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光和眼镜基础练习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光和眼镜基础练习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2-13 15:2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光和眼镜基础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图中描述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旗杆的影子 B.浇不灭的蜡烛
C.铅笔在水面处弯折 D.树荫下的光斑
2.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小阳送给奶奶一个放大镜,奶奶借助这个放大镜能够细致欣赏邮票上的图案,如图所示。小阳用该放大镜正对着太阳时,可在距离镜片20cm处得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放大镜的焦距为10cm
B.奶奶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C.邮票到放大镜的距离可能为25cm
D.邮票到放大镜的距离一定小于20cm
3.如图甲所示是某十字路口处安装的“电子眼”,图乙为“电子眼”监督路面交通情况 时拍下的照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电子眼”镜头拍摄的是缩小的实像
B.“电子眼”镜头拍摄的是缩小的虚像
C.“电子眼”镜头拍摄的是放大的虚像
D.“电子眼”镜头拍摄的是放大的实像
4.用冰制成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将点亮的火炬模型、凸透镜、光屏等依图示次序放在光具座上组装成研究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移动火炬时,火炬移动的速度大于像移动的速度
B.光屏上可以得到与火炬等大、正立的实像
C.成清晰实像的时候,光屏与火炬之间的距离一定大于4f
D.若固定火炬和光屏,仅移动它们之间的透镜,可能无法成清晰的实像
5.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边的池壁上,当池内无水时,站在池旁左边的人,看到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A.P点在S点的上方,Q点与S点重合
B.P点在S点的下方,Q点与S点重合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6.以下对魅力广元秀丽风景中光现象的描述及分析,正确的是(  )
A.皇泽大桥与水中倒影交相呼应,倒影的形成是光的折射现象
B.雄伟的剑门关关楼在阳光下的影子,是光的色散现象
C.白天我们能看到广元市的标志建筑——凤凰楼,因为凤凰楼是光源
D.看到倒垂在嘉陵江水中的树枝被“折断”,是光的折射现象
7.金星凌日是指金星经过太阳面前,从地球看金星会在太阳表面观察到一个黑点 。关于黑点的形成正确解释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色散 C.光沿直线传播 D.光的折射
8.如图所示,两条光线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b点,在虚线框内放入甲透镜后,光线将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c点;在虚线框内放入乙透镜后,光线将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a点,则(  )
A.甲是凸透镜,乙是凸透镜
B.甲是凹透镜,乙是凸透镜
C.甲是凸透镜,乙是凹透镜
D.甲是凹透镜,乙是凹透镜
9.下列关于光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1666年,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B.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说明太阳光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C.手持体温枪靠发出紫外线测量人的体温
D.红外线能杀死微生物,手术室常用红外线灯来灭菌
10.《归田录》为北宋欧阳修解甲归田后所编,其中有云“寇莱公在中书,与同列戏云:‘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关于“水底日为天上日,眼中人是面前人”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不是光源 B.正午时分的“水底日”与早晨的“水底日”大小相同
C.“水底日”比“天上日”要小一些 D.“水底日”到水面的距离等于水底到水面的距离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实像
B.凸透镜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C.凸透镜可矫正远视眼
D.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图所示,光屏上正好能呈现清晰的像,现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缓慢向右移动,并调整光屏的位置,光屏上一定不能得到(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等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填空题
13.如图甲所示冬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冬冬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冬冬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凸透镜对红光、紫光的焦距是不同的,凸透镜对 色光的焦距小。如图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f= 毫米。
1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 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m/s,光年是一个 (选填“长度”或“时间”)单位。
15.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被誉为“中国天眼”,如图所示,该望远镜口径为500米、占地约30个足球场大小,它由4450个球面镜组成超大反射面,其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用于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新一代天体。“中国天眼”相当于一个巨大的 (选填“凸面镜”或“凹面镜”),对光线有 作用。其实光的传播也需要时间,在真空中光速最大,约为 m/s。人们常利用激光测距的方法来测量地月的距离,从地面向月球发射一束激光,被月球表面反射回地球,激光发出后,经过2.4s反射回地球,则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为 m。
16.周末的早晨,小明在龙湖边慢跑,他看到了平静的湖面上“柳树倒立成排”,这是光的 现象;有时小明也能看到鱼儿在水中畅游,小明看到的是鱼的 (选填“虚”或“实”)像。
17.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个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生活中投影仪成像特点与 (选填“甲”“乙”或“丙”)小组相同。
18.检查视力时要求被检查者与视力表相距5m。某同学在学校医务室检查视力,由于空间有限,用如图方式检查,他应距平面镜 m。经检测小明患上了近视眼,乙图中 (选填“a”或“b”)图能简易说明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检查后小明站起来后向镜子走了0.5m,此时他与镜中自己像的距离是 m。同时镜中所成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9.如图为潜望镜工作的原理图。若现有一艘军舰位于S点处,则潜水艇中的人通过潜望镜看到的像的位置在图中的 (填字母)处,看到的物体像的情况与实际物体的左右关系 。(选填“一致”或“相反”)
三、实验题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明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 这样做可使实验中的像都能成在 ;
(2)若凸透镜焦距为,当烛焰距凸透镜时,能成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3)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果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在光屏上 (“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原因是 ;
