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yuàn( )。她性格和蔼( ),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 )娌相处都很和mù(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2)文中画线句子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改正。
(3)“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缩写这句话。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佃农 含辛茹苦 汉马功劳 名正言顺
B.劳碌 风尘仆仆 寥寥无几 不缀劳作
C.私塾 崭露头角 消声匿迹 支撑门户
D.慰勉 无可奈何 风餐露宿 开国元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现在有不少私企老板挖空心思让工人做得多,拿得少,真是为富不仁。
B.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他要供儿子上大学,不得不节衣缩食地过日子。
C.他作为劳动委员不起模范带头作用,却只在一旁任劳任怨。
D.我爷爷一生勤劳,到了老年仍是不辍劳作,七十多岁了还下地干活。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由于电影《你好,李焕英》演绎了一段动人心弦的亲情故事,让很多观众在观影时潸然泪下。
B.体育运动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精准扶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
D.广场舞为何在全国遍地开花 原因之一是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生活的意愿不断增强的结果。
5.给下面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孟母三迁,画荻教子,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游子远行,万水千山, 。伟大的母爱,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中,激励一生,相伴终生。
①恩情似海,永铭心间
②母爱如山,亘古不变
③慈母心牵,春晖延绵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6.在“孝亲敬老”活动周上,校团委要在学校电子屏幕上显示一副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对联,上联是“承恩不忘三春雨”,以下四个选项中当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朝夕伺候莫厌烦 B.感恩莫待白头催
C.行孝常怀寸草心 D.尽孝应趁双老在
7.仿写句子。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老师是 ,他只是 ,
但是,正是这 。
8.母爱像一首诗,幽远纯净;母爱像一首歌,轻吟浅唱。母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亲节到了,八(5)班开展了以“母爱·家庭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儿女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活动中,同学们要收集赞美“母亲教子”的故事,你觉得下列哪个故事不太合适?为什么?
A.曾子杀猪 B.孟母三迁
C.岳母刺字 D.画荻教子
(2)班长说:“母亲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应该好好孝顺她,那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除了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她外,还可以为她做哪些事呢?”此时你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两件事)
(3)近年来,“新孟母教子”愈演愈烈,如不少母亲到孩子就读学校的附近租房陪读,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不少于30字)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④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9.从选文前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母亲从三个方面给了作者深远的影响,将这三方面的影响写在下面。
阅读选文第②段,请你说说段末“最可宝贵的财产”指的是什么。
11. 对选文第③段中“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从上句对母亲的高度评价过渡到下句对母亲恩情的报答。
B.用反问句式表示强调“我”要报答母亲。
C.它与下句构成一个设问句,表达了“我”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和决心。
D.它用问句引起作者感情的升华:从报答母亲到尽忠于党和人民。
12.作者在文中说:“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这句话中的“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藏的日子
李秀萍
①母亲做冬藏的准备从秋天开始。她把土豆蒸熟,切成薄片,在阳光下晾晒。只需晒上一天,土豆片就变成半透明的土豆干,待冬季蔬菜稀少之时,用土豆干炖鸡、炖鸭、炖鹅。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这种粗犷的饮食趣味对于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②冬藏的不仅有土豆干,还有萝卜干、茄子干、豆角干等。原以为这种把新鲜蔬菜制成“木乃伊”的做法是物质匮乏时代的产物,然而在丰衣足食的时期,有些人还是保持着冬藏的习惯。母亲把大白菜制成酸菜放在一口褐色的小缸里,冬
天用酸菜炒粉、炖五花肉、涮火锅。我用现代科学饮食理论劝说母亲少吃这类腌制食品,母亲并不理会,说她吃了一辈子也没啥事,说食物之间是相生相克的,这一种食物的害处可能被另一种食物的好处给化解了。母亲的话也许是有道理的,那些能化解的食物可能是埋在园子里的萝卜,可能是挂在屋檐下的辣椒,可能是伏在仓房墙根下的大葱……母亲一边把自家种的新鲜蔬菜晒得干巴巴的,一边憧憬着那些冬日味道,饱含向往,吃山珍海味都不会有那种神情。
