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主题三 生物与环境
第一部分 福建中考考点过关
2025年中考生物一轮教材复习
考点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5年5考)
1.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 温度 水
影 响 影响植物的生理变化和分 布,影响动物生长发育、 活动时间和生理变化 影响植物的生活和分 布,影响动物的分 布、形态和生活习性 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
不开水,水影响生物
的生长发育和分布
实 例 光照影响鼠妇的分布 温度影响金鱼的呼吸 沙漠中水源附近有绿
洲
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 概念 举例
种内 关系 种内互助 (合作) 同种生物内部个体间分工合作的 现象 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种内斗争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为争夺 配偶、食物、栖息场所或其他生 活条件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两只狗争夺骨头
种间 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 象 兔吃草、鹰捕食兔
生物之间的关系 概念 举例
种间 关系 竞争 不同生物为争夺食物、空间或其 他资源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水稻与杂草争夺阳
光、养料和水分
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内 或体表,从中获得营养物质,并 对后者带来危害的现象 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
内
共生 两种生物生存在一起,相互依 赖,彼此有利的现象 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
地衣
续表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之
间互相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
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特别提醒】 生物的适应性是相对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的不
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也有影响。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环境,例如蚯蚓疏松土壤。
考点2 生态系统的组成(5年5考)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例: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视为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易混易错辨析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 )
×
[解析]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大多属于消费者,动物、
植物和非生物环境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故本题说法错误。
(2)生产者并非仅包括植物,还包括一些自养型细菌。( )
√
(3)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 )
×
[解析] 并非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一些食腐动物(如蚯蚓)属于分解者。
故本题说法错误。
(4)所有分解者都是细菌和真菌。( )
×
[解析] 由(3)分析可知,并非所有分解者都是细菌和真菌,一些食腐动物
也属于分解者。故本题说法错误。
(5)并非所有的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属
于分解者。( )
√
重点难点突破
判断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的方法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判断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能看地域的大小和生物种类与
数量的多少,而要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否完整,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必
须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例如,一个池塘虽小,却是一
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热带雨林中的全部生物,种类和数量虽多,但是缺少非
生物部分,就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例 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D
A.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 B.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C.一块草地上的所有植物 D.一条河流
考点3 食物链与食物网(5年5考)
1.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
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食物链的书写
(1)任何一条食物链都起始于生产者,终止于最高级消费者,箭头由被捕
食者指向捕食者。
(2)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生物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所处的层级称为营养级。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
意图
(2)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是循环的。生物进行生
命活动所需的物质最终来源于生产者。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并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5.生物的富集现象
难分解的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越高的生
物,体内积累的有害物质越多。
易混易错辨析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阳光 草 兔 狐 细菌和真菌”是一条食物链。( )
×
[解析]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
草 兔 狐 细菌和真菌”中,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细菌和真菌属于
分解者,因此“阳光 草 兔 狐 细菌和真菌”不是一条食物链。故本
题说法错误。
(2)食物网中两种不同的生物之间只可能存在一种关系。( )
×
[解析] 食物链是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多条食物
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食物网中两种不同的生物之间可能存在捕食关
系,若这两种生物均以同一种生物为食,则这两种生物之间还存在竞争关系。
故本题说法错误。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循环流动的。( )
×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其中物质
流动是循环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并逐级递减。故本题说法错误。
(4)若有害物质进入食物链“草 鼠 猫头鹰”中,则猫头鹰体内有害物质
的含量最多。( )
√
考点4 生物圈(5年3考)
1.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的总和。
2.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包括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
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
其中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的
是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圈中制造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
4.生物圈是统一的整体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考点5 保护生态环境(5年5考)
1.生态系统的自动(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
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
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我)调节能力越强。
