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常考易错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常考易错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4 15:1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常考易错检测卷-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2023秋 哈密市期末)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笨拙(zhú) 单薄(bó)
B.沮丧(jǔ) 颓然(tuí)
C.嘴唇(cún) 滥用(làn)
D.例如(liè) 骤然(jù)
2.(2023秋 水磨沟区期末)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幽雅 度河 屹立 曝发
B.逃窜 节制 手榴弹 威风凛凛
C.山涯 按键 麻鹊 莱茵河
D.栽剪 伶俐 茅屋 暴露无遗
3.(2023秋 哈密市期末)选出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我的爷爷年近八十,饱经风霜的脸上爬满了皱纹。
B.这篇文章语句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清新自然。
C.丈夫出海这么久了,还没有回来,桑娜的心里忐忑不安。
D.课上老师叫张阳站起来背课文,他站起来吞吞吐吐、忘乎所以了。
4.(2023秋 昌吉州期末)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下,使手机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B.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和方法。
C.每一位战士都威风凛凛,迈着坚定的步伐,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D.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否则不这样,就辜负了祖国人民的期望。
5.(2023秋 嘉兴期末)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能言善辩 多谋善断
B.少小离家 少选之间
C.今乃掉尾而斗 家祭无忘告乃翁
D.居高临下 身临其境
6.(2023秋 番禺区期末)下列关于倡议书内容的排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叙述提倡议的背景 ②写标题 ③署名 ④日期 ⑤称呼接收倡议的对象 ⑥申诉倡议理由 ⑦提出具体建议
A.②⑤⑥①⑦④③ B.②⑤⑥①⑦③④ C.②①⑥⑦⑤④③ D.②⑥①⑦⑤③④
二.填空题(共4小题)
7.(2023秋 昌吉州期末)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强迫(qiǎng qiáng)     模样(mó mú)    
瘦削(xuē xiāo)     殡仪馆(bīn bìn)    
晕车(yùn yūn)     提供(gòng gōng)    
攒动(cuán zǎn)     内蒙古(měng méng)    
8.(2023秋 水磨沟区期末)请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序号填写在后面的句子中。
A.轻    曼     B.惟    惟    
C.天    之     D.   云流    
春晚舞台上,演员们的歌声犹如    ,舞者们的动作    ,观众沉浸在精彩的表演中,感受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9.(2023秋 昌吉州期末)下列句子是用哪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请选填对应的选项。(填字母)
A.环境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神态描写
(1)伯父的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   
(3)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    
(4)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10.(2023秋 昌吉州期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黑云翻墨未遮山,   。
(2)   ,浪淘风簸自天涯。
(3)儿童相见不相识,   。
(4)捐躯赴国难,   。
(5)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   。
(6)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看到了    笔下的《草原》,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我看到了一个    的鲁迅先生,知道了《玄秘塔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的楷书代表作之一。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11.(2023秋 华州区期末)综合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本该是春节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尽享团圆欢乐的好时光,很多人却整天拿着手机发微信、抢红包。对此,有些人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2.(2024秋 墨竹工卡县期末)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七律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二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遵义会议会址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遵义会议会址由主楼和跨院两部分组成。主楼建筑面积428.48平方米,比当时遵义城里绝大多数建筑都要宏伟,坐北朝南,两层,为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建筑;跨院是黔北民居四合院风格的建筑,坐东向西,建筑面积334平方米。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它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材料三
彝海结盟
长征途中,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和帮助。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川西彝族聚居区。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在彝海按照彝族风俗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成兄弟。彝海结盟,不仅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也在彝区埋下了革命火种,帮助彝族人民建立了革命武装。
(1)材料一中“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寒”字有何妙处?
