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高三语文期末仿真模拟卷一
(原卷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要立足形势发展,坚定不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我多次说过,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摘自习近平在第十九届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中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二: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产业的兴起和普及,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最明显的是,新媒介的广泛运用不仅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观念。激光印刷、阅读机器、自动和电子合成、数字技术在声像方面的应用、自动写作机制、电脑、网络等等都强烈冲击着传统的印刷文化。甚至可以说,书写文化在社会中所占的首要位置,今天已经被声像文化所取代。弗·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中曾经把后现代社会的本质归纳为:经济变成了文化,文化变成了经济。他的这一判断是从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归纳得出的,而如果从媒介和语言的角度出发,则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把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归纳为:媒介变成了文化,文化变成了媒介。以至于有学者评论道:“当代社会中,语言和交流最典型的载体便是传媒,或者说,人称之为‘文化和传播产业’的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电脑等行业。毫不奇怪,谁拥有、操作和控制这些传播手段,以及它们传播的是怎样类型的信息,正在日益成为一个超级文化问题。因为对现代传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丧失,意味着国家的文化表述,它的身份、主权乃至生存,都将面临生死攸关的威胁。”可以说,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带来传媒的巨大发展,传媒的巨大发展及其对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会反过来促使人们不断地修正对传媒和文化的认识。
根据文化传播学的说法,文化传播实际上就是文化和传播的拼贴,不过这里的传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狭隘的传播概念,而是广义的传播概念,指一切的行为和所有对他人有影响的程序。传播的过程包含6个环节:传播者、编码、信息传递的渠道、接受者、解码还有反馈。文化传播学最关注的是编码和解码这两个环节,因为编码和解码的主要内容就是信息中包含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
文化与传播本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传播的有效性既取决于编码者能否对他要表达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进行成功的编码,又取决于受众能否对此编码进行成功的解码,这里符码就成了文化与传播之间的接合点。事实上,在消费社会的大众传媒时代,文化再也不是一个可以独立于传媒而存在的本体,文化已经媒介化,文化就是媒介,媒介就是文化,文化的意义就在媒介中产生。
(摘编自徐勇《媒介、文化与语言融合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关注到了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传媒的影响,二者有相近的立足点。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认识,但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相同。
C.材料一中用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等词语说明媒体融合应坚持多样化,既通俗又形象。
D.材料二认为,人对传媒和文化的认识并不固化,科技发展将直接促使人修正对它们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动每题深度融合方面的尝试成效明显,充分发挥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优势。
B.当下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我们应该将其视为当下思想宣传工作的主阵地。
C.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和时空观念,导致了传统的印刷文化从新兴走向衰落。
D.在消费社会的大众传媒时代,文化的意义在媒介中产生,文化如果脱离了媒介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下面这幅图示所反映的相关信息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的现阶段,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能使传播者的信息采集工作更加高效。
B.传播者对新闻信息进行编码,生成符码,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决定了传播的有效性。
C.科技进步带来媒体的大发展,当下信息传播渠道数不胜数,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D.符码是文化与传播的接合点,接受者接收符码并成功解码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传播才能产生有效性。
4.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毕节市广播电视台在继续办好毕节新闻联播栏目和调频广播FM98.0的同时,打造了“云上毕节”App、直播联盟,持续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B.北戴河市组建了大学生“拍客团”,将观红色遗址、访党史专家、读红色书籍的所思所感,用原创音乐、视频、动漫等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
C.西安与商洛联动开展“西商融合媒体先行”活动,两市电视台及广播电台走在前列,扑在一线,充分展示了宣传战线“—家亲”、协作“抱团”促发展的新形态。
D.中国日报网利用大数据采集分析、大数据融合技术,采集全球主流媒体网站5000余家、主流社交媒体账号2000余家新闻信息,每日采集数据量约200万条。
5.新时代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媒体的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缝隙
朱以撒
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两扇大门早已褪色,加上常年润含春雨又迎来秋风,甚至难以紧闭。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
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说起来我也是缝隙的受益者,经卷走出密室,也来到书法家的案前,让人狂喜。我挑选了一部分合我情调的经卷,终日临写——我学习书法的路径,由于遇上了这些残经而得到改变。夜深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这些无名氏的墨迹远比碑刻要真切的温度和呼吸,是一道裂缝释放了它们。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者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让人信服。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如此说,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
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在我的记忆中,严冬是人的表皮最易开裂的时段,那时在工地、田野劳作的人,对此毫无办法,静等裂开,那时的教科书赞美这样的手和脚——是开裂成就了美好生活。桃胶不断地从桃树伤口的缝隙中涌出,接触空气,成为胶状,为桃树的所有者不断收取,加工成坚硬之物。相比于桃胶,桃花要风雅浪漫多了。在我看来,桃花是虚的,便于托寄情性,也便于浮想联翩,真是妙不自寻。而如果寄一箱桃子、一袋桃胶,那真是难言风雅——风雅之举似乎都是轻盈的、灵性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让人无从一握手中。这也使人感受到一棵树的多重功用,用于实的,用于虚的,用于精神的,用于口腹的。
每个学期上课,我都会想几个题目,让研究生去写。通过文章,窥探其中的主旨和表达,究竟有哪一些差异,也是很有意思的。我总是强调,我写故我在,如果不用文字表达出来,还真不知道一个人如何想,想如何。正是写作罄露了他们的才华和情性,或者点缀了一些奇诡和荒唐。正是从一些语言的缝隙里,我察觉到文思无定居然如此——没有哪两个人的笔端是相似的,客气浮辞的、深婉不迫的、循途守辙的、纵横自喜的,应有尽有,读毕不禁无端生慨。善于操作的人,总是以大量地调遣史料为快慰。科技手段使人便捷地将史料填纳于文章之内,使我见到古贤人这般说、那般说,独不见这位学生如何说——他被史料的烟云遮蔽,使我找不到他了。这常是我阅读的一个疑问——为何不以自己的话语言说?邻家的金银器皿的确气派得很,瓦缶瓷杯虽不起眼,还有裂痕,却是自家物色,理应珍惜。这个道理却不是都能明白的。
