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23课 出师表
1.了解写作背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并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书 愤(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第1课时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或伏龙),别号:诸葛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著有《诸葛亮集》。
刘禅: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政。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为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诸葛亮当时就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励精图治,振作精神,严明赏罚,听信忠言,任用贤良,远离小人,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文体知识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写给帝王的一种特殊奏章,用于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表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一般是议论和叙事,但往往又带有强烈的抒彩“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其内容,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出师表”就是军队出征前,主帅写给帝王的表文。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关于“表”
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
写作背景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pī)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读准字音
崩殂 以塞忠谏 陟罚 臧否 攸
以遗 裨补阙漏 倾颓 桓 猥自 夙夜 驽钝 以彰其咎 咨诹 攘除
cú
sè
zhì
zāng pǐ
yōu
wèi
bì quē
zī zōu
tuí
huán
jiù
wěi
sù
nú
rǎng
课文朗读
听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分清句读。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ɡ)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ɡ)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ɡ)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ɡ)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疏通文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
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 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朝廷
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还没完成一半,竟然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确实是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侍奉守卫的臣子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把它报答给陛下啊。
时候
疆场
追念
特俗的礼遇
指帝王之死
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实在
表示原因
忠诚有志
诚宜开张圣听, 以 光先帝遗德,恢
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 失义,
以塞 忠谏之路也。
发扬光大
译文: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勇气,不应该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不合道理
用来
发扬,扩展
随意地看轻自己
称引
扩大圣明的听闻
以致
忠诚进谏
忠诚进谏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 臧 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 为忠善者,宜付有司 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不同
译文: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不应偏袒徇私,让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赞扬和批评
负责专职的官员
处罚
公平清明的治理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
提拔,晋升
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判定
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来
偏袒私护
尽忠心、做善事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 以 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
事,事无大小,悉以 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译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予(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询问他们,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获得启发和帮助。
选拔
来
忠良诚实的人
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
弥补缺失疏漏
询问
给予
因此
有启发和帮助
拿
将军向宠,性行淑 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
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
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译文: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公正,了解通晓军事,从前试用,先帝称赞他能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询问他,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行伍,部队
了解、通晓
善
公正,公平
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因此
商议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
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
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
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
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疏远
译文: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西汉)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朝后期(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为桓、灵二帝而叹息、痛心和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贞贤明、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王室的兴盛,就为时不远了。
倾覆衰败
为时不远
亲近
……的原因
忠正贤明、能够以死报国
痛心遗憾
未曾
而:表修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
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 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
许先帝以驱驰。
屈尊就卑
译文: 我原本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只希望能)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自我降低身份,屈尊就卑,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拿当今国家大事询问我,我因此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奔走效劳
亲自
有名望,显贵
感奋激发
辱,降低身份,谦辞
平民
苟且保全
拿
后值 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 有一年矣。
译文: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接受了委任(奉行使命),自那时以来有二十一年了。
自那时以来
遇到
兵败
通“又”,连接整数与零数
接受任命
接受命令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译文: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虑叹息,惟恐先帝的托付没有效果,以致损伤先帝的英明。所以在五月(率军)渡过泸水,深入不长草木的荒凉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鼓励并率领全军,
鼓励
不生长草木
托付
早晚,日日夜夜
没有效果
以致
武器装备
强渡泸水
北定中原,庶竭 驽钝, 攘除 奸凶,兴复
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 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奸邪凶恶的人,形作名
译文: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回到原来的都城。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斟酌(考虑)利弊,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益处
才能平庸
考虑可否
表示期望
排除,铲除
用来
职责本分
损害
毫无保留地进献、完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 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
等之慢, 以彰其咎;
译文: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取得成效,就惩治我的罪过,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话,就应当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
怠慢,疏忽
功效
祭告
发扬圣德的话
揭示他们的过失
把
来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深追先
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
知所言。
译文:陛下也应该亲自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并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如今正当离朝远征,面对奏表,禁不住落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询问治国的好方法
正确合理的言论
流泪,落泪
尽
面对
将要、正当
明察接纳
文言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1)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2)道
中道崩殂
咨诹善道
任务
奏效
途
方法
(3)遗
以遗陛下
光先帝遗德
(4)为
俱为一体
为忠善者
(5)论
付有司论其刑赏
与臣论此事
给予
遗留
是
做
判定
议论,谈论
(6)行
然后施行
性行淑均
必能使行阵和睦
(7)而
而中道崩殂
计日而待
实行
品行
行伍,部队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修饰,不译。
2.通假字:
裨补阙漏。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阙,通“缺”,缺点
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简”通“拣”,挑选
3.虚词的用法
(1)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光先帝遗德。
以塞忠谏之路也。
受命以来。
愚以为宫中之事
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词,把。
介词,因为。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连词,表结果,以致。
连词,表时间。
动词,认为
介词,拿
(2)于
忘身于外者 (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报之于陛下( )
在
到
对
给
4.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痛心遗憾
非常恨
平民
布做的衣服
痛恨
布衣
秋
时候
秋季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臣本布衣。
危急存亡之秋。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卑鄙
感激
开张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感奋,激发
深深的感谢
扩大
商店等开始营业
先帝不以臣卑鄙。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诚宜开张圣听。
涕
所以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临表涕零。
此先汉所以兴隆。
眼泪
鼻涕
表原因
表结果
5.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此皆良实。
优劣得所。
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展
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坏的
亲贤臣。
远小人。
攘除奸凶。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
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势力
形容词用作动词,怠慢
6.文中的成语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不知所云
作奸犯科
优劣得所
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指知人善任,使其得到适当的位子。
不知道说些什么。
说话不恰当。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不毛之地:形容荒凉,贫瘠。
临危受命:形容在紧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亲贤远佞 :亲近贤臣,疏远奸邪小人。
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感激涕零:感激得掉下眼泪,形容非常感激。
第2课时
1.作者为后主刘禅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的?