(2)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 打比方
B.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作诠释
C.列数字 分类别 作比较 作诠释
D.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 举例子
(3)综合三则材料,你认为红军长征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下列事件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遵义会议→血战湘江→彝海结盟→翻越岷山
B.遵义会议→彝海结盟→血战湘江→翻越岷山
C.血战湘江→遵义会议→彝海结盟→翻越岷山
D.血战湘江→遵义会议→翻越岷山→彝海结盟
(5)下列诗句中没有表达爱国情感的一项是    
A.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C.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D.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13.(2023秋 綦江区期末)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会坠下悬崖。
②刚到任的将军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的一线连队。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③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吼,发出阵阵怵chù人的尖啸。雪花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从军二十几年的团长,走到他面前,几近请求地说:“太危险了——”“战士们更危险、走!”司令员拍拍团长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④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登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狂风更加肆虐,雪拍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⑤风雪中,一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正在执勤。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将军这才看到: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⑥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来,盯着团长:“不是有高海拔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团长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生气了:“你就这样带兵?”团长轻声说道:“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样?”
⑦哨兵张了张嘴,似要说话。团长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刻合上嘴。这时,一个士兵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⑧将军惊愕地注视着团长,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双脚一碰,立正,向团长,向他弟弟,向所有军人,行了一个军礼。所有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⑨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1)给文章加上合适的题目: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补充在下列括号中。
   ——执意上山——   ——致敬军人
(3)第③自然中“怵人”的意思是:   。
(4)文章多次进行环境描写,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哨卡    ,更突出了战士们    的形象。
(5)从画“ ”的句子,可以看出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多选    
A.严厉固执
B.关心士兵
C.一意孤行
D.外刚内柔
(6)第⑦自然段中“团长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刻合上嘴。”这一“瞄”,无声似有声,团长是在用眼神告诉哨兵    。
(7)文章最后才点明团长和哨兵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文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五.习作(共1小题)
14.(2023秋 莲都区期末)习作
在书籍中,我们会读到有勇有谋的蔺相如、机智的徐文长、狡猾幽默的列那狐……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见慈爱的父母、和蔼的老师、温暖的伙伴……请你选择书中或生活中的人物,把你想对他们说的话写成一封信。
要求:(1)按书信格式写,根据不同对象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2)选择自己最想说的内容来写,写出真情实感;(3)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或校名。
期末常考易错检测卷-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B B D C A B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2023秋 哈密市期末)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笨拙(zhú) 单薄(bó)
B.沮丧(jǔ) 颓然(tuí)
C.嘴唇(cún) 滥用(làn)
D.例如(liè) 骤然(jù)
【解答】A.有误,“笨拙”的“拙”应读“zhuō”。
B.正确。
C.有误,“嘴唇”的“唇”应读“chún”。
D.有误,“例如”的“例”应读“lì”。
故选:B。
2.(2023秋 水磨沟区期末)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幽雅 度河 屹立 曝发
B.逃窜 节制 手榴弹 威风凛凛