(2)生态系统的自动(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
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①乱砍滥伐——森林面积减少,动、植物适宜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少;沙尘暴
越来越严重。
②乱捕滥杀——动、植物种类越来越少,很多珍稀物种日益减少。
③生物入侵——外来生物随着人类活动迁移到新的环境中,造成当地生物失
去原有的生命活动区域,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④环境污染——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和废物,严重污染
和毒害生物圈的生物成分,包括人类自己。
(2)人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建立自
然保护区等。
3.环境污染影响生物的生存
(1)酸雨
①酸雨的概念: 小于5.6的雨水。
②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如二氧化
硫)。
③酸雨的危害: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水生生
物死亡;酸化的水源威胁人们的健康;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
片的植物死亡。
④控制酸雨的措施: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
(2)温室效应
①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二氧化碳等温室
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因此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②温室效应的危害:温室效应增强引发地球平均气温不断升高,全球气候变
暖。全球气候变暖后,冰川会加速融化,海平面会逐渐上升,一些地区的台
风暴雨更加频繁,还有一些地区则更加干旱,最终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
产和多种生物的生存危机。
(3)其他常见的环境污染: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
污染等。
4.日常生活中可采取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1)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不乱倒垃圾,实行垃圾分类,维护公共环境的
卫生。
(2)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保护生态环境。
(3)倡导“低碳生活”,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使用清洁能源、减少一
次性用品的使用等,减少碳排放。
实验4 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实验过程
提出问题:光照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光照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制订并实施计划:
1.如图所示,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
中线为界,一侧盖上黑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
这样两侧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2.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静置2分钟。
3.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将统计的结果记
录成表。
4.分组做实验,将各组第10次的统计结果取平均值。
实验结果:明亮处的鼠妇数量少,阴暗处的鼠妇数量多。
得出结论:光照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表达与交流:小组讨论实验结果。
实验点拨
1.用多只鼠妇进行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2.将各组第10次的统计结果取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令
人信服。
3.本实验探究的是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因此光照是本实验的唯一变量,
实验中除了光照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且适宜,如温度、湿度等。
4.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后静置2分钟的目的是使其适应环境。
5.实验结束后要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中。
. .
. .
. .
. .
. .
. .
. .
一题通关
某同学为了探究“光照是否会影响鼠妇的分布”,设计
了一个实验装置: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铁盘中
线为界,一侧盖上黑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
(1)你认为该同学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该同学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光照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光照会影响鼠妇的分布(或光照不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如图所示)。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静置2分钟后,开始观察统计。
共统计了10次。请回答问题:
(3)该实验探究的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除此之外还有哪
些因素会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为控制单一变量,需保证其他条件都_______
______。
(5)该同学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而不是1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照
水分、温度等
光照
相同且适宜
样本数量太少,实验结果会有偶然性(答案合理即可)
(6)实验中所用的鼠妇应该是___。
A
A.采自同一环境,个体大小差不多 B.采自同一环境,个体大小随机
C.采自多个环境,个体大小差不多 D.采自多个环境,个体大小随机
(7)该同学每次统计时,黑纸板下的鼠妇数量均多于玻璃板。通过实验可
知,鼠妇适宜生活在______(填“明亮”或“阴暗”)的环境中。
(8)实验完毕,如果你是这位同学,你将如何处理鼠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阴暗
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中
命题点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5年5考)
1.[2024福建中考,33(1)] 探究环境因素对蚕卵孵化的影响,
可选择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或湿度、光照等)
2.[2023福建中考,30节选]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互花米草进入我国后,迅速成为滩涂分布面积最广的盐沼植物之一,对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划线部分说明互花米草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互花米草影响环境
3.[2022福建中考,21] 影响荒漠植物生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
A.水 B.温度 C.空气 D.阳光
4.[2022福建中考,27(2)] 杂草和丹参争夺养料,两者之间存在______关系。
竞争
5.[2021福建中考,3] 草原上牛和羊的种间关系是 ( )
B
A.寄生 B.竞争 C.共生 D.捕食
命题点2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5年5考)
6.[2024福建中考,19] 太阳升起,草原上野兔正在吃苜蓿,一只鹰从天而
降,野兔成为它的美食,残骸最终被细菌分解。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B
A.阳光 野兔 鹰 B.苜蓿 野兔 鹰
C.野兔 鹰 细菌 D.苜蓿 野兔 细菌
7.[2024福建中考,26节选] 阅读资料,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2024年4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搭载以四条斑马
鱼和若干金鱼藻为主的小型生态系统,开创了“太空养鱼”的先例。航天员必
须给斑马鱼喂食、供氧,为金鱼藻提供营养液、照明,同时满足温度等指标
要求,才能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该小型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弱。( )
√
8.[2024福建中考,30节选]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 ,栖息着20多万种
