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历史(2024)七上期末真题试卷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七上·五常期末)“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我国古代思想家最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的是( )
A.孔了 B.老子 C.孟子 D.荀子
2.(2023七上·深圳期末)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各家学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
B.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成为知名学者。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3.(2019七上·东台期末)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________制度产生的。( )
A.奴隶 B.禅让 C.分封 D.世袭
4.(2022七上·霍林郭勒期末) 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一处距今6000年的远古人类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河姆渡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5.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生活在我国北京周口店的远古人类是( )
A.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6.(2023七上·广宗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礼制文明受到挑战的时代,诸子学说揭示中国古代礼制文明发展的各种可能选择,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分钟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下列新观点中属于儒家的是( )
A.提倡节俭 B.无为而治 C.有教无类 D.以法治国
7.(2021七上·宁津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社会生产力发展,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推广
8.(2021·垦利期末模拟)从西周实行分封制到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疆域拓展的需要 B.经济发展的需要
C.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奖励功臣的需要
9.(2023七上·洪江期末)某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的“七雄”指的是(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魏、宋、齐、韩
C.晋、秦、楚、齐、燕、韩、魏 D.齐、楚、秦、燕、晋、魏、韩
10.(2022七上·黄陂期末)有位考古学家说:“北京人文化的突出特点是用劣质的石材造出了超越时代的高级工具,”北京人使用的劳动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器 D.铁器
11.(2019七上·江门期末)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小敏惊讶的发现,除了是祖国境内最早人类的故乡,它竟然还集中了另外两大世界级品牌资源——石林地质公园和恐龙公寓。小敏踏上的这块土地是( )
A.陕西西安 B.山东大汶口 C.云南元谋 D.浙江河姆渡
12.(2023七上·峡江期末)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这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与这一事件有关的成语是( )
A.草木皆兵 B.四面楚歌 C.破釜沉舟 D.朝秦暮楚
13.(2020七上·肃州期末)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的朝代以及其都城是( )
A.汉朝 长安 B.汉朝 咸阳 C.秦朝 长安 D.秦朝 咸阳
14.(2023七上·期末)下列描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②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等方面
③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④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2021七上·长春期末)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以下属于“医圣”张仲景的成就是( )
A.开创中医“望、闻、问、切”诊断方法
B.编写《本草纲目》,首创“麻沸散”
C.发展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D.总结了药物学成就,丰富了医药学宝库
16.(2024七上·朔州期末)李白曾写诗赞扬秦始皇,诗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主要赞扬了秦始皇的贡献是( )
A.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B.创立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
C.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D.兼并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7.(2022七上·汽开区期末)被后人尊称的华夏族祖先是( )
A.炎帝、尧 B.炎帝、黄帝 C.黄帝、尧 D.尧、舜
18.(2024七上·衡阳期末)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百家争鸣 D.李悝变法
19.(2023九上·清镇市期末)古代中国科技文化成就辉煌,遥遥领先世界。下列有关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司马迁——《史记》 B.蔡伦一造纸术
C.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D.祖冲之一一《黄帝内经》
20.(2022·永城一模)2021年12月23日,“出彩中原我来说—-2021网络名人读中原”活动走进南阳医圣祠,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张仲景的生平事迹与伟大之处。回顾历史,张仲景的主要成就是( )
A. 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B.总结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C.编写了药物学巨典《本草纲目》
D.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治未病”的思想
21.(2023七上·泸县期末)一个寂寂无名的村庄“半坡”,成为出现在学者论著中频率最高的新石器考古遗址名称。某剧组想拍摄有关于“半坡”遗址的专题片,以下场景设计合理的有( )
①地点:黄河流域②房屋:半地穴式③粮食作物:水稻④狩猎工具:弓箭、长矛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2024七上·天河期末)下图为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的“周代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据此可知,西周( )
A.青铜器种类丰富 B.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界限
C.统治者生活奢侈 D.保证了对地方有效控制
23.(2024七上·莲池期末)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等调整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导致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24.(2024九下·横山模拟)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的突出成就有(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2023七上·岳阳期末)“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材料描述的作品是
