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咸阳渭城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基于数字时代传播逻辑而引发的文旅网红现象屡见不鲜,出现了很多文旅“爆款”。不过,突如其来的“爆款”,也容易随着网络热度的消散而渐渐悄无声息。如何让“爆款”持久?近年来,文学在文旅融合中的成功实践,或可为我们带来有益启示。
文学蕴含的情感价值源于真实生活,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治愈性,其背后的创作原型无疑会令人心生向往。在不久前热播的剧集《我的阿勒泰》中,镜头下的阿勒泰远离尘嚣,无尽的自由感和豁达感浑然天成。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慕名而至的游客使阿勒泰成为风靡全网的旅游打卡地。这样的意外收获,离不开原著的文学“母本”价值。作者李娟自幼生活在阿勒泰地区,多年来,她一直怀着真诚纯净的心书写自然和生命,其作品通常内核明净、人物快乐、情感真实,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创造出纯净明朗的世界,以温馨简洁的方式慰藉人心。
文学带动旅游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文学能够触碰人们的记忆密码,传递出精神力量。一部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必然将源于生活的丰富情感铺垫在细节之中,人物的塑造、场景的呈现、故事的建构,都是入心入情的精神雕琢。当文学中的场景复刻到现实,并再次被人触碰时,原本潜藏多年的情感,也会透过时间的窗纱穿越而来,这种意识层面的愉悦对于长途跋涉的心灵之旅,无疑是一种必要的精神慰藉。
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开成绚丽的电视剧《繁花》后,迅速解码时代风貌,打开一段尘封已久的金色年华,唤醒了一代人的珍贵记忆。开播数日后,上海人民广场商圈搜索量大涨,由“考据热”到“打卡热”,除了出镜率极高的黄河路、和平饭店、外滩27号等地标外,其他商圈和景点也不同程度地走红。文学中的饮食男女,既有人气又有吸引力,强劲带动旅游消费升级。这样的旅游热,因《繁花》热而兴起,更因人们探寻内心深处的力量而持久。
经由文学的灵感激发,人们还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元的主题空间,再融合现代虚拟技术,让城市变为穿越时空真切可感的“梦境”,从而创造出新型文旅业态。马伯庸的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一直有不少忠实书迷,改编为剧集后,西安顺势而为,打造了全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让游客在千年古都开启旅游新体验。步入街区大门,游客仿佛回到1500年前的长安,可以身临其境地“做回唐朝人”。该主题街区从建筑、节目、人物、音乐、餐饮等各方而全方位还原唐朝市井文化,营造出“全唐”概念的艺术场景,让游客体验到无处不在的长安烟火和大唐盛世气象。“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与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大慈恩寺、大雁塔等特色旅游景点连成更大的唐文化空间,实现了文学带动影视、旅游、商业同时变现。
越是好的文学作品,越是淬炼人类经验思想,越可以跨越时空、流传千古。这样的作品,与当下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相结合,便可释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学以其隽永的特质可以为旅游持续供给“热传递”。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会以其他形式“反哺”文学,为文学提供向外辐射的新动力,使文学和旅游在融合发展中不断追求文明的高度与时间的永恒。
(摘编自赵磊《文学缘何成为文旅热新密码》)
材料二:
网络文学和旅游是当前人们提升精神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要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要求,推进二者的深度融合发展。
网络文学要主动接近旅游市场。网络文学不能一味追求夸张的想象,也要更多贴近社会实践,给人以更多现实的启迪和鼓舞。只有进一步增强网络小说的艺术性和现实性,网络小说和旅游市场才能更加贴合。
旅游发展要善于利用网络文学资源。网络文学有庞大的读者群,旅游地的发展对此绝不能漠视。借助新时代的网络文学,让更多的旅游地得到宣传,让游客在旅游地得到更多的体验。比如入选中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的网文《洞庭茶师》,就能唤起很多人对苏州碧螺春和洞庭茶乡的向往。通过邀请网络文学作者采风,鼓励他们将风景名胜和地方文化用心植入自己的作品中,可以让更多人知晓旅游地并对其产生向往之心。
要通过影视、科技等手段促进网络文学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影视、游戏等同样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从小说到影视、游戏再到旅游,是一条正在兴起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2024年国庆节期间,山西隰县小西天因为是《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打卡。网络文学和旅游的融合还要特别重视科技手段的运用。网络文学的想象力在无人机、虚拟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的加持下,可以变为旅游体验的独特场景。中秋节期间深圳的无人机表演,在天空中展示了孙悟空、嫦娥、玉兔等图案,场景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网络文学和旅游的融合空间将会更加广阔。
网络文学和旅游的融合方兴未艾,网络文学和地方文旅相向而行,必将为丰富人们的精神家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编自宋子千《网络文学成为地方文旅“出圈”新载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旅“爆款”在近年频频出现,但网络热度不易维持,“爆款”也较难持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相关部门积极探索。