时日匆匆,我们对于屑屑者已经缺乏察觉的细心了,而对于大,我们的兴致要高昂得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人赠送我的宣纸形制大起来了,我把笔濡墨挥洒的作品也大起来了。其实,书法家的内心都很清楚——大未必佳,但巨大是可以引人注目的。如果我用巴掌大的花笺写一幅小楷,那真会像汪洋中的溺水之人,顷刻被淹没,无处找寻。想想晋宋时期的那些简札,小得不得了,却精彩之至,是有真性情在里边的。这样,就是片纸只字,也甚佳好。说起来,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其死生在朝暮之间的虫蚁,所谓的大小,都是天地夹缝里的存活物,没有什么差别,当如弘一那般相待,不可轻慢。
(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间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既能把知晓过往的人送走,隐藏起秘密,又能通过鞭打冲刷的力量使得秘密重见天日。
B.洞开的大门、可见的摆设,神秘尽失,使人觉得没有必要进去,而紧闭的大门、门板的裂缝则能吸引人去窥探一番。
C.弘一关注藤条缝隙里的虫蚁,所以坐前都要摇晃藤椅,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细微之处可见弘一的悲悯情怀。
D.桃胶源自桃树的伤口,柔中含韧,能满足人的口腹之实,却难言风雅,因此文人借风雅浪漫的桃花喻之为桃花泪。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捕鱼者是一个善于分享秘密的人”这句话运用了反语,表现了作者对捕鱼者把秘密传达给太守的不满。
B.文章以“缝隙”为线索组织材料,行文方式灵活多样,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表现作者的所见所思。
C.文中善用对比手法,如桃胶与桃花的对比,小简札与大尺幅的对比等,褒贬分明,道理昭然若揭,让读者易于接受。
D.文章引用朱熹评价陶渊明的话,又化用《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辩”,增添了书卷气,表现出作者的古典文化修养。
8.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请从选材角度分析本文“形散”的特点。(5分)
9.题目“缝隙”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多重寓意。(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魏公子无忌爱人下士,致食客三千人。有隐士侯嬴,家贫,为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宾客皆惊。及秦围赵,赵平原君夫人,无忌姊也,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过见侯生,再拜问计。生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得兵符。信陵君大破秦军于邯郸下。信陵君不敢归魏,使将将其军以还。赵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若无所容。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七》 )
材料二:
范雎之仇魏齐亡过平原君。昭王乃遗赵王书曰:“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赵孝成王乃发卒围平原君家,急,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印,与魏齐间行,念诸侯莫可以赴急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以至楚。而信陵君闻之,畏秦,犹与,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哉 ”时侯嬴在傍,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斤;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万户侯。当是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以急士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知人固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重见之,大怒而自刎。虞卿遂留于魏。魏、赵畏秦,莫复用。困而不得意,乃著书八篇,号《虞氏春秋》焉。
(节选自《风俗通义·穷通》 )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公子患之A数请B魏王C敕D晋鄙救赵E及宾客F辩士G游说万端H王终不听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此处指信陵君有意空出左边的位置以待侯嬴,表示恭敬。
B.幸,指宠爱、宠幸,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词义不相同。
C.急, 指“以 为急”,“不耻相师”中的“耻”是“以 为耻”, 两者用法相同。
D.材料一的“公子如其言”与材料二的“驾如野迎之”,两句中的“如”字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公子无忌有三千门客,隐士侯嬴不过是个守门人,公子大宴宾客,亲迎侯嬴来赴宴,还请他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令在场宾客大为吃惊。
B.魏公子请求魏王救赵无果,侯嬴为公子献计,可找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因为信陵君曾为她报过父仇,所以她能万死不辞地帮助信陵君。
C.范雎的仇人魏齐逃亡到平原君处,秦王写信威胁赵王,赵王害怕,派兵包围平原君家,平原君赶紧让魏齐前往投靠虞卿,叫二人逃离赵国。
D.魏齐和虞卿想借助信陵君逃到楚国,信陵君害怕秦国,起初犹豫不见,后在侯嬴劝说下驾车迎接他们,然而魏齐怒而自杀,虞卿也未受重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
(1)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
14.侯赢两次进言为何都被信陵君采纳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题四梅图①(其四)
扬无咎
目断南枝。几回吟绕,长怨开迟。雨浥风欺,雪侵霜妒,却恨离披。
欲调商鼎②如期。可奈向、骚人自悲。赖有毫端,幻成冰彩,长似芳时。
[注]①四梅图:指扬无咎创作的纸本墨笔画。②调商鼎:喻指宰相治理国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久凝梅枝,吟绕之余发出长叹,希望梅花开得迟些,表达对其命运的担忧。
B.“雨浥风欺”三句插绘梅花饱受风霜雨雪无情摧残,参差飘落,令人怅恨万端。
C.词人借典故寄寓建功立业的渴望,又用“可奈向”写出其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
D.“赖有毫端”三句写词人感慨于梅花的际遇,用画笔将梅花的美丽定格为永恒。
16.这首题画词将梅花、梅画,梅词三者交织,浑然一体。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将进酒》中肯定自我才华的一句是“ ”,流露出对奢靡生活的不屑的一句是“ ”。
(2)苏轼《赤壁赋》中的“ , ”两句,描写出客人吹箫之后凄切的尾声,婉转悠长,绵绵不绝。
(3)研学旅行时,你乘船游览洞庭湖,看到月光照耀着平静的湖面,不由吟诵起古人名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央视春晚主题“龙行龘龘,欣欣家国”,让原本无人问津的生僻汉字一下子“火出了圈”,让“龘”这个字迅速_____①_____。
汉字具有据义构形的特点。古代先民造字之初,往往基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通过捕捉物象的具体特点来呈现词义。以事象的精准把握实现构形与词义的密合。这使汉字的表意机制有着鲜明的特色,就“龘”而言,“龘”的传意是通过听觉、视觉两个维度完成的:听觉上,“龘”借助“龘”的语音传达了迅疾、浩大的词义;视觉上,“龘”的字形由三龙叠构,仿佛翩翩共舞、高翥九霄的群龙,既直观地映现出汉字的艺术之美,又就“龙”的构形揭示“飞龙”的文化内涵。汉字作为艺术的符号与思想的载体,在美学价值上有着充分的挖掘空间。
三龙交舞的“龘”字,既在时令的循环往复里,寄寓了万物复苏的春日生机;又在历史的奔流回望中,凝聚着中华文明_____②______的生命力。选择“龘”作为对新年的诠释,这本身就彰显了当代国人高度的文化自信。而如何让更多像“龘”这样的生僻汉字从残缃故纸中活过来,由历史陈迹重返当代生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深沉课题——带着深切的文化关怀,照亮历史记忆,在绵延的文明传统中,创造一场识古犹今的相遇。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下列句子中的“活”和文中加点的“活”,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
B.它等待我的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C.近几年,各地不断创新博物馆的服务形式,让千古文物重新活在人们面前。
D.萌娃还会哄人了,说话活像个大人,瞬间融化了妈妈的心。
20.振兴中学邀请你讲解三叠字,请将“巧识‘三叠字’”表格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成。(4分)
巧识“三叠字”
初识概念 巧看例字 巧析共性
三叠字是由三个相同的字构成的品字形结构的字。 “森”,表树木多而繁密。“磊”,表石头众多。 A.