C.山涯 按键 麻鹊 莱茵河
D.栽剪 伶俐 茅屋 暴露无遗
【解答】A.有误,渡河:指从河的此岸到彼岸。故“度河”的“度”错误。爆发:火山内的岩浆等忽然冲出地表,向四外喷发。故“曝发”的“曝”错误。
B.正确。
C.有误,山崖:山的陡立的侧面。故“山涯”的“涯”错误。麻雀:鸟,头圆,尾短,嘴呈圆锥状,头顶和颈部栗褐色,背面褐色,杂有黑褐色斑点,尾羽暗褐色,翅膀短小,不能远飞,善于跳跃,啄食谷粒和昆虫。有的地区叫家雀儿(jiāqiǎor)。故“麻鹊”的“鹊”错误。
D.有误,裁剪:缝制衣服时把衣料按一定的尺寸裁开。故“栽剪”的“栽”错误。
故选:B。
3.(2023秋 哈密市期末)选出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我的爷爷年近八十,饱经风霜的脸上爬满了皱纹。
B.这篇文章语句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清新自然。
C.丈夫出海这么久了,还没有回来,桑娜的心里忐忑不安。
D.课上老师叫张阳站起来背课文,他站起来吞吞吐吐、忘乎所以了。
【解答】A.“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B.“如行云流水”形容文章或语言流畅自如。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C.“忐忑不安”形容心里七上八下,非常不踏实。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D.“忘乎所以”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通常用于形容人在极度兴奋或得意忘形时的状态。而在句子中,张阳站起来背课文时“吞吞吐吐”表明他可能是因为紧张或不熟悉课文,而不是因为过度兴奋或得意忘形。因此,“忘乎所以”用在这里不合适。
故选:D。
4.(2023秋 昌吉州期末)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下,使手机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B.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和方法。
C.每一位战士都威风凛凛,迈着坚定的步伐,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D.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否则不这样,就辜负了祖国人民的期望。
【解答】A.有误,成分残缺,去掉“使”。
B.有误,搭配不当,删去“和方法”。
C.正确。
D.有误,语义重复,应把“否则”或“不这样”删去。
故选:C。
5.(2023秋 嘉兴期末)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能言善辩 多谋善断
B.少小离家 少选之间
C.今乃掉尾而斗 家祭无忘告乃翁
D.居高临下 身临其境
【解答】A.善:都是“善于”的意思;
B.“少小离家”的“少”的意思是:年少时;“少选之间”“少”的意思是一会儿。
C.第一个“乃”的意思是:竟;第二个“乃”的意思是你的。
D.第一个“临”的意思是:面对;第二个“临”的意思是到。
故选:A。
6.(2023秋 番禺区期末)下列关于倡议书内容的排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叙述提倡议的背景 ②写标题 ③署名 ④日期 ⑤称呼接收倡议的对象 ⑥申诉倡议理由 ⑦提出具体建议
A.②⑤⑥①⑦④③ B.②⑤⑥①⑦③④ C.②①⑥⑦⑤④③ D.②⑥①⑦⑤③④
【解答】根据资料可知,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由此可知,依次为:写标题、称呼接收倡议的对象、申诉倡议理由、叙述提倡议的背景、提出具体建议、署名、日期。
故选:B。
二.填空题(共4小题)
7.(2023秋 昌吉州期末)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强迫(qiǎng qiáng)  qiǎng 
模样(mó mú)  mú 
瘦削(xuē xiāo)  xuē 
殡仪馆(bīn bìn)  bìn 
晕车(yùn yūn)  yùn  提供(gòng gōng)  gōng 
攒动(cuán zǎn)  cuán  内蒙古(měng méng)  měng 
【解答】强:读“qiáng”时意思有弓有力;健壮;使健壮;强大;使强大;使用强力;强者;坚定;刚毅。读“qiǎng”时意思为硬要;迫使;勉强。读“jiàng”时意思为态度强(qiáng)硬;执拗。故“强迫”的“强”应读“qiǎng”。
模:读“mú”时,表示约略的情况(只用于时间、年岁);情况;情势;长相;衣着、神情、举止等样子。读“mó”时,意思是仿效;照着做。故“模样”的“模”应读“mú”。
削:读“xuē”时意思有用于合成词和成语;减少;减弱;指删改文字。读“xiāo”时意思有用刀平而略斜地切去物体的表层;(用球拍)平而略斜地击球。故“瘦削”的“削”在这里应读“xuē”。
晕:读“yūn”时意思有头脑昏乱;昏迷。读“yùn”时意思有日月周围的光圈;光影或色泽周围逐渐模糊的部分;头脑发昏,周围物体好像在旋转,人有要跌倒的感觉。故“晕车”的“晕”应读“yùn”。
供:读“gòng”时意思有陈设;摆放;在神佛或先辈的像(或牌位)前陈列香烛等表示敬奉;祭祀时摆设祭品。读“gōng”时意思有供给;供应;提供某种东西让人使用。故“提供”的“供”应读“gōng”。
攒:读“zǎn”时意思为积累;积蓄。读“cuán”时意思有拼凑;聚集;量词。用于聚集成团或成堆的东西。故“攒动”的“攒”应读“cuán”。
蒙:读“méng”时意思有菟丝,一年生寄生草本,茎细如丝,种子可入药;遮盖;遭受;敬辞。承受;隐瞒。读“mēng”时意思有欺骗;胡乱猜测;昏迷。读“měng”时意思有[蒙古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故“内蒙古”的“蒙”在这里应读“měng”。
故答案为:
qiǎng mú
xuē bìn
yùn gōng
cuán měng
8.(2023秋 水磨沟区期末)请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序号填写在后面的句子中。
A.轻  歌 曼  舞  B.惟  妙 惟  肖 
C.天  籁 之  音  D. 行 云流  水 
春晚舞台上,演员们的歌声犹如  C ,舞者们的动作  A ,观众沉浸在精彩的表演中,感受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解答】A.轻歌曼舞:轻快地歌唱,舒展地跳舞。
B.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摹仿得非常逼真、传神。
C天籁之音:形容声音十分动听悦耳。
D.行云流水:飘浮的云和流动的水。比喻自然流畅,无拘无束。
根据语境依次填“天籁之音、轻歌曼舞”。
故答案为:
A.歌 舞 B.妙 肖
C.之 音 D.行 水
CA
