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五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4 15:4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学习目标
1、结合教材、运用地图,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爆发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
2、运用教材,概述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3、结合史料,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思想进程,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时空坐标
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雄厚
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
寻求海外市场和生产原料
英国棉纺厂
鸦片战争前的英国
材料: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广大,地域广阔,而生产方式落后,国力逐渐衰落,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领域 英国
中国
政治
经济
外交
军事
思想
结论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
完成工业革命
小农经济 重农抑商
殖民扩张
闭关锁国
船坚炮利、热兵器
军备落后、冷兵器
自由民主
文化专制 禁锢思想
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封建专制 危机四伏
鸦片战争前中英对比
VS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工厂
殖民扩张
闭关锁国
冷兵器为主
坚船利炮
年度 英国输华 中国输英 中对英贸易
总值 总值 出(+)入(-)超情况
1765-1769 119 2915 219 0619 (+) 99 7704
1795-1799 537 3015 579 9722 (+) 34 6957
1830-1833 733 5023 995 0286 (+)261 5263
中国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
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开始走私鸦片
英国鸦片走私船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
英国输华商品受到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
正常贸易
中:贸易顺差(出超):出口>进口
英:贸易逆差(入超):出口<进口
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
损害健康
加重人民负担
白银外流
加剧政治腐败
削弱军队战斗力
思考:鸦片走私对中国有哪些危害?
林则徐虎门销烟1939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没收来的英美商人的鸦片,总计21306箱(近240万斤),耗时23天。由于林则徐的决心,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中国通史》(社科版)
“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
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企图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英国
中国
发展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市场
地大物博、封建落后、闭关锁国
侵略中国,鸦片战争
正当贸易
英国为扭转逆差
向中国鸦片走私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逆差(出超)
顺差(入超)
虎门销烟
英国
中国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
清政府组织了抵抗,这场反击英国侵略的战争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结束 。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2、过程
3.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条 约 内 容 对中国的影响
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8月29日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1843年7月22日
中英《虎门条约》 1843年10月8日
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
开了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尖锐
破坏中国贸易主权,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破坏中国贸易主权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外国人在中国犯罪,不受中国法律制裁
列强单方面享有在中国的最优惠待遇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国家 条 约
英 《南京条约》
《五口通商章程》
《虎门条约》
美 1844年
《望厦条约》
法 1844年
《黄埔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美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亦称 “中美五口贸易章程”。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与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望厦村签订,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有: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并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港口巡查;12年后可修约。
中法《黄埔条约》
法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亦称 “中法五口贸易章程”。1844年10月24日法国专使刺萼尼与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广州黄埔签订,附有《海关税则》,规定: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法国人可以在五口居住、贸易、建造教堂、坟地和停泊兵船;未来海关关税需要法国人的同意后方可更改。
3、影响
材料一 1853年,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他们把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 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英]伯尔考维茨:《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
材料三 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
──中美《五口贸易章程》
(1)根本: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列强急于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直接:英法等国提出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3)为了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4)借口(导火线):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4
1.结合材料,思考:为何14年后战争又起?
材料一 : 当《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英国
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得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中国 3.6亿 人均 0.75便士
洪都拉斯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和中美洲洪都拉斯的销售情况
(1)根本: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列强急于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材料三: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
—[英]伯尔考维茨:《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
(2)直接:英法等国提出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3)为了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宣称为鸦片而战,但结果英国并未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4)借口(导火线):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亚罗号事件(P92)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逮捕窝藏在中国商船“亚罗”号上的2名中国海盗和10名有嫌疑的中国水手。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硬说其为英国船,并捏造船上悬挂的英国国旗曾被中国兵勇侮辱,要求中国送回被捕者并公开道歉。但实际情况是:执照于1856年9月27日已期满失效,该船被捕获前,已有6天没有挂英国旗了。所谓亚罗号事件,成为了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导火索)。
马神甫事件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是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之一。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我国广西西林县, 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将马赖及不法教徒共26人逮捕归案,依法判处马赖及不法教徒2人死刑,其余分别论罪处罚。法国政府,借口挑起侵华战争。1857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1856年10月-1858年6月)
1856年,英国以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亚罗”号海盗为借口,法国则以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为理由,两国联合进攻广州。1857年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1858年 ,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英、法、美签订《天津条约》
广州
天津
北京
1860年 ,英法联军借口换约受阻,占领天津后攻入北京,抢劫并焚毁圆明园,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结果
条约 时间 签约国家 影响
《天津条约》 1858 中英、中法
《北京条约》 1860 中英、中法
《北京条约》 1860 中俄
《瑷珲条约》 1858 中俄
英法获得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内河航运权等权益;
鸦片以“洋药”,纳税进口,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影响: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战争性质 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战争过程 侵略力量 英国 英、法(主凶)
美、俄(帮凶)
侵略时间 2年:1840~1842年 4年:1856~1860年
侵略范围 沿海地区 沿海——内地
战争危害和影响 主权破坏 五口通商;割香港岛 增开十一口,英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占我国东北方大片领土
社会性质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两次鸦片战争对比
鸦片战争前后,社会各阶层各有什么反应?
统治者阶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对于协定关税一款,清政府反而沾沾自喜。作为国家主权的关税自主权已遭外国削夺,而腐败的清政府却陶醉于暂时的关税增盈的无知经济满足之中。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普通民众:
封闭、愚昧
材料三: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 ——梁发芾《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愚昧与抗争并存
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林则徐:“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明士大夫
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2)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林则徐 《四洲志》
魏源 《海国图志》
徐继畬 《瀛环志略》
三、开眼看世界
(改变传统天朝上国观念,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
1.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
2.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
3.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林则徐
魏源
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师夷长技
以制夷
抵制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西方先进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
徐继畲和《瀛环志略》
系统介绍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材料一: 学者蒋廷黻[fú]痛惜地说:“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光阴。”
“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探索
材料二:在“天朝”的文化人中,他们是孤独的,这是他们个人的不幸;然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尚未辨明中国的方向,又是整个民族的不幸。这是时代与社会间的落差。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影响:
(1)进步性:这些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局限性: ①维护清王朝统治为目的;
②向西方学习只停留在器物层面;
③只是著书立说,未付诸实践。
材料3:
材料1:以往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碰撞的结果……19世纪以后出现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先进”与“落后”的文明涵义已被资本主义形态下的奴役和被奴役的经济涵义以及侵犯主权与丧失主权的政治涵义所取代。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结合材料分析怎么理解鸦片战争后出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材料2:1846年据时人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政治变化: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均发生变化)
经济变化: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林则徐
魏源
徐继畲和《瀛环志略》
文化变化:
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新思潮(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材料4:材料4: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显著增加,并且变得越来越有影响,越来越向社会各方面渗透,最后终于促使中国人的生活彻底改观。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生活变化:传统的社会生活及习俗逐步走向近代化(衣食住行等方面深受西方文化传入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