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三单元 写作 如何突出中心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三单元 写作 如何突出中心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5 10:0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习 作
如何突出中心
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了解中心以及立意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从读到写,了解如何提炼中心、梳理线索、安排详略。
根据命题要求完成习作,通过一件小事、一个物品,表达情感和思考。
学习目标
古人认为“凡为文以意为主”,即写文章应先确立中心。中心,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也就是作者写作文章的主旨所在。有了中心,写文章也就有了主心骨;没有中心,或者中心不明确,文章就会像一盘散沙,叫人不知所云。围绕中心写作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为此,我们要根据确定的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并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或者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以此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
写法指导
提出问题
有了中心,文章才有主心骨;那么如何突出中心呢?
温故知新
回顾我们学过的课文,结合教材《如何突出中心》内容,交流总结突出中心的技法。
想一想还有哪些突出中心的方法和技巧?
技法梳理
设置全文线索可以从“事”“物”“时空”“情感”等角度思考。
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①设置贯串全文的线索。
以事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以时间或地点的变化为线索
以游踪为线索
文章的线索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济南的冬天》突出中心的技法
独特的景物描写
老舍先生通过细致描写济南冬天的山、水等景物来突出中心。例如描写济南冬天的山,像“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的山拟人化,描绘出一种闲适、暖和的感觉。这种独特的景物描写体现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这一特点就是文章的中心,作者围绕它展开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济南冬天与众不同的美。
对比手法
与北平、伦敦等地的冬天进行对比。“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通过对比,更加突出济南冬天的独特之处,也就是“温晴” 这一中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突出中心的技法
场景对比
文章描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场景。百草园是作者童年的乐园,那里有各种各样有趣的动植物,充满了自由和欢乐的气息,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描写生动有趣。而三味书屋则是充满了规矩和约束的读书场所。两个场景的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怀念这一中心思想。
细节描写
在描写百草园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如雪地捕鸟的过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百草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更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百草园自由生活的怀念。
《春》突出中心的技法
多方面描写春天
朱自清先生从多个方面描写春天,包括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例如描写春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通过对春花的色彩、形态等方面的描写,展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从多个角度描写春天,全方位地体现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这就是文章的中心,使读者能全面地感受到春天的魅力。
抒情手法
在描写春天的过程中,作者融入了大量的抒情语句。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通过这些抒情性的比喻,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再塑生命的人》突出中心的技法
事件叙述
文章通过叙述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认识“爱”等一系列事件来突出中心。如莎莉文老师带“我”到井房,让“我”感受水的清凉,从而教会“我”认识“水”这个单词,“我”由此明白了世间万物都有名字。这些事件的叙述体现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启蒙教育,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再塑生命的意义。
心理描写
文中有大量“我”的心理描写。在莎莉文老师教育“我”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时“我”处于黑暗、迷茫的状态,后来逐渐变得开朗、有知识、有感悟。例如“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这种心理描写展现了“我”在莎莉文老师教育下的成长过程,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生命重塑的重要性