9.(2023秋 昌吉州期末)下列句子是用哪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请选填对应的选项。(填字母)
A.环境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神态描写
(1)伯父的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  D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 C 
(3)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  B 
(4)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A 
【解答】(1)结合“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可知为神态描写。
(2)这是桑娜心里想法的描写,为心理描写。
(3)结合“背”“擦擦”“咽”可知,为动作描写。
(4)本句描写了山洪暴发时的情景,为环境描写。
故答案为:
(1)D;
(2)C;
(3)B;
(4)A。
10.(2023秋 昌吉州期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
(2)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3)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
(4)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
(5)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惟有他发扬起来 , 中国才有真进步 。
(6)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看到了  老舍 笔下的《草原》,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我看到了一个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的鲁迅先生,知道了《玄秘塔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柳公权 的楷书代表作之一。
【解答】(1)出自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3)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4)出自三国时曹植的《白马篇》。
(5)出自鲁迅的名言。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6)《草原》是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用清新的笔触记叙了自己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歌颂了民族团结的情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益,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玄秘塔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楷书代表作之一。
故答案为:
(1)白雨跳珠乱入船;
(2)九曲黄河万里沙;
(3)笑问客从何处来;
(4)视死忽如归;
(5)惟有他发扬起来 中国才有真进步;
(6)老舍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柳公权。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11.(2023秋 华州区期末)综合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本该是春节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尽享团圆欢乐的好时光,很多人却整天拿着手机发微信、抢红包。对此,有些人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确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是在春节期间,我们应该多陪伴家人,与家人共享节日的美好时光,而不应该把时间用在低头玩手机上。 
【解答】写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故答案为:
确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是在春节期间,我们应该多陪伴家人,与家人共享节日的美好时光,而不应该把时间用在低头玩手机上。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2.(2024秋 墨竹工卡县期末)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七律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二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遵义会议会址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遵义会议会址由主楼和跨院两部分组成。主楼建筑面积428.48平方米,比当时遵义城里绝大多数建筑都要宏伟,坐北朝南,两层,为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建筑;跨院是黔北民居四合院风格的建筑,坐东向西,建筑面积334平方米。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它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材料三
彝海结盟
长征途中,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和帮助。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川西彝族聚居区。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在彝海按照彝族风俗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成兄弟。彝海结盟,不仅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也在彝区埋下了革命火种,帮助彝族人民建立了革命武装。
(1)材料一中“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寒”字有何妙处?
