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题2 碳的氧化物 第3课时 课件(共21张PPT)+同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课题2 碳的氧化物 第3课时 课件(共21张PPT)+同步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2-13 20:56:48

文档简介

课题2 碳的氧化物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现象或实验探究的分析,掌握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认识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中的重要用途,知道一氧化碳致人中毒的机理、对环境的污染及尾气处理方法,加强环保意识。
3.比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结构、组成和性质的异同,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CO的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难点: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注意事项。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视频。
试剂和器材:一氧化碳、氧化铜、澄清石灰水、玻璃管、酒精灯、试管、导管、铁架台、乳胶管。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导入】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农村常用一种取暖炉,通过燃烧炉中的木柴或者木炭来使室内升温。取暖炉一般都有一根长长的排烟管通向室外,如果没有排烟管会有什么隐患? 【总结】一氧化碳中毒。 【过渡】那一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倾听,观看。 通过讲解生活事例,给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环节二 新课讲解 【讲解】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CO相对分子质量为28,与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很接近),难溶于水。因为CO与空气密度相近,又难溶于水,所以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过渡】讲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我们再来认识下它的化学性质。 【讲解】一氧化碳能够燃烧,具有可燃性,在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化学方程式:2CO+O22CO2 注意:CO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点燃会爆炸。因此,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思考】在CO燃烧的火焰上方,分别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和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到什么现象? 【讲解】 冷而干燥的烧杯:无明显现象。 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CO怎么产生的?煤炉中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总结】 最下层:C+O2CO2 中层:2C+O22CO,C+CO22CO 上层:2CO+O22CO2 【过渡】一氧化碳还具有还原性,能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实验探究】演示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总结】 现象: ①玻璃管中黑色物质变为红色; 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原理:一氧化碳和木炭一样具有还原性,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 CO + CuO Cu + CO2 注意:尾气含有有毒的CO,需要进行尾气处理,一般用酒精灯点燃或用气球收集。 【提问】回顾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实验前是先通入CO还是先加热CuO?为什么? 问题2: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直至装置冷却? 问题3:如果将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稍作改进,你有何想法? 【总结】 问题1:先通入CO,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问题2:防止生成的Cu再次被氧化;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使玻璃管炸裂。 问题3:可对尾气处理部分进行改进,改进如下: 【过渡】人们常说:不能在密闭房间里烧炭取暖,还有经常有新闻报道称“煤气(主要成分CO)中毒” ,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讲解】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它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人体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所以我们冬天在用煤火取暖时,一定要装烟囱,并且注意室内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如果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轻度的应呼吸大量新鲜空气,严重的要立即送到医院进行治疗。 【提问】问题1:煤气厂为什么在家用煤气(含有CO)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问题2:只要在煤炉边放一盆水,就可以预防煤气中毒了,这种说法对吗? 问题3:如果发生煤气泄露,我们该怎么办? 【总结】 问题1:为了让人们易于察觉一氧化碳泄漏,以免一氧化碳中毒。 问题2:不对,因为一氧化碳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问题3:迅速关上煤气总开关,打开门窗,并且不要使用家里的任何电器。 【提问】我们知道性质决定用途,而用途体现性质。 那学完了一氧化碳的性质,你能猜测下它有哪些用途吗? 【总结】 利用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可以作燃料,如家用煤气。一氧化碳是水煤气等气体燃料的主要成分。原理如下: 2CO+O22CO2 还可以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用于冶金工业冶炼金属,例如,可利用一氧化碳来炼铁。原理如下: 3CO + Fe2O32Fe + 3CO2 注意:这里的反应条件是高温不是加热,不要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条件弄混了。 【学生任务】填写表格。 【总结】总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对比 【提问】设计4种鉴别CO和CO2气体的化学方法。 【总结】 (1)点燃两种气体,能燃烧并产生蓝色火焰的是CO。 2CO+O22CO2 (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使溶液变红的是CO2。 CO2 + H2O = H2CO3 (3)通入澄清石灰水,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 CO2 + Ca(OH)2 = CaCO3 ↓ + H2O (4)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使黑色固体变红的是CO。 CO + CuO Cu + CO2 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课上汇报查资料的结果。 倾听,记录笔记。 结合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该问题。 观看,思考。记录笔记。 倾听,观看教师演示该实验,学生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注意事项。 回顾实验,思考所给问题并回答。 倾听,思考,记录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 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倾听,记录笔记。 填写表格。 记录笔记。 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课上汇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通过设问来强化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应用。 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教师演示该实验,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该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设置和实验相关的问题一方面用来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用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讲解一氧化碳的中毒原理,让学生体会到煤气中毒的危险性,引导学生总结防治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过程中,加强学生环保意识。 通过讲解一氧化碳的用途,体会性质与用途间的关系。 同时拓展一氧化碳还原性的用途,为后面高炉炼铁做铺垫。 对比讲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和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巩固学生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掌握情况。
环节三 拓展延伸 【展示】科普:如何处理一氧化碳中毒 观看,记录。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第20页。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五、板书设计
课题2 碳的氧化物
第2课时
一、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 + O22CO2
(2)还原性:CO + CuOCu +CO2
(3)毒性:与血红蛋白结合
3,用途
(1)作燃料
(2)冶炼金属
4 / 5(共21张PPT)
——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
课题2 碳的氧化物
第3课时
1.通过生活现象或实验探究的分析,掌握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认识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中的重要用途,知道一氧化碳致人中毒的机理、对环境的污染及尾气处理方法,加强环保意识。
3.比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结构、组成和性质的异同,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
学习目标
重难点
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农村常用一种取暖炉,通过燃烧炉中的木柴或者木炭来使室内升温。取暖炉一般都有一根长长的排烟管通向室外,如果没有排烟管会有什么隐患?
一氧化碳中毒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无色
无臭
气体
比空气略小
难溶于水
1. 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
(1)可燃性
炭火中
一氧化碳的燃烧
纯净的
一氧化碳的燃烧
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现象:
化学方程式:
2CO + O2 2CO2
点燃
一氧化碳
与空气密度相近,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注意:CO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点燃会爆炸。因此,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冷而干燥的烧杯:
无明显现象。
思考讨论
在CO燃烧的火焰上方,分别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和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到什么现象?
空气
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CO怎么产生的?煤炉中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2CO + O2 2CO2
点燃
2C + O2 2CO
点燃
C + O2 CO2
点燃
C + CO2 2CO
高温
思考讨论
煤炉口
煤炉中部
煤炉底部
一氧化碳和木炭一样具有还原性,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
现象:
① 玻璃管中黑色物质变为红色;
②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原理:
CO + CuO Cu + CO2