技法梳理
与主题联系紧密的内容详写,在一言一行中展示人物性情,在一叶一花中感悟生活哲理。相反,与中心联系较远的或不太典型的内容则简略叙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
②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技法迁移
《猫》中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体现
(一)详写部分
对第三只猫的描写
事件详细叙述
在描写第三只猫时,作者详细叙述了一系列与它相关的事件。从它的来历说起,“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这一详细的描写交代了这只猫不被看好的初始状态。 接着,作者详细描写了“我”对这只猫的冤枉。家中鸟被咬死后,“我”看到第三只猫“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就认定是它吃了鸟,于是对它进行了惩戒,“我”“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这些详细的情节描写,一步步推动故事发展。
技法迁移
人物性情展示
通过对“我”对待第三只猫的这些行为的详细描写,深刻地展示了“我”的主观臆断和鲁莽的性情。“我”没有经过仔细调查就轻易地给猫定罪,反映出人性中的弱点,如偏见、急躁等。
生活哲理感悟
当真相大白,发现鸟不是第三只猫所咬时,“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这一详细的情节描写,让读者深刻感悟到生活中的哲理,即对待生命要公正、客观,不可仅凭主观印象就轻易下结论。一旦犯下错误,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就像“我”对第三只猫的伤害,最终导致猫的死亡。
技法迁移
对第二只猫的部分描写
重点情节详述
第二只猫的描写中,对于它的丢失过程作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猫呢?猫呢?’我匆匆忙下了楼,喊道:‘猫在这里呢。’到了戴家的门前,我看见我的猫正在戴家的脊背上。我开始呼唤它,它不肯回来,还在戴家的脊背上恋恋地回望了我一眼,就被戴家的佣人捉去了。”这一详细的情节突出了猫丢失时“我”的焦急和无奈,也从侧面反映出这只猫的活泼和惹人喜爱。
技法迁移
(二)略写部分
对第一只猫的描写
第一只猫的描写相对简略。作者只是简单介绍了它的来历,“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然后简要描述了它的死亡,“它是因病而死的,三妹很伤心,她以为它在晒太阳,也许不至于死,用手去摸它,它也不动了,于是三妹便流下泪来。”
因为第一只猫的故事相对比较简单,与表达文章中心思想(对生命的尊重、不可主观臆断等)的联系没有第三只猫那么紧密,所以作者采用了简略的叙述
技法梳理
③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
《雨的四季》
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直接表达情感:文章开篇第一句话“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之情贯穿全文,成为文章的主旨。
总领全文: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还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预示着文章将围绕雨的美展开,无论是春夏秋冬哪个季节的雨,都将被描绘成美丽的形象。 引起读者兴趣: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想要了解作者为什么喜欢雨,以及雨在不同季节中的美。
奠定情感基调:开篇的这句话为全文奠定了积极、喜爱的情感基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技法梳理
③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
《猫》
在郑振铎的《猫》中,抑扬对比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通过对不同猫的描写和命运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 抑扬对比的体现 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
抑扬对比
技法梳理
③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
《猫》
第一只猫:作者对第一只猫的描写充满了喜爱之情。如“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第一只猫的活泼可爱,以及它给家庭带来的欢乐。
第二只猫:第二只猫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的丢失让作者感到怅然和愤然。这只猫的描写同样体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但它的命运却充满了遗憾。 第三只猫: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的外形并不漂亮,性格也不活泼,全家人都不太喜欢它。然而,正是这只不被喜爱的猫,却因为被冤枉而遭受了不幸的命运。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态度经历了从冷漠到愧疚的转变,这种转变通过对比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悔恨之情。
抑扬对比
技法梳理
③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
《猫》
情感的起伏变化 作者的情感随着猫的命运而起伏。
从第一只猫的欢愉,到第二只猫的怅然,再到第三只猫的悔恨,这种情感的变化通过抑扬对比得到了强化。
特别是在第三只猫的故事中,作者的主观臆断导致了猫的死亡,这种悲剧性的结局与前两只猫的故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作者的悔恨之情更加深刻。
抑扬对比
技法梳理
③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