(2)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C 
A.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 打比方
B.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作诠释
C.列数字 分类别 作比较 作诠释
D.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 举例子
(3)综合三则材料,你认为红军长征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下列事件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C 
A.遵义会议→血战湘江→彝海结盟→翻越岷山
B.遵义会议→彝海结盟→血战湘江→翻越岷山
C.血战湘江→遵义会议→彝海结盟→翻越岷山
D.血战湘江→遵义会议→翻越岷山→彝海结盟
(5)下列诗句中没有表达爱国情感的一项是  A 
A.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C.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D.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解答】(1)考查了字词理解。“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是: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寒”字使我们体会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2)考查了说明方法。“遵义会议会址由主楼和跨院两部分组成。主楼建筑面积428.48平方米,比当时遵义城里绝大多数建筑都要宏伟,坐北朝南,两层,为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建筑;跨院是黔北民居四合院风格的建筑,坐东向西,建筑面积334平方米”,“建筑面积428.48平方米”“建筑面积334平方米”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当时遵义城里绝大多数建筑都要宏伟”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主楼建筑面积428.48平方米”“跨院是黔北民居四合院风格的建筑”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跨院是黔北民居四合院风格的建筑”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3)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材料二的“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材料三的“长征途中,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可知,红军长征的胜利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正确的领导和组织,以及严格的纪律和民族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
(4)考查了内容理解。血战湘江:这是长征初期的关键战役,发生在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在1935年1月召开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彝海结盟:这一事件发生在1935年5月,是红军长征途中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体现。翻越岷山:岷山是红军长征途中需要翻越的众多高山之一,这一事件发生在长征的后期阶段,标志着红军逐渐接近长征的胜利终点。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血战湘江→遵义会议→彝海结盟→翻越岷山。故选C。
(5)考查了诗歌情感主旨。A.没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B、C、D都是。故选A。
故答案为:
(1)“寒”字使我们体会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2)C;
(3)红军长征的胜利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正确的领导和组织,以及严格的纪律和民族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
(4)C;
(5)A。
13.(2023秋 綦江区期末)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会坠下悬崖。
②刚到任的将军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的一线连队。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③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吼,发出阵阵怵chù人的尖啸。雪花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从军二十几年的团长,走到他面前,几近请求地说:“太危险了——”“战士们更危险、走!”司令员拍拍团长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④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登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狂风更加肆虐,雪拍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⑤风雪中,一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正在执勤。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将军这才看到: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⑥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来,盯着团长:“不是有高海拔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团长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生气了:“你就这样带兵?”团长轻声说道:“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样?”
⑦哨兵张了张嘴,似要说话。团长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刻合上嘴。这时,一个士兵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⑧将军惊愕地注视着团长,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双脚一碰,立正,向团长,向他弟弟,向所有军人,行了一个军礼。所有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⑨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1)给文章加上合适的题目: 风雪中的坚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补充在下列括号中。
 将军赴哨 ——执意上山—— 发现真相 ——致敬军人
(3)第③自然中“怵人”的意思是: 文中指的是屋外狂风怒吼吓人,让人害怕 。
(4)文章多次进行环境描写,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哨卡  环境恶劣,条件艰苦 ,更突出了战士们  为国戍边,坚守岗位,无私奉献 的形象。
(5)从画“ ”的句子,可以看出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多选  BD 
A.严厉固执
B.关心士兵
C.一意孤行
D.外刚内柔
(6)第⑦自然段中“团长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刻合上嘴。”这一“瞄”,无声似有声,团长是在用眼神告诉哨兵  不要说话或不用解释 。
