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5-2016学年学练课件:第二单元(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5-2016学年学练课件:第二单元(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4 12:4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语文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单元6* 黄河颂 1. 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本名张光年)作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的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2. 内容梳理
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它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全诗的主体部分是第二节(歌词部分),这一节内容层次比较分明,有明显的关键词语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 首先,“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描绘,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谨严。
接着,进入“颂”的阶段。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啊!黄河!”反复出现,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
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阅读整体感知1.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以及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2. 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到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3. 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7 最后一课 1. 了解背景
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战争结果是法国惨败,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本文就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事件,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孩子们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所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巧妙的视角,生动的人物、场景刻画,使文章具有了真实而又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 2. 内容梳理
小说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6):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7~23):这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一层(7~10):写弗郎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
第二层(11~16):在这一层里,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
第三层(17~23):这一层,写韩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和专心学习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23~29):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阅读整体感知1. 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他发生了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拷问,想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这段从“害怕法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样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2. 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的社会条件下才会出现的,它们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3. 小说的情节是怎样组织安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 了解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重新陷入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被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他希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2. 内容梳理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篇短文一共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说明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艰难险阻。 第2自然段,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第3自然段,用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
第4自然段,把艰难的国运即“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与雄健的精神联系起来,点出了题目。
第5自然段,照应了第2自然段,以扬子江、黄河比喻我们的民族精神。阅读整体感知1. 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中提到“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高尔基在《海燕》中说“战斗的欢乐”,毛泽东则说“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欢乐”、这“乐”,就是本文中所指的“趣味”。2. 文章中“艰难的国运”是一种怎样的命运?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艰难的国运”是指“艰难险阻的境界”“很逼狭的境界” “绝壁断崖”“极其险峻”“崎岖险阻”。结合20世纪20年代的国家命运,“艰难”主要表现在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封建势力死灰复燃,国内军阀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就是一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3. 这篇文章第2、3自然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3自然段同第2自然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自然段语意的重点是逼狭险峻的境界,第3自然段语意的重点是崎岖的境界。第3自然段同第2自然段相比,语意的重点推进了一步。第2自然段说两种境界,第3自然段则说两种境界有两种乐趣,走到崎岖的境界,置身奇绝壮绝的境界,有冒险的奇趣、美趣。9* 土地的誓言 1. 了解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2. 内容梳理
全文共有2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全文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又若对仗工整的长联!阅读整体感知1. 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这一标题比较独特,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2. 一般而言,文章的人称应该是统一的。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原野”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情感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高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3. 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试摘抄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多么丰饶……”回忆“我”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更加突出自己的思乡之情。10 木兰诗 1. 了解背景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得胜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充满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2. 内容梳理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全诗段落大意讲解:
第1、2自然段,写木兰代父从军。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已老,家中无长男,木兰代父从军。 第3自然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首四句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现了木兰动作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战争氛围的紧张。
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描写了木兰万里奔赴战场的经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英勇善战的木兰,得胜回朝。 第5自然段,写木兰还朝辞官。木兰功劳大,天子赏赐多,但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故乡。固然是因为她对家园生活眷念不忘,但也自有秘密在,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6自然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7自然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地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阅读整体感知1. 说一说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是一个云鬓贴黄花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乡,回归和平生活;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2. 结尾一段的吟唱,以兔为喻,赞扬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认为千百年来木兰替父从军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木兰是一个普通的纺织女郎,在国家危难之际,她能冲破种种阻挠,毅然代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她既有女性的情怀,又有英雄的气概;既有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又有不慕名利的纯洁品格。她的形象光彩照人,这也正是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