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2-13 18:11:55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五上·杭州期中)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
A.十五的月亮 B.亮着的电灯
C.打开的手电筒 D.点燃的蜡烛
【答案】A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亮着的电灯、点燃的蜡烛和太阳都能发光,都是光源,月亮不会发光,不是光源。
2.(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用肉眼观察桌上的书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看到书包的浅色部分 B.只能看到书包的轮廓
C.只能看到书包的影子 D.不能看到书包
【答案】D
【知识点】光源;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人眼能够看到发光的物体即光源,是因为它发出的光进入人的眼中,引起视觉;人眼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反射光源的光进入眼中,引起视觉。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没有光源,物体也就不能反射光,所以我们无论在房间待多久都不能用肉眼看到物体。
3.(2024五上·杭州期中) 下列对光的认识,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
B.没有打开的车灯不是光源
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有光
D.黑夜中只要有一点光亮就能看清物体
【答案】D
【知识点】光源;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人眼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光线进入人眼,黑夜中只要有一点光亮就能看清物体说法是错误的,我们想要看到物体,还需要反射光线进入人眼。
4.(2024五上·杭州期中) 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日食现象 B.放入水中的鱼变大了
C.激光笔的光束 D.皮影戏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放入水中的鱼变大了,是由于光的折射而造成的,不能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故B符合题意。
5.(2024五上·杭州期中) 下列物体中阳光可以穿过的是(  )。
A.书本 B.不锈钢水杯 C.玻璃球 D.粉笔
【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能够穿过透明物体和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不能够穿过不透明物体。选项C符合题意。
6.(2024五上·杭州期中)2009年7月22日上午,杭州等地上演了一场百年难遇的日全食,能解释此次日全食产生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当太阳、月球、地球位于同一直线上,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时,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在月球的后面阳光照不到的地球上,形成影,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便形成日食。
7.(2024五上·杭州期中) 雨后天晴,空气中漂浮着的众多微小水滴起到了(  )的作用,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了美丽的彩虹。
A.放大镜 B.平面镜 C.后视镜 D.三棱镜
【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雨过天晴,空气中飘浮着很多微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了彩虹。
8.(2024五上·杭州期中) 台灯上安装灯罩的主要作用是 (  )。
A.扩大照射的范围 B.改变灯光的颜色
C.反射灯光 D.美化台灯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手电筒、台灯等发出的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它们安装的灯罩就像一面凹面镜,能最大限度地把灯泡发出的光线会聚到需要的地方,从而增加亮度。在照明灯上安装灯罩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反射灯光,增加亮度。
9.(2024五上·杭州期中)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是 (  )的特点。
A.盆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陆地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盆地是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山地是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平原是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是高低起伏,坡度较缓,有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高原是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所以某地区地形高低起伏较小、坡度较缓,有连绵不断的平缓山丘,属于丘陵。
10.(2024五上·杭州期中) 下列岩石中,属于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是 (  )。
A.玄武岩 B.浮石 C.页岩 D.板岩
【答案】C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沉积岩是经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而形成的岩石。页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
11.(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在做地球结构的模型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橡皮泥的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
B.应该从外到里逐层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C.制作时,需按照原型的各部分数据成比例缩小
D.可以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来表示不同的圈层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复杂,地表高低不同,因此制作地球仪模型时,橡皮泥的用量需要按 照一定的比例准备,因为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 层,所以我们可以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橡皮泥 分别制作不同的圈层。选项D正确。
12.(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在地球的三个圈层中,正确的说法是(  )。
A.地壳最厚 B.地幔最厚
C.地核最厚 D.三个圈层一样厚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到内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其中地核厚度最厚。
13.(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地震模拟实验中,将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可以发现盒中的泥土(  )。
A.向上隆起 B.水平分离 C.向下塌陷 D.相互碰撞
【答案】A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地震模拟实验中,用手挤压小盒时,可以发现盒中的泥土向上隆起。
14.(2024五上·杭州期中) 关于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会烧毁森林、掩埋农田
