效。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的功能,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A.句子有歧义,应该为“三个学生经常在附近的网吧玩游戏”。B.词语搭配不当,“提高”改为“提供。C.前后矛盾,去掉“能否”。故选D。
5. 填入下列横线处表达最流畅的一组是( )(2分)
世界太喧闹,七色迷眼,五音乱耳。我们常在喧哗与躁动中迷失自己。 。
①花朵的开放是自然生长的需要。②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人云亦云,常常忘了听取内心的声音——我们究竟想要什么。③做事亦要如此,应听取自己内心,不能在奔波中迷失。④春风吹红了花蕊,只是一种修辞——花朵开放是因它要绽放自己的美丽。
A.②①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C
【解析】
试题分析:整体感知语句,分析语句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内容,注意前后语句中的标志性词语以及语句间的照应,根据这些加以选择。选好之后,还要读一读,看语意是否通顺,如果不通顺就要再检查一下,是哪个地方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加以修改。
6.名著阅读。(6分)
(1)世界文学殿堂之中的丰富的女性形象向你走来。她们为你带来了爱的圣洁与迷惘,魂的沉沦与涅磐。请说说下面的“她”分别是谁?
A.她端着碗,扬着脸,往屋里端这些零食,小孩子们都把铁条似的手指伸在口里看着她,仿佛她是个什么公主似的。
B.她上嘴唇很短,无论是要生气,还是要笑,就先张了唇,露出些很白而整齐的牙来。
C.她穿着领子上有蓝条儿的白色水手衫和浅灰色的短裙子,栗色的头发编成了一条粗大的辫子。
D.她那健美的双腿和补了又补的皮鞋,隐没在高高的野草里。
A. B. C. D. (4分)
(2)今天柯察金第一次独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花园里去散步。他屡次问我,他什么时候可以出院。我告诉他说快了。那两个姑娘一到接见的日子就来看他。现在我明白他疼痛的时候为什么不呻吟的道理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呻吟时,他回答说:“您读读《牛虻》,就明白了。”
从选文看,保尔后来能取得文学创作的成功,原因有哪些?(2分)
(1)A.虎妞 B.小福子 C.冬妮娅 D.丽达
(2)①长期的学习与阅读。②丰富的生活经历。③坚忍不拔的精神(列出一点得1分,其中第一点必答。)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著的掌握能力,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作者、国籍,作品的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7.综合性学习。(8分)
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明城市创建,需要我们每位市民用真诚去浇灌,用真情去哺育,用真心去培养,让文明之花绽放。九年级一班将举行一场“文明在我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吧。
(1)请你就第一幅漫画所反应的现象,围绕“文明”的主题拟一则公益广告。(2分)
(2)请你对第二幅漫画中的吸烟者进行规劝,要求语言得体。(3分)
(3)下面例句是某同学阅读传统文化名著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学》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句,联想到“文明”这一话题后写下的一段话。请你阅读《论语》中的文句,仿照例句,续写一段话,表明自己对“文明”的理解。(3分)
例句:做文明人,就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否则,远大理想和抱负就会落空。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示例:①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个个都是文明使者 ② 文明游天下,快乐你我他 ③文明伴我行,游出好心情等
(2)示例:对不起,先生。吸烟会使您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肺黯淡无光,在公共场所更会污染环境。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还是远离烟草吧!(称呼1分,理由1分,得体1分)
(3)做文明人,就要宽恕待人,自己不想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否则无法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要求包含名句的含义,意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标语时,除了围绕活动的主题之外,有时还为了宣传标语的感召力,适当的运用一些修辞手法。(2)劝说要有称呼,站在对方角度,语气委婉。(3)仿写时先要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然后仿照例句的句式特点进行仿写即可。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6分)
夏日游山家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8.请描绘颈联的画面。(2分)
答:
9.尾联卒章显志,说说“樊笼累”和“松桂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8.(2分)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
9.(4分)“樊笼累”表明对官场、世俗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厌倦(1分),“松桂心”表明对自然的喜好(1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1分),追求闲适、高洁(1分)。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鉴赏诗歌的语言。只要能准确解释词语意思,语言生动形象描绘出画面即可。
9.试题分析:题干问“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应到诗歌中找情感词,然后再找诗人笔下的景物,体会景物的特点。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表达了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之志。首联直接点题,侧面明旨“物外”。颔联承接上文,聚焦题中“山家”,突出“兰径薰”“槐庭落”的夏日景况,也暗示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颈联转写山风、山月,一“彻”一“深”,照应其“静”“空”,空旷、静谧的意境自然形成。尾联应题,以议结情,“一遣”与“唯馀”的反差,揭示了一片“诗心”,主旨凸显。由此,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幽静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尘世束缚)、亲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愿,其厌恶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之情志,了了可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0-14题。(16分)
【甲】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①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②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注】①白:使……露出白木。②烛:照亮。
10.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肉食者鄙(   ) ②神弗福也(  )
③孙子度其行(   ) ④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
11. 下列各句中“毕”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读其书未毕 B.群响毕绝 C.此印者已毕 D.录毕,走送之
1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②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
13. 请用“/”给下列句子标出朗读停顿节奏。(断两处)(2分)
庞 涓 果 夜 至 斫 木 下 见 白 书 乃 钻 火 烛 之。
14. 阅读甲乙两文,曹刿、孙膑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请比较二人取胜原因的异同。(4分)
答:
10.(1)目光短浅(2)赐福、保佑 (3)揣测、猜测、估计 (4)于是
11. B
1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2)庞涓自知智谋穷尽,军队已败,便用剑自刎。
13.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14.
