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西译中学 吴 方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H版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初步体会如何品味语言。
向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先驱者学习,推及到当自己面对困难时,树立不言败、必胜的信念。
二.教材重点和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修辞手法运用
感受课文所表达的积极情感,在学生心灵深处重构感动。
三.课时安排
两教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领会单元阅读提示要领,导入新课
可能同学们已经发现高一的课本与初中的语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不太一样:首先是课文的编排不像初中那样以文章的体裁归类,而是一种新的面孔,如我们的第一册语文书安排有三个板块——语言的品味、思路的探究、主旨的把握,而且每个单元都有每个单元的要求,它的作用一是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中心目标,二是告诉我们从哪几个角度入手去实现这个目标。下面我们就从第一单元的单元阅读提示开始,开始第一篇课文的学习。
全体朗读“单元阅读提示”。读问之后回答两个问题:
什么是语言的品味?
如何品味语言?
教师明确:
所谓品位,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
要理解词语含义、辨析、体会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和所具有的表现力65。基本方法是反复朗读、比较异同、探究疑点。
在明白了第一单元需要掌握语言品位的要求后,让我们把书翻到第一课,来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板书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二)课文作者和背景介绍
李大钊,字守常、寿昌,原名耆年,是我们熟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位革命先驱者,他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在大革命后期的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时值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虽然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着实丰富。
(三)默读、朗读课文,基本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全体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将自己认为的好词好句圈划出来,对于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也圈划出来。
分组朗读课文。首先让学生体会一下默读的效果与大声朗读的效果哪一种比较好,然后归纳各段大意。
大声朗读的效果更好,因为这篇课文给予人气势磅礴之感,从朗读中更能体会到其坚定、勇往直前的信念。
段意:
⑴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⑵民族进程如同长江大河奔流的过程。(板书分析)
⑶人生之路如同旅行的过程。(板书分析)
⑷中华民族的史路。(板书分析)
⑸扬子江、黄河精神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气概和战斗风貌,号召民众以雄健精神、用顽强斗争创造未来。
(四)就课题进行提问思考,讨论发言。
提问一:课文题目为“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那何为“艰难的国运”?请大家在原文中找出答案。(相互讨论后发言)
教师明确:第四节中“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第五节中“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所以可以看到“艰难的国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艰难国运的时代性——“现在”——1923年,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军阀混战,列强入侵,社会动荡,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二是艰难国运的严重性——“崎岖险阻”、“艰难境界”。崎岖,本义是“高低不平貌”,这里借用了它的引申义“坎坷险恶”。境界,本是指事物达到的程度,如理想境界,这里指国运艰难程度。(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
提问二:那“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又到底是什么呢?同样请大家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教师明确:第五节中显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崎岖险阻的道路……”,这是一种无畏的精神,而“高唱”着,“悲壮”着,并且是“走过”,这三个词都有着具体含义:
高唱——主动(非被动)、积极(非无奈),雄健的国民是以一个奋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崎岖道路上的。
悲壮——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会有流血,会有牺牲。奋进本身就是壮烈的。
走过——不用“要走”、“将走”,也不是“走着”,“走过”体现的是必胜的信念,一定要走过这一段困苦的路,到达胜利的彼岸。
以上是第三句中显示出的一种大无畏的斗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精神,而第四句中显示出的则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请问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雄健的国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参考答案:“趣味”,有情趣,有意味,有意义。既然是环境艰难险恶困苦,为什么还会觉得“有趣味”?而且是“最”有趣味?这当然是乐观主义精神的最好写照。
(五)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个别朗读或齐读。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和联系”第一、二大题。
(七)板书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总:1.总领全文,摆示主旨
分:2.长江大河:时而宽阔 ——民族进程
时而逼狭
3.旅行:坦荡平原 ——人生之路
崎岖险路
4.民族史路——壮美趣味——雄健精神
总:5.扬子江、黄河——民族精神
艰难的国运:时代性——现在
艰难性——艰难险阻
雄健的国民:无畏——高唱、悲壮、走过
乐观——最有趣味
第二教时
(一)在已经了解课文大致主要思想内容的情况下,集体先大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其中的磅礴气势。
(二)提问思考
提问一:在理解了“艰难的国运”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之后,再深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点名这两者的具体含义,而要先从长江大河、旅途上的征人写起,直到课文最后两节才加以说明?
教师明确:长江大河,有时流到……,有时流到…… (前后两者有相似之处)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旅途上的征人,有时是……,有时是…… (前后两者有相似处)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上述接连类比比喻之后,为下文进入题旨作了有力铺陈。而层层推进的比喻推理则显得形象具体也更有气势。
提问二:课题中的两个短语的次序更换一下,你认为可以吗?
