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语文人教版七年级第四单元16 社戏 1. 了解背景
《社戏》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社戏》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2. 内容梳理
课文通过记叙和描写看社戏前后那些美好、快乐的经历以及在这次经历中刻画出一群可爱的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写“我”随母亲回平桥村省亲的生活,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第二部分(4~30):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层:写在赵庄看戏。
第四层:写看社戏后深夜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31~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阅读整体感知1. 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更是表现得淋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了。2. 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或: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有农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是在所难免的)。3.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4. 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夜归航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17 安塞腰鼓 1. 了解背景
“安塞腰鼓”对从小生长在黄土高原的刘成章的影响相当大,当他远离家乡后,脑际里常回闪着的是“安塞腰鼓”那气吞山河的恢宏气势,耳畔回旋着的是“安塞腰鼓”爆发的鼓点。20世纪80年代,当刘成章面对祖国在改革开放中体现出的蒸蒸日上的情况,心中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感悟到“安塞腰鼓”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他决定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于是,刘成章以大泼墨、大写意的笔法,以解放的精神、自由的心灵、洒脱的文笔、淋漓的激情挥洒出了《安塞腰鼓》这篇文章。这篇激扬生命的浪漫的散文,尽情尽兴、酣畅地展现出陕北人热情的生命和火烈的活力。他用“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抒写出陕北人的精神和神魂,他用气势磅礴的文笔深深震撼了读者。 2. 内容梳理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写表演前宁静的氛围。
第二部分(5~27):写表演中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是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第三部分(28~30):写鼓声戛然而止,以动衬静,意境深远。阅读整体感知1. 本文所写的是_______高原上激动人心的场面,文中大量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气势恢宏,热情歌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土排比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2. 西北的穷苦孕育了豪情健壮的西北汉子,也孕育了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要歌颂西北汉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举世瞩目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但是“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3.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且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美。18* 竹影 1. 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丰子恺文集(艺术卷)》,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丰子恺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他有超脱淡泊的情怀,不求功利,讲究人生平淡趣味,这使他在那个疯狂喧嚣的时代仍能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记录下内心真实的声音。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丰子恺先生喜欢儿童、热爱儿童、崇拜儿童,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儿童生活,表现童真童趣。有一种学说认为艺术产生于游戏中,当然这种“游戏”指的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的精神游戏”。孩子们的游戏和这种游戏很相似,他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独特的“艺术”创意。此文收入《丰子恺文集》的艺术卷而非文学卷,可见丰子恺先生认为对孩童的教育是一种艺术。 2. 内容梳理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我”与弟弟吃过晚饭后去院中乘凉。
第二部分(2~7):写几个小伙伴在月下画竹影,并同父亲一起探讨中国画。
第三部分(8):写画竹影的体会。阅读整体感知1.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理由:生动形象地写出月亮出来时的景象,表现出小伙伴们的兴致盎然。2. 课文中说“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怎样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3. 文中“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艺术的起源,有一种学说认为艺术产生于游戏之中,当然这种“游戏”指的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的精神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游戏可以说和这种精神的游戏很相似。了解人类艺术的发生,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艺术活动具有借鉴作用。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19* 观舞记 1. 了解背景
《观舞记》是冰心写于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一篇散文。当时中印关系正处于蜜月时期,两国的来往比较频繁,在国际上有着许多共同的立场和观点,特别是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印关系的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冰心以一场异国风情表演——印度舞蹈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散文。 2. 内容梳理
《观舞记》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来北京表演的实况,浓妆艳抹地描绘了舞台上姐妹的服饰、身段、神态和舞姿。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10):从切身感受出发,歌颂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舞技的高超。
第二部分(11~18):描绘并赞扬印度舞蹈家的美妙舞蹈。
第三部分(19~22):盛赞卡拉玛姐妹对印度文化艺术的巨大贡献,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她们的深厚情谊。阅读整体感知1. 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2. 课文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怎样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 1. 了解背景
本篇节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题目为后人所拟。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顺治间进士,曾因事发配边疆,后来遇到大赦,回到杭州,就客死在杭州。这篇自序是为他的诗集写的。文章开头部分,写他处境艰难,闭门不出,听到外边的传言就写诗,写成后以秋声命名。有一次与客人谈到什么样的声音最好,其中一位客人就讲了这样一则关于口技的故事。20 口技 2. 内容梳理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2~4):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了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三部分(5):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1. 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都是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出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从而烘托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2. 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描绘表演者所模拟的各种声音,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这两个方面有机联系,相互影响,以听众反应烘托口技艺人的表演,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者之“善”。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也是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者的不凡。可以说,本文的侧面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3. 课文中有哪两处是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各模拟了一个什么样的氛围?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遥闻深巷中犬吠”这一句模拟了远处深巷中狗吠声传来、夜深人静的气氛。它是这户人家由初醒到喧闹的铺垫。“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这一句模拟了一家人由醒复睡后仍微有余响的沉寂状态,为下文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