相同点:①曹刿、孙膑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1分)
②曹刿、孙膑都对战事进行了准确的预判或都善于详察敌情(1分)
不同点:曹刿取得战斗的胜利还在于具有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的战略思想,懂得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1分)孙膑取得战斗的胜利还得益于选择了有利的地形对敌军进行伏击。(1分)(意对即可)
【解析】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ACD都是“完”的意思,而B项“全,都”的意思,故选B。
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多数词语不能用现在的意思解释。
13.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断句能力。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先理解文章,然后结合曹刿、孙膑在文中表现进行回答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4分)
积蓄与绽放  马亚伟
  ①羊肠古道,衰草连天,没人感受这寒气逼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的萧条;寂寞孤洲,冰天冷水,无人看见沉寂安睡的河蚌;破院残庙,冷香锈钟,无人客访这了无生机的荒凉。但是,终有一天,衰草连天绵延出繁花万里,沉睡的河蚌孕育出璀璨珍珠,冷香锈钟承载起鸟鹊欢歌。你是否意识到生活中不起眼的地方也会发出明媚的光芒,绽放人生精彩?
  ②大自然用她神奇的智慧昭告人们:绽放,需要一点一点积蓄天地精华,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和艰辛的考验。这种智慧,在生活中同样得到了验证。
③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雨,天寒地冻,都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
④电视剧《围城》热播后,钱钟书的新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旧著,被争先恐后地推向市场。面对这种火爆,钱钟书始终保持静默。对所谓的“钱学”热,他认为“吹捧多于研究”。有人用钱策动他接受采访,他却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一著名记者慕名想见他,他回话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还不错,又何必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⑤瑞典诗人托马斯 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朗斯特勒默,是一个极为低产的诗人,一生仅发表诗歌163首。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一年仅写两三首诗。这两三首诗,是在漫长的等待中默默积蓄,等待灵感像花开一样降临,然后妙手成诗。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诺贝尔委员会的颁奖词是:通过凝练、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中国的译者说,他的诗有王维“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⑥他们都在默默地做着自己,等待人生之花绽放。
⑦没有积蓄,便难以绽放。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些人总抱怨稿子难发,很少有人反省一下自己的写作质量。我想到自己和周围一些文友的写作,因为贪图多写快写,质量却打了折扣。那些快餐一样速成的文字,能像花开一样美丽吗?如果没有了积蓄的过程,即使最终开出花来,花朵恐怕也是微小而缺乏芬芳的。任何事都是如此。
⑧朱自清曾说过:“从此我不再抬头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青天,不再低头看绿地,我要一步一步踩在这土地上,留下深深的脚印。”即使在黑夜,我们也要摸索着前行;即使在寒风中,我们也要顶着风前进。只有漫长耐心的积蓄,才能赢得美丽惊人的绽放。
(选自《初中生阅读年选 应用卷》 有删改)
15.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答:
16. 请简述文章第⑦段的论证思路。(4分)
答:
17. 有同学发现文中有一个事实论据不能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请你说说是哪一个事例,并简述理由。(4分)
答:
18. 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对“积蓄与绽放”的理解。(4分)
答:
15.绽放,需要一点一点积蓄天地精华,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和艰辛的考验。(用自己的话概括亦可)
16.首先点明“没有积蓄,便难以绽放”这一分论点;然后举例论证,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17.钱钟书面对名利始终保持静默这一事例不能证明中心论点。因为本文是论证“积蓄与绽放”的关系,而这个事例侧重于表现淡泊名利。
18.“积蓄”是指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经受考验, “绽放”是指获得成功。(意思答对即可)
联系实际:我们青少年也应当早立志,脚踏实地,不懈地学习文化知识,追求各种能力的提升,才能实现理想,获得成功。(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5.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文的论点。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①文题 ②开篇 ③ 中间 ④结尾 注意: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1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路。回答的顺序如下: 1.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2.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3.得出了什么结论。
17.试题分析:议论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据要与论点吻合才行,因为本文是论证“积蓄与绽放”的关系,而钱钟书面对名利始终保持静默这一事例,侧重于表现淡泊名利的,这是不吻合的。
18.试题分析:对词语的理解既要知道词语的本义,也要知道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就是语境义。要结合实际来谈对词语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3题。(19分)
传 承
陈忠实
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郑重地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那是我的上学日。
②我的三个孩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走向智慧人类的途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④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一副副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 ( http: / / www.21cnjy.com )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六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就继续为村人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办婚丧大事,村人就来找我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⑥我的儿女都读过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祖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⑦我小时候有回晚上下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50余里路程步行,我13岁。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就愣住了,父亲披一头一身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⑧二女儿因为读俄语,补习只好赶到高陵 ( http: / / www.21cnjy.com )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每到周日下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通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返回蒋村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50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得多了。
