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开局一只碗 结局一根绳
变化与危机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了解明朝时期的政治上的变迁及其影响,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时空观念:通过郑和下西洋的线路图,以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主要成就和伟大创举。
3.史料实证:阅读明朝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史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了解明朝对边疆的经略政策。
4.历史解释:对本课的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特别是通过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使得学生对明朝政治形成客观的历史评价。
5.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历史,确立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念和民族认同感。
明朝疆域 1433年
时间:
国都:
疆域:
1368年—1644年
应天府(南京)
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辖西藏,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明朝建立
1351年
元末农民起义
1368年
朱元璋建立明朝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
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大清,清朝建立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
16世纪中叶
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租住权
明朝建立
明朝灭亡
15世纪末16世纪初
新航路开辟 奥斯曼帝国繁荣
1519—1522年
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
16世纪—17世纪
近代科学革命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世界文明
明朝
当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国。但中国没有。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目录
/
政治制度之变
壹
/
经略边疆之变
贰
/王朝更替之变
叁
——政治制度之变——
壹
自主学习一:(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归纳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有哪些
一、政治制度之变
1、废宰相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丞相)
材料: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一、政治制度之变
1、废宰相
自主学习二:(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结合材料,分析朱元璋废宰相的理由,并说明其根本目的
材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废宰相
自主学习二:(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结合材料,分析朱元璋废宰相的理由,并说明其根本目的
材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根本目的:皇帝总揽大权,加强君主专制
理由:丞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不稳
1、废宰相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内阁(辅政)
材料:据当时统计,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设内阁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披被。
——朱元璋
一、政治制度之变
明代内阁制度演变图
(内阁权力)
扩大
(时期)
明太祖
奠基
明成祖
确立
明宣宗
发展
明神宗
全盛
侍从
顾问
参与
机密
事务
决策
票
拟
权
大
权
尽
归
内
阁
2、设内阁
“票拟”:替皇帝浏览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批红”:皇帝在此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材料: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六部)之职掌,终以贾祸(招致灾祸)。 ——《明神宗实录》载叶向高奏疏
注:叶向高,明朝后期大臣,曾两度担任内阁大学士。
2、设内阁
小组探究一:(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结合所学和材料,比较宰相制和内阁制的异同
宰相 内阁首辅
相同点
性质
职权
权力来源
对皇权影响
2、设内阁
小组探究一:(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结合所学和材料,比较宰相制和内阁制的异同
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中央一级法定机构
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侍从咨询
制度赋予
皇帝信任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皇权加强的产物
司礼监
(东厂、西厂、锦衣卫)
3、宦官专权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内阁(辅政)
材料: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
废除宰相
设立内阁
宦官专权
皇权强化
一、政治制度之变
贰
——经略边疆之变——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西洋:明初人们将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称为“西洋”。
二、经略边疆之变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的接触之后派使者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郑和的历史功绩是不能磨灭的。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连年四方蛮夷朝贡之使相望于道,实罢中国”、“收货所出常数十万,而所取曾不及一二”、“三保太监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珍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琐里古里》
小组探究二:(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变化?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的接触之后派使者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郑和的历史功绩是不能磨灭的。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连年四方蛮夷朝贡之使相望于道,实罢中国”、“收货所出常数十万,而所取曾不及一二”、“三保太监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珍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琐里古里》
小组探究二:(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变化?
对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作出巨大贡献,但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缺乏长期持续的动力
朝贡贸易:是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地域 威胁 结果
2、海防危机
自主学习三:(落实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阅读教材73-74页上方,归纳威胁明朝沿海形势的史实
东南沿海
倭寇民间走私
戚继光抗倭获胜
政府放松海禁
抗倭斗争
东南沿海形势稳定
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东南民间走私猖獗
海禁政策
(经济封锁)
地域 威胁 结果
2、海防危机
自主学习三:(落实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阅读教材73-74页上方,归纳威胁明朝沿海形势的史实
东南沿海
倭寇民间走私
戚继光抗倭获胜
政府放松海禁
澳门
葡萄牙
攫取澳门租住权
台湾
荷兰、西班牙
荷兰击退西班牙
占据台湾
材料:明廷允许萄人租借澳门......是对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本性认识不足,而视北方民族为主要威胁,以防北方民族为主。
——刘祥学《从明朝中后期的民族政策看葡萄牙殖民者窃占澳门得逞的原因》
澳门大三巴牌坊
3、内陆边疆
A
B
C
自主学习四:(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品读明朝形势图,结合教材分别指出A、B、C区域的主要民族,并说明明政府是如何经略这些地区的?
蒙古族
修筑长城,战争、和议、册封、互市
藏族
封授,设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
女真族
设奴儿干都司,封授
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就基本层面,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统治政权的隐患时,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
——吴珊珊、李永昌《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与反思》
二、经略边疆之变
——王朝更替之变——
叁
1616年
努尔哈赤建金
1627年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1636年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
李自成攻占北京,明亡,清军入关
自主学习五:(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阅读教材74-75页,画出明清易代的时间轴
三、王朝更替之变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 到达美洲 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
(共计百余艘) 17艘 4艘
(一说3艘)
船只
大小 长151.8米
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 120吨、100吨、50吨
范围更广
时间较早
次数较多
人数较多
船只较多
规模较大
反馈矫正:(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如果郑和绕过了好望角,会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吗?
西方一哥伦布之后,无数继起之哥伦布;
中国一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梁启超
明朝
政治制度
经略边疆
王朝更替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