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5.2氮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 课件 (共54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5.2氮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 课件 (共54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2-13 20:5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
学习目标 素养目标
1.通过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 质可能的化学特性,理解结构与性质的 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一氧化氮与氧气 反应、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等性质,感受化学 变化的奇妙。 3.结合化学实验,了解氨与水、酸或氧 气的反应,知道氨的催化氧化反应是工业上 制取硝酸的基础,知道铵盐是重要的氮肥。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
以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硝酸
的生产原理为载体,应用氧
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含氮
化合物的转化。
学习目标 素养目标
4.通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了解氨的实 验室制法,知道铵盐的检验方法,培养学以 致用的理念。 5.结合实验探究,了解硝酸的主要性 质——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知道硝酸是重 要的化工原料。 6.了解酸雨的概念,知道酸雨形成的主 要原因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进入大气,知 道酸雨会严重危害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培 养社会责任感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能
根据氨、铵根离子的性质和
反应,选择合适的试剂,设
计检验或者制取物质的
方案。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能
理解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
重要意义,明确合成氨工业对
社会发展的价值
续表
第1课时 氮气与氮的固定 一氧化氮
和二氧化氮
学习任务一 氮气与氮的固定
学习任务二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学习任务一 氮气与氮的固定
【新知自主预习】
一、氮元素及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1.氮元素的“位—构—性”

ⅤA
5
3
5
共用电子对
2.自然界中氮元素的存在形式
氮分子
蛋白质
硝酸盐
铵盐
二、氮气与氮的固定
1.氮气
(1)分子结构
氮分子的结构式为_______,两个氮原子间以__________结合,故
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通常情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无
法被大多数生物体直接吸收。
共价三键
(2)化学性质
在高温、放电等条件下, 能与镁、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化合反
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注意] 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与空气中的、、 均能发生反
应,与生成,与生成 和C。
2.氮的固定
游离态
3.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情境问题思考】
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
工业上常使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
法来获得大量氮气,每年通过液
化空气生产超过3300万吨的氮气。
如图表示的是氮气的部分用途。
问题一: 液氮用于医疗手术利用了氮气的哪些性质
提示:液氮用于医疗手术利用了氮气沸点低的性质,汽化时吸收大
量的热,起到冷冻麻醉的作用。
问题二: 利用氮气作灯泡填充气和粮食瓜果的保护气,其依据是什么?
提示: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发生反应,利用氮气作灯泡填充
气和粮食瓜果的保护气,可隔绝空气,防止被氧化变质。
问题三: 元素的非金属性稍弱于元素,而 的化学性质很稳
定, 的化学性质活泼。试从微观结构角度分析其原因。
提示:分子中存在,分子中存在,断裂 需要
的能量远大于断裂 需要的能量,因此氮气的化学性质更稳定。
【知识迁移应用】
例1 [2024·湖南临澧一中检测] 下列关于氮气的性质的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点燃条件下,在氧气中燃烧生成
B.点燃时,与金属反应生成, 作还原剂
C.合成氨反应中, 发生氧化反应
D.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其原因是两个氮原子之间以共价三键结合

[解析] 不能在 中燃烧,在高温或放电条件下,二者反应生成
,A错误;
点燃时,与金属反应生成, 元素由0价降
低到价,则是氧化剂,B错误;
合成氨反应中, 元素由0价降低到价,则是氧化剂,发生还
原反应,C错误;
分子中存在,较难断裂,故 的化学性质稳定,D正确。
例2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大气中的氮气在根瘤菌作用下转化为硝酸盐等属于自然固氮
B.雷电作用下与 发生化学反应
C.在氮循环过程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含氮无机物与含氮有机化合物可相互转化

[解析] 大气中的 在植物根瘤菌作用下转化为硝酸盐,并被植物吸
收,属于自然固氮,A正确;
雷电作用下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 , B正确;
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 ,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在
氮循环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错误;
由氮循环可知,蛋白质可以分解生成含氮无机物,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
可以转化为氨基酸,实现了含氮无机
物与含氮有机化合物的相互转化,D
正确。
学习任务二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新知自主预习】
一、一氧化氮
1.物理性质
色、态 毒性 水溶性
无色气体 有毒 不溶于水
2.化学性质
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 ,化学方程式
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二氧化氮
1.物理性质
色、态 气味 毒性 密度 水溶性 特性
______色气 体 有刺激性气味 有毒 密度比空气的 ____ ____溶于 水 ____液

