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认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2.能认识自然界中常见元素的分布。
3.能依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规律,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元素组成。
4.能说明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自然界中常见元素的分布;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难点: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导入】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以下物质: 【提问】同学们知道,上面所提三种物质中的铁、碘、硒指的是什么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的内容。 观看 倾听,思考 通过生活常见的物质引入元素的概念。 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 新课讲解 【板书】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过渡】在上节课我们提到:在计算相对原子质量时,国际上统一使用碳-12原子作为标准,用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得到相应的比值。 【讲解】碳-12指的是由6个质子和6个中子构成原子核的碳原子,而除了这种碳原子外,还存在着6个质子与7个中子的碳-13或6个质子与8个中子的碳-14。 科学实验证明:不仅是碳原子,其他的原子也存在着类似情况,如氢原子。 【观察与思考】表格中同一类型的原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原子名称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氢-1(氕)110氢-2(氘)111氢-3(氚)112
【展示】展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追问】表格中三种不同的碳原子有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原子名称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碳-12666碳-13667碳-14668
【总结与交流】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同一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中子数可能是不同的,只要这质子数相同,科学上就将这些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归为一类,统称元素。 倾听 观察,思考 观察,思考 倾听 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元素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明确“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而非中子数”。
【板书】一、元素 1.定义 【讲解】化学上将质子数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可见,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讲解】在理解元素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同种元素,质子数一定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元素用于描述宏观物质的组成,如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如不能讲氢、氧两个元素; 不同的物质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也可由相同种元素组成,如氧气、臭氧均由氧元素组成。 【指导阅读】阅读课本P73页,认识自然界中常见元素的分布。 【课件展示】地壳中、空气里、海水中元素的分布情况。 【板书】 2.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质量分数) 【总结】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它的质量分数接近50%,其次是硅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低的碳、氢、氮等元素,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地壳中含量前五位元素:氧硅铝铁钙;记忆口诀:养闺女得补铁和钙。 2.空气里含量前两位元素:氮、氧。 3.海水中含量前四位元素:氧、氢、氯、钠。 【讲解】自然界中的物质千千万万种,但是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却只有一百多种,并且含量也是不一样的。如氧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 【过渡】元素概念是从宏观的角度解释物质宏观组成的问题,与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物质微观构成问题的分子、原子和离子有什么关系呢? 倾听,记录 倾听,记录 阅读 倾听,记录 倾听,记录 倾听 思考 通过讲述让学生认识元素的概念,并理解记忆元素的概念时要注意的事项。 体会如何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使学生充分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同时教给学生记忆技巧:谐音记忆法。 体会世间万物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交流讨论,思考元素与原子等微观粒子间的联系与区别。
【课件展示】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板书】 3.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的联系与区别 【总结】 1.从微观的角度看,化学变化中,原子组合成分子,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从宏观角度看,元素组成物质。 2.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分子、原子、离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 【巩固练习】 (1)水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 (2)水是由______构成的。 (3)水分子是由______和______构成的。 (4)一个水分子是由______和______构成的。 【总结】(1)氢元素和氧元素;(2)水分子;(3)氢原子和氧原子;(4)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过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让我们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追踪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原子、元素的变化情况。 观看 倾听,记录 练习 观看,倾听 结合前置知识,归纳总结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元素以及几种微观粒子的认识。 及时巩固练习,让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和构成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课件展示】展示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两个化学反应, 【提问】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原子和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板书】 4.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总结】由上述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变。 观看 思考 倾听,记录 结合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去认识化学反应,为以后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三 拓展延伸 【展示】元素概念的发展 观看 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18页。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五、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质量分数)
3.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的联系与区别
4.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5 / 6(共19张PPT)
——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3.能依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规律,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元素组成。
1.能认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2.能认识自然界中常见元素的分布。
4.能说明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同学们知道,
上面所提三种物质中的铁、碘、硒指的是什么吗?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以下物质:
加铁酱油
加碘食盐
富硒康
原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碳-12
在计算相对原子质量时,国际上统一使用碳-12原子作为标准,
6
6
7
6
8
碳-13
碳-14
相对原子质量=
某原子的实际质量
一个碳-12原子质量×
1
12
6
原子名称 质子数 核电荷数 中子数
氢-1(氕) 1 1 0
氢-2(氘) 1 1 1
氢-3(氚) 1 1 2
氕
氘
氚
思考讨论
表格中同一类型的原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原子名称 质子数 核电荷数 中子数
氢-1(氕) 1 1 0
氢-2(氘) 1 1 1
氢-3(氚) 1 1 2
表格中同一类型的原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碳-12 6 6 6
碳-13 6 6 7
碳-14 6 6 8
思考讨论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同种元素,质子数一定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元素用于描述宏观物质的组成,如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如不能讲氢、氧两个元素;
不同的物质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也可由相同种元素组成,如氧气、臭氧均由氧元素组成。
注意
元素的概念
地壳中含量前五位元素:
氧、硅、铝、铁、钙
记忆口诀:
养闺女得补铁和钙
地壳中的元素分布
空气里含量前两位
海水中含量前四位
氮、氧
氧、氢、
氯、钠
空气
海水
HgO
H2O
CO2
O2
水
二氧化碳
氧气
氧化汞
如氧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
自然界中的物质千千万万种,但是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却只有一百多种,并且含量也是不一样的。
元素
分子
原子
离子
氧气、氢气、氨气、水等
铁、汞、金刚石等
氯化钠、硫酸铜等
构成
构成
构成
组成
元素与原子等微观粒子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宏观:
只讲种类,
不讲个数
微观:
既讲种类,
又讲个数
组成
构成
构成
构成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
思考讨论
水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的。
水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构成的。
一个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构成的。
氢元素
氧元素
水分子
氢原子
氧原子
2个氢原子
1个氧原子
练习 1
练习 2
练习 3
练习 4
思考讨论
观察下列化学反应,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原子和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由上述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
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原子的种类不变,
元素也不变。
过氧化氢
(H2O2)
二氧化锰
水 + 氧气
(H2O)
(O2)
二氧化硫
(SO2)
点燃
硫 + 氧气
(S)
(O2)
思考讨论
拓
展
小
课
堂
元素概念的发展
中国
古埃及的思想家则认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是“水”。
古埃及
古印度
古希腊则有人认为“气”是万物之源,有人认为“火”是万物之源,也有人提出水、火、土、气的四元素说。
古希腊
17世纪中叶
古代的唯物论者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是“气”,还有人提出是金、木、水、火、土等五行。
印度古代的哲学家则主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始基”构成。
波义耳把元素这个概念介绍到化学里来。
A
前四位:氧、硅、铝、铁
D
1.喝牛奶可以补钙,这里的“钙”指的是( )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氧 B.硅 C.铝 D.铁
这里的“钙”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3.炉甘石始载于《外丹本草》,主要成分中含有碱式碳酸锌[Zn2(OH)2CO3],碱式碳酸锌受热分解不可能生成( )
A.ZnO B.H2O C.CO2 D.SO2
D
4.二氧化碳(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C
A.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C.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元素只能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5.下列有关元素、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但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微粒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A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铁由铁原子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第
1课
时
01
元素的定义
03
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的联系与区别
02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课题3 元素
第
1课
时
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地壳中含量前五位元素:氧、硅、铝、铁、钙
空气里含量前两位元素:氮、氧
海水中含量前四位元素:氧、氢、氯、钠
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课堂小结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