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从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视角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相关史料,分析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背景、目的、结果以及影响;
2.通过阅读相关史料,能够说出康乾盛世的表现、原因及危机;
3.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中英礼仪冲突,分析比较中英两国的情况。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在全球视野下的清朝盛世及隐藏的统治危机。
欣赏并思考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使团成员通过回忆录、绘画等形式,记录下了中国的社会状况。 使团代表之一的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一书中提到:
“科学家、艺术家和博物学家如果走遍这个辽阔的国家,除了好奇心得到满足之外,很可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为何英国使团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一、乘兴而来
——英方的要求
材料一 在这封信中,马戛尔尼向清朝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
1、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贸易。
2、请中国按照从前俄罗斯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货栈,买卖货初。
3、请于舟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给英国商人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停泊,存放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4、请于广州附近得到上述同样的权利,且任英国人自由往来,不再禁止。
5、凡英国货物,经由澳门运往广州者,请优待免税或从宽减税。
6、英国船货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交税,不额外加征,并将所定税率公布,以便遵行。
————《论十八世纪中英通使的礼节冲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目的及背景。
目的:扩大贸易,增开通商口岸,减免关税
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中国经济繁荣,闭关自守
二、败兴而归
——中方的回答
材料二 清朝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
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会润。……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尔国王或误听尔歴下之言,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未免尔国夷商徒劳往返,勿谓言之不豫也!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阅读上述材料,就乾隆皇帝的态度谈谈你的看法,并表述成文。
拒绝,体现傲慢自大
康乾盛世
闭目塞听,脱离世界大势
探究康乾盛世
清王朝(1644-1912) 康熙 (1661-1722) 雍正 (1722-1735) 乾隆
(1736-1796)
268年 61年 13年 60年
《姑苏繁华图》(局部)
论财力,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一探盛世之表现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一探盛世之表现
材料四 关于康乾盛世的出现,论者多强调是康、雍、乾三帝正确治国之策的作用。但实际上康乾盛世形成的原因有三:在明、清交替之际的长期动乱之后,人心思治是康乾盛世出现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历史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准备好了必要的条件;康雍乾三代帝王正确的治国思想和方针政策是盛世出现的必要因素。康乾盛世的出现是明末清初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与康、雍、乾三帝实行的正确治国方策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陈涴《康乾盛世成因蠡析》
阅读上述材料,就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概括作者的观点,并对此进行解释。
二探盛世之因
材料四 关于康乾盛世的出现,论者多强调是康、雍、乾三帝正确治国之策的作用。但实际上康乾盛世形成的原因有三:在明、清交替之际的长期动乱之后,人心思治是康乾盛世出现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历史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准备好了必要的条件;康雍乾三代帝王正确的治国思想和方针政策是盛世出现的必要因素。康乾盛世的出现是明末清初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与康、雍、乾三帝实行的正确治国方策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陈涴《康乾盛世成因蠡析》
阅读上述材料,就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概括作者的观点,并对此进行解释。
二探盛世之因
二探盛世之因
在位总时间长,勤政,乾纲独断
康雍乾三帝
国家制度及 政策调整
政治:军机处、奏折制度
经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边疆治理
因地制宜,多元治理
北部:蒙古;
西北:新疆;
东北:抗击沙俄;
西南:西藏、民族聚集区;
东南:台湾
长期动乱之后,人心思治
社会历史发展
满族入关后,落后的经济生产方式需要改革
清初的重新统一
国家制度与政策的调整
政治制度——军机处、奏折制度
奏折制度
设军机处
机密、快速,提高效率
国家制度与政策的调整
1、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
2、进一步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人口大量增加;
3、释放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康熙五十一年特诏: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实际上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
雍正四年诏:摊丁于地,别无力役之征;
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实际上废除了人头税。
经济制度——摊丁入亩
治理西藏
册封达赖和班禅;
派遣驻藏大臣;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治理新疆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治理。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反击沙俄
收复与管辖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
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西南地区:
内地:
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
治理蒙古
专设理藩院掌管。
“改土归流”。
分设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设想教室平面是当时的疆域图,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你所处的地区?
