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16张PPT) 高中历史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16张PPT) 高中历史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5 15:14:28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1976年)
【学思静悟】
1.依据教材第一、二子目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梳理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事件。(3分钟)
(时空观念)
(1956年、1957年、1958年、1959-1961年
1960年、1962年、1964年、1966-1976年)
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
1957
1956
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
1960
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
“双百”方针
中共八大
1958
1959-1961
经济严重困难
1962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1964
“四个现代化”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学思静悟】
1.依据教材第一、二子目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梳理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时空观念)
2.在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哪些属于正确的探索?哪些属于探索中的失误?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
1957
1956
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
1960
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
“双百”方针
中共八大
1958
1959-1961
经济严重困难
1962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1964
“四个现代化”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
1957
1956
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
1960
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
“双百”方针
中共八大
1958
1959-1961
经济严重困难
1962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1964
“四个现代化”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学思静悟】
1.八大对中国主要矛盾的分析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以此矛盾提出的主要任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2.“双百”方针从实际出发,有利于科学文学艺术的良性发展。
3.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4.60年代初的调整,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的正视和纠正,效果显著,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5.“总路线”从指导思想上犯了片面追求建设速度、急于求成的错误,“大跃进”严重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6.“文革”,其理论和实践都是错误的。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启示?
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适应;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宝贵经验
【学思静悟】
1.伟大的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结束)
领域 成就
教育 卫生
外交
建成基础工业项目;建立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线建设。
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导弹和人造卫星。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建交。
教育事业进步,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奠定
基础
工业
国防
农业
【交流互动 精讲点拨】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1956年2月苏共召开的二十大,第一次公开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了“个拜”造成的恶果。中共中央对此十分重视,书记处、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毛泽东当时多次指出:苏共二十大“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又说“感谢赫鲁晓夫揭开了盖子,我们应从各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不要再像过去样迷信了。”
——摘编王保贤《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与苏共二十大》
探究一:中共八大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共八大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
②1954年宪法颁布后中国初步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③中国在亚非拉国家中取得支持和声望;
④开始破除对苏联经验迷信。
材料二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方案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指标: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方案一(1955年夏) 4 600亿斤 4 300万担 1 100万吨
方案二(1956年1月) 6 400亿斤 7 000万担 1 500万吨
方案三(1956年8月) 5 000亿斤 4 800万担 1 050~1 200万吨
【交流互动 精讲点拨】
(1)从材料一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合作探究一:中共八大(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变化:方案一相对保守,方案二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后来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
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但是它的主要点,已经可以从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得到基本的总结……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探索对后来的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意义:为逐步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提供了经验;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骨干力量和工作经验;
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
探究二:伟大的建设成就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交流互动 精讲点拨】
探究三:曲折发展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视角1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曲折原因
材料一 中国当时的经济模式是欠发达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其内外部压力越大。 ——李向前
材料二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不长,党在全国范围执政时间不长,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真正弄清楚。十年中,出现的一些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许多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片面理解或教条化的结果。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封锁和孤立政策;苏联在中苏关系恶化后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为什么过程曲折?
原因:照搬苏联模式;
经济基础薄弱;
中国共产党建设经验不足;
国际形势严峻。
【交流互动 精讲点拨】
视角2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伟大原因
材料一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毛泽东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期间讲到: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
材料三 20 世纪 60 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为什么取得这么多成就?
原因:党的正确领导及科学理论的指导;
及时的政策调整;
全国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奉献;
英模的担当与引领作用。
【致敬英雄】
民族的脊梁 永恒的榜样
“铁人”
王进喜
“解放军好战士”
雷锋
“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
“地质之光”
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
钱学森
“两弹元勋”
邓稼先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华罗庚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崇尚劳动
精益求精 敢于创新 甘于奉献…
时代精神
【目标达成】
1.(2019·上海高考·17)“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标语流行于(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2.(2019·海南高考·12)1963~1965年, 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3.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了著名的三线建设运动。主要是指在中西部的省市中推动工业建设。所谓三线是指相对于沿江沿海为一线,在京广铁路以东包括安徽、湖南等四省以东为二线而言。并提出备战备荒的指导思想。由此( )
A. 加速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 B. 东部工业全线向西转移
C. 促进了国民经济平衡发展 D. 主张两个拳头打人应对美苏的压力
C
B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