《猫》
抑扬对比的作用
突出主题
通过抑扬对比,作者深刻地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主观臆断的反思。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成为了作者自我谴责的对象,也成为了读者反思人性弱点的契机。这种对比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即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不可仅凭主观印象就轻易下结论。
抑扬对比
技法梳理
③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
《猫》
增强艺术感染力
抑扬对比使文章的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猫的情感变化,还能够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性。这种对比手法使文章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使读者在阅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猫》中,郑振铎通过抑扬对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三只猫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深刻地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反思。这种写作手法使文章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抑扬对比
技法梳理
③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
《春》
前呼:文章开头描述了春天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里通过重复“盼望着”,强调了人们对春天的期待和渴望。
后应:在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再次提到了春天,“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里的“春天”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使整篇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前后呼应
技法梳理
③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
《济南的冬天》
前呼:文章开头写道:“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这里通过对比北平和济南的冬天,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后应:在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再次强调了济南冬天的温暖和舒适,“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里的结尾与开头相呼应,使整篇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前后呼应
技法梳理
③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
《雨的四季》
前呼:文章开头描述了雨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如“春雨绵绵”、“夏雨阵阵”、“秋雨潇潇”、“冬雨凄凄”。
后应:在文章结尾部分,作者总结了雨对四季的影响,“雨是四季的信使,带给我们不同的故事和情感。”这里的结尾与开头相呼应,使整篇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前后呼应
合作探究
任务一
假如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想一想:可以有哪些确立中心的角度?根据选取的角度,可以确定什么中心,选取哪些材料呢?试将你的思考填写在下面的“构思卡”中。
合作探究
提示:
将“我的书包”视作客观事物,着眼于介绍、说明,可以写写书包的功能、外观设计和内部构造等。
如果“我是书包”,让我们化身为书包,去听听它的心声:是为主人负担重而鸣不平,还是因主人乱扔乱放而暗自委屈?设身处地,发挥想象,看看你能想到些什么。
“我和书包”着眼于书包和主人的关系。你第一个书包是谁送给你的?你和书包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都可以作为确立中心的角度。
合作探究
我的书包
着眼于介绍、说明
我和书包
书包和“我”的关系
添加标题
我说书包 (拟人化手法)
书包功能
外观设计 内部构造
和书包之间的故事
第一个书包的来历
为主人负担重而鸣不平
为主人成绩的提高而高兴
因被主人乱丢乱放而委屈
示例
我的书包:我的书包是百宝箱、我的书包承载了知识和未来。
我是书包:我每天超负荷工作、我的主人不爱惜我、我容纳主人的小秘密我和书包:我和书包一起经历了美好的时光、我和书包一起参加“走秀”。
范文
今天,在我的生日会上,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个红色的书包。(用“特殊”一词,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个红色的书包特别漂亮,是一个月前我在一家精品店里发现的。我是如此渴望得到这个书包,以至于我在发现它的第二天就将它作为最想要的生日礼物告诉了妈妈。妈妈没有答应我的请求,因为她觉得我现在正在用的书包是几个月前刚买的,我不应如此浪费,并且我应该将书包看作自己的朋友,不应随便丢弃。但此类的劝说对我来说是没有用的,我要得到那个红色的书包! (“我”渴望得到红色的书包而“妈妈没有答应我的请求”,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范文
一周之后,为了那个漂亮的红书包能够成为我的生日礼物,我开始对我现在的书包进行各种摧残。刚开始,我很“不小心”地将墨水洒在了书包上,原本干净的书包上留下了一块黑色的“伤疤”,格外显眼,特别难看。又过了几天,“不知”哪个喜欢恶作剧的同学在我已经很难看的书包上用红笔画上了一只乌龟,非常刺眼。几天之后,这个书包彻底报废了,因为我削铅笔的小刀竟然从铅笔盒中“擅自”跑出来,把书包给划破了。(“很‘不小心’”“‘擅自’跑出来”,反话正说,“‘不知’哪个喜欢恶作剧的同学”“彻底报废了”,语言生动活泼。通过对现有书句进行摧残的几个细节刻画出“我”的任性和不懂事。)