A.《史记》 B.《春秋》 C.《论语》 D.《道德经》
26.(2023七上·路南期末)约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这个时间用世纪、年代纪年法可以表述为( )
A.约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B.约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C.约公元前2世纪70年代 D.约公元前7世纪20年代
27.(2024七下·青山期末)“讳疾忌医”源自于名医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蔡桓公是战国时期的国王,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时,就指出他患有皮肤病,需要立即治疗。蔡桓公却认为自己在开玩笑,没有生病。扁鹊随后又指出蔡桓公的病情已经发展到肌肉和肠胃,但蔡桓公仍然拒绝治疗。扁鹊最后一次见到蔡桓公时,告诉他病情已经到了骨髓,无法医治。材料表明扁鹊( )
A.运用了四诊法 B.创编出五禽戏
C.提出了治未病 D.撰写出千金方
28.(2024·南昌模拟)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耐金(汉代诸侯献给朝廷供祭祀之用的贡金)助祭,以所献耐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材料可以用于说明汉武帝打击王侯势力的( )
A.产生背景 B.主要目的 C.具体表现 D.深远影响
29.(2024七下·文山期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该材料描绘的是(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开皇之治 D.文景之治
30.“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省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中提到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秦末农民战争和( )。
A.灭六国,统一中国 B.修筑长城
C.秦的暴政 D.焚书坑儒
阅卷人 二、综合题
得分
31.(2024九下·岳阳期末)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摘编自《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二 晋、南北朝之时,是向来被看作黑暗时代的,其实亦不尽然。这一时代,只政治上稍显黑暗,社会的文化,还是依然如故。……其中关系最大的,便是黄河流域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的民族,分向各方面迁移。……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良非偶然。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结合所学,举一例汉武帝时期促进民族交往的史实。
(2)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人口迁移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魏主”指的是谁 材料反映了“魏主”时期的哪一重要举措?结合所学,说明魏主“移风易俗”的措施。(列举两例)
(4)综上,概括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
32.(2024七上·平江期末)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很多改革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并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请分别写出这两次改革的名称。
(2)材料一所述的改革中哪项措施激励百姓“勇于公战”?这次改革对秦国起到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提到“迁都”,请问魏的都城迁至何处?请概括材料二中的改革措施。这次改革对于中国历史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4)两位改革家身上都体现了什么精神?
33.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原始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围绕“原始农耕生活”这个主题,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文物·体会先民智慧】
文物记载历史。分别指出下列A、B、C、D四种文物所具有的历史价值。
(2)任务二:【建筑·解读房屋特色】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从自然环境、气候状况的角度,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分别建造下面房屋的原因。
(3)任务三:【词汇·阐释原始农业】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请以《工具·作物·文明》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提示:可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三个)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A
11.【答案】C
12.【答案】A
13.【答案】A
14.【答案】C
15.【答案】C
16.【答案】D
17.【答案】B
18.【答案】A
19.【答案】D
20.【答案】D
21.【答案】A
22.【答案】B
23.【答案】D
24.【答案】B
25.【答案】A
26.【答案】A
27.【答案】A
28.【答案】C
29.【答案】B
30.【答案】D
31.【答案】(1)原因:西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史实:张骞通西域。
(2)特点: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中原地区人民南迁。
历史影响:促进民族交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3)人物:孝文帝。
举措:迁都洛阳。
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列举两例)
(4)方式:民族间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改革。
32.【答案】(1)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2)奖励军功
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洛阳
学习汉语;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4)锐意进取、勇于开拓、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反对坚持改革等
33.【答案】(1)A:说明8 000多年前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制作乐器。B:说明了河姆渡人已经学会了制作陶器,已经开始饲养家畜。C:说明了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且为最具特色的彩陶。D:说明河姆渡人会制作骨耜,会用这种劳动工具挖土。
(2)图一是干栏式房屋,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温暖潮湿,干栏式房屋利于通风、防潮、防虫蛇。图二是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这里干旱、风沙大、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沙,又可以取暖。
(3)示例:工具·作物·文明
约一万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他们用骨耜、石斧、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从事原始农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稻,黄河流域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这些农作物的栽培,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标志着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