③一个秋日,我在我家的小区里散步,发现花坛的水泥沿上铺展着一片又一片的萝卜条,白色的,绿色的。萝卜条大小均匀,横看成行竖看成列,在阳光下无所顾忌地晒着。我享受着秋意阑珊的静谧、晴空朗日的舒爽,突然看见那片萝卜条,竟觉得亲切可爱,仿佛他乡遇故知。想起大学时代,宿舍里时常会出现腌制的萝卜条,不管是谁的,我们宿舍的女孩都要共享,一人拿着一个白面馒头,围着一罐萝卜条吃得有滋有味。在我们此后的生活中,无论日子过得多么富足,那些吃萝卜条的记忆都是最深刻而独特的。
④年少时不谙世情,脑子里充满着生活在别处的幻想,希望未来的日子鲜花点缀、华美优雅。然而年龄大了,阅历多了,生活态度渐趋于纯朴。该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该储备什么就储备什么。每到母亲晒菜的日子,我总要打电话叮嘱,多晒点,多晒点,我也喜欢吃呢。估计母亲听了心里会很高兴,做这些事情会更有劲头。对于母亲来说,住在哪儿不重要,享受什么也不重要,让她感觉自己还有价值是顶重要的。而且,普通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愉快就在于把日常琐事做得干净利落,井井有条,使平平常常的日子产生许多兴味。每年入冬前,母亲做好了冬藏的各种事宜,心就踏实了,只等着安安稳稳地过冬。
⑤我也自觉地重复着母亲的生活方式,冬藏的日子不断出入于早市,寻找当地农民种植的各类蔬菜,腌制一番后装满坛坛罐罐,获得了一种朴素的生活乐趣。这种乐趣是母亲给的。想起小时候,母亲在阳光下切土豆片,把薄厚均匀的土豆片排列在一个个椭圆形的秸秆盖帘上,我小心翼翼地端着摆放在墙头上,晒着好壮观。母亲穿针引线串辣椒,一串串辣椒堆积在她的脚下,我常拎起其中的一串,拖曳着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母亲在园子里挖坑埋萝卜,我争着去培土,土是潮湿松软的,气味清冽,和我挖土豆时闻到的气味一样。萝卜掩埋好了,土也抹平了,我在上面插一根小棍表明此地是埋萝卜处,方便我日后偷偷来挖。而母亲在仓房里储藏秋果是真的“藏”,我找起来很费劲,找到了就左兜放几个,右兜放几个,偷偷运出去和小伙伴一起吃。母亲储藏的秋果很难成为冻果,因为还未等到过年便所剩无几。
⑥冬藏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从《诗经》中能看到那时的生活图景和农事活动:“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先民春耕、秋收、冬藏,遵循着自然之道,到哪个时节就做哪个时节该做的事,也遵循着生活之道,有日常劳作的辛劳,也有齐聚一堂相互邀饮的欢畅。彼时和此时的生活图景是时间轨迹上相距遥远的两个点,但仍有相通之处——人类心中的许多情感是永恒不变的。比如冬藏,都源于艰辛世事激发出的韧性、耐力和热情,是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
⑦前些日子蔬菜价格上涨,母亲打来电话说,我储藏的各种蔬菜特别多,吃不完呢。
(《光明日报》2022年1月7日15版)
13.根据自己对选文与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的理解,从塑造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三个角度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角度 母亲形象 写作手法 语言风格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勤劳一生,宽厚仁慈,反抗压迫,坚强不屈,深明大义,支持革命,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 ① ②
李秀萍《冬藏的日子》 ③ 截取自己记忆中最典型的经历来写母亲 ④
14.联系上下文,按括号里的要求答题。
(1)萝卜条大小均匀,横看成行竖看成列,在阳光下无所顾忌地晒着。(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而母亲在仓房里储藏秋果是真的“藏”,我找起来很费劲,找到了就左兜放几个,右兜放几个,偷偷运出去和小伙伴一起吃。(这里说“母亲在仓房里储藏秋果是真的‘藏’”,你读了选文后觉得母亲是真的藏吗?说明理由。)
15.小明读了选文后,认为文章第⑥段似乎与中心无关,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请阐明理由。
16.选文主要回忆母亲,为什么却以“冬藏的日子”为题?请结合选文进行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 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 享享清福多好 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 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 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要去外地谋生,母亲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子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画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
17.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 请结合文章第②~⑦段的内容概括。
人生 阶段 小时候 稍微大一点 结了婚 后来去谋生
主要 事件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1) (2) (3)
18.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19.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隅,绣出画卷。
D.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E.本文作者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 芳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楣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透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21.作者为什么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 请结合文章第②~⑤段的内容概括。
22.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
2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用民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