广开言路
(开张圣听)
危急存亡
追殊遇报陛下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不利
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有利
诚宜……
不宜……
(正反)
2.作者为后主刘禅提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严明赏罚
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向后主刘禅引荐贤臣?为什么举荐这些贤臣?
宫中贤臣 营中武将
姓名
特点
证明
工作
好处
郭攸之、费祎、董允
向宠
良实、志虑忠纯
先帝简拔给后主之才
咨以宫中之事
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先帝称赞,众人拥戴
咨以营中之事
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诸葛亮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他又是怎样阐述的?
亲贤臣,
远小人
(亲贤远佞)
正反对比
荐贤臣
宫中之事
营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先帝称能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引教训
亲贤臣,远小人
亲小人,远贤臣
先汉兴隆
后汉倾颓
你认为哪一个建议是最核心的?
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
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言,“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致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文章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5. 作者回忆了哪些往事,是想表达什么?
三顾茅庐
患难与共
临终托孤
表达效忠刘氏父子、尽先主托孤之责的忠贞之情。
交代此次出师的根源、思想基础、物质基础,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说明创业艰难,督促、劝谏后主发愤图强。
6.一个“愿”字给予了哪三方的责任?分别概括。
自己:讨贼兴复
贤臣:兴德之言
后主: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合作探究
文中一共出现了十三次“先帝”,七次“陛下”,十一次自称“臣”,这些词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诸葛亮十三次称“先帝”,其包含的情感有:痛悼先帝英年早逝,感念先帝治国英明,激励后主继承遗志,追念先帝知遇之恩,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表达北伐必胜的决心。
七次称“陛下”,其包含的情感有: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情感,教导后主要自强、自警、自重。
他的忠诚体现在对先主和陛下的称呼里——
忠臣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盖追先帝之殊遇
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先帝称之曰能
先帝在时
先帝不以臣卑鄙
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知臣谨慎
以伤先帝之明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以告先帝之灵
深追先帝遗诏
欲报之于陛下也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愿陛下亲之信之
忠陛下之职分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陛下亦宜自谋
2.本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小组讨论分析。
本文议论、记叙和抒情完美结合。
诸葛亮上这篇表是为了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多次提到“先帝”,勉励后主继承先帝遗志,这是寓情于议;
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容易接受,从而达到规劝的目的。中间叙述二十一年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明自己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
结尾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了作者知恩图报的心情。
拓展延伸
通读全文,你读出了怎样一个诸葛亮?
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效命
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
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后主的职责
客观准确地分析天下形势、蜀国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
知恩图报
忠心耿耿
尽职尽责
深谋远虑
陆游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诸葛亮,作为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言辞恳切而又充满期望。亲贤远佞更是成为治国之千古良策。
得此良臣,乃刘家父子之幸;
得此智者,又何尝不是华夏之幸!
读完全文,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的
观点一:诸葛亮的“忠”是值得后世赞扬的。他的“忠”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报恩心理,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片忠心时刻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等责任感紧密相连,因而在境界上高于一般人。他谨守诺言,努力实现政治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坚守精神,是一种理想人格精神的体现。
观点二: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禁锢他的沉重枷锁。他只忠于刘备父子,却不知审时度势,忠于自己的才能。刘禅昏庸无能,不懂治理国事,即使诸葛亮殚精竭虑,最后也只能抱憾而终。良禽择佳木而栖,明知不可为,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呢?
刘备的遗诏: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三国志》
三国故事歇后语补写:
东吴招亲——
周瑜打黄盖——
刘备借荆州——
刘备摔阿斗——
司马昭之心——
草船借箭——
张飞吃豆芽——
徐庶进曹营——
弄假成真
两相情愿
有借无还
收买人心
路人皆知
满载而归
小菜一碟
一言不发
写作特色
1.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本文是奏章,以议论为主。诸葛亮为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故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因而言辞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十三次提“先帝”,七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之情贯串全篇。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本文多以四字句行文,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罚臧否”等;还有一些工整的句子,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这使得全文语言颇为精练。
文体知识
归纳主旨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言辞恳切地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心。
课堂小结
分析形势
提出建议
寓情于议
寓情于叙
抒发感情
形势
建议
有利
不利
开张圣听
赏罚分明
亲贤远佞
知遇之恩托孤之重
率师北伐时机成熟
本人:讨贼兴复之效
朝臣:有兴德之言
君主:纳雅言追遗命
总结全文:临表涕零,情辞恳切
报先帝
忠陛下
分清责任
表明决心
追忆往事
陈述理由
语重心长
知恩图报
感人肺腑
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