“羁”,表马奔跑的样子。“矗”,表直立,高耸。 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很多人眼里,人工智能是铁面无情的绝对理性化身。然而最近的一则新闻却让人们大为震撼:一些程序员发现,ChatGPT ① 。
而小费给的少,答案可能会缩水。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有程序员向ChatGPT询问了同一组问题,然后他统计在不同金额的小费下,ChatGPT ② 。为了确保答案不是偶然,他每个金额都重复了5遍,他也使用了没有承诺小费的版本作为对比的基线。结果颇令人寻味,如果承诺20美元小费,ChatGPT的回答就会多出6%。而如果承诺200美元,这一比例就会提升到11%。 ③ ,ChatGPT给出的答案要少2%。有趣的是,如果表示只给一些“侮辱性”小费,如0.1美元,ChatGPT的表现甚至还不如不给小费,它好像生气了似的。
初看之下,人工智能索要小费似乎有些不同寻常,但了解人工智能的专家表示,从背后的逻辑上讲,这是讲得通的。在训练ChatGPT的时候,人工智能从互联网上获取了大量的文本进行学习,而其中就包括了一些付费答题的论坛。在一些论坛中,给出优秀回答的作者往往会收到提问者给的小费,而这个特点或许就这么被人工智能无意中学了去。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简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句子中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先生说:“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
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高三语文期末仿真模拟卷一
(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要立足形势发展,坚定不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我多次说过,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摘自习近平在第十九届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中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二: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产业的兴起和普及,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最明显的是,新媒介的广泛运用不仅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观念。激光印刷、阅读机器、自动和电子合成、数字技术在声像方面的应用、自动写作机制、电脑、网络等等都强烈冲击着传统的印刷文化。甚至可以说,书写文化在社会中所占的首要位置,今天已经被声像文化所取代。弗·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中曾经把后现代社会的本质归纳为:经济变成了文化,文化变成了经济。他的这一判断是从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归纳得出的,而如果从媒介和语言的角度出发,则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把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归纳为:媒介变成了文化,文化变成了媒介。以至于有学者评论道:“当代社会中,语言和交流最典型的载体便是传媒,或者说,人称之为‘文化和传播产业’的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电脑等行业。毫不奇怪,谁拥有、操作和控制这些传播手段,以及它们传播的是怎样类型的信息,正在日益成为一个超级文化问题。因为对现代传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丧失,意味着国家的文化表述,它的身份、主权乃至生存,都将面临生死攸关的威胁。”可以说,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带来传媒的巨大发展,传媒的巨大发展及其对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会反过来促使人们不断地修正对传媒和文化的认识。
根据文化传播学的说法,文化传播实际上就是文化和传播的拼贴,不过这里的传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狭隘的传播概念,而是广义的传播概念,指一切的行为和所有对他人有影响的程序。传播的过程包含6个环节:传播者、编码、信息传递的渠道、接受者、解码还有反馈。文化传播学最关注的是编码和解码这两个环节,因为编码和解码的主要内容就是信息中包含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
文化与传播本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传播的有效性既取决于编码者能否对他要表达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进行成功的编码,又取决于受众能否对此编码进行成功的解码,这里符码就成了文化与传播之间的接合点。事实上,在消费社会的大众传媒时代,文化再也不是一个可以独立于传媒而存在的本体,文化已经媒介化,文化就是媒介,媒介就是文化,文化的意义就在媒介中产生。
(摘编自徐勇《媒介、文化与语言融合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关注到了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传媒的影响,二者有相近的立足点。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认识,但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相同。
C.材料一中用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等词语说明媒体融合应坚持多样化,既通俗又形象。
D.材料二认为,人对传媒和文化的认识并不固化,科技发展将直接促使人修正对它们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动每题深度融合方面的尝试成效明显,充分发挥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优势。
B.当下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我们应该将其视为当下思想宣传工作的主阵地。
C.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和时空观念,导致了传统的印刷文化从新兴走向衰落。
D.在消费社会的大众传媒时代,文化的意义在媒介中产生,文化如果脱离了媒介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下面这幅图示所反映的相关信息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的现阶段,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能使传播者的信息采集工作更加高效。
B.传播者对新闻信息进行编码,生成符码,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决定了传播的有效性。
C.科技进步带来媒体的大发展,当下信息传播渠道数不胜数,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D.符码是文化与传播的接合点,接受者接收符码并成功解码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传播才能产生有效性。
4.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毕节市广播电视台在继续办好毕节新闻联播栏目和调频广播FM98.0的同时,打造了“云上毕节”App、直播联盟,持续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B.北戴河市组建了大学生“拍客团”,将观红色遗址、访党史专家、读红色书籍的所思所感,用原创音乐、视频、动漫等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
C.西安与商洛联动开展“西商融合媒体先行”活动,两市电视台及广播电台走在前列,扑在一线,充分展示了宣传战线“—家亲”、协作“抱团”促发展的新形态。