B.李娟一直以真诚纯净的心书写自然和生命,所以她笔下的人物心地纯洁、快乐真实, 常给读者以心灵的慰藉。
C.网文作者巧用心思,在作品中植入风景名胜和地方文化,是让相关旅游地对更多人产生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D.应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要求,借助影视、科技等手段,推进网络文学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海各商圈及和平饭店等地旅游热度之所以持久,是因为其在《繁花》中出镜率极高。
B.《长安十二时辰》的忠实书迷和剧迷,助推了“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的成功打造。
C.网文《洞庭茶师》可以唤起许多人对碧螺春的向往,因而也有可能促进该茶的销售。
D.深圳的无人机表演,表明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创造出供游客旅游体验的独特场景。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白鹿原影视城以陈忠实的作品《白鹿原》为依托,集历史、文化、影视和旅游于一体,吸引了各地游客。
B.《明月度关山》《桃李尚荣》等网络文学作品,自觉将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作为故事发展与人物成长的底色。
C.《千与千寻》取景地将IP与旅游产业结合,借助“动漫IP+文旅小镇”模式,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参观体验。
D.西藏文旅部门了解到描写西藏文化特色的网络小说《藏地密码》风靡一时,于是在网上予以推介,以求吸引游客。
4.若把材料一扩展为大型论文,则材料二经修改后就可以作为其中一部分。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写的是与俄罗斯交界地区的鄂温克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独特文化。请结合材料,为当地的文旅发展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株古树的背后
李青松
九搂十八杈,何意?——这是一株古柏树。九搂,谓之粗也;十八杈,谓之分枝数也。通俗地说,就是九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抱的古柏,生长着十八个形态各异的分枝侧杈。古柏树冠巨大,密叶浓郁,如天然华盖聚气巢云,风雨不惧。
它,稳稳矗立在天地之间。
这是一株比北京城还要古老的树——树龄三千五百年了。
出京城东直门往东北七十公里是密云区,出密云往东北七十公里是新城子镇,出新城子镇往东北一箭之地,就是九搂十八杈了。它是一株侧柏,被称为北京的“古柏王”——高十二米,胸围八米二,平均冠幅十七米四。酷暑中,移步树荫下,有明显的清凉感觉。
某日,我与古树专家施海来到这株古柏树下,对它的前世今生和生存状态一探究竟。三千五百年,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概念,而是一道道具体的年轮。
之前,施海多次跟我提起九搂十八杈。多年来,施海一直呼吁要加强对古树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他对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所谓文化,就是“讲究”。比如,“松”的构成为什么是“木”和“公”;比如,民间为何“屋前不栽桑,屋后不种柳”;比如,桃李为何与教书育人有联系,中医界为何叫杏林;比如,颐和园里为何多为油松,天坛里为何多为侧柏,等等——这诸多“讲究”里大有学问。
古树是一部编年史。历史在典籍里,历史在坛坛罐罐的文物中,而活着的历史在古树的年轮间、树梢上。
施海手指古柏告诉我,所有的树都是由内向外生长的——最新的年轮紧挨着树皮,而最古老的年轮则在树的中心部分。
正说话间,古柏背后闪出一个人。中等身材,脸膛黝黑,额头布满皱纹。他叫胡玉民,是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林业站站长。1986年从北京农校毕业后,胡玉民被分配到林业站工作,三十九年没换过单位。刚到林业站报到的第一天,他就与九搂十八杈有一张合影,那时候他还不到二十岁。
胡玉民说,他参加工作的时候,古柏的西北面是关帝庙的残垣,青砖石条横七竖八的还有一些。他说,一刮大风下暴雨下冰雹,他就惦记着这株古柏。只有来看看,没什么情况,才能放心。
20世纪70年代修筑的松曹(松树峪至曹家路)公路,它的护坡挡墙紧挨古柏,致使古柏根系伸展不开,影响透水透气。后来,古柏西侧侧枝不同程度地出现枯枝现象。胡玉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采取了许多复壮办法,但治标不治本,难以改变古柏衰弱的态势。
他几次反映情况,得到了上级重视。专家现场考察和对古柏进行“体检”后认为,要使古柏复壮,只能把影响古柏生长的道路和建筑物挪开。
2020年10月,当地政府决定,拆除松曹公路护坡挡墙一百九十五米,公路整体东移十五米,拆除挤压古柏裸根的公路段物资站和镇卫生院部分房屋,搬迁至别处,为古柏腾出空间,把属于古柏的地界还给古柏。
新城子镇林业站专门制定了古柏养护方案,在树冠四周竖立九个仿生支撑柱,通过分散支撑强度来为主干助力,还对古柏树下的土壤进行了改良,修建了深根复壮井,并用科学方法在地下引根,促进根系向深处延伸,向四周扩张。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其实,树根并不乱长,也非无章无序。直根分出粗根,粗根生出细根,细根生出更细的根,更细的根生出千千万万的根须。树根深藏地底,人的眼睛是看不见的。然而,正是看不见的东西决定着看得见的东西。
每逢秋天,古柏树籽成熟了,胡玉民就提着矿泉水空瓶,蹲在古柏树下捡拾柏籽。每年秋天都能捡拾三四瓶,多的年头,能捡拾五六瓶。在胡玉民眼里,这些柏籽都是宝贝,想想看,能活三千五百年的古柏,在它的体内一定存在我们至今没有破译的生命密码。看着古柏树下自然生长出的两株小苗,胡玉民的脸上露出不易觉察的喜悦。他告诉我,他捡拾的柏籽,送给林业科研部门后,已成功繁育出小苗。
因为这株古柏,当地建了一座公园——古柏公园。公园依山而建,占地三百二十亩,有步道,有台阶,有石壁,有花坛,有草坪,有灌木丛。当然,公园里的主角是九楼十八权。公园不收门票,游人三三两两,一拨走了,一拨来了,一拨一拨总是不断。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古柏上常有花狸鼠跳跃蹿腾,也有灰喜鹊时不时光顾。古柏主干上生出的新枝及树梢上冒出的嫩芽,生动诠释了古柏焕发的勃勃生机。考虑到安全问题,古柏被铁栅栏围起来了,游人只能在围栏之外参观、留影。对此,有人抱怨,但更多的人是理解。
