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滕州市第二中学新校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1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课件(29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滕州市第二中学新校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1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课件(29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4 09:49:54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 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歇后语吗? 关于“狼”的成语
杯盘狼藉 豺狼当道 狼心狗肺 虎狼之势 狼狈不堪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狼吞虎咽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如狼似虎 声名狼藉 引狼入室 鬼哭狼嚎 前怕狼后怕虎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关于“狼”的歇后语
狼装羊笑——居心不良
狼看羊羔 ——越看越少
狼行千里吃肉——本性难移
狼窝里养孩子——性命难保
狼借猪娃——还不了(比喻有去无回) 像山那样思考奥尔多·利奥波德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 》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 》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 》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沙乡年鉴沙乡年鉴沙乡年鉴检查预习为加横线的字注音:
嗥叫( ) 驯服( ) 蔑视( ) 迸发( ) 湍急( ) 艾蒿( )
?扳机( )? 疲惫( ) ? 饿殍(莩) ( )
蜿蜒( ) 毛骨悚然( )

háo xùn miè
bèng tuān ài hāo
bān bèi piǎo
wān yán sǒng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学习目标
1、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2、体味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1. 阅读要求:
①划出成语和生字词。
②快速默读全文,为各段标上序号。
③找出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2.思考:
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
①是什么引发了山的思考?
②山在思考什么?
③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啊?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1、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2、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读4~6段。要求:用文章里的原话来回答) 原来: “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肆意猎杀后来: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负罪感
3、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读7~9自然段)山坡,皱皱巴巴
----灌木和树苗死去
------树只有鞍角高
----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成白色
----山在对鹿的恐惧中生活 ,草原几十年得不到恢复。
----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
 4、这声嗥叫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 “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悲鸣,更是它反抗的号角。 5、对于这声嗥叫,留意的有哪些人、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读第2、3?段?,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
①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还有“那些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
②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思考。 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1、找出最后两段富有哲理的句子,并想想这些句子给了我们什么启示?①他不知道像山那样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如果人类不懂得客观地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主宰,人类必将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把未来葬送。沙尘暴人类将不再有未来!河水把未来冲刷大海里去。
任何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等待猎杀的海豹水 污 染水体污染致使鱼类大量死亡②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③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是原生态的。应该说荒野中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地生长着的,彼此之间是平等与和谐的,存在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保持着一种生态的平衡。这句话给我们警示和借鉴意义,告诫我们要保护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要的安全不该只是当下的,要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待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2、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山在思考什么?) ①人不能主宰自然,人与自然平等,人、狼、山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②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③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3、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呢? 人类一直把自己看成是高于一切的主宰,为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都是因为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冷静客观地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讨论: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怎么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践行科学发展观? 我们应该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像山那样思考:
深刻地、客观地、长久地
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们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
我们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否则,当危机发生时,我们也许才能真正体会这声狼嗥的真正内涵。《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课 题
像山那样思考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掌握重点字词。
2、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能力点
通过阅读,体味本文诗意的语言。
教育点
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重难点
1、“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2、体味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
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PPT展示一组狼的图片)
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歇后语吗?
关于“狼”的成语
杯盘狼藉 豺狼当道 狼心狗肺 虎狼之势 狼狈不堪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狼吞虎咽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如狼似虎 声名狼藉
引狼入室 鬼哭狼嚎 前怕狼后怕虎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关于“狼”的歇后语
狼借猪娃——还不了(比喻有去无回)
狼装羊笑——居心不良
狼看羊羔 ——越看越少
狼行千里吃肉——本性难移
狼窝里养孩子——性命难保
这些成语、歇后语基本上都带有贬义。狼,成了“邪恶的化身”,成了吓唬小孩子的有利武器,但是狼真的是一无是处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
(PPT)检查预习:
1、为加点的字注音:
字音
嗥叫(?? )? 驯服(?? )?????? 蔑视(?? )??? ?迸发(?? )?? 湍急(?? )??
艾蒿(? ? ) ?扳机(??? )? ? ??饿殍(莩)(?? )????? 蜿蜒(?? )???毛骨悚然(?? )???????
2、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 》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 》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 》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3、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目标)
1. 阅读要求:
①划出成语和生字词。
②快速默读全文,为各段标上序号。
③找出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2.思考:
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
①是什么引发了山的思考?
②山在思考什么?
③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啊?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PPT展示)
1、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了此种思考?
(要求:用文章里的原话来回答)
明确: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2、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读4~6段。要求:用文章里的原话来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
明确:
原先:
“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随波逐流,肆意猎杀。
后来: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师:“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
生:从前的观点。
师:“新的东西”又是什么?
