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
国际法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
是用来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原则、制度和方法。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概念解析
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国际法的载体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
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国际法的历程及影响
三、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言一行展风范
——国际法与中国
【学习目标一】
运用思维导图归纳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并能够用课本史料进行论证;在史实分析的基础上,对民族国家的特点做出解释。
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国际法的载体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
在中世纪的西欧,由于基督教文化共同体的长期存在和封建割据,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淡薄,同时国家也没有明确的主权。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教皇加冕
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亨利八世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自号太阳王。 朕即国家 路易十四亲政后,立即宣布僧侣会议必须听命于国王。
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各国的世俗权力也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有哪些推动因素?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特点
近代民族国家指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的国家形态。
1、民族组成:
2、主权:
3、语言:
4、文化:
民族国家的出现,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减少武力冲突。国际法应运而生。
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国际法的历程及影响
【学习目标二】
以时间为序梳理国际法发展历程并对重要节点进行微观探究,体会国际法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发展完善;
通过史料分析国际法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
国际法是处理国家关系的根本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条文化的国际关系。国际法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发展。
自主落实:
以时间轴的方式自主梳理国际法发展历程。
1、国际法的适用主体和范围不断扩大。
2、国际法调整领域不断扩大。
3、国际法内容不断调整。
4、国际法实施以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保障。
5、谋求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国际法发展特点
国际法是处理国家关系的根本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条文化的国际关系。国际法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发展。
自主落实:
以时间轴的方式自主梳理国际法发展历程。
师生合作:
选取重要节点,简要阐述当时当事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
1625
1648
17C
1815
一战后
1928
二战期间
1945
1917
一战期间
1946
二战后
《战争与和平法》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非战公约》
在国际法的长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格劳秀斯是国际法的奠基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奠定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表现在对战争的否定,国际组织作用,以及国际法顺应时代发展向更宽的领域发展。
史料: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的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
——【荷兰】格老秀斯 《战争与和平法》
阅读材料,分析这段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战争是主权国家的统治者发动的,也应当由他们来缔结合约结束战争,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微观探究1
《战争与和平法》
为国际法奠定了基础。
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
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教......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对国际法有什么贡献?
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奠定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微观探究2
《非战公约》
史料一: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非战公约》
史料二:1928年,在签订《非战公约》时,帝国主义各国纷纷提出各自的“保留条件”。法国说可以进行防御战争,日本认为可以在中国东北自由行动。
——世界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史料三:《非战公约》对侵略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生效后不久,1931年日本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1935年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人教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
依据史料谈谈你对《非战公约》的认识?
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提供了法律基础。
微观探究3
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史料一:野战医院和军医院应被承认是中立的。只要这类医院内有任何病员或伤员,它们就应受到交战各方的保护与尊重。 ——《红十字公约》1864年8月
史料二:联合国之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做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联合国宪章》1945年6月
国际法影响
视角一:
国际法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减少战争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史料三:中国今日郑重声时,中国领土之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摘自《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史料四:1982年4月30日,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通过了被誉为当今世界“海洋宪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美国是四个反对国之一。《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生效,迄今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67个缔约方(含欧盟),而美国仍未加入。
国际法影响
视角二:
国际法的实施仍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国家为一己私利,不惜违反甚至退出国际条约,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
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努力推进国际法权威性,构建新型国际
关系;
规范各国政府的行为;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坚持维护和平与安全原则;
坚持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坚持主权平等原则;
……
目标评价
1. 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
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促使其广为流传。
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
行。这一现象
A. 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
B. 说明教会的束缚已经完全被打破
C. 民族语言的使用不利于国家认同
D. 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
D
目标评价
2、下表是二战后初期国际社会签订的部分协定公约。这反映出( )
1945年12月 1947年10月 1949年8月 1950年11月 1951年7月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 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A.国际社会的法制化 B.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事务
C.国际社会保护弱者 D.经济是国际交往主要内容
A
国际法与中国
三、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言一行展风范
——国际法与中国
【学习目标三】
通过史料阅读了解中国近代、现代与国际法的渊源,认识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所承担的责任与担当。
昨日之局
国际法传入中国
对于中国而言,国际法是舶来品、外来物。
国际法传入中国始于19世纪30年代末,林则徐查禁鸦片之时。
昨日之局
《万国公法》
—中国第一部介绍国际法的出版物
1862年,清政府设立同文馆,翻译了惠顿的《国际法原理》,于1864年正式刊印问世,题名为《万国公法》。
昨日之局
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虽也曾有过一些援引国际法成功的例子,但总体上看,旧中国对外关系所适用的规则主要是不平等条约。
破局-向梦想出发
新中国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新中国建国后,我们对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国一贯遵守和维护国际法;
◆中国在不断地发展国际法;
◆中国也在经常运用国际法;
破局-向梦想出发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是有机统一的,不能割裂。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法治
破局-向梦想出发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国际场合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这一理念被写入宪法,更是代表着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维护国际法的庄严承诺。
习主席的中国梦与世界梦:
法治中国——中国人的法治梦
法治中国与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相辅相成,共同编织出“中国梦”。
法治国际社会应该世界梦的一部分。
未来可期
未来可期
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