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2012)音乐四年级上册 3.1 (音乐家故事)“告别”与“惊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艺版(2012)音乐四年级上册 3.1 (音乐家故事)“告别”与“惊愕”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12-14 15:5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音乐家故事)“告别” 与 “惊愕”》教案
教材内容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课时(40 分钟)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音乐家海顿的故事及作品为核心,《“告别” 交响曲》与《“惊愕” 交响曲》是重点赏析曲目。教材通过连环画形式讲述海顿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出这两部作品。《“告别” 交响曲》以独特的乐手退场设计,用渐弱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乐团成员的思乡之情,其旋律优美,节奏徐缓,体现了海顿对乐团成员情感的细腻刻画。《“惊愕” 交响曲》则在第二乐章以强烈的合奏与定音鼓猛击,与前面的轻柔音乐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展现出 “惊愕” 的效果,其旋律在不同乐章各具特色,节奏变化丰富。这两部作品均具有海顿音乐风格的典型特征,如幽默、明亮、轻快,在力度变化上尤为突出,是学生了解交响乐表现力、感受古典音乐魅力以及学习力度术语和记号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故事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理解能力。在音乐学习方面,他们已掌握基础乐理知识,如简单识谱、节奏把握等,也有了一定的音乐欣赏经验。然而,交响乐对于他们来说较为复杂,理解其结构、表现手法及深刻内涵存在一定难度。但海顿的故事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的感知较敏锐,能较快体会音乐情绪变化,而部分学生可能需要更多引导与时间。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音乐要素有了初步认识,这为理解这两部交响曲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学生聆听《“告别” 交响曲》和《“惊愕” 交响曲》片段,能准确感知音乐的情绪、节奏、旋律等要素,体会海顿音乐独特的风格魅力,感受古典交响乐的艺术之美。
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模仿乐手退场动作、哼唱音乐主题旋律,并在小组讨论中自信地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用恰当的方式展现对作品的艺术诠释。
创意实践
学生分组为交响曲创编故事或情景画面,大胆运用道具进行表演,在实践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艺术创新能力。
文化理解
学生了解海顿生平、作品创作背景及其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深刻理解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古典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感受《“告别” 交响曲》和《“惊愕” 交响曲》的音乐特点,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体会力度变化在音乐表现中的关键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交响乐的结构与复杂表现力,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深入领悟音乐所描绘的情景和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音响系统、教学课件、蜡烛道具若干、简单打击乐器(如木鱼、三角铁等)
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故事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海顿的音乐家,他在一个宫廷里担任乐长。有一次,乐团跟着公爵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时间过得很快,乐手们都特别想家,可是又不敢说出来。海顿知道大家的心思后,就决定写一首特别的交响曲。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首交响曲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展示海顿画像及简介
(展示海顿的画像)这就是海顿,他可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好多好多美妙的音乐。(简要介绍海顿的生平及主要成就,如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被称为 “交响乐之父” 等)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音乐世界,听听这首特别的交响曲吧。
新授(20 分钟)
欣赏《“告别” 交响曲》
初听感受
播放《“告别” 交响曲》的音乐片段,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安静地聆听,用心感受音乐的情绪。(音乐播放结束)同学们,现在请睁开眼睛,谁能说一说,刚才听音乐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再次聆听
让我们再听一次音乐,这次大家可以轻轻地晃动身体,感受音乐的节奏变化。当音乐快要结束的时候,大家注意看老师的动作哦。(教师在音乐尾声时,模仿乐手吹灭蜡烛的动作,轻轻吹灭讲台上的蜡烛)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首交响曲特别在哪里了吗?对啦,乐手们会在音乐的最后吹灭蜡烛,一个个退场,就像他们真的要离开一样。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海顿要这样写吗?其实啊,他是想通过音乐表达乐手们想家的心情。在音乐中,我们可以听到力度慢慢地变弱,这就好像乐手们越走越远,声音也渐渐消失了。
力度记号讲解
同学们,在音乐里,这种声音慢慢变弱的情况,我们用一个记号来表示,叫做 “渐弱”(板书:渐弱)。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个渐弱的变化,音乐还能这么生动地表现出乐手们离开的情景吗?(引导学生思考力度变化对音乐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欣赏《“惊愕” 交响曲》
故事铺垫