红棕



2.化学性质
(1) 溶于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探究:溶于水[教材实验
实验 操作 在一支注射器中充入,吸入 水,用乳胶管和
弹簧夹封住管口,振荡注射器,观察现象。打开弹簧夹,快速吸入
空气后夹住弹簧夹,观察现象。振荡注射器,再观察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 现象 第一次振荡时,____________;吸入空气后气体变为______色,再
振荡后气体又变为____色,同时注射器的活塞向内移动
实验 分析 不溶于水,吸入空气后,____________________,气体变为红
棕色;振荡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体变为无色,同
时气体总体积减小
无明显现象
红棕

与反应生成
溶于水生成和
【实验活动探究】
某实验小组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探究氮氧化物与水的反应,
请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以下问题。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1:将充满 的试管倒置 于水槽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管内水面不断上升,试管内
无色气体约为原体积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2:在上述实验1的试管中 再缓缓通入适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入适量 后水充满试管
续表
问题一: 试分析气体溶于水,最后试管内无色气体约为原 体
积的 的原因。
提示:气体溶于水,发生反应:,
体积与水反应生成1体积, 不溶于水。
问题二: 若与 的混合气体同时通入水中时反应原理是什么?剩
余气体的情况如何?
提示:与 的混合气体同时通入水中,发生反应:
,又与 发生反应:
,综合可得 ;剩余
气体可能是或 。
【核心知识讲解】
1.和 的性质比较
物理性质 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不溶于水 通常为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
的气体
毒性 有毒(会跟血红蛋白结合) 有毒
与水反应 不反应(不溶于水)
与氧气反应 不反应
收集方法 常用排水法 常用向上排空气法
2.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
【知识迁移应用】
例3 [2024·江苏连云港调研] 下列关于和 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是红棕色气体,易溶于水,属于酸性氧化物
B.和以一定比例混合可以被水完全吸收转化成
C. 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
D.可由和 直接化合得到

[解析] 是红棕色气体,易溶于水,与水反应产生和 ,
反应前后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因此 不属于酸性氧化物,A错误;
二氧化氮、氧气可以与水反应:,
和按体积比 混合后,可以被水完全吸收转化为,B正确;
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不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
收集,C错误;
和 直接化合得到,与反应产生,因此不可由
和 直接化合得到,D错误。
例4 [2024·四川自贡期末] 同温同压下,向三支容积相同的试管中分
别充入等体积的两种气体,它们是和,和, 和
,并将三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
体体积分别为、、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 设每种气体各占 ,①组合发生反应:
,剩余气体的体积:
;②组合发生反应:
,剩余气体的体积:
;③组合发生反应:
,剩余气体的体积:
,则体积: ,故选B。
1.[2024·湖北黄冈中学期中]氮是各种生物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重
要元素,下列过程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
A.在一定条件下由氨气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B.雷雨闪电时,大气中产生了一氧化氮
C.豆科农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
D.工业利用和 合成氨

[解析] 氮的固定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成氮的化合物,氨气和二氧化
碳合成尿素不属于氮的固定,A符合题意;
雷雨闪电时,大气中产生一氧化氮: ,属于氮的固定,
B不符合题意;
豆科农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将游离态的氮转化成化合
态的氮,属于氮的固定,C不符合题意;
工业合成氨是将氢气与氮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氨气,
属于氮的固定,D不符合题意。
2.下列对和 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与水的反应中,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 是红棕色气体,可用排空气法收集
C. 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D.从元素化合价角度看, 只有还原性

[解析] 与水发生反应: ,氮元素由
价变为价和价,则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A项正确;
是无色气体,易与反应生成 ,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只
能采用排水法收集,B项错误;
易溶于水,不可用排水法收集,C项错误;
中氮元素显价,处于中间价态,则 既有氧化性又
有还原性,D项错误。
3.[2024·安徽蚌埠期末]下图是自然界中的氮
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应①②及工业合成氨均属于氮的固定
B.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C.反应④中,生成 ,至少需要提

D.过程中参与循环的元素有氮元素,还有
氢元素和氧元素

[解析] 氮的固定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反应①
②及工业合成氨都是将 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均属于氮的固
定,A正确;
反应③为与、 反应生成硝酸: ,
B正确;
反应④为在硝化细菌作用下氨气与氧气反应生成 ,由得失电子数
目守恒可知,生成失去 电子,
至少需要提供 ,C错误;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过程中参与循环的元素有氮元素,还有氢元素和氧
元素,D正确。
4.[2024·山东菏泽期末]燃油汽车行驶中会产生、 等多种污染物。
汽车发动机及催化转化器中发生的部分化学反应如图所示。以下判
断错误的是( )
A.甲是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成分
B.乙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
C.反应①在常温下容易发生
D.反应②中 是氧化剂