B.会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
C.火山灰和火山岩是筑路的好材料
D.只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
【答案】D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利与蔽。火山喷发会烧毁森林、房屋,覆盖田野,污染空气,引起海啸,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火山岩又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在火山常发的地区,往往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成为旅游和考察的胜地,D观点错误。
15.(2024五上·杭州期中) 下面四种地貌景观,由外力作用来改变地形地貌的是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蘑菇岩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山脉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冲积扇主要是由水力作用形成的;火山喷发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
16.(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在“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模拟实验中,砂纸代表(  )。
A.风卷起沙子不断磨蚀岩石 B.自然界中真实的岩石
C.被风卷起来的沙子 D.地表的风蚀地貌
【答案】A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分析实验可知,实验中需要用放大镜观察岩石表面的痕迹,砂纸模拟的是被风卷起来的沙子。
17.(2024五上·杭州期中) 关于地球表面的样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B.地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
C.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D.海洋被陆地分开并没有连成一片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的海洋是互相联通的,而陆地则被海洋分隔开了,其中欧亚大陆连在一起,其他的美洲,非洲,澳洲,南极洲 几个大陆都互相隔开了。D选项符合题意。
18.(2024五上·杭州期中) 下列岩石中,属于岩浆岩的是(  )。
A.花岗岩 B.砾岩 C.砂岩 D.大理岩
【答案】A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玄武岩、花岗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变质岩。
19.(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地球内部结构类似于鸡蛋,蛋黄相当于地球的 (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层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科学家利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科学家根据探测结果,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圈层。其中,薄薄的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温度和压力极高。地球的构造由外到内可分为:地壳、地、地核。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好像是一只煮熟的鸡蛋,蛋壳相当于地球的地壳,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慢,蛋黄相当于地球的地核。
20.(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地震模拟实验中,盒子里的泥土用来表示(  )。
A.岩层 B.岩浆 C.土壤 D.山脉
【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模拟地震实验中,剪成两半的小盒子模拟地壳中的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土代表地表的岩层,拉开或挤压是小盒子模拟地壳运动,树枝和积木模拟地面上的植物和建筑。
21.(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在“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代表岩浆的是(  )。
A.土豆泥 B.番茄酱 C.罐头盒 D.酒精灯
【答案】B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探究火山形成的原因的模拟实验,加热土豆泥用的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的热量,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成火山的形状,做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实验时我们会看到:番茄酱从小洞向外溢出。
22.(2024五上·杭州期中) 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 (  )。
A.沙滩 B.沙漠 C.戈壁滩 D.平原
【答案】C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23.(2024五上·杭州期中) 被带走的沙子在风速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  )。
A.沙滩 B.沙漠 C.戈壁滩 D.平原
【答案】A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岩石受到风化后,经过水流的冲击、搬运,岩石受到了反复的相互摩擦、磨圆,终于形成了光滑的卵石。在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下,地表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24.(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在“降雨对土地的影响”模拟实验中, “降雨”后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细小的水流会带动松散物质沿坡面向下移动
B.流水汇集到斜坡低洼处形成较强水流
C.松散物质会堆积在斜坡的下部
D.“山丘”的形状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
【解析】【分析】 在“降雨对土地的影响”模拟实验中, “降雨”后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山丘”的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山丘”形状会发生变化,雨越大,山丘形状改变越大。
25.(2024五上·杭州期中) 右图是新安江中的月亮岛,它形成的原因是 (  )。
A.风的侵蚀 B.泥沙沉积 C.水的侵蚀 D.板块挤压
【答案】B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右图是新安江中的月亮岛,它形成的原因是泥沙沉积。
26.(2024五上·杭州期中) 红外线夜视仪可以帮助我们在夜晚观察周围的物体。(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所有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它可以将物体的温度提升,人体也可以向外界释放红外线。
27.(2024五上·杭州期中) 手影游戏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28.(2024五上·杭州期中) 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白光会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但七种色光的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因此白光是由这七种色光组合而成的。