⑨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会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他卖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⑩我供给三个孩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学的过程虽然也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从做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的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爷的地位和经济,而且作为一个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和牲畜的创造权利,而且心强气盛地要拼死供给两个儿子读书。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意识才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却绝非书香门第之类。
(11)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
19. 第②段“我”将孩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的“汉字第一画”视为“生命中光明的开启”说明了什么?(2分)答:
20. 阅读文章第③---⑥段思考:(5分)
(1)“我”对毛笔字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3分)
答:
(2)第⑥段划波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21.文章语言朴实生动,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1)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2分)
答:
(2)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会打算盘的本事。(2分)
答:
2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划线句除了让我们感受到深沉的父爱,还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3.文章末尾说“这才是我们家几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传承不断的脉”,“传承不断的脉”具体是指什么?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传承不断的脉”在传承过程中对后代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4分)
答:
19.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文化知识对孩子具有开启智慧人生的巨大作用。
20.(1) (3分)由大为惊讶到最初的崇拜产生了,再到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2)(2分)作者对毛笔字没能传承深感遗憾。
21.(1)“门脸”是形象的意思(1分),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个人形象、素质,表现出父亲对书写的重视(1分)。
(2)“地道”是纯粹的、真正的意思(1分),突出父亲极为重视下一辈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1分)。
22.表现出父亲为“我”送馍馍的不易(1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送馍馍的做法深深感动并影响了“我”(1分),为下文“我”传承父亲重视孩子读书的做法做铺垫(2分)。
23.“传承不断的脉”指的是家中几代人传承不断的文化意识。(1分)
影响:父亲和“我”都重视孩子的读书日(1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都坚守、传承传统文化(或认同传统文化)(1分);我们都竭尽全力、克服困难供下一代读书(1分)。
【解析】
1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句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理解。要结合句子所在段的内容,如“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走向智慧人类的途程。”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感情的理解。答题范 ( http: / / www.21cnjy.com )围在③---⑥段,找出表示作者情感的词语,有原词的尽量有原词回答,本题就是段中的原词。抓住句中的词语“再不”是再也不会的意思,表达了对毛笔字没能传承深感遗憾。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鉴赏。理解词语一定要结合语境来理解。既要知道词语的本义,又要知道词语的语境义。
22.试题分析:抓住句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头一身的雪”写出天气的恶略,突出父亲为“我”送馍馍的不易;“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写出父亲想让我多读书,好好学习。
23.试题分析:此题是考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脉”结合文意指的是文化,父亲极为重视下一辈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因此理解词语要结合文章的中心。
三、写作(60分,含卷面书写分2分)
24.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或许曾因勤奋赢得个人的成功;或许曾因无私赢得他人的尊重;或许曾因坚韧赢得自我的提升……
请你以“赢得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先将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补充完整,如可以填写“成功、尊重、肯定”等等;(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赢得成功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过坑坷,有过遗憾,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有过成功。有钢琴比赛的成功,有考试的成功,有作文竞赛的成功……我也有很多成功的经历,最难忘的要属于它了。
还记得那是去年的一件事。夏天过去了,秋妈 ( http: / / www.21cnjy.com )妈忙着给树木披上金装,登高望去,犹如一片茫茫的金海。秋风扫过,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有的像舞蹈员轻盈的旋转。地上满是落叶,想扑了一层厚厚的金毯。我觉得秋天比春天还要美丽呢!在这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里,学校举行了一场作文比赛,我和悦、璇都报名参加了这场竞赛。悦儿着急地说:“听说我们学校的作文高手齐也要去参加比赛。我们肯定会败在她手下。”我安慰悦儿也安慰自己说:“别担心!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考这场试。即使我们的文笔败在她手下,精神也不会败她的。”虽然口头上是这样说,但心里有一万个不服,心想:这次我一定要给齐一点儿颜色看看,我一定要战胜她。
我说到做到,从每一个星期只写一篇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到每一天写一篇,从五百多字增长到八百多个字,练得我手都酸了,而且不仅每天总是写不同类的作文,如;写景、动物、植物、人物、想象……还写了许多好词、好句、好段。当我累的时候,是那个信念、那个决心支撑我。终于到了比赛那天,,我一看作文题。呵!是我写过的。于是,我拿起笔快速地写着,没过半个钟头,我已经把作文写完了。我看着自己写的作文,惊呆了,从一个看见作文就头疼的小毛孩到一个一看作文题目就能写出优秀作文的学生。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比赛我得了一等奖。“耶!我终于成功了!我终于战胜齐了。”
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勤奋造就成功路,汗水浇得硕果甜。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首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完成题目,定好内容。就是把空着的另一半题填上,使标题完整。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填题适当,符合自己的特点,就会有话可说,运笔时就不会时断时续甚至受阻。怎样选填另一半题呢?有两个原则,一是最熟悉的内容。二是最有新意的内容。作文贵在创新,尤其是考场作文,更要有创新特色,对于“填题”来说,主要是指内容创新,写人家少写或不写的内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做到换位联想思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