D.中国日报网利用大数据采集分析、大数据融合技术,采集全球主流媒体网站5000余家、主流社交媒体账号2000余家新闻信息,每日采集数据量约200万条。
5.新时代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媒体的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1.D 2.D 3.B 4.C
5.①坚持一体化方向,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催化融合之变。②统筹好不同媒体的关系,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③加强新兴媒体的立法管理,净化网络空间。④抓牢文化与传播的接合点,重视传播的文化表述。(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满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直接促使人修正对它们的认识”错。原文为“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带来传媒的巨大发展,传媒的巨大发展及其对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会反过来促使人们不断地修正对传媒和文化的认识”,“直接”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充分发挥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优势”错,原文为“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B.“将其视为当下思想宣传工作的主阵地”错,原文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新空间”并不等于“主阵地”。
C.“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和时空观念”错,原文为“新媒介的广泛运用不仅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观念”;“导致了传统的印刷文化从新兴走向衰落”错,原文为“强烈冲击着传统的印刷文化”,并没有说传统的印刷文化从新兴走向衰落。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决定了传播的有效性”错。原文为“传播的有效性既取决于编码者能否对他要表达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进行成功的编码,又取决于受众能否对此编码进行成功的解码”,以偏概全。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为:我们要立足形势发展,坚定不移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
C.“电视台及广播电台”是传统媒体,不能体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可知,应坚持一体化方向,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催化融合之变。
②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可知,应统筹好不同媒体的关系,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
③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可知,应加强新兴媒体的立法管理,净化网络空间。
④由“文化与传播本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传播的有效性既取决于编码者能否对他要表达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进行成功的编码,又取决于受众能否对此编码进行成功的解码,这里符码就成了文化与传播之间的接合点”可知,应抓牢文化与传播的接合点,重视传播的文化表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缝隙
朱以撒
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两扇大门早已褪色,加上常年润含春雨又迎来秋风,甚至难以紧闭。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
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说起来我也是缝隙的受益者,经卷走出密室,也来到书法家的案前,让人狂喜。我挑选了一部分合我情调的经卷,终日临写——我学习书法的路径,由于遇上了这些残经而得到改变。夜深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这些无名氏的墨迹远比碑刻要真切的温度和呼吸,是一道裂缝释放了它们。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者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让人信服。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如此说,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
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在我的记忆中,严冬是人的表皮最易开裂的时段,那时在工地、田野劳作的人,对此毫无办法,静等裂开,那时的教科书赞美这样的手和脚——是开裂成就了美好生活。桃胶不断地从桃树伤口的缝隙中涌出,接触空气,成为胶状,为桃树的所有者不断收取,加工成坚硬之物。相比于桃胶,桃花要风雅浪漫多了。在我看来,桃花是虚的,便于托寄情性,也便于浮想联翩,真是妙不自寻。而如果寄一箱桃子、一袋桃胶,那真是难言风雅——风雅之举似乎都是轻盈的、灵性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让人无从一握手中。这也使人感受到一棵树的多重功用,用于实的,用于虚的,用于精神的,用于口腹的。
每个学期上课,我都会想几个题目,让研究生去写。通过文章,窥探其中的主旨和表达,究竟有哪一些差异,也是很有意思的。我总是强调,我写故我在,如果不用文字表达出来,还真不知道一个人如何想,想如何。正是写作罄露了他们的才华和情性,或者点缀了一些奇诡和荒唐。正是从一些语言的缝隙里,我察觉到文思无定居然如此——没有哪两个人的笔端是相似的,客气浮辞的、深婉不迫的、循途守辙的、纵横自喜的,应有尽有,读毕不禁无端生慨。善于操作的人,总是以大量地调遣史料为快慰。科技手段使人便捷地将史料填纳于文章之内,使我见到古贤人这般说、那般说,独不见这位学生如何说——他被史料的烟云遮蔽,使我找不到他了。这常是我阅读的一个疑问——为何不以自己的话语言说?邻家的金银器皿的确气派得很,瓦缶瓷杯虽不起眼,还有裂痕,却是自家物色,理应珍惜。这个道理却不是都能明白的。
时日匆匆,我们对于屑屑者已经缺乏察觉的细心了,而对于大,我们的兴致要高昂得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人赠送我的宣纸形制大起来了,我把笔濡墨挥洒的作品也大起来了。其实,书法家的内心都很清楚——大未必佳,但巨大是可以引人注目的。如果我用巴掌大的花笺写一幅小楷,那真会像汪洋中的溺水之人,顷刻被淹没,无处找寻。想想晋宋时期的那些简札,小得不得了,却精彩之至,是有真性情在里边的。这样,就是片纸只字,也甚佳好。说起来,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其死生在朝暮之间的虫蚁,所谓的大小,都是天地夹缝里的存活物,没有什么差别,当如弘一那般相待,不可轻慢。
(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间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既能把知晓过往的人送走,隐藏起秘密,又能通过鞭打冲刷的力量使得秘密重见天日。
B.洞开的大门、可见的摆设,神秘尽失,使人觉得没有必要进去,而紧闭的大门、门板的裂缝则能吸引人去窥探一番。
C.弘一关注藤条缝隙里的虫蚁,所以坐前都要摇晃藤椅,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细微之处可见弘一的悲悯情怀。
D.桃胶源自桃树的伤口,柔中含韧,能满足人的口腹之实,却难言风雅,因此文人借风雅浪漫的桃花喻之为桃花泪。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捕鱼者是一个善于分享秘密的人”这句话运用了反语,表现了作者对捕鱼者把秘密传达给太守的不满。
B.文章以“缝隙”为线索组织材料,行文方式灵活多样,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表现作者的所见所思。
