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 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7月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学生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掌握物距、像距与成像性质(大小、正倒、虚实)之间的关系,能用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常见光学现象,相机拍照、投影仪成像、放大镜使用等。 科学思维:通过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归纳推理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能依据实验现象合理质疑并优化实验方案,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多因素影响问题。 科学探究:学生能自主设计并操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熟练使用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器材,准确测量物距、像距,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提升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光学世界的探索欲望,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光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增强利用物理知识服务生活、推动科技进步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并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包括不同物距范围对应的像距变化及成像特征;理解物距、像距、焦距三者间相互制约关系,能熟练运用规律解题与解释生活实例。 难点:实验过程中像的清晰位置判断及光屏、蜡烛、凸透镜三者中心共轴调节;引导学生从大量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准确、简洁的成像规律,尤其对虚实像成像机理及成像规律差异的深度理解。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师展示一组神奇的光学现象图片:远处景物透过装水矿泉水瓶成倒立缩小像、用放大镜看昆虫成放大正立像、教室投影仪在幕布上投射清晰课件画面等。提问学生:“为何同一凸透镜能产生此多样的成像效果?成像变化受哪些因素掌控?” 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索欲,引出课题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知识铺垫 结合简单光路图,复习凸透镜基本概念,主光轴、光心、焦点(实焦点与虚焦点)、焦距,强调焦距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提问学生生活中改变焦距的实例(相机变焦镜头调节),强化概念理解。 开展 “凸透镜对光线作用” 小实验,学生分组用平行光源、凸透镜、光屏演示光线会聚过程,观察会聚点位置,类比生活中放大镜聚光点火柴实验,深化对凸透镜会聚光线特性认知,为后续成像原理理解打基础。 (三)实验探究任务布置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光具座、蜡烛、不同焦距凸透镜、光屏、火柴,详细讲解光具座构造及刻度读取,演示各器材组装,强调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需安装在光具座同一直线上且中心大致等高(共轴调节),解释原因是避免成像偏斜、模糊,确保实验准确性。 提出核心探究问题:“改变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物距 u),像距 v 及像性质会何变化?” 将学生分组,每组给定特定焦距凸透镜,布置任务:从大于二倍焦距位置开始,逐步减小物距,每次移动蜡烛后,在光屏上承接像,精准测量物距 u、像距 v,细致观察像大小、正倒、虚实并记录;小组内分工,安排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确保实验高效有序,教师巡回指导初步操作。 (四)实验探究与数据收集 学生分组实验,起初部分小组遇像无法清晰呈现在光屏难题,教师引导微调光屏位置、检查共轴,提醒利用周围较暗环境增强像对比度便于观察;随物距减小,学生记录像从倒立缩小向倒立放大转变及像距相应变化,过程中组内热烈讨论,对某位置像虚实判断有争议时,通过用光屏能否承接、眼睛直接观察像与物同侧异侧等方法辨析,教师适时参与讨论点拨。各小组完成多组数据测量,像距、物距精确到毫米,实记录成像特征,为后续规律总结备足素材。 (五)数据分析与规律总结 小组整合数据,教师引导绘制物距 u 与像距 v 关系坐标图,以物距为横轴、像距为纵轴,不同小组依各自凸透镜焦距数据描点连线,直观呈现像距随物距动态变化趋势,发现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像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间,像倒立缩小;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像倒立放大等规律轮廓。 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数据及初步规律结论,教师板书梳理,对比不同焦距凸透镜数据,共同归纳完整规律:u > 2f 时,成倒立、缩小、实像,f 2f;u = f 时,不成像;u < f 时,成正立、放大、虚像,像距大于物距,用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辅助记忆,结合动态光路图解析各规律成因,突破虚实像理解难点。 (六)规律应用与生活实例解析 呈现典型例题:已知凸透镜焦距及物距,判断成像性质、像距范围,让学生运用规律计算求解,上台板演并讲解思路,强化公式运用与规律内化,教师针对易错点物距临界值判断、像距正负取值详细剖析。 开展生活实例大揭秘活动,展示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实物或结构示意图,学生分组讨论其工作原理与凸透镜成像规律关联,代表发言,相机拍照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记录美景;投影仪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间,倒立放大实像投射课件;放大镜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辅助阅读,实现知识从课堂到生活迁移。 (七)课堂小结与拓展 教师引领回顾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关键数据节点、成像性质特点、实验探究流程及注意事项,强调规律在光学系统设计、日常光学工具使用中的核心地位,随机提问学生关键知识点,查漏补缺。 抛出拓展问题:若凸透镜破损一部分,成像会怎样?多透镜组合成像规律又有何新奇?鼓励课后查阅资料、自主实验探究,预告下节课光学仪器奥秘,激发持续探索热情,学生整理实验器材,结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