面对古柏,也许我们可以窥见生命奥秘的一二。九搂十八杈以自己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世界。在长达三千五百年的时间里,它存储了日月星辰的倒影,存储了气候、时令、灾害、动荡、战乱、文明和进步,以及生命演替的一些重要信息。通过古柏,我们可以在更广大的视野里,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来探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变化的历史,从而思考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生态文明到底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城市靠记忆存在。”
可是,我要说,古树能保存时代的记忆。那记忆里包括思想和传奇,也包括情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搂十八杈是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的古柏王,树龄三千五百年,作者与专家曾来探究其前世今生和生存状态。
B.为使古柏复壮,政府拆除了松曹公路部分护坡挡墙和部分房屋,并将公路整体东移十五米,这些措施彻底解决了古柏衰弱的问题。
C.古柏存储了许多重要信息,以及一个城市的多种记忆,能启发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文明的意义。
D.“有人抱怨,但更多的人是理解”,前者觉得铁栅栏影响了他们与古柏的近距离接触,而后者明白这是为了保护古柏。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九搂十八杈”的解释,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古柏树干粗壮和分枝多的特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运用大量笔墨描绘古柏的独特形态,还讲述了诸多与古柏相关的故事,使古树形象更加丰满。
C.文章在叙述中融入了大量的说明性文字,如对古柏的树龄、胸围、冠幅等的介绍,使文章更具科学性。
D.文章的语言平实自然,如“古柏的西北面是关帝庙的残垣……”,展现了古柏的历史文化背景。
8.胡玉民为保护九搂十八杈古柏做出了许多努力,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他这样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中说“正是看不见的东西决定着看得见的东西”,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①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壁,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壁非赵壁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②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节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注]①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②僇:通“戮”,杀。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臣观大王A无意偿B赵王C城邑D故臣复取璧E大王必欲急臣F臣头今与璧俱碎G于柱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文中指坚决,与《过秦论》中“据崤函之固”中的“固”含义不同。
B.怀,文中指放入怀中,与《兰亭集序》中“游目骋怀”的“怀”含义不同。
C.责,文中指求、索取,与《促织》中“责之里正”中的“责”含义不同。
D.族,文中指灭族,与《阿房宫赋》中“族秦者秦也”中的“族”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带着美人和侍从们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认为秦王的礼节十分傲慢。
B.因和氏璧有瑕疵,蔺相如拿回和氏璧指给秦王看,捧璧后退倚靠柱子要挟秦王。
C.王世贞认为,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和氏璧;害怕失去璧,则不如不给。
D.王世贞认为,蔺相如的做法使得秦国占理,之所以能保全和氏璧,的确是天意。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2)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历来被人们称道,而王世贞却不赞同,请结合文本二概括王世贞不赞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的别名。④斗:通“陡”。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
B. 颔联“竞”字写出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闲”字写出了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
C. 诗人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荒远冷僻的山区,周围景物与诗人处境紧密相连。
D. 尾联写得明白晓畅,读了张十一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既呼应了标题,又点明了愁的原因。
16.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两句是我们理解诗歌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多重矛盾之情,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写作时,要用反问句强烈斥责统治者对民财极尽搜刮但使用起来全不珍惜,可以引用《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李同学秋游洞庭湖,明亮浩瀚的水面,就载着一条小船,他不由吟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3)“角”的声音高亢凌厉,被用来传送军中号令。古典诗词中,“角”常常可以再现环境,渲染气氛,寄寓情感,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会莫名出现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甚至皮肤长红点的症状,其中绝大多数人会 A ,更不知道这可能是过敏反应。①据世界上30个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②全球约有22%的人口患有过敏性疾病。③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可能导致过敏的因素、食物、花粉等。④另有研究认为,⑤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导致过敏。