C.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D.第⑥段中写母亲接连打电话叮嘱“我”端午节插艾草,表现出母亲思想传统、保守。
E.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抒发感悟,语言隽永,感情真挚。
答案
1、(1)怨 ǎi zhóu 睦 (2)将冒号改为破折号。 (3)习惯、态度留有印象
2.D 3.C 4.C 5.A 6.C 7.示例:一个普通的人 祖国千百万人民教师中的一员
千百万教师培育了和培育着祖国的未来
8.(1)A 因为曾子杀猪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与题干赞美“母亲教子”不符。
(2)放假帮母亲做家务、陪母亲聊天解闷
(3)示例一:赞同该做法。母亲陪读精神可嘉,一方面,陪伴孩子身边,便于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的照顾,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另一方面,可及时纠正孩子的缺点错误,鼓励帮助孩子回到正轨。 示例二:反对。母亲陪读,将生活中的所有事都包办,看起来是帮孩子留下充足时间学习,但会让孩子事事依赖母亲,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不利。
9.第一方面: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第二方面: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 一个勤劳的习惯。第三方面: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10.指的是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11.B
12.“竟”字表达了作者不能报答母亲的愧疚、遗憾,同时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13、①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通过议论深化主题
②质朴无华中蕴含深情
③勤劳能干、有干劲,能把日常琐事做得干净利落、井井有条,有朴素的生活智慧,疼爱孩子
④朴素自然、凝练含蓄、生动形象、典雅隽永、富有表现力(或“生动形象、引经据典、有古典美”)
14、(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萝卜条大小均匀、排列整齐晒在阳光下的情状,让人觉得亲切可喜,表达了作者看到萝卜条后的喜悦之情,并勾起她大学时代吃萝卜条的美好回忆。
(2)不是真的藏。文中说“母亲储藏的秋果很难成为冻果,因为还未等到过年便所剩无几”,说明虽然找得费劲,但“我”还是都找到了,可见母亲并不是真的藏,她只是在仓房里储
藏秋果,但从孩子的视角看,就有一种寻找秋果并偷运分享的乐趣。
15.示例一:不同意。第⑥段追溯了冬藏的悠久历史并深入挖掘了冬藏的意义,以小见大,深化了文章中心。冬藏,遵循着自然之道、生活之道,源于艰辛世事激发出的韧性、耐力和热情,体现了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含蓄隽永,引人深思。
示例二:不同意。第⑥段追溯了冬藏的悠久历史并深入挖掘了冬藏的意义。冬藏,遵循着自然之道、生活之道,源于艰辛世事激发出的韧性、耐力和热情,体现了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以小见大,深化了文章中心,引人深思。是散文形散神聚的体现。
16.示例1:选文回忆母亲,截取自己记忆中最典型的经历来写母亲,“冬藏”是本文的线索,以“冬藏的日子”为题,还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2:选文回忆母亲,截取自己记忆中最典型的经历来写母亲,“冬藏”是本文的线索,这个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冬藏的日子”中还可以感受到母亲的勤劳能干、朴素的生活智慧、对孩子的疼爱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示例3:选文回忆母亲,截取自己记忆中最典型的经历来写母亲,选文以“冬藏”为线索,挖掘记忆中母亲的故事,突出母亲的勤劳能干、朴素的生活智慧、对孩子的疼爱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文章结尾对母亲的冬藏进行了升华,将母亲的生活智慧放在了更悠久深远的背景中,冬藏中有自然之道、生活之道,有像母亲一样的广大劳动人民的韧性、耐力与热情,更能让人体会到冬藏的意味深长。
17.(1)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
(2)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令“我”不解
(3)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
18.“捏着”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写出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这两个词表现了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19.“刺绣时光”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刺绣时光”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活色生香的生活。“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
20、AC
21.端午节插艾草,能使人身体健康,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艾草散发出来的香气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让人难忘;艾草充满活力,身姿挺拔瘦直,气质清秀淡雅,温婉脱俗;母亲用艾草缝制的香包,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疼爱和温情;艾草有药用功能,母亲用艾草泡水给“我们”洗澡,让“我们”整个夏天清清爽爽。
22.这句话是对母亲采艾草时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母亲对艾草的珍视、爱惜和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满足与喜悦,表现了母亲对家人的爱。
23.(1)对故乡的眷恋;(2)对浓浓母爱的赞美;(3)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4)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24.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