C.文中善用对比手法,如桃胶与桃花的对比,小简札与大尺幅的对比等,褒贬分明,道理昭然若揭,让读者易于接受。
D.文章引用朱熹评价陶渊明的话,又化用《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辩”,增添了书卷气,表现出作者的古典文化修养。
8.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请从选材角度分析本文“形散”的特点。(5分)
9.题目“缝隙”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多重寓意。(6分)
【答案】6.D 7.C
8.①广泛自由:有老街旧门板上的裂缝,有敦煌藏经洞的裂缝,有进入桃花源的小口,还有桃树的缝隙、榴莲的缝隙、藤条间的缝隙,以及书法的大小,取材广泛丰富。②有详有略:老街旧门板上的裂缝和榴莲的缝隙是略写,敦煌藏经洞的裂缝、进入桃花源的小口、桃树的缝隙等则是详写。③虚实结合:老街旧门板上的裂缝是实写,由它联想到的敦煌藏经洞的裂缝、进入桃花源的小口、桃树的缝隙是虚写;榴莲的缝隙是实写,由它联想到的弘一对藤条间缝隙的关注,书法作品中大小的区别是虚写。(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4分,答对3点得满分) 9.①“缝隙”象征契机,人们要留心观察,通过契机认知、识见秘密的事物;人们也可通过契机,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②“缝隙”象征陶渊明的君子自守品格,提示人们要坚守纯真,坚守节操。③“缝隙”象征伤口与辛劳,它们最终会带来美味与美好生活,暗示人们先苦后甜的道理。④“缝隙”象征细微、细小,提醒人们要关注细微之处、细小之物,树立众生平等的观念。(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满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此文人借风雅浪漫的桃花喻之为桃花泪”错误,强加因果关系,从原文可知,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文人喻之为桃花泪,并非是因为桃胶难言风雅。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C.“褒贬分明”错误,结合“这也使人感受到一棵树的多重功用,用于实的,用于虚的,用于精神的,用于口腹的”可知,文章对桃胶与桃花的评价是它们作为不同的功用各有千秋,不能说是“褒贬分明”的对比。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从选材方向上来讲,本文并没有抓住某一事物重点展开,而是颇为广泛自由,先有翻修的老街中部分紧闭的大门展开联想,想到敦煌莫高窟,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想到桃胶、桃花,再想到榴莲的缝隙、藤条间的缝隙,以及书法的大小,可见其选材的广泛丰富。
从选材详略程度的取舍上,作者基本上以单独段落讲述一件事,而根据段落的长短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老街旧门板上的裂缝和榴莲的缝隙是略写,而对于敦煌藏经洞的裂缝、进入桃花源的小口、桃树的缝隙则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从选材的来源看,根据原文“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每到午后,怀安桥下就陆续集中了各路的水果商”可知,这些描写是源于作者的真实体验。而“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相比于桃胶,桃花要风雅浪漫多了”“其实,书法家的内心都很清楚——大未必佳”叙述了作者的想象来源,很明显是出自作者的想象,而对于桃花源和弘一法师事迹的描写,不可能是出自作者的真实经历,也很明显是作者的想象。可见这些部分是虚写。所以,本文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第一,“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据此可看出“缝隙”象征契机,比如敦煌的缝隙提供一个契机让封存的过往再现,使人们与秘密相逢,拥有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窥见历史、文化的真相。此外,原文提到“从一些语言的缝隙里,我察觉到文思无定居然如此——没有哪两个人的笔端是相似的,客气浮辞的、深婉不迫的、循途守辙的、纵横自喜的,应有尽有”“将史料填纳于文章之内,使我见到古贤人这般说、那般说,独不见这位学生如何说——他被史料的烟云遮蔽,使我找不到他了。这常是我阅读的一个疑问——为何不以自己的话语言说”,表明作者认为写文章要注重用自己的话来表现自我。由此我们也可得到启发:人们也可通过契机,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第二,作者指出,“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陶渊明暗示桃花源不可告人,但是渔人无法守住秘密,成为当时世人守不住节操的两面人的代表。陶渊明代表了能坚守节操的有志之人。所以“缝隙”象征陶渊明的君子自守品格,提示人们要坚守纯真,坚守节操。
第三,由原文“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可以看出作者运用联想,由自然界中的裂缝联想到皮肤的缝隙,由桃胶从缝隙溢出,想到劳动者开裂的手脚,从而体现劳动成就美好生活的观点。所以,“缝隙”象征伤口与辛劳,它们最终会带来美味与美好生活,暗示人们先苦后甜的道理。
第四,原文写作者对弘一大师的赞叹,“一般人和不一般人的差别不一定都是宏大的,反而是在一些细微处,譬如细细的缝隙,也填充了一个人丰富的悲悯。有些人刻意为之,那就辛苦;有些人自然为之,成为一种自觉。一个人要走多远,才可以关注到藤椅中的缝隙”,表现了作者对能够发自内心,自然流露出来对于细微、细小之物的悲悯情怀的人的敬仰与赞赏。所以,“缝隙”象征细微、细小,提醒人们要关注细微之处、细小之物,树立众生平等的观念。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魏公子无忌爱人下士,致食客三千人。有隐士侯嬴,家贫,为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宾客皆惊。及秦围赵,赵平原君夫人,无忌姊也,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过见侯生,再拜问计。生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得兵符。信陵君大破秦军于邯郸下。信陵君不敢归魏,使将将其军以还。赵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若无所容。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七》 )
材料二:
范雎之仇魏齐亡过平原君。昭王乃遗赵王书曰:“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赵孝成王乃发卒围平原君家,急,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印,与魏齐间行,念诸侯莫可以赴急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以至楚。而信陵君闻之,畏秦,犹与,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哉 ”时侯嬴在傍,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斤;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万户侯。当是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以急士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知人固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重见之,大怒而自刎。虞卿遂留于魏。魏、赵畏秦,莫复用。困而不得意,乃著书八篇,号《虞氏春秋》焉。
(节选自《风俗通义·穷通》 )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公子患之A数请B魏王C敕D晋鄙救赵E及宾客F辩士G游说万端H王终不听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此处指信陵君有意空出左边的位置以待侯嬴,表示恭敬。
B.幸,指宠爱、宠幸,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词义不相同。