教师明确:不可以。前者与后者是因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系,因为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也正是艰难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所以倘若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
提问三:经过以上的讨论,大家应该对课文的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容理解得深透多了。但从语言品味角度入手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体会作者的情感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课后练习二:“艰难”与“雄健”的意思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举例说说它们的丰富内涵在各段中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的。
教师明确:(1)国运的艰难程度究竟如何?
第一段“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不全是”是客观判断,侧重在“不坦平”)
第二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逼狭”很特殊,“逼”有四个义项①逼迫②强索③迫近④狭窄、局促。结合课文具体语境,应取④,在这里有到了十分险峻的地步,几乎无路可走了)
第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回环曲折”“、“极其险峻”、第三段“崎岖险路”、“崎岖的境界”、第四段“崎岖险阻”、第五段“艰难境界”、“崎岖险阻的道路”、“艰难的国运”等等都是表现了国运艰难程度的。
(2)“雄健”精神是由以下一些词语来表现的——
第一段“这是全靠雄 ( http: / / www.21cnjy.com )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此处“全”与上一句不一样,它强调的是无一例外,含有“必须依靠”的意思。“冲”是雄健精神的一种标志,面对艰难,面对险峻,面对崎岖,没有“冲动”——这种雄健的精神,是过不了关的。)
第二段“浩浩荡荡”“宽阔”“一泻千里”
第三段“坦荡平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于旅途的人……”(“老”字义项有17中之多,此取“经常”、“往往”讲。这样就突出了不安于现状,甘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精神)
“愈……愈”(层进关系,点出了征人即老于旅途的人的人生境界)
“美趣”“奇趣”(充分显示了先驱者非同寻常的审美观念)
第四段“奇绝壮绝”、“壮美的趣味”
第五段“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千里”、“高唱”、“最有趣味”
归纳:从全文看,上述这些词语的运用对于表现作者激励人民奋发加上金和拼搏斗争的思想感情是起了十分关键作用的。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五
附参考资料:
1.1923年2月7日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惨案
1923年2月7日,在中国工运史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但在开会前夕,直系军阀吴佩孚竟下令禁止开会,工人们对军阀的无理行动,表示极大的愤慨,决定照常召开成立大会。2月1日吴佩孚派军警包围会场,到达郑州的大会代表冲破了军警的阻拦,进入会场,宣布了京汉铁路总工会正式成立。开会不到15分钟,即与军警发生冲突。会后,反动军警又包围了代表的住处,监视代表行动,占领、封闭、捣毁总工会和郑州分会的会址,代表们被强迫出境。当晚,总工会决定于2月4日京汉铁路全体总罢工,提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为了便于指挥这次罢工斗争,总工会移至汉口江岸办公。从2月4日上午九时起,仅用3个小时就实现了全路数万名工人全部罢工,所有客车、货车、军车一律停驶,京汉铁路立即瘫痪。2月7日,军阀吴佩孚终于下了毒手。湖北督军肖耀南借口调解工潮,诱骗工会代表到江岸工会会所“谈判”,工会代表在去工会办事处途中,遭到反动军队的枪击,赤手空拳的工人纠察队当场被打死30多人、打伤200多人。反动军队还闯进工人宿舍,大肆搜捕,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被捕后,反动军警把他绑在电线杆上,用刀逼迫他下令复工。林祥谦高呼:“上工要总工会下命令,我的头可断,工是不能上的!”他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武汉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也惨遭杀害。惨案发生后,尽管反动军阀到处捆绑工人,用恐怖手段强迫工人复工。但工人们坚持斗争,在没有得到总工会复工命令以前坚决不复工,各地工会也都拒绝单独谈判。罢工斗争坚持到2月9日,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武汉工团联合会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保存力量,准备将来进行更大的斗争,于是忍痛下令复工,大罢工宣告结束。在这场斗争中,京汉路各地工人死50余人,伤数百人,被捕和被迫流亡的有1000多人。接着,各地军阀也都对工人运动采取了高压政策,全国第一次罢工高潮被迫暂时转入低潮。
2.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北乐亭人。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对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19年参加创建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月刊编辑主任。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与提倡实用主义的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1920年3月与前来北京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局长魏金斯基和马迈耶夫等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问题。10月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8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主任,在京奉、京汉、京海等铁路开展工人运动。次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后,受党的委托到上海与孙中山商谈“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不久,在孙主盟下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0月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和改组委员。参与筹备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被孙指定为国民党“一大”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五大”。11月返回北京,发动群众准备召开国民会议,揭露和抵制段祺瑞的“善后会议”。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与赵世炎等在京组织“沪案雪耻会”,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领导北京群众反对日英美等国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18日因组织请愿示威游行被段祺瑞政府通缉。北伐战争期间协助冯玉祥制订军事行动方针。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著作编为《李大钊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