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21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选用了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长相思》是一首清朝的词。
(一)从人文主题角度来看
“四时景物皆成趣”,一年四季有着不同的景物,从而有着与众不同的美。一物一景总关情,不同的景物寄托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清新美好的山间景物令人流连忘返,诗人也想长久隐居于此地,即使春去花落,亦不会改变。同是唐代诗人的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则是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流露出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随驾出征途中描绘的情景:将士们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行军艰苦万分,内心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二)从语文要素角度来看
“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是单元语文要素。三首诗词中景物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和谐完美。《山居秋暝》中明月高照和清泉流淌两幅画面,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入夜后的宁静与美好。《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乌鸦的啼叫衬托出月夜的静谧。《长相思》中的“风一更,雪一更”给人感觉军帐之外风雪连天,同样以动衬静,突出行军之路的艰苦。
(三)从课文插图的角度来看
三首古诗词均配有插图,第一幅插图上有山,有水,有竹林,有人家,这是一幅静谧安详的世外桃源。第二首诗配的插图中,诗人独坐江边渔船上,枫树的叶子静静飘落,给人萧条、孤独之感。词配的图是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之下,军旗挥动,无数顶军帐透出昏黄的灯光。三幅插图与诗词所描写的意境息息相关,便于学生理解意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课文插图、想象画面和调动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分辨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课文插图、想象画面和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2.通过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一:背诵写景古诗,引出新课
1.同学们,你积累了哪些关于写景的古诗呢?谁来背一背呢?
2.光是写春天美景的古诗就不计其数:写春雨的“好雨知时节——”;写春天的早晨的“春眠不觉晓——”;歌咏柳树的“碧玉妆成一树高——”;还有写春景的……它们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3.这节课,我们走近古诗词三首,领略三位作者笔下的景致。(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写景诗的背诵引入新课,一方面可以复习前面所学的古诗词,另一方面也是从写景诗营造的氛围中进入新课学习。
环节二:读古诗词,了解异同点
1.出示三首古诗词。
学习活动一: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这三首古诗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朗读古诗词三首,读准字音。
3.交流三首古诗词的异同。
【设计意图】初读三首古诗词,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比较三首古诗词,学会进行辨析和发现。
环节三:学习《山居秋暝》
1.出示《山居秋暝》,介绍作者王维。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代表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鹿柴》、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等
2.出示学习活动二的第一个小任务:自由读古诗,试着读出节奏。
指名朗读,指导读好停顿。
3.出示学习活动二的第二个小任务: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
(1)结合注释交流诗题的意思。
(2)交流诗中不理解的地方。
①出示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a.预设一:空山
“空山”指“空旷的山林”,王维在他的另一首诗中也有提到“空山”,记得是哪一首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b.预设二:晚来秋
“晚来秋”就是秋天的傍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秋天的傍晚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c.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出示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a.明月松间照,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景象?
b.出示图片:看,一轮明月渐渐升起,月光穿过松树林,洒落在地上,皎洁的月光,斑驳的树影,这画面是——宁静的、祥和的、静谧的。(板书:静)
c.清泉石上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d.溪水钻过石头,会发出银铃般的响声,看,溪水要从图片上流出来了,这诗句给你的感觉是——欢快的、灵动的。(板书:动)
e.再读诗句,交流发现。
小结:“明月松间照”是景物的静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山间的静态美,秋天傍晚山中居所周围的宁静和安详。“清泉石上流”是景物的动态描写,山泉流淌,泉水叮咚,景物和谐。
交流诗句的意思。
③出示第三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a.自由读第三联,这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说一说理由。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均是动态描写,山中的人儿悠闲自在。
c.交流诗句的意思。
④出示第四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a.理解“随意”“春芳”的意思。
b.理解“王孙自可留”的意思。王维反用《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c.交流诗句的意思。
4.圈画景物,体会诗人的情感。
古诗描写从静到动,从写景转为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物的喜爱以及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5.再读《山居秋暝》。
3.完成学习活动二,交流。
(1)“暝”的意思是“日落时分,天气将晚。”因此“秋暝”的意思是“秋天的傍晚”。题目的意思就是:山中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2)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交流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预设一:空山
结合《鹿柴》理解“空山”。
预设二:晚来秋
秋天的傍晚,天气逐渐转凉,给人感觉特别凉爽。
交流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交流所看到的景象。
(2)用一个词语说画面带来的感受。
(3)交流所看到的景象。
(4)用一个词语说画面带来的感受。
(5)“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是动态描写。
(6)交流诗句的意思。
交流第三联。
(1)预设一:这是动态描写,因为读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仿佛听到她们在开心地谈笑着。