C.急, 指“以 为急”,“不耻相师”中的“耻”是“以 为耻”, 两者用法相同。
D.材料一的“公子如其言”与材料二的“驾如野迎之”,两句中的“如”字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公子无忌有三千门客,隐士侯嬴不过是个守门人,公子大宴宾客,亲迎侯嬴来赴宴,还请他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令在场宾客大为吃惊。
B.魏公子请求魏王救赵无果,侯嬴为公子献计,可找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因为信陵君曾为她报过父仇,所以她能万死不辞地帮助信陵君。
C.范雎的仇人魏齐逃亡到平原君处,秦王写信威胁赵王,赵王害怕,派兵包围平原君家,平原君赶紧让魏齐前往投靠虞卿,叫二人逃离赵国。
D.魏齐和虞卿想借助信陵君逃到楚国,信陵君害怕秦国,起初犹豫不见,后在侯嬴劝说下驾车迎接他们,然而魏齐怒而自杀,虞卿也未受重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
(1)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
14.侯赢两次进言为何都被信陵君采纳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答案】10.AEH 11.D 12.C
13.(1)何况假托魏王的命令,夺取兵权去援救赵国,对赵国来说是有功,对魏国来说却不是忠臣。(2)魏齐困窘,逃到虞卿那里,虞卿不看重爵禄的尊贵,解下相印,抛弃万户侯的封号悄悄逃走。
14.①第一次进言,侯嬴提出的措施切实可行;(1分)第二次进言,侯嬴指出的问题切中要害。(1分)
②信陵君面对进言,能审时度势,知错能改。(1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公子为这件事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王赶快出兵,又让宾客辩士们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魏王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意见。
“公子患之”是主谓宾结构,意思完整,A处断开;
“魏王”是兼语,做“请”的宾语,同时做“敕晋鄙救赵”的主语,E处断开;
“游说万端”的主语是“宾客辩士”,“王终不听”的主语是“王”,H处断开。
故选AEH。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大家来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去迎接侯先生。
B.正确。宠爱、宠幸/幸亏。句意:如今如姬最受宠爱/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C.正确。句意:赵孝成王看了信就派士兵包围了平原君的家宅,危急中,魏齐连夜逃出了平原君家,见到了赵国宰相虞卿。
D.错误。听从/到、往。句意:公子听从了侯嬴的计策。/赶快驱车到郊外去迎接他们。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平原君赶紧让魏齐前往投靠虞卿”错,根据“急,魏齐夜亡, 出见赵相虞卿”可知,魏齐认为事态紧急才去投靠虞卿。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矫”,假托;“以”,来;“为”,是。
(2)“穷困”,处于困境,走投无路;“过”,投奔;“捐”,丢弃。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侯赢的提出的策略上看:“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分析了如姬因为最受宠幸可以拿到兵符,并且信陵君对如姬有恩,如姬愿意帮助信陵君,这个策略可操作性强。“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以急士穷而归公子, 公子曰‘何如人’,知人固未易也”从虞卿舍弃功名利禄帮助魏齐的事件入手劝告,富有针对性。
从信陵君方面看:根据原文“信陵君大惭”可知,信陵君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去改正。
参考译文:
当时,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招来食客三千人。有个隐士叫侯嬴,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公子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大家来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去迎接侯先生。到达后,公子领着侯先生坐到上位上,满堂宾客无不惊异。等秦国围攻赵国,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是公子的姐姐,使臣的车子连续不断地到魏国来,责备魏公子。公子为这件事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王赶快出兵,又让宾客辩士们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魏王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意见。公子带着车队走过,去见侯先生,公子连着两次向侯先生拜礼,进而问对策。侯先生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在妻妾中如姬最受宠爱,她出入魏王的卧室很随便,只要尽力是能偷出兵符来的。况且公子曾经替如姬报杀父之仇,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辞的。公子果真一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定答应,那么就能得到虎符而夺了晋鄙的军权,北边可救赵国,西边能抵御秦国,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侯嬴的计策,获得了兵符。信陵君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于是邯郸得救,保住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到郊界来迎接公子)信陵君不敢回到魏国,就让部将带着部队返回魏国去。赵孝成王想要把五座城邑封赏给公子,公子听到这个消息后,露出了居功自满的神色。门客中有个人劝说公子道:“事物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兵权去救赵国,这对赵国来说算是有功劳了,但对魏国来说那就不算忠臣了。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我私下认为公子实在不应该。”公子听后,立刻责备自己,好像无地自容一样。
材料二:
范雎的仇人魏齐逃亡投奔平原君。昭王于是给赵国国君写了一封信说:“范先生的仇人魏齐就在平原君家里。大王派人赶快拿他的脑袋来。不然的话,我要发动军队攻打赵国,而且不把大王的弟弟放出函谷关。”赵孝成王看了信就派士兵包围了平原君的家宅,危急中,魏齐连夜逃出了平原君家,见到了赵国宰相虞卿。虞卿估计赵王不可能说服,就解下自己的相印,跟魏齐一起逃出了赵国,两人抄小路奔逃,想来想去几个诸侯国都没有能急人之难而可以投靠的人,就又奔回大梁,打算通过信陵君投奔到楚国去。信陵君听到了这个消息,由于害怕秦国找上门来,有些犹豫不决不肯接见他们,就向周围的人说:“虞卿这个人怎么样?”当时侯嬴也在旁边,就回答说:“人固然很难被别人了解,可了解别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个虞卿第一次见赵王,赵王赐给他白璧一对,黄金百两;第二次见赵王,赵王任命他为上卿;第三次见赵王,终于得到相印,被封为万户侯。当前,天下人都争着了解虞卿的为人。魏齐走投无路时投奔了虞卿,虞卿根本不把自己的高官厚禄看在眼里,解下相印,抛弃万户侯的爵位而与魏齐逃走。能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投奔您,您还问‘这个人怎么样’。人固然很难被别人了解,了解别人也实在不容易啊!”信陵君听了这番话分明有讥讽自己的意味深感惭愧,赶快驱车到郊外去迎接他们。可是魏齐听到的是信陵君当初不大肯接见他的消息,便一怒之下刎颈自杀了。虞卿于是留在魏国。魏国、赵国畏惧秦国,不敢再任用虞卿。虞卿处于困境,不能称心如意,于是写了八部著作,称为《虞氏春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题四梅图①(其四)
扬无咎
目断南枝。几回吟绕,长怨开迟。雨浥风欺,雪侵霜妒,却恨离披。
欲调商鼎②如期。可奈向、骚人自悲。赖有毫端,幻成冰彩,长似芳时。