食物过敏是常见的现象。近年来,全球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 甲 )。那么,食物是如何引起过敏反应的?
尽管过敏和食物不耐受都是由食物引起的,但其实它们 B 。食物不耐受并不涉及免疫机制,而是由于人体先天缺乏相关消化酶,或者食物中的成分存在药理作用导致的。例如,乳糖不耐受的人往往在喝完鲜奶后会出现腹部不适的情况。( 乙 ),它是由食物中的过敏原引起的,是由抗体介导的不良反应。当食物中的蛋白质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小分子蛋白质形式穿过受损的肠道屏障(肠道通透性增大)进入血液时,这些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质(过敏原)被机体的免疫系统当作抗原物质,引起过敏反应,并释放抗体与过敏原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会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将它固定住并清除掉。当抗原持续存在、机体不能及时清除时,这种免疫复合物就会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上,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和组织损伤,导致身体出现红疹、瘙痒和咳嗽等症状。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第二段结尾句运用设问句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下面是食物过敏反应过程示意图,请根据文段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顾城: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周国平: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
这两句话对于芸芸众生颇有启示。你读后有哪些思考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见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所以她笔下的人物心地纯洁、快乐真实”错误,该句与上一句没有必然的因
果关系,且李娟笔下的人物未必都心地纯洁、快乐真实。)
2.A(由“因《繁花》热而兴起,更因人们探寻内心深处的力量而持久”可知,旅游热
度持久的原因是“人们探寻内心深处的力量”,而非“出镜率极高”。且“上海各商圈”范围扩大,由材料可知,只有个别商圈出镜率极高)
3.D(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是“旅游发展要善于利用网络文学资源”。A项《白鹿原》不是网络文学作品。B项讲的是网络文学自觉向旅游靠拢。C项讲的是借助动漫资源促进旅游发展。D项讲利用网络文学资源米发展旅游)
4.①材料二和材料一论述的都是文学与旅游的关系,内容一致,所以两者可合并为一个大型论文。②材料一说的是文学,材料二说的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文学的分支,材料二可以作为材料一的一部分对其进行补充,丰富材料一的内容。(每点2分,共4分)
5.①挖掘《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和精神力量,结合当地少数民族风情进行宣传,激发人们探寻小说故事发生地的欲望。②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结合小说内容,构建相关的主题文化空间,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旅游新体验。③借助影视、科技等手段进行宣传,增强吸引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建立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6.B(B项,“这些措施彻底解决了古柏衰弱的问题”错误。这些措施为古柏腾出了空间,改善了它的生长环境,但不能说这些措施彻底解决了古柏衰弱的问题,该说法过于绝对)
7.D(D项,“文章的语言平实自然”以偏概全。文章在描写古柏和介绍古树文化时,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古柏树冠巨大,密叶浓郁,如天然华盖聚气巢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松’的构成为什么是‘木’和‘公’;比如……天坛里为何多为侧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富有文采。此外,“展现了古柏的历史文化背景”说法错误,该句主要说明了古柏西北面的环境状况)
8.①职业责任感:胡玉民作为新城予镇林业站站长,保护古树是他的职责所在,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责任感。②对古树的热爱:他多年来一直关注着九搂十八杈古柏,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它能健康生长。
③意识到古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他深知这株古柏历史悠久,是活着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④重视古树的科研价值:他认为古柏体内存在着没有被破译的生命密码,因此捡拾柏籽交给林业科研部门研究。(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树根深藏地底,人的眼睛看不见,(1分)但树根的生长状况决定着树的生长和健康,古柏能存活三千五百年,且至今仍焕发勃勃生机,离不开其强大的根系在地下的支撑。(2分)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基础往往决定着其外在的表现和发展,(1分)就像古柏潜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让它被人们保护着健康生长,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也得以延续。(2分,答出“保护”“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DEF(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11.C(A坚决/险固的地势;B怀:放入怀中/胸怀;C索取;D灭族)