同学们,海顿还有一首特别有名的交响曲,叫《“惊愕” 交响曲》。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要写这首交响曲吗?(讲述创作背景:海顿在英国演出时,发现有些观众在音乐会上打瞌睡,于是他就想了一个有趣的办法,创作了这首能让人 “惊愕” 的交响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看海顿是怎么让观众们大吃一惊的吧。
分段聆听
播放第一乐章
同学们,先听听第一乐章,感觉一下音乐的速度和节奏是怎样的呢?(音乐播放结束)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引导学生感受第一乐章的轻快节奏)
播放第二乐章
接着,我们来听第二乐章。(音乐播放到强烈合奏和定音鼓猛击部分)哇,同学们,听到这里的时候,你们是不是吓了一跳呢?这就是海顿给大家的 “惊愕” 哦。那大家想一想,海顿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突然让音乐变得这么强烈呢?(引导学生理解海顿的创作意图,感受音乐的幽默和戏剧性)
哼唱主题
现在,老师来哼唱一下第二乐章的主题旋律(教师哼唱),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哼唱,感受一下这个旋律的特点。(带领学生哼唱几遍,纠正发音和节奏)
活动与表现(10 分钟)
分组讨论
把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围绕这两个交响曲展开讨论。讨论的问题有:这两首交响曲给你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呢?你们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如果让你们用颜色来形容这两首交响曲,你们会分别选择什么颜色呢?(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引导和鼓励)
创意表演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交响曲,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创意表演。表演的时候可以利用我们准备的蜡烛、简单打击乐器等道具。比如,在表演《“告别” 交响曲》时,可以用蜡烛的熄灭来表示乐手退场,用打击乐器轻轻敲击来模仿音乐中的节奏变化;在表演《“惊愕” 交响曲》时,可以在强烈的音乐部分用较大的动作和声音来表现 “惊愕”。(提醒学生注意表演安全,避免蜡烛使用不当引发危险)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的同学来评价,说一说哪个小组的表演最让你印象深刻,他们是怎么表现音乐的特点的。
总结(5 分钟)
回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海顿的《“告别” 交响曲》和《“惊愕” 交响曲》。通过欣赏这两首交响曲,我们感受到了海顿音乐的独特魅力。谁能来说一说,在《“告别” 交响曲》中,海顿是怎么用音乐来表达乐手们想家的心情的呢?《“惊愕” 交响曲》又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惊讶呢?(引导学生回顾重点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拓展
海顿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作品,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可以继续去欣赏。说不定你们会发现更多有趣的音乐故事和美妙的旋律哦。
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在这堂课上,我们一起走进了海顿的音乐世界,欣赏了他的两部精彩的交响曲。通过聆听音乐、讨论和表演,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还了解了海顿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创作故事。希望大家记住今天的音乐之旅,继续保持对音乐的热爱。
作业
回家后,完整地聆听《“告别” 交响曲》和《“惊愕” 交响曲》,把自己的感受讲给爸爸妈妈听。
选择一首交响曲,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画,或者写一篇短文,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环节
通过讲述海顿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展示海顿的画像和简介,让学生对音乐家有初步的认识,为理解作品奠定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培养他们的聆听习惯和思考能力。
探究音乐环节
分段欣赏两首交响曲,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音乐的要素和特点,如旋律、节奏、力度等。通过提问、哼唱、模仿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讲解力度记号等音乐知识,使学生在具体的音乐情境中学习,更容易掌握。
巩固延伸环节
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创意表演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作品,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拓展艺术视野,培养艺术表达能力。
板书
课题
(音乐家故事)“告别” 与 “惊愕”
艺术特点:
《“告别” 交响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平稳徐缓,力度渐弱表现思乡之情。
《“惊愕” 交响曲》:第一乐章轻快活泼,第二乐章强烈对比(前柔后惊),充满幽默与戏剧性。
创作过程:
《“告别” 交响曲》:为表达乐团成员思乡情绪,以乐手吹灭蜡烛退场呈现。
《“惊愕” 交响曲》:针对观众打瞌睡创作,用强烈合奏与定音鼓猛击制造效果。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故事导入环节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聆听音乐时表现出较高的专注度,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演,对音乐的情绪、节奏等要素有了一定的感知。然而,在理解交响乐结构和复杂的音乐表现手法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提供更多的实例和引导。创意表演环节中,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但在团队协作和表演细节上还有提升空间,应加强小组合作的指导。整体而言,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上还需进一步改进,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