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沁园春·长沙》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香山红叶
陶然亭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郁达夫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的写作结构,鉴赏文章描写的秋景图;
3.体会作者表达的故都的浓浓的秋味。
作者简介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13年留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掩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背景简介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混混沌沌(dùn) 潭柘寺(zhè)
槐树(huái) 扫帚(sào zhou)
落蕊( ruǐ ) 一椽破屋( chuán )
廿四桥(niàn) 蟋蟀(xī shuài)
嘶叫( sī ) 房檩( lǐn )
平平仄仄( zè ) 普陀寺(tuó)
譬如( pì ) 颓废( tuí )
鲈鱼( lú)
预习检查
1.阅读文章第一段写了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课文探究
清、静、悲凉(文眼)
2.文章重点是写“故都的秋”那为什么还要写“南国之秋”?
以“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比较,抑彼扬此,北国秋胜过南国秋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对故都秋的热爱。
在第13段,作者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喻
体
黄酒
白干
味润
稀饭
馍馍
味浅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味窄
味淡
味烈
味深
味浓
味阔
3.作者写了几幅秋景图?你能否给每幅秋景图加一个小标题?
1.庭院秋景
2.秋槐落蕊
3.秋蝉残声
4.秋雨话凉
5.秋果奇景
深入探究
1.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破屋、院子、秋草
青天、牵牛花、
驯鸽的飞声、
——破落衰败——悲凉
——清冷色调——清冷
——安静
第3段:庭院秋景
为什么重点写到蓝色的牵牛花,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落寞的情怀
1.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第4段:秋槐落蕊
落蕊满地
脚踏落蕊
细腻、清闲、落寞
——视觉
——触觉
——主观情绪流露
1.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第5段:秋蝉残声
衰弱、残声、嘶叫——渲染秋的萧瑟凄清
啼唱————————对秋的喜爱
1.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6—10段:秋雨话凉
口语化、排比的运用
对比南方雨
——仿佛作者说话的样子在眼前
——突出“奇、有味、像样” (赞美之情)
为什么在“秋语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1.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11段:秋果奇景
枣树——极为普遍的树、枣生长的颜色变化,映衬北国秋的变化。
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示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1)原因:从题目看,本文是一篇写北平秋天的抒情散文,作者不用“北平”而用“故都”,是因为“故都”更能体现这篇散文的抒情性。
(2)好处:①交代写作对象,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同时也暗含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②增强历史感,突出写作对象悠久的历史渊源,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③引发读者联想,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④便于抒情,即对故都及国家自然生出浓厚的眷念之情。
2.文题中的“故都”其实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这样命题有什么好处?
一:这与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20 世纪30 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的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情,而且是他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这种感受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
3.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钟情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
二:这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有关。郁达夫,3 岁丧父,17 岁随兄长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的十年,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情,而且是整个人生的感受。在文学方面,他喜欢“静”的文学,写的也是“如水的文学”。
3.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钟情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
4.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作者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赞美及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社会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情。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
深沉而又含蓄
故都的秋像一幅画
美丽而又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
忧伤而又苍凉
一曲悲凉的颂歌
拓展延伸
课堂练习
1. 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是浙江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B.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并对封建道德作大胆挑战,但带有颓废情绪。
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D.用“故都”而不用“北平”,表明作者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
D
选择你喜欢的一处秋景,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话,要求80字左右。
课后作业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