29.(2024五上·杭州期中) 我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的主要特点是:西部地形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在这些大的地形区中,西部盆地多风蚀地形;山区多冰蚀地形,青藏高原多冻土地貌。
30.(2024五上·杭州期中)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把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叫做地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把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地核;把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叫做地幔。
31.(2024五上·杭州期中) 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圈层中。(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是地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把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地核;把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叫做地幔。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32.(2024五上·杭州期中) 新疆的魔鬼城属于风蚀地貌。(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魔鬼城,为雅丹地貌景观,大多处于戈壁荒滩或沙漠之中,全球较为著名的有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世界魔鬼城景区。
33.(2024五上·杭州期中) 河流的侵蚀给人类带来的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河流对土地的侵蚀,既能给人们带来灾害,也给人们带来益处,例如尼罗河对其上游土地侵蚀,带走泥沙,在下游的埃及境内沉积,给埃及尼罗河两岸地区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34.(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地球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因素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受到如火山和地震等地球内部力量作用时,地形会发生剧变。
35.(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地震发生时,应尽可能迅速地撤离到空旷的地带。(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可燃气源,打开逃生出口,迅速跑到室外空地,并远离高压线,来不及逃出时,应该选择到重心低、结实坚固的家具下躲避。
36.(2024五上·杭州期中) 请你根据对“光”的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 如图,如果在空管的右端放一张卡纸,用手电筒从空管的左端照射。图1的卡纸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图2的卡纸上   (填“能”或“不能”) 看到手电筒的光斑。
(2) 用带箭头的直线在图1和图2的空管中画出光的路线图。
(3) 以上实验说明   。
【答案】(1)能;不能
(2)图1中光沿直线传播,从空管左端直射到右端卡纸上(画图:一条水平直线从空管左端指向右端卡纸);图2中光在弯曲处无法继续沿直线传播,不能到达右端卡纸(画图:在弯曲处画直线中断)
(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而且光在空气中一定沿直线传播。
(1) 如图,如果在空管的右端放一张卡纸,用手电筒从空管的左端照射。图1的卡纸上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图2的卡纸上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
(2)光沿直线传播,从手电筒发出光后,沿直线画出即可。
(3)从两次实验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7.(2024五上·杭州期中) 小柯同学设计制作了一个潜望镜,下面是他的设计图。
(1) 该潜望镜还需要安装两面镜子,请你在设计图中画出两面镜子的安装方法(用“ ” 表示) ,并用带箭头的直线画出光的路线图。
(2) 这两面镜子应该选用(  )。
A.三棱镜 B.放大镜 C.凹面镜 D.平面镜
(3) 潜望镜成像时,光经过了 (  )次反射。
A.1 B.2 C.3 D.4
(4) 应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物品有很多,如:   。
【答案】(1)略
(2)D
(3)B
(4)镜子、汽车后视镜、自行车尾灯等
【知识点】光的传播;棱镜;光的折射;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光照到水面、镜子等物体表面上会被反射出来。镜子能使镜面前的物体成像。潜望镜是利用光线的多次反射后看到水面物体的。
(1)潜望镜两块镜片的镜面应相对放置,而光由潜望镜镜筒的上端沿直线传播到第一块平面镜上,再由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最后,光由第二块平面镜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2)这两面镜子应该选用平面镜。
(3)我们通过潜望镜看到的物体,光线经过了2次反射。
(4)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物品有:潜望镜、汽车反光镜、太阳能热水器、平面镜、凸面镜、自行车的尾灯、投影、万花筒等。
38.(2024五上·杭州期中) 小柯为研究影响土地侵蚀的因素,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1) 要研究有无植物覆盖对土地侵蚀的影响,应该选择的实验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2) 当其他实验条件一致时,土地侵蚀最不严重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3) 以下实验中,与“甲和丁”这组得到的结论一致的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乙和丁
(4) 选择“甲和丙”进行对比测试,是为了研究(  )。
A.有无植物覆盖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B.坡度大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C.植物覆盖的多少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D.有无植物覆盖和坡度大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5) 在进行“甲和丙”的对比实验中,错误的是(  )。
A.甲和丙的地形要相同 B.甲和丙的降雨量要相同
C.甲和丙的降雨高度要相同 D.甲和丙的植物多少要相同
【答案】(1)A
(2)D
(3)C
(4)B
(5)D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和相同雨量下,坡度大、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被侵蚀。
(1)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程度的影响,唯一的变量是有无植物覆盖,所以应该选择甲和丙进行研究。
(2)当其他实验条件一致时,土地侵蚀最不严重的是甲,坡度小且有植被覆盖。
(3)以下实验中,与“甲和丁”这组得到的结论一致的是乙和丙。
(4)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 选择“甲和丙”进行对比测试,是为了研究植被覆盖对土地受侵蚀的影响。
(5)在进行“甲和丙”的对比实验中,错误的是甲和丙的植物要同样多,这是需要改变的变量。
1 / 1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五上·杭州期中)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
A.十五的月亮 B.亮着的电灯
C.打开的手电筒 D.点燃的蜡烛
2.(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用肉眼观察桌上的书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看到书包的浅色部分 B.只能看到书包的轮廓