[解析] 甲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
甲和乙,再根据元素守恒,则甲为氮气、乙为二氧化碳。氮气是空
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成分,A正确;
乙是二氧化碳,则乙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B正确;
由于氮气分子中含有氮氮三键,因此反应①在常温下不容易发生,在
高温或放电条件下发生,C错误;
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中氮元素化
合价降低,因此反应②中 是氧化剂,D正确。
5.(1)把盛满NO2和O2的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
①若一段时间后水上升且充满试管,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的体
积比是    ,若假设生成的溶质不向外扩散,且为常温常压(Vm=
24.5 L·mol-1),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应为     。(保留
两位有效数字)
②若一段时间后上升的水只升到试管容积的一半,则剩余的气体为
   (用化学式表示)。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的体积比是   。
4∶1
0.033 mol·L-1
O2
2∶3 
[解析] ①若一段时间后水上升且充满试管,说明二氧化氮和氧气恰好
反应,根据方程式4NO2+O2+2H2O = 4HNO3可知,原混合气体中NO2和
O2的体积比为4∶1;设试管容积为V L,则试管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
= mol,根据反应可知生成HNO3的物质的量为
mol×= mol,则所得溶液中HNO3的浓度为≈0.033 mol·L-1。
[解析] ②若一段时间后上升的水只升到试管容积的一半,根据反应
3NO2+H2=2HNO3+NO可知,若剩余NO,则原混合物中与水反应生成NO
的NO2体积为原先总体积的×3=>1,不成立,则剩余的气体只能为O2。
设试管容积为V L,则反应4NO2+O2+2H2O=4HNO3中消耗的NO2的体积
为V L×=V L,原混合气体中含有氧气的体积为V L,原混合气体中,
NO2和O2的体积比是V L∶V L=2∶3。
(2)二氧化氮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得到非常稳定的产物,其化
学方程式为6NO2+8NH3 7N2+12H2O,若20 mL NO2和NH3的混合
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上述反应,已知实际参加反应的NO2比NH3少
2 mL,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NH3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为    。                 
A.3∶4 B.3∶2 C.1∶2 D.3∶7
BD
[解析]实际参加反应的NO2比NH3少2 mL,由6NO2+8NH3 7N2+
12H2O可知,参加反应的NO2、NH3的体积分别为6 mL、8 mL,故剩余
气体为20 mL-6 mL-8 mL=6 mL,若剩余气体为NO2,则V(NO2)=6 mL+
6 mL=12 mL,相同条件下,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故n(NO2)∶n(NH3)
=V(NO2)∶V(NH3)=12 mL∶8 mL=3∶2;若剩余气体为NH3,
则V(NH3)=8 mL+6 mL=14 mL,相同条件下,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
故n(NO2)∶n(NH3)=V(NO2)∶V(NH3)=6 mL∶14 mL=3∶7,正确答案为BD。
1.氮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与土壤中氮
元素的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 转化为化合物的过程称为氮的固定
B.无机物与有机物中的氮元素可相互转化
C.硝化细菌将转化为可能需要 参与
D.在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作用下氮元素均发生氧化反应

[解析] 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称为氮的固定,A正确;
可以转化为动植物体中的氮元素,动植物体中的蛋白质和
氨基酸又可转化为 ,故无机物与有机物中的氮元素可相互转化,
B正确;
过程中 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故可
能需要参与,C正确;
在硝化细菌作用下,被氧化生成 ,
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则被还原生成 ,
D错误。
2.将、和 混合气体通入过量水中,
剩余气体体积为( )
A. B. C. D.

[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假设和氧气的反应中 不足,则
故剩余的体积为 ,假设成立。
3.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物质循环过程。下图
是自然界中氮循环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
题:
(1)自然界中的固氮和人工固氮的共同
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或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
[解析] 将氮元素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的过程称为氮的固定,因此
自然界中的固氮和人工固氮的共同点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
的氮或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
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硝化细菌可以将氨氧化成亚硝酸,请配平该反应:
______ ______ 。
其中还原产物为____________。
2
3
2
2

[解析] 根据反应可知氮元素的化合价从中的价升高到
中的价,失去6个电子,氧元素的化合价从 中的0价降低到
和中的 价,得到2个电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配平
后的化学方程式为 ,氧气是氧化剂,
则还原产物为和 。
(3)氮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活动影响了
氮循环中的物质转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过程
B.硝化过程中氮元素被还原
C.含氮无机物与含氮有机化合物可相互转化
D.反硝化过程有助于稳定 在大气中的含量



[解析] 人工固氮是人为条件下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所
以工业上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过程,A正确;
硝化过程中氨、铵根离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价变化为、
中的 价、价,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B错误;
、经同化作用变为动植物蛋白中的 元素,动植物蛋白经氨化
作用转化为氨或铵根离子,故含氮无机物与含氮有机化合物可相互转化,
C正确;
反硝化过程生成氮气,向大气中提供氮气,即反硝化过程有
助于弥补人工固氮对氮循环造成的影响,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