生:新的观念,对狼的负罪感。
3、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读7~9自然段)
明确:
山坡,皱皱巴巴
灌木和树苗死去
树只有鞍角高
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变成白色
山在对鹿的恐惧中生活 ,草原几十年得不到恢复。
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
师:文章第一段是对狼嗥的特写,大家先来把这段齐读一遍。
4、这声嗥叫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
明确: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 “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悲鸣,更是它反抗的号角。
师:对于这声嗥叫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这个问题呢,我们先留下来,等最后再回过头来解答。
5、对于这声嗥叫,留意的有哪些人、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读第2、3?段?,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
①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还有“那些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
②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思考。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PPT展示)
1、找出最后两段富有哲理的句子,并想想这些句子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①他不知道像山那样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如果人类不懂得客观地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主宰,人类必将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把未来葬送。
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师:人类祸及自身了没有?举几个例子。
明确:温室效应,太湖蓝藻,酸雨,沙尘暴,泥石流……(PPT展示图片)
②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我们要的安全不该只是当下的,要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待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③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是原生态的。应该说荒野中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地生长着的,彼此之间是平等与和谐的,存在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保持着一种生态的平衡。这句话给我们警示和借鉴意义,告诫我们要保护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
2、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山在思考什么?)
明确:①狼嚎对牧人和猎人来说,只是职业和谋生的信号。只有山知道,人不能主宰自然,人与自然平等,人、狼、山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②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③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3、让我们回到开头,“像山那样思考”,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呢?
明确:人类一直把自己看成是高于一切的主宰,为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都是因为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冷静客观地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讨论: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怎么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践行科学发展观?
明确:我们应该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结束语:
我们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否则,当危机发生时,我们也许才能真正体会这声狼嗥的真正内涵。
第二课时(练习与反馈)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PPT)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嗥(háo)叫     驯(xùn)服       悚(sǒong)然
B、嬉戏(xī xì)    蠕(rú)动       跋涉(bá shè)
C、饿殍(fú)      艾蒿(ài hāo)      陡峭(dǒu qiào)
D、厮鸣(sī míng) 蜿蜒(wān yán) 迸(bèng)发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山崖  荡漾  蔑视   坏兆头
B、拾遗  辨别  蜿蜒   喜气洋洋
C、蠕动  饿殍  艾蒿   无动于衷
D、尘暴  隐藏  内涵   毛骨悚然
3、依次填如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       。
⑵那些不能     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
⑶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     。
A、允诺  辨认  内含    B、允许  辨别  内含
C、允诺  辨别  内涵    D、允许  辨认  内涵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
B、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
C、当我们的来复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D、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B、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
C、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
D、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而且兴奋的程度高于准确:怎样往一个陡峭的山坡下瞄准,总是不大清楚的。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只有这座山,从而能够客观地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B、但是,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者是山,都不会同意这中观点。
C、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D、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
(二)布置作业(PPT)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7一10题。(21分)
沙田山居 (台湾)余光中
①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②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渺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最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黢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③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露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④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壮哉崦嵫的神话,太阳的葬礼。阳台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觉霞光烘颊,余曛在树,忽然变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从你背后袭来。那过程,是一种绝妙的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围的山影,重甸甸阴森森的,令人肃然而恐。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⑤千山磅礴的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我的阳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来,从远的人间。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⑥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里。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着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⑦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噪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注』余光中于1947年—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文章就是写的是作者任教香港中文大学时沙田山居的美景和感悟。
7.文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请你从以下三个模块归纳全文的结构思路。(5分)
(1)情感:(五个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思路:(3分)
①1-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3-6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7 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三大特点?请分点概括。(6分)
9.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6分)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2)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1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余光中的《沙田山居》,抒发的是作者感情的寄托。他热爱自己的小屋,因为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B.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但胜景不再的主题。
C.全文以沙田山居为抒情的契机,景中含情,情蕴景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使本文的主旨表述含而不露,精妙睿智。
D.铁路嗓音大,灰尘多,最刹风景,吟诗作文惟恐避之不及。但九广铁路在作者笔下却极富诗意,原因无它,只是因为乘座铁路可以饱览窗外的景色,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
E.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更加含蓄,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答:
                                
参考答案:
1、C2、B3、C4、D5、B6、A
7、(5分)答案 情感:乡愁(2分);思路:①§1-2描绘沙田山居的外围景色;②§3-6抒写沙田山居的生活感受;③§7联想沙田山居的山外生活。(言之有理即可)(3分)
8、(6分))答案 ①山色青郁,四面相围。②山势磅礴,雾缭云绕 ③山海相连,水光一色。(言之有理即可)
9、(6分)答案 (1)比喻:形象生动,激发想象,描绘出了远望风吹浪花的形态与颜色(2) 拟人:抒发情感,亲切自然,突出一切尽在山中,尽在不言中的心领神会的感觉。
10、(4分)答案 AC.(B、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D、原因无它,只是因为“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神着我的心弦”,通向北方的祖国大陆。E、“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明朗化”。)
附: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一(1)特写一声狼嗥。
二(2~3)反应。
三(4~6)猎狼经历。
四(7~9)无狼恶果。
五(10)呼唤冷静客观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