C.只能看到书包的影子 D.不能看到书包
3.(2024五上·杭州期中) 下列对光的认识,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
B.没有打开的车灯不是光源
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有光
D.黑夜中只要有一点光亮就能看清物体
4.(2024五上·杭州期中) 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日食现象 B.放入水中的鱼变大了
C.激光笔的光束 D.皮影戏
5.(2024五上·杭州期中) 下列物体中阳光可以穿过的是(  )。
A.书本 B.不锈钢水杯 C.玻璃球 D.粉笔
6.(2024五上·杭州期中)2009年7月22日上午,杭州等地上演了一场百年难遇的日全食,能解释此次日全食产生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7.(2024五上·杭州期中) 雨后天晴,空气中漂浮着的众多微小水滴起到了(  )的作用,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了美丽的彩虹。
A.放大镜 B.平面镜 C.后视镜 D.三棱镜
8.(2024五上·杭州期中) 台灯上安装灯罩的主要作用是 (  )。
A.扩大照射的范围 B.改变灯光的颜色
C.反射灯光 D.美化台灯
9.(2024五上·杭州期中)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是 (  )的特点。
A.盆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10.(2024五上·杭州期中) 下列岩石中,属于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是 (  )。
A.玄武岩 B.浮石 C.页岩 D.板岩
11.(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在做地球结构的模型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橡皮泥的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
B.应该从外到里逐层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C.制作时,需按照原型的各部分数据成比例缩小
D.可以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来表示不同的圈层
12.(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在地球的三个圈层中,正确的说法是(  )。
A.地壳最厚 B.地幔最厚
C.地核最厚 D.三个圈层一样厚
13.(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地震模拟实验中,将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可以发现盒中的泥土(  )。
A.向上隆起 B.水平分离 C.向下塌陷 D.相互碰撞
14.(2024五上·杭州期中) 关于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会烧毁森林、掩埋农田
B.会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
C.火山灰和火山岩是筑路的好材料
D.只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
15.(2024五上·杭州期中) 下面四种地貌景观,由外力作用来改变地形地貌的是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在“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模拟实验中,砂纸代表(  )。
A.风卷起沙子不断磨蚀岩石 B.自然界中真实的岩石
C.被风卷起来的沙子 D.地表的风蚀地貌
17.(2024五上·杭州期中) 关于地球表面的样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B.地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
C.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D.海洋被陆地分开并没有连成一片
18.(2024五上·杭州期中) 下列岩石中,属于岩浆岩的是(  )。
A.花岗岩 B.砾岩 C.砂岩 D.大理岩
19.(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地球内部结构类似于鸡蛋,蛋黄相当于地球的 (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层
20.(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地震模拟实验中,盒子里的泥土用来表示(  )。
A.岩层 B.岩浆 C.土壤 D.山脉
21.(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在“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代表岩浆的是(  )。
A.土豆泥 B.番茄酱 C.罐头盒 D.酒精灯
22.(2024五上·杭州期中) 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 (  )。
A.沙滩 B.沙漠 C.戈壁滩 D.平原
23.(2024五上·杭州期中) 被带走的沙子在风速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  )。
A.沙滩 B.沙漠 C.戈壁滩 D.平原
24.(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在“降雨对土地的影响”模拟实验中, “降雨”后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细小的水流会带动松散物质沿坡面向下移动
B.流水汇集到斜坡低洼处形成较强水流
C.松散物质会堆积在斜坡的下部
D.“山丘”的形状没有发生变化
25.(2024五上·杭州期中) 右图是新安江中的月亮岛,它形成的原因是 (  )。
A.风的侵蚀 B.泥沙沉积 C.水的侵蚀 D.板块挤压
26.(2024五上·杭州期中) 红外线夜视仪可以帮助我们在夜晚观察周围的物体。(  )
27.(2024五上·杭州期中) 手影游戏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
28.(2024五上·杭州期中) 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白光会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但七种色光的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
29.(2024五上·杭州期中) 我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的。(  )
30.(2024五上·杭州期中)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 (  )
31.(2024五上·杭州期中) 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圈层中。(  )
32.(2024五上·杭州期中) 新疆的魔鬼城属于风蚀地貌。(  )
33.(2024五上·杭州期中) 河流的侵蚀给人类带来的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
34.(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地球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因素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  )
35.(2024五上·杭州期中) 地震发生时,应尽可能迅速地撤离到空旷的地带。(  )
36.(2024五上·杭州期中) 请你根据对“光”的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 如图,如果在空管的右端放一张卡纸,用手电筒从空管的左端照射。图1的卡纸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图2的卡纸上   (填“能”或“不能”) 看到手电筒的光斑。
(2) 用带箭头的直线在图1和图2的空管中画出光的路线图。
(3) 以上实验说明   。
37.(2024五上·杭州期中) 小柯同学设计制作了一个潜望镜,下面是他的设计图。
(1) 该潜望镜还需要安装两面镜子,请你在设计图中画出两面镜子的安装方法(用“ ” 表示) ,并用带箭头的直线画出光的路线图。