(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如图,要使像能够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调整;
(5)在上一步实验调整好像的位置后,小明取了一副老花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可将光屏适当 (选填“左”或“右”)移。
21.【探究名称】探究凸透镜凸起程度对成像的影响
【问题】小明发现实验室里的透镜有的平一点,有的凸一点。那么同种材料做的大小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不一样,会对成像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证据】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在一个高15cm的烧杯底部放一个F形状的LED发光体,用透明的薄膜扎住杯口,在薄膜上倒入一定量的水,做成水透镜,用薄膜的松紧程度来控制水透镜的凸起程度,用一张白纸做光屏,如图所示。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烧杯高度 凸起程度 白纸距离杯面高度 像的正倒 像的大小
1 15 很大 6 倒立 缩小
2 15 较大 8 倒立 缩小
3 15 一般 20 倒立 放大
4 15 较小 无法成像 —— ——
【解释】
(1)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透镜的凸起程度越大,白纸应越 (选填“靠近”或“远离”)杯面才能够接收到清晰的像,同时像会变 (选填“大”或“小”),说明水透镜会聚光线的能力变 (选填“强”或“弱”);
(2)由第1次实验到第2次实验,若白纸的位置不变,仍要在白纸上成清晰的像,可在白纸和水透镜之间加一个 (选填“凸”或“凹”)透镜;
(3)在第4次实验中,小明直接用眼睛从上往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做成的;
【交流】实验中有几片小灰尘掉进了水透镜的水面上,此时白纸上的像 (选填“有”或“没有”)黑斑。
22.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张纸板ENF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1)实验时,多次改变入射角,并保留光路,最后在纸板上留下了很多条光路,无法区分平面镜哪条反射光线与哪条入射光线对应,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出现,实验时应该 ;
(2)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小明改变入射角的度数收集记录了下表的数据。
次数 1 2 3 4
∠i 20 30 40 50
∠r 20 30 40 50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反射角=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光线 (选填“靠近”或“远离”)平面镜;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
(3)如图乙所示,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旗杆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浇不灭的蜡烛,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铅笔在水面处弯折,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树荫下的光斑,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详解】A.小阳用该放大镜正对着太阳时,可在距离镜片20cm处得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最小最亮的光斑的位置为焦点位置,该放大镜的焦距为20cm,故A错误;
B.奶奶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B错误;
CD.邮票到放大镜的距离小于f,即小于20cm,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3.A
【详解】“电子眼”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它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汽车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电子眼”镜头拍摄的是缩小的实像。
故选A。
4.A
【详解】A.由图得,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移动火炬时,火炬移动的速度大于像移动的速度,故A正确;
B.当物距和像距都等于时,光屏上可以得到与火炬等大、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故B错误;
C.成清晰倒立等大的实像的时候,像距等于物距等于2f,此时光屏与火炬之间的距离等于4f,故C错误;
D.光路可逆,若固定火炬和光屏,仅移动它们之间的透镜,使物距和像距大小互换,则能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A。
5.D
【详解】如图所示,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所以人看到亮斑的位置P点在S点的下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点仍然落在S点,但这个光点在水下,由于光从水里斜射到空气中要发生折射现象,所以岸上的人看到的光点是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故人看到亮斑的位置Q点在S点的上方。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6.D
【详解】A.倒影的形成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故A错误;
B.雄伟的剑门关关楼在阳光下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
C.我们能够看到凤凰楼,是因为凤凰反射了太阳光,凤凰楼本身不会发光,不属于光源,故C错误;
D.倒垂在嘉陵江水中的树枝被“折断”,是水下的树枝反射的光线经过水面时,发生偏折,属于光的折射,故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黑点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导致金星挡住了部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详解】由图知,光会聚于b点;光经过甲透镜后会聚在右侧的c点,折射光线与原来的入射光线相比,相交延后了,说明甲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经过乙透镜后会聚在左侧的a点,折射光线与原来的入射光线相比,相交提前了,说明乙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9.A
【详解】A.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直到1666 年,牛顿通过色散实验即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故A正确;
B.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说明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故B错误;
C.手持体温枪靠发出红外线测量人的体温,故C错误;
D.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手术室常用紫外线灯来灭菌,故D错误。
故选A。
10.B
【详解】A.太阳能够自身发光,因此太阳是光源,故A错误;
BC.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水底日”属于平面镜成像,正午时分的“水底日”与早晨的“水底日”和太阳的大小相等,所以正午时分的“水底日”与早晨的“水底日”大小相同,故B正确,C错误;
D.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水底日”到水面的距离等于太阳和水面的距离,故D错误。
故选 B。
11.C
【详解】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故A错误;
B.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的像,也可以成正立的像,故B错误;
C.根据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可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矫正远视眼,故C正确;