12.B(和氏璧没有瑕疵,蔺相如说有瑕疵指给秦王看是他拿回和氏璧的理由)
13.(1)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得不到。(特:只、只不过;诈:欺诈手段;佯,假装。句意1分)
(2)我请求在这里接受死亡,来表明大王的失信。(就死:接受死亡;国:这里,指都城咸阳;明:表明、彰明;句意1分)
14.①蔺相如的做法是既害怕秦国又有激怒之举,是失于智。②蔺相如派人怀揣璧逃走而使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是失于信。③相如完璧的后果是可能族灭国破,是失于利。(1点1分)
材料一: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材料二: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但是,我却不敢苟同。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
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但是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那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索要和氏璧和追究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终还是要落到秦国手里。
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渑池以强硬的态度对付秦国,在国内以谦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所以说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15. D (D.“尾联写得明白晓畅,读了张十一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点明了愁的原因”错误。尾联“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意思是读完你的诗后,陡然觉得白发增多了;似乎是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但结合上一联诗人暗含的无辜被贬的愤怨和回归无望的担忧、叹息,其实是诗人自己本就愁绪重重,并不真是友人来信所致;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可见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把全诗惟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诗意婉转,韵味醇厚)
16. ①既有不能报答君主恩泽的遗憾,又有对君主的怨恨。
②既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
③既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17.(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示例二: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示例三: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示例四: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A不以为意B截然不同(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9.①,修改:据世界上30个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③,修改: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可能导致过敏的因素,如食物、花粉等。(序号1分,修改1分,其他修改方法符合要求即可给分。句子①“据……显示”句式杂糅,可删除“据”或“显示”;句子③,不合逻辑,“导致过敏的因素”应包含“食物、花粉”,种属关系并列不当)
20.①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发读者对食物与过敏内在联系的关注。②引起读者对过敏原因的思考和阅读兴趣。(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甲:大部分过敏是由食物诱发的乙:而食物过敏则不同(每处2分,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给分)
22.(1)受损的肠道屏障 (2)抗原物质(3)过敏反应(每空1分)
23.材料提供了两句名言。第一句是“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其中“生如蚁”是说人生像蝼蚁一样卑微,“美如神”是说人可以活得像神一样美。“生如蚁”是人的宿命,“美如神”则是人对这宿命的回应,是对命运极限的超越。这句话启示我们,如果想要生命美丽,就不应只是活着,而应从命运的一极奔向另一极。第二句是“接受白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这句话启示我们,人生而平凡,欲成不凡之人,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与其追求遥不可及的非凡成就,不如选择平凡,甘于平凡,并且把平凡当作一种享受,如此人生也是快乐的人生。
写作的时候,可以从第一句阐发开去,倡导奋斗改变命运,使生命精彩;也可以从第二句阐发开去,倡导做平凡之人,从而知足常乐,快意人生;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若生而平凡,经过奋斗能“美如神”固然很好,但若因各种原因不能达成非凡成就,就接受平凡,享受普通的人生。
参考立意:①生命虽渺小,价值可不凡。②接受平凡,享受快乐人生。③接受平凡,还要超越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