范文
我想,这下妈妈就必须给我买红书包了吧。我为自己的周密计划欣喜不已,它是如此完美,没有任何的破綻。(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因小计谋将要得逞时的沾沾自喜。)
然而,我高兴得太早了,因为书包报废的第二天,我就被妈妈叫去谈话了。妈妈十分明确地告诉我,她对我所做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并且对我的所作所为感到很失望。妈妈静静地给我讲起了关于她自己的故事。(“第二天”,“我”就被妈妈叫去谈话,妈妈真是明察秋毫。)
妈妈说从小学到初中,她一共用过两个书包。(过渡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妈妈的回忆。)
范文
在刚上小学的时候,妈妈拥有了她的第一个书包。书包是外婆缝制的。外婆将平时做衣服剩下的小布条剪成一块块巴掌大小的三角形,然后将它们拼合在一起,密密地缝制,就做成了妈妈的第一个书包。妈妈说,那个书包用了各色的布料,就像春天里田野上盛开的五颜六色的花。妈妈每一次将它背在身上,都感到特别自豪,因为那是外婆亲手给她做的。(这样一个用剩下的小布条拼凑成的书包,在妈妈眼里却像“春天里田野上盛开的五颜六色的花”,与上文“我”对书包的各种摧残形成鲜明对比。)
范文
第一个书包妈妈用了四五年,后来因为磨损得太厉害,实在不能用了,外婆便决定给妈妈重新做一个书包。当时,外婆恰巧买了一块花布,准备给姨妈做一件新衣裳。妈妈看见了那块花布,闹着一定要把花布做成书包。姨妈没说什么,当天晚上外婆就用那块花布给妈妈做了一个新书包。后来,妈妈知道了那花布原本是要给姨妈做衣裳用的,看着姨妈身上那打着补丁的衣裳,妈妈心里特别难受。对于那个书包,妈妈一直小心爱护,一直背到再也不能用时才换掉···(第一个书包“用了四五年”,第二个书包所用的布本来是给“我”的姨妈做衣裳用的,所以第二个书包凝聚了更多的感情。)
范文
听了妈妈讲的故事,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实在不该因自己的任性就将书包毁坏。现在,我看着手里的红色书包,真是百感交集。我发誓,我一定会好好对待我的新书包,也一定会善待自己的任何一件东西,不再那样任性。(以自己的感悟来收束全文,对读者触动很深。)
本文语言生动活泼,情节波澜起伏,可读性强。以书包为线索,通过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两代人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的不同认识和行为。本文也引发了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节约、母爱、尊重···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合作探究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提示:
写作时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从小处着眼,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方面写开去,要学会取舍。当然,将多件事情、多个场景组合起来,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也是一种新颖的写法。
“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是这件事、这幕场景或这件物品等的写作价值所在,也就是你确立中心的立足点。
对这个场景或物品作些细致的描写,对这段对话中的某些语句作些强调,或者拿这首民谣与其他歌曲作些对比,都会使读者目光聚焦,文章就会显得中心突出,条理清晰。
选材建议
1.可以写一次十分有意义的采摘活动、有趣的郊区野炊、难忘的夏令营经历。
2.可以写老人摔倒了不敢扶与扶不起(“我”遇到摔倒的老人,在扶与不扶的两种呼声中,勇敢地扶起老人)。
3.可以写一次恰逢其时的旅游经历。4.可以写参加敬老爱老的志愿者活动。
在写作时首先要确定写作的中心和主要内容。一旦确定了写作中心,就要围绕着中心来选材,选择能突出中心的事件来写。另外,还要注意一些小技巧,如:一条线索贯串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卒章显志回扣中心等。
范文
知了在窗外不停地叫着,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那天有着与往常同样的天气,却发生了一件令我永远难忘的事情。(开门见山地点出一件难忘的事。)
放暑假了,我一只脚刚走出校园,一只脚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跟妈妈去城里玩。(“走出校园”不是只字不提校园。)路过一座天桥,天桥上人来人往,天桥下车辆穿梭,在这种热闹的氛围中,我听到了一个似乎很不和谐的声音,沙哑、凄凉。原来是一个须发皆白的瘦削老人,正盘膝坐在天桥上,闭着双眼,忘情地拉着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他似乎沉浸在那悲伤的乐曲中,满脸愁容,难道是想起了他年轻时的辛酸往事?
范文
抑或是想着这一生的愁苦与落寞?那二胡的声音,伴着他悲伤的神情,令人闻之便忍不住落泪。(写老人拉二胡的技艺高超,感情充沛。)
老人的身前摆着一个搪瓷茶缸子,里面零零散散地放着几枚硬币,原来他是位街头的卖艺人。(点出拉二胡老人的身份。)
这时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拉着她妈妈的手,在那老人的面前静静地听他拉完了一曲。
“妈妈,给这老爷爷一点儿钱吧!”她晃着那妇女的手说。只见她妈妈瞪了她一眼,说:“你看这茶缸子里有多少?别人都没给,肯定是骗人的。”
范文
“我们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这老爷爷拉的曲子真的很好听啊!”“小孩子没见过世面就别瞎说,你知道现在有几个乞丐是真的?”小女孩的哀求换来的只是妈妈的又一次瞪眼。但这一刹那,我看见那老艺人的脸上有了些许变化,那是一种委屈与无奈。(老艺人被人当作了乞丐,自然委屈又无奈。)
是啊,这街头卖艺的老艺人被那妇女当成了乞丐。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中,一直都有街头艺人的身影。艺人们用手艺或艺术感动看客们,从而获得相应的报酬。我心中十分纳闷,这艺人怎么就成了乞丐?