D.根据凹透镜的结构特点可知,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以矫正近视眼,故D错误。
故选C。
12.A
【详解】如图所示,光屏上正好能呈现清晰的像,此时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将蜡烛缓慢向右移动,并调整光屏的位置;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u=f时,不成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所以光屏上一定不能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A。
13. 紫 14.0
【详解】
[1]根据三棱镜对光线的偏折知:红光被偏折的程度小,紫光被偏折的程度大,当红光和紫光分别平行射向相同的凸透镜时,红光的会聚点,也就是红光的焦点距离透镜远,而紫光的焦点离透镜近,所以紫光的焦距小。
[2]图乙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
f=2.40cm﹣1.00cm=1.40cm=14.0mm
14. 直线 长度
【详解】[1][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接近,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3]光年是一个长度的单位,是光在真空中一年内传播的距离。
15. 凹面镜 会聚 3×108 3.6×108
【详解】[1][2]被誉为“中国天眼”的望远镜,是利用凹面镜制成的,凹面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将其对着阳光时, 可以将光线聚焦到一点, 用于点燃火柴或其他可燃物,因此可以用来制作点火装置。
[3][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由题意可知,光速c=3×108m/s,激光从地球到月球所用的时间
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s=vt=3×108m/s×1.2s=3.6×108m
16. 反射 虚
【详解】[1]平静的湖面上“柳树倒立成排”,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2]鱼生活在水里,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看到的是鱼的虚像。
17. 丙
【详解】[1]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个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即;
即;综上可知。
[2]生活中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与丙小组实验现象相同。
18. 2.2 a 3.4 不变
【详解】[1]由图可知,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为2.8m,则镜中视力表的像与平面镜距离也为2.8m,要求被检查者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m,为满足检测要求,被检查者应距离平面镜的距离为
[2]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图a简易说明近视眼的形成原因。
[3]向平面镜前走0.5m,小宇离镜子
在平面镜中成像和他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7m;他与镜中自己像的距离是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任何情况下都遵循这一成像规律,所以当他逐渐远离平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19. B 一致
【详解】[1]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且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军舰在平面镜1中成的像在A处,军舰的像又通过平面镜2成像在B处。
[2]由镜面对称性可知,潜望镜中使用的是两块平面镜,军舰通过平面镜1成正立等大、左右颠倒的像,该像通过平面镜2成正立等大,左右再次颠倒的像,最后看到的就是跟原物完全一样的像。
20. 同一高度 光屏的中央位置 放大 投影仪 左 变小 能 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下 左
【详解】(1)[1] [2]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条直线上,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烛焰的像才能呈现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3][4]由题意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3cm,物距为5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成的倒立、放大的实像,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5][6]把蜡烛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在不断增大,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所以当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像距变小即光屏需要向左移,烛焰所成的实像将变小。
[7][8]当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时,因为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光屏上还能出现清晰的像。
(4)[9]蜡烛变短了,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
[10]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远视眼镜(老花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老花眼镜是凸透镜,会使像呈在光屏的前方,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可将光屏适当向左移动。
21. 靠近 小 强 凸 放大 放大镜 没有
【详解】(1)[1][2][3]由表格数据可知,水透镜的凸起程度由较小到很大,凸起程度越大,白纸应靠近杯面才能够接收到清晰的像,像是倒立的,同时像会逐渐变小,说明水透镜会聚光线的能力变强。
(2)[4]由第1次实验到第2次实验,水透镜的凸起程度变小,水透镜会聚光线的能力变弱,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若白纸的位置不变,仍要在白纸上成清晰的像,可在白纸和水透镜之间加一个凸透镜。
(3)[5][6]在实验④中,光屏上不成像,说明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
[7]实验中有几片小灰尘掉进了水透镜里,相当于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其它部分,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且由于灰尘对水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虚像,在白纸上不成像,因此白纸上的像没有黑斑。
22. 给对应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编号(或换用不同颜色的铅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 靠近 使得到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详解】(1)[1]为了便于测量和研究,实验中需要把光路记录在纸板上,用笔在纸板上沿着光路将其描画下来;实验的最后纸板上留下了很多条光路,无法区分哪条反射光线与哪条入射光线对应,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出现,实验时给对应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编号(或换用不同颜色的铅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
(2)[2][3]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反射光线面镜;为了保证实验不具有片面性,故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使得到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3)[4]以ON为轴旋转NOF纸板,反射光都只出现在入射光所在的纸板上,在NOF纸板上没有显示出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