情境设置
特点:因地制宜、多元治理。
边疆治理
年度 人口数 人均田数
顺治十二年(1655) 14,033,900 27.63
康熙五十年(1711) 24,621,324 28.15
雍正十二年(1734)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1753)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 208,095,796 3.56
——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绘制
人口大量激增
人均资源减少
材料五
三探盛世之危机
材料六 课本P81“史料阅读”
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
农民起义
材料七 乾隆曾于马戛尔尼来华前不久作诗:
上元灯词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关全不开。
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増哉。
———— 节选自《乾隆御制诗》
闭关自守
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细节决定成败
——礼节冲突
和珅:特使谒见皇帝必须行属国时辰礼节……特使必须无条件地向皇帝行叩头礼。
马戛尔尼:他谒见英国陛下是行单腿下跪的礼节,他也准备以同样的礼节见中国皇帝。
乾隆闻讯,勃然动怒:英吉利时臣等前来热河,于礼节多为谙悉,朕心甚为不愜。
因礼节争执的不快,一改先时体恤优礼的接待方针,降低接待规格。礼仪之争自天津,经北京,又继续到热河,经多次磋商,据英人记载:乾隆皇帝同意了英使以英国礼节见中国皇帝。
——《论十八世纪中英通史的礼节冲突》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此次礼节冲突。
礼节冲突
维护君主尊严
国家利益、文化价值的冲突
中英状况的不同
材料八
中国 西方
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
对外政策
资本主义制度
工业革命
思想解放、科学理性
殖民扩张
专制强化
自然经济
思想专制、愚昧自大
闭关自守
工业文明蓬勃崛起
农业文明日薄西山
中英对比
四、真的失败了吗?
——英国的收获
材料九 从有关英使团出使情况的记载也可以看出,马戛尔尼使团对清军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发现清军不仅装备落后,而且军纪涣散缺乏严格的训练,声称只要派“两三艘小战舰,不消两个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国沿海的海军全部摧毁”,认为清王朝在军事上是不堪一击的。
马戛尔尼认为,中国停滞不前的根源就是政治失败。清政府“严格地说来是一小撮鞑靼人对3亿汉人的专制统治”,这种专制统治在至少过去150年里,使中国“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英国上希望通过使团访华,将茶叶的栽培和加工制造技术移植于英国和印度,以求逐渐减少对华茶的依赖,节省大量买茶的开支。当马戛尔尼使团途径茶区时,两广总督长麟允许他们选取最佳茶树数棵带回。马戛尔尼迅及指令随员丁维提博士精心保护,随后茶树被送至加尔各答培育。此外,随员安德逊在穿越南中国时,也特别注意搜集茶树移栽技术。他们在山东、江南搜集的植物标本达种之多,其中优质茶树的树苗在英属印度和锡兰引种成功。19 世纪70年代以后,印度、锡兰的大茶园迅速发展起来,随即大量出口,中国就成了直接受害者,输往英国的茶叶大减。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之所以能有所收获,与其使团成员的精心选择也是分不开的。其使团成员组成包括各种军事人员和各种科学人员。这些专业人员来华后,迅速将其触角伸向与己专业有关的中国各个领域,侦探情报。几乎是在清廷的监视下,英使团成员悄然完成了既定的情报收集任务 。 ——————《马戛尔尼使华期间的外交收获》
阅读材料,概括英使团的收获有哪些 清政府的态度如何?
英使团的收获
清政府的态度
夜郎自大、愚昧无知;
缺乏危机意识和国家安全观念
军备落后,军纪涣散,军事不堪一击;
中国的专制统治使中国落后;搜集情报;
获得茶叶栽培加工技术
搜集各个领域的情报;
五、卷土重来
——后续
材料10 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迹,联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ニ十一年七月乙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嘉庆皇帝针对什么事件?做出了怎样的回应?
(2)道光年间,此事件后续如何?并对其进行解释。
嘉庆年间
阿美士德使团来华,未入觐而归
道光年间
鸦片输入,扭转贸易逆差;
发动鸦片战争
材料一 在这封信中,马戛尔尼向清朝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
1、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贸易。
2、请中国按照从前俄罗斯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货栈,买卖货初。
3、请于舟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给英国商人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停泊,存放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4、请于广州附近得到上述同样的权利,且任英国人自由往来,不再禁止。
5、凡英国货物,经由澳门运往广州者,请优待免税或从宽减税。
6、英国船货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交税,不额外加征,并将所定税率公布,以便遵行。
————《论十八世纪中英通使的礼节冲突》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赔款2100万两银元。
对比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六项要求和《南京条约》的内容来看,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的要求一直未改,并通过派使团来华、输入毒品、发动战争等手段来实现。这意味着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清朝的前半期,虽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康乾盛世,但却隐含着不同程度的内外危机,正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也意味着未来的中国将在突然降临的黑暗中艰难蹒跚地前行。
落日余辉
结合所学,对左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写一段介绍的文字(要求: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