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大自然也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本单元我们随苏轼夜游赤壁吊古伤今,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变与不变中获得了生命取与不取的乐观与豁达;我们随姚鼐登临东岳观景日出,在对大地山川、风景美物的描写中肆意徜徉。
今天我们走进近现代作家郁达夫,看看他眼里的大自然。
郁达夫
学习目标
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日特色。
体味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结构。
品味本文清新质朴、典雅蕴藉的散文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
郁达夫
1896/12/07-1945/09/17
他,幼年丧父,发愤读书,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特质。
他,17岁留学日本,饱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
他,壮年时期飘零南洋,北望中原,苦难的祖国赋予他战士的忧患悲凉。
他,在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终年49岁。
他,在1952年被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小说
短篇:《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中篇:《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
万一国破家亡后,对花洒泪岂成诗。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郁达夫《沉沦》
写作背景
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北平,现在的北京
——交代地点和时节
本文共14段,其中和故都的秋内容联系不紧密的有哪几段?
第2段、第13段
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3、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文章第2段和第13段提到南国的秋,用意何在?运用了什么手法?
思考
文章第2段和第13段提到南国的秋,用意何在?运用了什麽手法?
突出强调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对比
探究
1、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文眼句):即表明故都之秋的特点的句子。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五幅故都秋日的画面,请同学们分析段落和画面的对应,并分别为这几幅秋景取个诗意的名字。
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秋果奇景
3 4 5 6-10 11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第五幅
小院秋晨图
3、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小院秋晨图
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院秋晨图
一椽破屋
衰败沧桑感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谧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
破壁腰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清闲 落寞
秋草
萧索
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秋槐落蕊图
4、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槐落蕊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
写落蕊更能突出故都的秋清、静的特点,作者描绘了其视觉形象和触觉形象,给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的寂寞、凄凉情怀。
秋蝉残鸣图
5、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秋蝉残鸣图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几声秋蝉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寂寥、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了秋味。
秋雨话凉图
6、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7、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8、“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9、“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10、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秋雨话凉图
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
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
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雨话凉图
秋日盛果图
11、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秋日盛果图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12、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思考
第12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了自己赏秋、悲秋的文化渊源,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为最,而秋的深味又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题。12自然段中作者曲折表达了内心的苦闷或对现实的不满,也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为文章人物增添了历史人文的“厚重”感。
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 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声秋实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的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出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深沉的苦闷、忧思和落寞之情。
小结
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
“一曲悲凉的颂歌”
小结
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念与眷恋之情,又寄寓了作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
主旨
思路与结构
板书小结
总写
1-2
分写
3-12
总括
13-14
写对北国之秋的感受语,抒向往情
记叙
议论
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是一样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
作业
将书中情景仿写成一首小令。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业
将书中情景仿写成一首小令。
天净沙·秋思
小院破屋浓茶,
碧天蓝朵白花,
漏光飞声残壁。
秋草疏疏,
落寞人在故都。
天净沙·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
碧天鸽声漏光,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轻落,
孤寂人在北方。
示例一
示例二
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出来。
回顾上节所总结的五幅秋景画面,品味故都的秋。
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示例:
回顾上节所总结的五幅秋景画面,品味故都的秋。
我从小院的秋草中品出了秋的萧索;
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
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寂静;
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
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
……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由诗兴大发,我们一起来做诗: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示例: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在小院的每一朵牵牛花上,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在都市闲人的互答声中……
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请阅读12自然段寻找答案。
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资料补充
关于秋的诗句
秋肇凉气,蟋蟀鸣床;
——《诗经·蟋蟀》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在狱咏蝉》
秋风徐来,水波不兴;
——苏轼《赤壁赋》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欧阳修《秋声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