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加剧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六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加剧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4 15:4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2.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对洋务运动的作用进行历史解释,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3.从西北、东南、东北等方位了解中国边疆出现的危机,加强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
4.全面掌握列强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体会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从民族振兴的角度感悟家国情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边疆危机
《天朝田亩制度》
19世纪末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两场运动:
1853年
1883年
1856年
1851年
金田
起义
定都
天京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清政府
收复新疆
中法战争
两个纲领:
天京
陷落
1878年
1885年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64年
《资政新篇》
两个阶段的侵略:
一个趋势:
列强侵略加剧使中华民族的危机加深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1895年
《马关条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探索:
侵略:
时空坐标
目 录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第三部分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材料1: 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1、探究:结合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背景)
①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②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③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材料2:“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
材料3:1846至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两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人祸天灾,使人民陷入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
(4)主观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
洪秀全(1814—1864)
出身农家,四次科考失败。社会的急剧变化,个人发展道路的坎坷,增强了他对清朝黑暗统治的憎恨。
他无意中得到了《劝世良言》(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受其启发,创立拜上帝教,假说自己是上帝次子,特下凡除妖魔,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
特点:拜上帝教是混杂着基督教义、农民平均主义、儒家大同思想的宗教组织 。
作用:能够快速吸引教众。
2.过程(1851—1864)
兴起:1851.1
金田起义
发展:
永安建1851.9
(初建政权)
发展:
定都天1853.3
(与清对峙)
发展:
1853-1856
北伐 西征
(军事鼎盛)
由盛转衰:
天京事变1856
《天朝田亩制度》
重建领导核心
洪仁玕1859
《资政新篇》
失败1864
天京陷落
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 。
西征:半壁江山
北伐:牵制清军
3、纲领性文件(目的、内容、评价)
文件 内容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
颁布于1853年(前期强盛时期)
《资政新篇》
颁布于1859年天京事变后,处于后期衰落时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是彼此抵制,相互矛盾的。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内容(1)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内容(2)圣库制度
评价:①革命性: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评价:①革命性:
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②落后性:
仍然追求小农经济,未能超越封建主义的范畴
③空想性:
绝对平均主义无法实现
性质:
农民阶级的反封建纲领
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私有制
评价:进步性: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性质)
局限性:没有反映农民最迫切的土地愿望和要求;缺乏实 现的必要社会条件即当时中国并未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且洪仁玕并非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圣库制度:太平天国时期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经济制度,即公库、国库。农民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全部缴纳圣库。定都天京前,保障部队供给,吸引农民参加革命和保障军事纪律等都发挥积极作用;后期成为供太平天国各王、将领等取用的来源。
4.失败原因
天京事变
洪秀全占据南京以后,把享受和特权放在首要地位,尽其奢华营造天王府。
范文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决不允许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农民阶级自发的太平天国革命…不得不在中外反革命联合压迫下宣告失败。”
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
1859年《资政新篇》
毛泽东:农民革命可以给封建统治秩序以严重的打击,但是农民阶级不具备新的生产力,不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消灭封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代之以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他们所做不到”
内因:
1、领导集团的内讧与腐败
外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内因:
2、理论基础: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内因:
3、阶级基础: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为什么国家出路的探索不成功?
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运动必然走向失败。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
5.影响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2):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地方势力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材料一: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发展到18个省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材料二: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此时的清廷正规军八旗和绿营经多年养尊处优,战斗力低下,节节败退,导致朝廷无兵可用。清政府不得不下令地方组织团练。地方团练发展为地方军队——湘军和淮军。此后,以湘淮军为中心的地方军事政治集团逐渐形成并发展。
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地方势力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财权和兵权逐渐地落到了地方督抚手中,朝廷的权力也慢慢只剩下了任官命将一项(这一项权力后来也受到侵蚀)……兵要自己调,勇要自己募,饷要自己筹。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宁》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
清政府内忧外患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外患:列强侵略加剧
材料:“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2.目的
①直接: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抗外来侵略
②根本: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西学为用”:指学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4.代表人物:
①中央:恭亲王奕
②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左宗棠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19c60s—90s)
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2、成就
口号:自强、求富
(1)前期(19世纪60-7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官办)
(2)后期(19世纪70-90年代),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发展近代民用企业(官督商办:商人出资,政府委派官员管理)
上海轮船招商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开平煤矿
(3)建立新式海军:北洋、南洋和福建
(4)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京师同文馆
(5)外交机构:设立总理衙门
材料一:洋务运动包罗孔多,但大致而言,其核心或主导的东西可以归为二端:
(一)在这个过程中所建立的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二)创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化,构成了近代化一小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放手办理?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定不了里面是何等材料。”
——李鸿章在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后感慨
积极:一定程度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人才;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局限:只引进西方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
3、影响
失败标志:(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其破产)