范文
原来他是一个盲艺人。
小女孩伸手,给老艺人擦去泪水。老人感激地点点头,似乎是因为无以为报,于是抱起他的那把老二胡,又咿咿呀呀地拉了起来。似哀婉,如叹息,让人沉醉在乐曲中无法自拔。
天桥又恢复了热闹,二胡声也悠扬不息。唯一增多的,只是小女孩留下的那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我极为感动,赶忙掏出了口袋里所有的零花钱,上前去悄悄放在了老艺人的搪瓷茶缸子里。(被小女孩的纯洁、善良感动,“我”也有了善良的举动。)
那天的我已经无心逛街,思绪一直定格在天桥上的那一幕和那小女孩离开时的背影上···
任务三
我们每天都和家人一起吃饭,在餐桌前,大家都在谈论什么?也许是当天发生的事,也许是正在看的电视节目……请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根据下面的表格提示,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选材建议
1.可以写吃饭时,做医生的爸爸给“我”讲病人和病魔作斗争的事情,激发了“我”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2.可以写家人动员妈妈生三宝,从而引出爷爷重男轻女、“我”和妹妹担心爱被分走、妈妈觉得自己是大龄妈妈了等一系列问题。
3.可以写餐桌前“我”家总是谈论各种体育运动,经常边看比赛边吃饭,突出全家人对体育运动的热衷。
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相对集中而明确的中心。为了突出中心,可以设置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要围绕线索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最后,还要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做到详略得当。只有这样,才能构思出中心突出的精品佳作。
范文
餐桌前的谈话
我们一家三口坐在餐桌前吃饭,没人说话,安静得可怕。电视开着,播放着关于教育的节目,那些优秀的老师、优秀的家长和优秀的学生,在分享着有关教育或学习的经验。(开门见山地写出餐桌前的氛围,电视节目的内容暗示了今天谈话的主要内容。)
平时吃饭,我们很少讲话。但是就现在的氛围来看,应该是有什么事快发生了。你看,妈妈往日细嚼慢咽,此刻却狼吞虎咽着;平常少言寡语的爸爸此时更是一声不吭,不时发出几声干咳,像是呛到了,但更像是在警告。此时此刻,我们一家三口十分默契地沉默着,谁也不想打破这死一般的“无话之境”。(令人压抑的气氛预示着谈话内容不会轻松。)
范文
我一心对付着碗中的饭菜,只想赶快离开这“是非之地”。眼看我碗中的饭菜快要见底,妈妈忍不住了,丢下碗筷,快步走进我的房间,拿着一本封面上有一枝凋零的玫瑰的书走了出来。天啊,这不是我的《战争与和平》吗!看到这本书,我的心更慌了。
“给我一个解释!”妈妈大声说道。我吃了一口饭,想转移话题:“哦,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战争与和平》。情节跌宕起伏,后人评价很高……”(“我”对这本书的认识,表明“我”确实好好阅读过这本书。)
范文
“我是跟你说后人评价的事吗?!”妈妈严肃地打断了我的话,“我在你的枕头底下发现了这本书,你为什么在上学期间看?难道你的功课都复习、预习好了吗?”我小声嘀咕着:“我作业都做完了,没事干。”
“没事干?”妈妈说话声音的分贝又提高了一个档次,“没事干,就看这种闲书吗?”我不服气地说:“怎么能说是闲书呢?这是名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不管是不是名著,你现在是初中生了,学习任务加重了。虽然看书对你有益,但你要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第一要务!看课外书能帮你的考试加分吗?”我理直气壮地说:“看书能学习写作技巧,丰富语文知识,肯定能为作文加分···”(妈妈和“我”存在学习理念上的冲突,这种冲突也许是许多家庭冲突的缩影。在一部分父母眼中,课外书就是属于“闲书”一类。)
范文
“够了!”爸爸终于发话了,“好好吃饭!”于是,我和妈妈停止了争吵,我向爸爸投去了求助的目光。爸爸叹了一口气,对我说:“儿子啊,你妈妈也是为了你好。我也觉得你应该先学好课本知识……”(父母都不能理解“我”阅读名著的作用。)
果然!我沉默了。背后的电视还开着:“我们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表达能力……”“这本书先放我这儿吧。”妈妈走进了卧室。(照应上文中的电视节目,表达“我”希望阅读课外书的心声。)
我放下碗,心情如那本书封面上的玫瑰,片片凋零……(表达“我”不被理解的苦恼。)
本文选材真实,内涵深刻,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愿望和家长提高成绩的目的,有时候是冲突的,家长更希望学生提高成绩,而学生却希望通过读课外书开阔视野、增长阅历。结尾作者通过电视节目和自己的心情写照,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使得本文中心突出、观点明确。
如何突出中心
回顾课文,巩固技法
小组合作,实操演练
课堂
回顾
设定文章的线索
安排好主次和详略
技法
小结
使用方法和技巧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