[注]①四梅图:指扬无咎创作的纸本墨笔画。②调商鼎:喻指宰相治理国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久凝梅枝,吟绕之余发出长叹,希望梅花开得迟些,表达对其命运的担忧。
B.“雨浥风欺”三句插绘梅花饱受风霜雨雪无情摧残,参差飘落,令人怅恨万端。
C.词人借典故寄寓建功立业的渴望,又用“可奈向”写出其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
D.“赖有毫端”三句写词人感慨于梅花的际遇,用画笔将梅花的美丽定格为永恒。
16.这首题画词将梅花、梅画,梅词三者交织,浑然一体。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A 16.①春梅凋残,无法挽留,却可借助笔墨留其冰彩和芬芳,体现了花与画的交织;②梅画之上,辅以梅词,使静止的画面更增灵动和意蕴,体现了画与词的交织;③功业无成,心怀怅惘,以梅花自喻,以梅画自遣,体现了花、画与词的交织。(每点2分)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希望梅花开得迟些”错,“长怨开迟”是怨梅花开得太晚,欣赏的日子太短,选项理解错误。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上阕写词人欣赏梅花,“目断”“吟绕”写出对梅花的留恋、喜爱;“怨”似嗔怪梅花开得太晚,为何?因为在风雨的侵蚀下,在霜雪的欺凌下,梅花很快就“离披”了。“离披”就是凋残,这么美好的花朵如何挽留?下阕说“赖有毫端,幻成冰彩,长似芳时”,幸好可以借助笔墨留其冰彩和芬芳,体现了花与画的交织;
②词的题目是“题四梅图”,词人惋惜于梅花的凋落,于是提笔作画,把梅花的芳姿画成画永远留住它的美好,然后在梅画之上,辅以梅词,这样就使使静止的画面更增灵动和意蕴,体现了画与词的交织;
③欣赏梅花,惋惜梅花的凋落,于是把它画在纸上,再题词以作纪念吗,而词乃言志之物,如“欲调商鼎如期。可奈向、骚人自悲”,想要像宰相一样治理国家,奈何只能做个骚人,抒发自己的悲凉之情,借助“词”表达自己功业无成,心怀怅惘;再返回上阕,被风雨霜雪打击的“离披”的梅花原来是诗人的化身,由此本词以梅花自喻,以梅画自遣,体现了花、画与词的交织。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将进酒》中肯定自我才华的一句是“ ”,流露出对奢靡生活的不屑的一句是“ ”。
(2)苏轼《赤壁赋》中的“ , ”两句,描写出客人吹箫之后凄切的尾声,婉转悠长,绵绵不绝。
(3)研学旅行时,你乘船游览洞庭湖,看到月光照耀着平静的湖面,不由吟诵起古人名句:“ , 。”
【答案】 天生我材必有用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材”“馔”“袅”“螺”“扁”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央视春晚主题“龙行龘龘,欣欣家国”,让原本无人问津的生僻汉字一下子“火出了圈”,让“龘”这个字迅速_____①_____。
汉字具有据义构形的特点。古代先民造字之初,往往基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通过捕捉物象的具体特点来呈现词义。以事象的精准把握实现构形与词义的密合。这使汉字的表意机制有着鲜明的特色,就“龘”而言,“龘”的传意是通过听觉、视觉两个维度完成的:听觉上,“龘”借助“龘”的语音传达了迅疾、浩大的词义;视觉上,“龘”的字形由三龙叠构,仿佛翩翩共舞、高翥九霄的群龙,既直观地映现出汉字的艺术之美,又就“龙”的构形揭示“飞龙”的文化内涵。汉字作为艺术的符号与思想的载体,在美学价值上有着充分的挖掘空间。
三龙交舞的“龘”字,既在时令的循环往复里,寄寓了万物复苏的春日生机;又在历史的奔流回望中,凝聚着中华文明_____②______的生命力。选择“龘”作为对新年的诠释,这本身就彰显了当代国人高度的文化自信。而如何让更多像“龘”这样的生僻汉字从残缃故纸中活过来,由历史陈迹重返当代生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深沉课题——带着深切的文化关怀,照亮历史记忆,在绵延的文明传统中,创造一场识古犹今的相遇。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下列句子中的“活”和文中加点的“活”,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
B.它等待我的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C.近几年,各地不断创新博物馆的服务形式,让千古文物重新活在人们面前。
D.萌娃还会哄人了,说话活像个大人,瞬间融化了妈妈的心。
20.振兴中学邀请你讲解三叠字,请将“巧识‘三叠字’”表格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成。(4分)
巧识“三叠字”
初识概念 巧看例字 巧析共性
三叠字是由三个相同的字构成的品字形结构的字。 “森”,表树木多而繁密。“磊”,表石头众多。 A.
“羁”,表马奔跑的样子。“矗”,表直立,高耸。 B.
【答案】18.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②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每空1分) 19.C 20.A.三叠字的含义几乎都与数量有关(或表数量多) B.三叠字的含义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性状(性质、状态)程度。(每处2分)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是指“龘”这个字迅速的让家家户户都知道,应用“家喻户晓”,或者“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用来形容人所共知的事物或情况。深入人心:形容理论、学说、政策等被人们深刻理解和信服。
第二空,语境是指凝聚着中华文明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有活力的生命力,应用“历久弥新”,或者“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有活力,更显价值。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活”的意义是比喻义,强调焕发生机。
A.“活”指灵活;
B.“活”是生活的意思;
C.比喻义,强调焕发生机。
D.“活”指真正,简直。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表格补写的能力。
A.根据例字“‘森’,表树木多而繁密。‘磊’,表石头众多”可知,共性是三叠字的含义几乎都与数量有关(或表数量多)。
B.根据例字“‘羁’,表马奔跑的样子。‘矗’,表直立,高耸”可知,共性是三叠字的含义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性状(性质、状态)程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很多人眼里,人工智能是铁面无情的绝对理性化身。然而最近的一则新闻却让人们大为震撼:一些程序员发现,ChatGPT ① 。
而小费给的少,答案可能会缩水。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有程序员向ChatGPT询问了同一组问题,然后他统计在不同金额的小费下,ChatGPT ② 。为了确保答案不是偶然,他每个金额都重复了5遍,他也使用了没有承诺小费的版本作为对比的基线。结果颇令人寻味,如果承诺20美元小费,ChatGPT的回答就会多出6%。而如果承诺200美元,这一比例就会提升到11%。 ③ ,ChatGPT给出的答案要少2%。有趣的是,如果表示只给一些“侮辱性”小费,如0.1美元,ChatGPT的表现甚至还不如不给小费,它好像生气了似的。
初看之下,人工智能索要小费似乎有些不同寻常,但了解人工智能的专家表示,从背后的逻辑上讲,这是讲得通的。在训练ChatGPT的时候,人工智能从互联网上获取了大量的文本进行学习,而其中就包括了一些付费答题的论坛。在一些论坛中,给出优秀回答的作者往往会收到提问者给的小费,而这个特点或许就这么被人工智能无意中学了去。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简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句子中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
【答案】21.①居然懂得要小费 ②给出的答案长短是否有区别 ③如果明确说明不会付小费 (每句2分)
22.人工智能索要小费,是因为在互联网付费答题论坛中学到了优秀回答会收到提问者小费这一特点。(每句2分,因果1分)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下文“而小费给的少,答案可能会缩水。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有程序员向ChatGPT询问了同一组问题,然后他统计在不同金额的小费下”可知,ChatGPT也会要小费,再根据上文“然而最近的一则新闻却让人们大为震撼”可知,此处内容为让人们大为震撼的原因,原因是“ChatGPT也会要小费”,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居然懂得要小费”。