预设二:我也觉得是动态描写。“竹喧”“莲动”中“喧”是很热闹的感觉,莲叶在动起来了,这也说明是动态描写。
(2)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3)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习第四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随意”就是“任凭”“尽管”的意思;“春芳”意思是“春天的花草”。
(2)说一说“王孙自可留”的理解。
(3)交流诗句的意思。
4.圈画出景物,交流:“空山”“明月”“清泉”“浣女”“渔舟”。
5.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结合注释理解诗的意思是学生早已熟练掌握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因此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点拨,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结合想象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是不错的方法。
环节四:运用方法,学习《枫桥夜泊》
1.认识作者。
山林间,如此的美好,犹如世外桃源一般,苏州城,枫桥边,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张继,走近他的代表作《枫桥夜泊》。出示张继简介。
张继,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2.理解诗题。
教师点拨:“枫桥夜泊”可以调换语序理解,夜泊枫桥,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3.出示学习活动三。
学习活动三:
运用学习《山居秋暝》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枫桥夜泊》。读出节奏 ——理解诗句意思——圈画景物——体会诗人情感。
4.交流。
(1)借助停顿读好古诗。
(2)出示: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①一边读一遍想象,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②月落是看到的,乌啼是听到的,霜满天则是作者的感觉。
③再读,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④交流诗句的意思。
(3)出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自主交流。
②教师点拨:作者听到从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说明夜已经很深了,夜半的钟声是动态描写,但是却给人一种半夜幽静的感觉,所以同样是以动衬静,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
③交流诗句的意思。
5.圈画景物,体会情感。(板书:愁)
【设计意图】《山居秋暝》的学习是基础,学生了解学习本课古诗的方法,再运用 这个方法学习《枫桥夜泊》,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地位,教师只需相机点拨即可。
环节五:背诵古诗
1.出示《枫桥夜泊》的行书、草书,让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两首古诗。
【设计意图】背诵和积累古诗能夯实我们的古诗文基础。
第2课时
环节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谁能来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将走近《长相思》,走进行军之路。
【设计意图】复习和巩固前一课所学。
环节二:回忆“词”的常识,认识作者
1.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词了,还记得吗?《清平乐˙ 村居》
2.词有哪些特点呢?
《长相思》是词牌名,词分上阕和下阕,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也叫长短句。
3.《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你对这位词人有哪些了解?
预设:纳兰性德,字容若,清朝初年词人,他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补考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深受康熙皇帝赏识。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被称为“清初第一大词人”。
【设计意图】结合四年级学过的词回忆了解词的特点,这是文学常识的积累。了解作者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文章。纳兰性德是第一次接触,有必要和学生一起关注一下。
环节三:初读《长相思》,读出节奏
出示学习活动一:
自由读词,读出节奏,尝试完成作业纸练习第一题。
(1)交流作业纸。
①“更”是多音字,读第一声时表示,改变;改换,可以组词更改,更换。更还有经历的意思,可以组词少不更事打更的意思是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三更半夜。课文中也是这个意思。
读第四声时,表示更加;越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表示再:更上一层楼。
②“聒”读作“guō”。由“耳”和“舌”组成,可以想象嘴巴不停地说话,耳边很嘈杂。“聒”就是“声音嘈杂”的意思。
③“畔”读作“pàn”,可以组词“河畔、湖畔”。意思理解为“边”。
(2)朗读《长相思》,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本课的生字词集中在本首词当中,结合作业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生字的字音,强化记忆。
环节四:理解词义,体会情感
1.出示学习活动二的第一个小任务: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
2.全班交流尚缺。教师相机点拨。
(1)“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将士们跋山涉水,行军艰苦。
(2)“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军的方向。
(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点名时间,同时说明队伍庞大,写出了军队的阵势。
3.全班交流下阕,教师点拨。
(1)“风一更,雪一更”说明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形容天气恶劣。
(2)“聒碎乡心梦不成”就是风雪的嘈杂声破坏了作者的梦乡,而此时作者的梦到的是什么呢?
(3)整句的意思谁来说一说?
4.出示学习活动二的第二个小任务:再读《长相思》,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和同桌交流。
(1)边读边想象画面
(2)对比想象:家乡的风雪图和关外的风雪图。
在家里听到风雪声和在塞外听到的有什么不同?
(3)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出示学习活动三:读《长相思》,完成作业纸练习第二题。
【设计意图】结合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词中“山一程,水一程。”描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学生通过想象和教师的点拨深入领会。
“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有了“一程”学习的基础,理解“一更”就容易一些了。
环节五:背诵《长相思》,拓展阅读
1.背诵《长相思》。
2.拓展诵读思乡词:
其一: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其二: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拓展纳兰性德的名词。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设计意图】无论是思乡的古诗还是纳兰性德的词都是值得积累的,拓展阅读,让学生的知识宝库更加丰富。
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行军之难
思念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