失败根本原因: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技术,而不改变封建制度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概念认识——何为早期现代化(近代化)
近代化(现代化)是相对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思想理性化。
4、失败
知识拓展: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思想上
经济上
政治上
外交上
教育上
军事上
局限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开启中国思想近代化
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创办近代工业,培养了科技人才;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开启了经济近代化
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中国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外交近代化
创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人才,派遣留学生,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创办近代海军,形成北洋、南洋、福建水师,开启中国军事现代化
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当时国内外的环境决定了其只能畸形发展,洋务运动不可能独立完成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
新疆危机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侵略加剧—边疆危机
引发了清廷内部“海防”和“塞防”之争。
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1870年代清廷内部关于国防问题的争议。1870年代,沙俄武装强占伊犁、阿古柏盘踞新疆喀什等地、日本入侵台湾。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
新疆危机
左宗棠
收复新疆
(一)西北:新疆危机
新疆危机
新疆内乱: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 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
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
1871年,沙俄占领伊犁。
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平乱;
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
新疆省
(二)西南边疆:中法战争
第一阶段
越南北部战场1883.12-1885.4
法国侵略越南,清政府派兵支援,结果清军战败(越南不再是清的藩属国)
东南沿海战场:1884.8-1885.6
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福州造船厂被毁。
第二阶段
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清政府出于宗主国的道义和保护自身利益的原因,决定出兵援助越南抗击法国。(清:宗主国 越:藩属国)
法国以越南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
1885年3月,冯子材率领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国内阁因此倒台。
1885年6月,中法签订《越南条款》(中法新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1885年台湾建省,强化对台湾管辖。
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3.东南边疆: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
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企图对外扩张(大陆政策)
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机出兵朝鲜。
③客观原因:清政府腐朽落后及帝国主义默许纵容。
大陆政策
台湾
朝鲜
满蒙
中国
日本
亚洲乃至全世界
1894.8丰岛海战
1894.9平壤战役
1894.9黄海海战
辽东战役
1895.2威海卫战役
(2)过程:
①首战爆发:丰岛海战(1894.7)
②陆战转折:平壤战役(1894.9)
③海军决战:黄海海战(1894.9)北洋舰队遭重创
⑤战争结束:威海卫战役(1895.2)
北洋舰队覆灭
④辽东作战:旅顺屠杀(1894.11)
①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
②李鸿章“避战保船”
③北洋海军失去制海权
邓世昌与致远舰
经远舰管带林永升:黄海海战中与四艘日舰奋战,英勇无畏,因中敌弹,船沉人亡
(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条款 影响
外交 承认朝鲜独立 中国宗藩体系瓦解
割地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破坏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赔款 赔款2亿两白银 加重人民负担,迫使清政府大局外债,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埠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设厂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商品输出即直接向他国输出商品,获取利润。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主要是商品输出,也有少量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则是在他国投资建立企业,利用当地廉价原料、劳动力及其它有利因素,开展生产或经营,赚取超额利润。《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使资本输出合法化,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逐渐成为主流。
反割台斗争
1895年5月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展开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马关条约》签订后,驻台清军将领刘永福表示“万死不辞”,“愿合众志成城”,反对日本割占台湾。
台湾苗栗秀才徐骧率义军与敌人浴血奋战,中弹跌倒时,仍然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内因:
①政治:清政府统治腐朽,制度落后(根本);
②军事:奉行避战自保政策,贻误战机。战和不定,未做充分准备。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外因:
③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实力大大增强;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战前形成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
④西方:西方列强的默许和支持。
日本组成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包括军事、政治、后勤、外交都分别作了周到安排。“集中目标,讨伐中国”的情绪,弥漫全国。战端一开,清政府惊慌失措。清政府内各大臣意见相左,主战、主和争论不休。
——《张海鹏史学文论精选集第二卷》
(4)影响
对中国:
对列强:
③促进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对日本:
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标志者洋务运动的破产。
清政府: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资产阶级:
戌戌变法、辛亥革命
人民群众:
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成为亚洲强国,军国主义思想膨胀,加剧了对外侵略步伐。
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背景:
1.国际: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需要更大的市场,以资本输出。
2.国内:《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1895年8月5日,日本向三国表示接受“劝告”,但需要中国拿出 3000 万两白银作为“赎辽”的费用。
11月8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林董在北京签订中日《辽南条约》,日本交还辽东半岛,清政府交出白银 3000 万两作为“报酬”。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马关条约》有割让辽东半岛的内容。消息公布,各国反应:
成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三国干涉还辽: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指: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经济上)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政治上)。
熊:俄国
太阳:日本
蛇:德国
虎:英国
蛙:法国
鹰:美国
1898年,谢缵泰感慨“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蚕食鲸吞,瓜分豆剖,中华大地群魔乱舞”的时局,悲愤难当,特绘制《时局图》,以警国人。
表现:
经济上:资本输出
①争做中国的债主: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
②在华投资设厂; ③开矿、修筑铁路(争夺路权、矿权); ④开设银行。
国别 租借地或占领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沙俄 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台湾、澎湖列岛 福建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其享有独占的特殊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租借地:指帝国主义列强出于军事目的,强行向软弱的清政府租借的大片战略要地,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多数附有军事设施。
政治上: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实质:
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之争。
帝国主义之间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这一政策照会。
瓜分中国狂潮顶峰:门户开放政策1899
内 容: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美国提出该政策的用意:
借此挤进列强侵华行列,利用自身世界经济第一的实力,打入各国势力范围,排挤对手,扩大侵华利益或是独占中国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调节了列强彼此间的在华利益,使自己成为侵华获益最大的赢家;
也反映了在侵华过程中,列强既勾结又争斗的复杂关系,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帝国主义共同控制的半殖民地,即客观上使中国免于沦为殖民地的惨剧
本课小结
救亡图存
侵略加剧
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
西北新疆危机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探索国家出路
列强侵略加剧
出路探索失败
民族危机加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