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专题六 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外历史
上的民主法治建设和重大改革
第二部分 福建中考专题突破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热点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
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命题角度
1.请你谈谈对民主与法制的认识。
[答案] 民主与法制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当家作主、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2.请你谈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案] 使国家建设有法可依,为改革开放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提高人们的
法制观念;加快我国依法治国的步伐;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使人民生活
幸福安康。
线索1 中国民主法制的探索历程
时期 历史事 件 概况 地位或影响
旧民 主主 义革 命时 期 戊戌变 法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制度变革 的一次尝试。资产阶级维新派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 主立宪,在此指导下发起了戊 戌变法。 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
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
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
展。
时期 历史事 件 概况 地位或影响
旧民 主主 义革 命时 期 辛亥革 命 (1)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 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 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 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 导思想。 (2)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 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 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 (1)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
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
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
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
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
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
闸门。
时期 历史事 件 概况 地位或影响
旧民 主主 义革 命时 期 辛亥革 命 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 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 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 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 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 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 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 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 立等。 (2)《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
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
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
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时期 历史事 件 概况 地位或影响
旧民 主主 义革 命时 期 新文化 运动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 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提倡 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 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
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
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
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
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
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但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
潮流。
时期 历史事 件 概况 地位或影响
新民 主主 义革 命时 期 重庆谈 判 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签署了 “双十协定”。双方同意以和 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 础,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 新中国。 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
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时期 历史事 件 概况 地位或影响
中华 人民 共和 国成 立前 后 中国人 民政治 协商会 议第一 届全体 会议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国 家名称、政体、性质等,起临 时宪法的作用。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
确立。
时期 历史事 件 概况 地位或影响
中华 人民 共和 国成 立前 后 第一届 全国人 民代表 大会第 一次会 议 1954年9月召开,大会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 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 关。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
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
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
法。
线索2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性质 改革 事件 概况
封建性 质的改 革 商鞅 变法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
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
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北魏 孝文 帝改 革 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性质 改革 事件 概况
资产阶 级性质 的改革 戊戌 变法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
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迈出了中国政治
近代化的第一步。
社会主 义性质 的改革 改革 开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后,
中国历史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
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线索3 中国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名称 概况 意义
王位 世袭 制 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 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
下”变为“家天下”。
分封 制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 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 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 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 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
局,扩大统治范围。
名称 概况 意义
专制 主义 中央 集权 制度 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 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以皇 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
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
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
响。
郡县 制 秦朝全面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 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 的郡县制。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
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名称 概况 意义
科举 制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 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 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 正式确立。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
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
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
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
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
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
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 300年。
行省 制度 元朝在地方设立行省,在行省 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 路、府、州、县。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在历史
上影响深远。
名称 概况 意义
政治 协商 制度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
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人民 代表 大会 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 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
名称 概况 意义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度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
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
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 两制”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 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 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 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为解决台
湾问题而提出的,在香港和澳门已
经成功实践,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提供了借鉴。
线索4 世界民主法制的探索历程
国家 文件或 史事 主要内容 地位或影响
古巴 比伦 《汉谟 拉比法 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目 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有许 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 等方面的规定。 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
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国家 文件或 史事 主要内容 地位或影响
古希 腊 雅典民 主政治 伯里克利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公 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 签产生,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 的机会;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 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 能。 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
高峰。
国家 文件或 史事 主要内容 地位或影响
古罗 马 《罗马 民法大 全》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 皇帝的专制权力,东罗马皇帝查 士丁尼组织编写了《查士丁尼法 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 和《新法典》。以上4部法律文 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
础。
英国 1689年 《权利 法案》 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 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制 约。 以《权利法案》为基
础,英国议会的权力日
益超过国王,逐渐形成
了君主立宪制。
国家 文件或 史事 主要内容 地位或影响
美国 1776年 《独立 宣言》 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 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宣言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 离英国而独立。 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
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
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
“第一个人权宣言”,标
志着美利坚合众国——
美国诞生。
1787年 宪法 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 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 权分立;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 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
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
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
重要影响。
国家 文件或 史事 主要内容 地位或影响
美国 1862年 《解放 黑人奴 隶宣 言》 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 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 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 队。 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奴隶
的积极性,扭转了战
局。废除了奴隶制,清
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
大障碍,为经济的迅速
发展创造了条件。
法国 1789年 《人权 宣言》 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 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 原则。 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
平等、民主的思想。
国家 文件或 史事 主要内容 地位或影响
法国 《拿破 仑法 典》 为了整理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 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 《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 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 则。 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
果,推动了欧洲资本主
义的发展,成为很多国
家民法的参照蓝本。
国家 文件或 史事 主要内容 地位或影响
俄国 1861年 废除农 奴制法 令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 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 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 但必须出钱赎买,购买土地的价 格高于当时的地价。 虽然仍存在农奴制的残
余,但使社会各方面出
现新的气象,推动俄国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
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
个重要转折点。
国家 文件或 史事 主要内容 地位或影响
苏联 1936年 苏联新 宪法 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 义国家。 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
权的政治体制
(苏联模式)的形成。
线索5 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性质 改革事 件 概况
封建 性质 的改 革 日本大 化改新 日本仿效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
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资产 阶级 性质 的改 革 俄国农 奴制改 革 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促使社会各方
面出现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
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性质 改革事 件 概况
资产 阶级 性质 的改 革 日本明 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使日
本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
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保留了大量旧制度残余,军国
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
道路。
美国罗 斯福新 政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采用国家
干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它使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增
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
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新政没有改变资
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性质 改革事 件 概况
社会 主义 性质 的改 革 苏俄 (联) 新经济 政策 1921年开始实施,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
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
苏联赫 鲁晓夫 改革 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
革,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
端,并存在严重偏差。
苏联戈 尔巴乔 夫改革 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总体效果不佳;后转向政治体制
改革,实行多党制,局势迅速失控,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线索6 世界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名称 概况 意义
雅典 民主 政治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 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 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公民大会 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几乎 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的。 是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渊
源,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
提供了借鉴。
英国 君主 立宪 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于1689年 颁布《权利法案》。 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议会
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逐渐形成了
君主立宪制。
名称 概况 意义
美国 民主 共和 制 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行政、立 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由总 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 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保证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美国成
为一个联邦制共和国。
苏联 模式 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 治体制。 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
后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
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
际声誉。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使苏
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中外近现代的法制建设是不断发展的,你从中能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 (1)法律制度建设要依据本国具体的国情,不能盲目照搬他国模式。
(2)以人为本与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废。
(3)不同国家的法制建设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
(4)我国应该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维护人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5)法治取代人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答案] (1)改革是否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改革的措施和内容是否全面、务实、实事求是、尊重国情,是否行之
有效。
(3)阻力的大小和改革的力度。
(4)是否有安定团结的环境。
(5)改革者是否有政治魄力与远见卓识。
(6)改革者用人是否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