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语文人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 1. 了解背景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99期,为郑振铎的早期文学作品,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 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同;三次养猫的情趣不同,失去猫之后的心情也不同。写三次养猫,疏密是递增的,第二次比第一次详细一些,第三次比第二次又详细一些,感彩越来越浓,而且波澜起伏。第一回快乐转为酸辛;第二回更加快乐,又时时担心,最后怅然、愤恨;第三回养的猫不讨人喜欢,最后受了冤枉,使“我”感到深深的悔恨。文章既有生活情趣,又含人生哲理。 2. 内容梳理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养第一只猫的情形,它给作者带来的是快乐和酸辛的感受。
第二部分(3~14):写养第二只猫的情形,它给作者带来的是愉悦、怅然和愤恨的感受。
第三部分(15~34):写养第三只猫的情形,它给作者带来的是难过和悔恨的感受。1. 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第二只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的形成鲜明的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顽游,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懒惰地伏着,这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全家视若宝贝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2. 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当三妹追小猫玩时,“我”微笑着看,当她报告猫的死讯时,“我”感到“酸辛”。当养第二只猫时,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的,愤愤的”。第三次养猫时,感情波动幅度更大。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的,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难过”。文章的主题,正是通过“我”一系列复杂感情的变化的细节描写,不断地升华。3. 本文描写的侧重点是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侧重描写了“我”造成了猫的不幸遭遇,中心思想正是通过“我”思想活动的不断深化表现出来的,抒发了“我”不公正对待第三只猫的后悔之情。 1. 了解背景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1952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慈溪,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创作以动物小说为主,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他初中毕业后被赶到西双版纳的农村安家落户,在云南生活了十八年。正是那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他拥有了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甚至无法企及的视角,写下了一篇篇撼动人心的动物小说,也开创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写作领域。他的作品以明朗而优美的语言、深沉而多情的笔触,将一个个关于亲情、勇敢、智慧的故事娓娓道来,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使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还可以从中引发深刻的思考。
2. 内容梳理
《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赞扬了镰刀头羊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英勇精神。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了一群斑羚被逼到伤心崖的绝境上。
第二部分(3~15):描写斑羚群自救前的准备和斑羚群惊险的飞渡场面,表达了“我”对斑羚的献身精神的由衷赞叹。
第三部分(16~17):写镰刀头羊悲壮地走向死亡。1. 文中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哪些事件?这位组织者是一个怎样的领导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重点写了镰刀头羊以下几件事:唤醒绝望地走向危崖的母斑羚;快速而有序地组织飞渡;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绚丽的彩虹。它是这样的一个领导形象:具有健壮的体魄,聪明的头脑,威严的气势和高傲不屈的精神。2. 课文中几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3. 在这篇文章中,人类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中,人类充当的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人类自诩为高等动物——自己给自己定义为“人科”,在这个世界中是独一无二的,是世界的主宰。人类拥有强劲的思维能力,拥有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改天换地。对于和自己一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人类蔑视它们,肆意屠杀它们,已经导致了许多物种灭绝。文章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反思人类所作所为、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位置的机会。 1. 了解背景
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达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2. 内容梳理
《华南虎》为华南虎构筑的,也是一个扭曲生命的环境。它本属于大山与森林,是大自然的自由的儿子,却被囚禁在铁笼里,供人观看、呵斥、捉弄。诗人把虎人格化,以此来写一个不屈的生命,来展示一个执着的灵魂。虎,在这里成了生命与灵魂的符号,铁笼则是邪恶与困厄的象征。但恰是邪恶困厄使这生命爆发出更大的能量,显示出更顽强的意志与更崇高的灵魂。诗人用充满激情的想象,通过处于困厄之中的华南虎,控诉了制造苦难历史的十年浩劫,嘲讽了冷漠与麻木的“围观者”,赞颂了顽强的生命,同时也倾诉了自己炽热的情感。
文中第1、2节交代了地点,从“我”的观察角度写了人类用笼子禁锢高贵的华南虎。
第3、4节用悲壮的笔调生动描绘了华南虎的形象,塑造出极其宝贵的性格:虽遭囚禁,受到种种欺凌,仍十分顽强。
第5节,回到“我”的观察角度,照应开头。写“我”明白了被囚禁在笼中的是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生命。1. 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只华南虎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2. 怎样理解本诗最后一节的意思?说说华南虎的形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南虎的形象震撼了“我”,那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发自“我”的灵魂深处。“我”为老虎的困兽犹争、永不屈服的个性所感动,“我”为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显露出的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而羞愧。诗的最后一节真正点明了华南虎的象征意味,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借虎喻人,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3. 指出诗中下列各形象所象征的意义。
老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屈的生命,执着的灵魂。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真实写照。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色彩阴暗、冰冷无情、禁锢自由的囚具,代表邪恶。代表了有良知、有灵魂的那类人。 1. 了解背景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尔城,贵族家庭出身,父亲曾为州议会法官,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写的《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鸟类史和矿物史等几大部分,综合了无数的事实材料,对自然界作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创见。其中《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诗,他对狮、虎、豹、狼、狗、狐狸的猎食及海狸的筑堤等,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2. 内容梳理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全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1、2自然段写的是人类驯养的马,第3~5自然段写的是天然野生的马。通过对比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1. 课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的马各有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工驯养的马的特征:勇敢,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驯良,服从主人的操纵,满足主人的愿望,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甚至是生命。天然野生的马的特征:有大自然赋予的美丽,即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天性绝不凶猛,只是豪迈而犷野,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睦;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妒忌”,从不为一己之私争斗;
它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2. 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许多其他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揭示“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这一特征,先从总体上把它与驴子、狮子、牛、骆驼、犀、象作比较,然后把它的颚骨与驴、牛作比较,再把它的耳朵与驴、牛作比较,最后把它的尾巴与鹿、象、驴、骆驼、犀牛等作比较。所有这些都突出了马的“最匀称、最优美”的特征。3. 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马“豪迈而剽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第1自然段从4个方面来写马的“豪迈而剽悍”:它分担人的劳苦和光荣;它具有无畏的精神;它追求搏斗;它精神抖擞、耀武扬威。写这些主要是为了与下文马的“驯良”作对比,表现人类对马的奴役和束缚,使马丧失了天性。 1. 了解背景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19岁中功名,但此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再中,4年后便死去, 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社会黑暗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倾尽毕生精力完成的《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的理想。《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郭沫若同志曾称赞这部书: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 内容梳理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和智慧所战胜。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1. 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2. 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写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3. 从屠夫与狼的斗争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像狼一样的愚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或: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