(7)文章最后才点明团长和哨兵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文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答】(1)考查拟定标题的能力。文章主要讲述了将军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亲自前往海拔最高的哨卡慰问战士,并发现了团长让自己的弟弟长期在艰苦的高海拔哨卡执勤的事情。将军对此表示了敬意,并向所有军人行了军礼,展现了军人的崇高精神和无私奉献。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拟定题目即可,如:《雪域高原上的军礼》《哨卡》等。
(2)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从第②自然段“刚到任的将军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的一线连队。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第③自然段“战士们更危险、走!”可知,将军决定去海拔最高的哨卡慰问战士,故概括为“将军赴哨”;
从第⑦自然段“哨兵张了张嘴,似要说话。团长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刻合上嘴。这时,一个士兵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可知,在哨卡,将军发现了团长让自己的弟弟长期在艰苦的高海拔哨卡执勤的事情,故概括为“发现真相”。
故可以将故事情节概括为:“将军赴哨——执意上山——发现真相——致敬军人”。
(3)考查词语解释能力。
从第③自然段“屋外狂风怒吼,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可知,文中“怵人”一词用于形容屋外狂风怒吼、发出阵阵令人感到恐惧或害怕的声音。这里的“怵”字有“恐惧、害怕”的意思,因此“怵人”可以理解为“令人害怕”或“使人恐惧”。
(4)考查对环境描写的掌握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第①自然段“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会坠下悬崖。”可知,哨卡位于海拔五千余米的高山上,风雪交加,狂风肆虐,雪拍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这些描写都凸显了哨卡环境的艰苦和险恶;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战士们依然坚守岗位,执行着艰巨的执勤任务。他们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稍不留神就可能坠下悬崖。这种无畏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正是战士们形象的体现。文章通过对风雪交加、雪厚冰滑、气温极低的环境描写,表现出哨卡环境的恶劣,展现了战士们在如此恶劣条件下坚持执勤的坚韧和无畏形象,体现了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不畏艰难的品格。
(5)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第③段画线句子“将军站起身,命令道:‘走!’”可以看出将军的决断和果断,但不足以直接判断其性格特征。“战士们更危险,走!”这句话中,将军明确表达了战士们处于更危险的环境,而他依然决定前行,这体现了他对战士们处境的深刻理解和关心。
结合第⑥段画线句子“他转过身来,盯着团长:‘不是有高海拔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这句话中,将军对团长提出了严厉的质问,表明他对军队的规定非常重视,对不符合规定的情况持有不满和质疑的态度。“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样?”这句话进一步体现了将军对士兵的深切关怀,他试图从团长的角度去理解士兵的辛苦和不易。
综上所述可知,将军是一位关心士兵且外刚内柔的人。
故选:BD。
(6)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第⑦自然段“他是团长的——弟弟——”可知,团长的“瞄”是一个无声的动作,但却仿佛有着千言万语,它传递了一种强烈的暗示或警告给哨兵。将军正在询问团长关于哨兵长期在高海拔哨卡执勤的情况,并对此表示了不满和质疑。团长显然知道哨兵是自己的弟弟,而哨兵可能也想要为自己辩解或说明情况。然而,在团长的眼神示意下,哨兵立刻选择了沉默。并且团长在用眼神告诉哨兵:现在要保持沉默,不要说话。因此,“瞄”传递的信息是让弟弟沉默和尊重纪律。
(7)考查对写法的理解。
文章通过讲述将军慰问哨卡、发现真相并致敬军人的故事,展现了军人的崇高精神和无私奉献。而最后揭示团长和哨兵之间的关系,则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军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还要有相互扶持、共同担当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军队战斗力的源泉,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这种写作手法称为“伏笔”或“悬念”,作者通过前文的铺垫让读者产生好奇和思索,最后揭晓人物关系,不仅让情节更为完整,也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饱满和立体。这种结构便于突出团长的无私与哨兵的奉献精神,同时赋予文章更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故答案为:
(1)风雪中的坚守;
(2)将军赴哨 发现真相;
(3)文中指的是屋外狂风怒吼吓人,让人害怕;
(4)环境恶劣,条件艰苦 为国戍边,坚守岗位,无私奉献;
(5)BD;
(6)不要说话或不用解释。
(7)文末点明人物关系,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感情冲击。团长让自己的家人和自己一样,长期处于艰苦环境中保家卫国。这样写让读者对边防战士肃然起敬,怀以崇高的敬意。
五.习作(共1小题)
14.(2023秋 莲都区期末)习作
在书籍中,我们会读到有勇有谋的蔺相如、机智的徐文长、狡猾幽默的列那狐……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见慈爱的父母、和蔼的老师、温暖的伙伴……请你选择书中或生活中的人物,把你想对他们说的话写成一封信。
要求:(1)按书信格式写,根据不同对象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2)选择自己最想说的内容来写,写出真情实感;(3)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或校名。
【解答】范文:
致蔺相如的一封信
尊敬的蔺相如先生:
您好!
我是一名来自后世的敬仰者,虽然我们身处不同的时代,但您的故事却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深深打动了我。
您的有勇有谋令人钦佩不已。面对强大的秦国,您毫不畏惧,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完璧归赵。在渑池之会上,您又以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外交才能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当面对廉颇将军的挑衅时,您却以大局为重,处处避让,这份宽容大度和深明大义是多么难能可贵。
我想,在那个风云变幻、诸侯纷争的年代,您一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您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了赵国的安定和繁荣殚精竭虑。您的故事让我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智慧和勇气缺一不可;在与人相处时,宽容和理解能化解矛盾,成就更伟大的事业。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您的精神依然有着巨大的价值。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竞争和矛盾,您的事迹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方向。
感谢您,蔺相如先生,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祝您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一名敬仰者
XXXX年XX月XX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