第二空,根据下文“结果颇令人寻味,如果承诺20美元小费,ChatGPT的回答就会多出6%。而如果承诺200美元,这一比例就会提升到11%”可知,测试的结果是给的小费越多,得到的答案越长;再结合“有程序员向ChatGPT询问了同一组问题,然后他统计在不同金额的小费下”可知,测试的目的是在不同金额的小费下ChatGPT给出的答案长短是否有区别,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给出的答案长短是否有区别”。
第三空,根据下文“有趣的是,如果表示只给一些‘侮辱性’小费,如0.1美元,ChatGPT的表现甚至还不如不给小费”可知,给一些“侮辱性”小费,ChatGPT好像会生气,表现甚至还不如不给小费,也就是说在不给小费的情况下,说明ChatGPT会给出答案,只是答案要少;根据下句“ChatGPT给出的答案要少2%”,可知,给出的答案要少2%,说明不给小费,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如果明确说明不会付小费”。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第三段共3句话,第一句主要讲人工智能索要小费是讲得通的,第2、3句话讲的是人工智能索要小费是讲得通的原因,原因是人工智能在互联网付费答题论坛中学到了优秀回答会收到提问者小费这一特点。
要求句子中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可用词语“因为”来表示因果关系,第2、3句话的主要内容是原因,得出答案:人工智能索要小费,是因为在互联网付费答题论坛中学到了优秀回答会收到提问者小费这一特点。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先生说:“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
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强调“我”对人生悲剧的感受——惊心动魄;第二句话在对比中突出“我”对人生悲剧的看法,人生有意义正因为有悲剧。两句话的关系是,人生有意义正在于面对人生悲剧不悲观厌世。材料强调了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人生的悲剧,悲剧就不再是悲剧。注意:这里的“悲剧”是一个比喻,其本体是人生的一种缺陷,人面临的一种困境,等等。材料选取了朱光潜先生谈人生的话,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和世界的不完美,特别是面对当下个人和国家面临的困境(困难、挫折)之时,应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来面对人生中的困境(困难、挫折),不应该“悲观厌世”,这才是青年人应有的心态,青年人应有的精神面貌。
就本材料而言,朱光潜关于“人生悲剧”的看法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悲剧,也就是人生的一种缺陷,人面临的一种困境。面对这人生的悲剧,许多人“悲观厌世”,甚至走上轻生之路,给人留下无尽唏嘘!但在朱光潜先生看来,悲剧并不悲,人生恰恰因为悲剧的存在,才让人有“希望的机会”和“想象的田地”!朱光潜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在此,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是完美的,一切都是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我们无须任何的努力便可轻易得到我们想要的一切,那么其结果会是怎样?——世界的单调乏味,人生的了无意义,昨天、今天、明天的毫无区别……如此,作为有着独立精神、自由意志的人,其主体性又将如何彰显?反之,如果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处处存在着缺陷,人所想要的一切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甚至通过努力也未必能够得到,那么人生就会充满着“希望的机会”和“想象的田地”,作为主体性的人之价值就会彰显出来。由此可见,悲剧虽然让人生带有缺陷,让世界充满不完美,但同时也给予了人一种“可能性”: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可能性”!所以,朱光潜先生的话带给我们一个主要的启示就是:不要只看到“人生的悲剧”(当下的困难),更要看到人生的“希望”和世界的“完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发挥我们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投入到时代洪流中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建功立业!
写作时扣住材料中“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这一观点,写如何正确面对人生的缺陷和不完美。可以列举人生的种种悲剧,然后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悲剧,此处可以正反对比,是被悲剧压垮,还是把悲剧变成喜剧,如何才能把悲剧变成喜剧,从中可以彰显“人的价值”。
立意:
1.人生有价值,在于积极面对悲剧。
2.积极面对人生悲剧,人生就不再是悲剧。
3.积极面对人生,乐观面对世界。
4.悲观厌世不可取,乐观进取有未来。
【例文】
走出悲剧,收获幸福
朱光潜说,“人生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有悲剧是世界的“事实”,可更大的事实在于人能与悲剧抗争并改变世界。人生价值何在?在于能从惊心动魄的悲剧中走出来,在于能化“悲剧”为“喜剧”也。
人生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朱先生的话是乐观者的人生态度。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有人说,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痛苦多于快乐;更有人说,人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再痛着离开,实在不见活着的意义……即便这是事实,难道我们就可以怨天尤人、悲观怨世吗?难道我们就可以选择“躺平”“佛系”吗?如真这样,人生便真的没有价值和意义了!
人生是不是悲剧,全由自己决定!
朱光潜先生说,人生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史铁生怎么都不会料到正值青春的他会突然从“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变成“废人”跌倒在轮椅上,如果他被疾病打倒,从此“卑微”前行,那就是真的悲剧。但史铁生找到了精神的皈依,他与写作相依相行,活得自立自强自尊,用精神力量攀登文学高峰。当他走出人生的悲剧,不完美的人生变得“最完美”。青年人面对人生的种种悲剧,不应悲观气馁,而应有一颗“扼住命运喉咙”的积极进取之心,不蹉跎岁月,奋斗前行,才能活出人生的价值。
世界充满悲剧,但决定它是否是悲剧的是我们。
歌德说,“悲剧的关键在于有冲突而得不到解决”。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有冲突且得以解决”,那便不是“悲剧”,而应是“喜剧”。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降临,打了全世界一个措手不及。尽管疫情一直在持续,但是中国并没有因为新冠疫情的肆虐而放弃抵抗,任悲剧发展,而是努力与病毒抗争,努力扭转悲剧。在抗疫过程中,中国不但积累了应对疫情的成功经验,研制出疫苗,为世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还在疫情中不断发展转型,做出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人生的确有很多悲剧,但我们可以凭借我们的力量扭转乾坤,化悲剧为喜剧。
人生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作者,人生是悲剧还是喜剧全在自己如何书写;中国是一本大书,世界是一本更大的书,属于“我”的那一页也许并不完美,甚至是一个悲剧,但是每个人都有改写的权利。积极的人,总会让自己的人生摆脱悲剧,从而让人生幸福而完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