(2) 这两面镜子应该选用(  )。
A.三棱镜 B.放大镜 C.凹面镜 D.平面镜
(3) 潜望镜成像时,光经过了 (  )次反射。
A.1 B.2 C.3 D.4
(4) 应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物品有很多,如:   。
38.(2024五上·杭州期中) 小柯为研究影响土地侵蚀的因素,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1) 要研究有无植物覆盖对土地侵蚀的影响,应该选择的实验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2) 当其他实验条件一致时,土地侵蚀最不严重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3) 以下实验中,与“甲和丁”这组得到的结论一致的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乙和丁
(4) 选择“甲和丙”进行对比测试,是为了研究(  )。
A.有无植物覆盖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B.坡度大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C.植物覆盖的多少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D.有无植物覆盖和坡度大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5) 在进行“甲和丙”的对比实验中,错误的是(  )。
A.甲和丙的地形要相同 B.甲和丙的降雨量要相同
C.甲和丙的降雨高度要相同 D.甲和丙的植物多少要相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亮着的电灯、点燃的蜡烛和太阳都能发光,都是光源,月亮不会发光,不是光源。
2.【答案】D
【知识点】光源;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人眼能够看到发光的物体即光源,是因为它发出的光进入人的眼中,引起视觉;人眼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反射光源的光进入眼中,引起视觉。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没有光源,物体也就不能反射光,所以我们无论在房间待多久都不能用肉眼看到物体。
3.【答案】D
【知识点】光源;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人眼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光线进入人眼,黑夜中只要有一点光亮就能看清物体说法是错误的,我们想要看到物体,还需要反射光线进入人眼。
4.【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放入水中的鱼变大了,是由于光的折射而造成的,不能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故B符合题意。
5.【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能够穿过透明物体和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不能够穿过不透明物体。选项C符合题意。
6.【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当太阳、月球、地球位于同一直线上,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时,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在月球的后面阳光照不到的地球上,形成影,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便形成日食。
7.【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雨过天晴,空气中飘浮着很多微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了彩虹。
8.【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手电筒、台灯等发出的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它们安装的灯罩就像一面凹面镜,能最大限度地把灯泡发出的光线会聚到需要的地方,从而增加亮度。在照明灯上安装灯罩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反射灯光,增加亮度。
9.【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陆地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盆地是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山地是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平原是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是高低起伏,坡度较缓,有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高原是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所以某地区地形高低起伏较小、坡度较缓,有连绵不断的平缓山丘,属于丘陵。
10.【答案】C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沉积岩是经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而形成的岩石。页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
11.【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复杂,地表高低不同,因此制作地球仪模型时,橡皮泥的用量需要按 照一定的比例准备,因为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 层,所以我们可以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橡皮泥 分别制作不同的圈层。选项D正确。
12.【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到内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其中地核厚度最厚。
13.【答案】A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地震模拟实验中,用手挤压小盒时,可以发现盒中的泥土向上隆起。
14.【答案】D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利与蔽。火山喷发会烧毁森林、房屋,覆盖田野,污染空气,引起海啸,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火山岩又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在火山常发的地区,往往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成为旅游和考察的胜地,D观点错误。
15.【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蘑菇岩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山脉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冲积扇主要是由水力作用形成的;火山喷发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
16.【答案】A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分析实验可知,实验中需要用放大镜观察岩石表面的痕迹,砂纸模拟的是被风卷起来的沙子。
17.【答案】D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的海洋是互相联通的,而陆地则被海洋分隔开了,其中欧亚大陆连在一起,其他的美洲,非洲,澳洲,南极洲 几个大陆都互相隔开了。D选项符合题意。
18.【答案】A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玄武岩、花岗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变质岩。