注意:尾气含有有毒的CO,需要进行尾气处理,一般用酒精灯点燃或用气球收集。
(2)还原性
实验前是先通入CO还是先加热CuO?为什么?
先通入CO,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直至装置冷却?
防止生成的Cu再次被氧化;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使玻璃管炸裂。
在做CO还原CuO的实验中: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如果将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稍作改进,你有何想法?
思考讨论
煤气中毒
中毒原因
一氧化碳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人体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防治措施/中毒处理
冬天用煤火取暖时,一定要装烟囱,注意室内通风。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轻者呼吸大量新鲜空气,严重者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3)毒性
煤气厂为什么在家用煤气(含有CO)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为了让人们易于察觉一氧化碳泄漏,以免一氧化碳中毒。
只要在煤炉边放一盆水,就可以预防煤气中毒了,这种说法对吗?
不对,因为一氧化碳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如果发生煤气泄露,我们应该怎么办?
迅速关上煤气总开关,打开门窗,并且不要使用家里的任何电器。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思考讨论
用于冶炼金属:如炼铁。
作燃料:如家用煤气。
2CO + O2 2CO2
点燃
3CO + Fe2O3 2Fe + 3CO2
高温
3. 用途
一氧化碳是水煤气等气体燃料的主要成分。
性质
用途
决定
体现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组成和构成 宏观组成
微观构成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
密度
溶解性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对比
无色、无臭、气体
比空气密度略小
难溶于水
无色、无臭、气体
比空气密度大
能溶于水
方法导引
都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
都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
每个一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化学性质 可燃性
还原性
与水反应
与澄清石灰水 反应
毒性
用途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对比
能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能还原金属氧化物得到金属
不与水反应
不与石灰水反应
有毒,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无还原性
无毒,但含量过高对人体和环境有害
方法导引
CO2 + H2O H2CO3
CO2+Ca(OH)2 CaCO3↓+H2O
作燃料、冶炼金属
灭火、制冷剂、气体肥料等
思考讨论
设计4种鉴别CO和CO2气体的化学方法。
(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使溶液变红的是CO2。
(1)点燃两种气体,能燃烧并产生蓝色火焰的是CO。
(3)通入澄清石灰水,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
(4)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使黑色固体变红的是CO。
CO2 + H2O H2CO3
CO2 + Ca(OH)2 CaCO3↓ + H2O





科普:如何处理一氧化碳中毒
尽快脱离现场,吸入新鲜空气,保持呼吸道通畅。
拨打紧急电话120,进行急救处理。
对于轻中度中毒或意识清晰患者,应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摆成侧卧体位,症状缓解后,可就近送医治疗。
对于重度中毒患者,立即展开急救,在做心肺复苏的同时,立刻拨打120求助。若有条件者,可进行头部冰敷,减轻脑水肿。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1.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实验设计意图的是(  )
A.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B.说明生成物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C.说明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应需要加热
D.可以防止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
B
2.下列对一氧化碳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B.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C.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分子的不断运动,能使一氧化碳向四周弥漫
C
3.“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 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C
4.如图为CO还原CuO的实验装置图(夹持仪器等略)。已知HCOOH H2O + C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所需CO可现制现用
B.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C.为保证实验成功,实验一开始就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D.此实验B中黑色粉末变为红色,C中石灰水变浑浊
C
热浓硫酸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CO + CuO Cu + CO2

无色、无臭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略小
难溶于水
可燃性:
还原性:
毒性: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造成人体缺氧
课题2 碳的氧化物

3课

01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02
03
一氧化碳的用途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CO + O2 2CO2
点燃
作燃料
冶炼金属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