19.【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科学家利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科学家根据探测结果,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圈层。其中,薄薄的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温度和压力极高。地球的构造由外到内可分为:地壳、地、地核。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好像是一只煮熟的鸡蛋,蛋壳相当于地球的地壳,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慢,蛋黄相当于地球的地核。
20.【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模拟地震实验中,剪成两半的小盒子模拟地壳中的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土代表地表的岩层,拉开或挤压是小盒子模拟地壳运动,树枝和积木模拟地面上的植物和建筑。
21.【答案】B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探究火山形成的原因的模拟实验,加热土豆泥用的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的热量,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成火山的形状,做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实验时我们会看到:番茄酱从小洞向外溢出。
22.【答案】C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23.【答案】A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岩石受到风化后,经过水流的冲击、搬运,岩石受到了反复的相互摩擦、磨圆,终于形成了光滑的卵石。在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下,地表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24.【答案】D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
【解析】【分析】 在“降雨对土地的影响”模拟实验中, “降雨”后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山丘”的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山丘”形状会发生变化,雨越大,山丘形状改变越大。
25.【答案】B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右图是新安江中的月亮岛,它形成的原因是泥沙沉积。
26.【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所有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它可以将物体的温度提升,人体也可以向外界释放红外线。
27.【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28.【答案】错误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因此白光是由这七种色光组合而成的。
29.【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的主要特点是:西部地形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在这些大的地形区中,西部盆地多风蚀地形;山区多冰蚀地形,青藏高原多冻土地貌。
30.【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把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叫做地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把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地核;把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叫做地幔。
31.【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是地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把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地核;把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叫做地幔。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32.【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魔鬼城,为雅丹地貌景观,大多处于戈壁荒滩或沙漠之中,全球较为著名的有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世界魔鬼城景区。
33.【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河流对土地的侵蚀,既能给人们带来灾害,也给人们带来益处,例如尼罗河对其上游土地侵蚀,带走泥沙,在下游的埃及境内沉积,给埃及尼罗河两岸地区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34.【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受到如火山和地震等地球内部力量作用时,地形会发生剧变。
35.【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可燃气源,打开逃生出口,迅速跑到室外空地,并远离高压线,来不及逃出时,应该选择到重心低、结实坚固的家具下躲避。
36.【答案】(1)能;不能
(2)图1中光沿直线传播,从空管左端直射到右端卡纸上(画图:一条水平直线从空管左端指向右端卡纸);图2中光在弯曲处无法继续沿直线传播,不能到达右端卡纸(画图:在弯曲处画直线中断)
(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而且光在空气中一定沿直线传播。
(1) 如图,如果在空管的右端放一张卡纸,用手电筒从空管的左端照射。图1的卡纸上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图2的卡纸上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
(2)光沿直线传播,从手电筒发出光后,沿直线画出即可。
(3)从两次实验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7.【答案】(1)略
(2)D
(3)B
(4)镜子、汽车后视镜、自行车尾灯等
【知识点】光的传播;棱镜;光的折射;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光照到水面、镜子等物体表面上会被反射出来。镜子能使镜面前的物体成像。潜望镜是利用光线的多次反射后看到水面物体的。
(1)潜望镜两块镜片的镜面应相对放置,而光由潜望镜镜筒的上端沿直线传播到第一块平面镜上,再由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最后,光由第二块平面镜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2)这两面镜子应该选用平面镜。
(3)我们通过潜望镜看到的物体,光线经过了2次反射。
(4)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物品有:潜望镜、汽车反光镜、太阳能热水器、平面镜、凸面镜、自行车的尾灯、投影、万花筒等。
38.【答案】(1)A
(2)D
(3)C
(4)B
(5)D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和相同雨量下,坡度大、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被侵蚀。
(1)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程度的影响,唯一的变量是有无植物覆盖,所以应该选择甲和丙进行研究。
(2)当其他实验条件一致时,土地侵蚀最不严重的是甲,坡度小且有植被覆盖。
(3)以下实验中,与“甲和丁”这组得到的结论一致的是乙和丙。
(4)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 选择“甲和丙”进行对比测试,是为了研究植被覆盖对土地受侵蚀的影响。
(5)在进行“甲和丙”的对比实验中,错误的是甲和丙的植物要同样多,这是需要改变的变量。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