生物。以下为海洋中的部分动物图。
B和C均以D为食,B和C的关系是______,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它
们都属于生物部分中的________。
竞争
消费者
9.[2023福建中考,1] 下列生态系统最大的是( )
D
A.武夷山 B.大金湖 C.福州市 D.生物圈
10.[2023福建中考,28(3)节选] 水稻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
生产者
11.[2022福建中考,27节选] 为减少药材的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在丹参田
里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治虫,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
(1)据食物网可知,叶蝉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
分中的________;棉蚜的天敌有_____________
_______。
消费者
食蚜蝇、三突伊氏蛛
(2)写出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丹参 棉蚜 食蚜蝇 三突伊氏蛛
12.[2022福建中考,29(5)] 过度开发会破坏海岸带盐沼湿地,这说明生
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
自动调节(或自我调节)
13.[2021福建中考,27]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关系。请回答。
(1)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的能量最初来源是______
___。
太阳能
(2)图中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草本植物和______。
乔木
(3)图中所示食物网有___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
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草本植物 蝗虫 蜘蛛 杂食性鸟
(4)若杂食性鸟数量减少,短时间内蜘蛛的数量将______(填“增多”或“减
少”)。
(5)人为因素的过度干扰使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生态平衡难以恢复,
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
增多
自动调节(或自我调节)
拓展设问 若某种难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一段时间后,该生
态系统中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
杂食性鸟
14.[2020福建中考,23] 海洋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列叙
述中,错误的是( )
B
A.海洋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过度捕捞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海洋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解析] 海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A正确。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B错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
动(我)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度捕捞对海洋生
态系统的干扰超过了海洋生态系统自动(我)调节能力的限度,会破坏海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海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
气,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D正确。故选B。
15.[2020福建中考,30节选] 在“稻田养蟹”
的生态种养模式中,稻田为河蟹提供栖息
地,河蟹摄食杂草和害虫等,河蟹粪便又
能提高土壤肥力。
(1)稻田中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图中共有___条食物链。“稻田养蟹”利
用了河蟹与________________之间存在的捕食关系,使水稻受益。
3
害虫(或杂草)
[解析] 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水稻 害虫 河蟹,杂草 害虫 河蟹,杂
草 河蟹。通过食物网可知,“稻田养蟹”利用了河蟹与害虫(杂草)之间
存在的捕食关系,使水稻受益。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分解了河蟹粪便中的有机物,为水稻提供
生长需要的无机盐。
分解者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了河蟹粪便中的有机物,为水稻提供生长需要
的无机盐。
(3)从环保角度看,“稻田养蟹”的优点是能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使用。
化肥(或除草剂、农药)
[解析] 在“稻田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中,稻田为河蟹提供栖息地,河蟹摄食
杂草和害虫等,河蟹粪便又能提高土壤肥力。从环保角度看,“稻田养蟹”的
优点是能减少除草剂、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命题点3 保护生态环境(5年4考)
16.[2021福建中考,15]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自觉
保卫蓝天、碧水和净土。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A.为减少害虫危害,加大农药施用量 B.为减少环境污染,实行垃圾分类
C.为减少纸张浪费,倡导无纸化办公 D.为减少尾气排放,推广电动汽车
17.[2020福建中考,8] 下列做法中,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是( )
A
A.严格实施垃圾分类 B.大量地使用一次性纸杯
C.捕杀贩卖野生动物 D.直接排放生活污水入河
新课标 新考向
1.【新考向·传统文化】[2024广安中考] 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 )
A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由于草会与豆苗竞争阳光、养料和生存
空间等,体现了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A符合题意。“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影响生物生活,B不符合题意。“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影响生物生活,C不符合题
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影响生物生
活,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新考向·前沿科技】我国研发的“智能微生物马桶”,无须冲水,大小便可
在微生物菌种的作用下变成肥料。这些微生物菌种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
的( )
C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因素
3.【核心素养·科学思维】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
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下列据表所作出的
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菖蒲、芦苇、睡莲
D
A.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可得到适度改善
D.改造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我)调节能力减弱
[解析] 由表中信息可知,改造前该区域的植物优势种均适宜在陆地上生存,
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优势种均适宜在水中或水边生存,由此可判断改造后增
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A正确。由表中信息可知,改造前该区域的植物种
类为20种,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种类为30种,由此可判断改造后该区域的植
物多样性增加,B正确。植物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由表中信息可知,改造
后该区域植物种类增多,植被覆盖率提高,由此可判断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
候可得到适度改善,C正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我)调节能力,一
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
动(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该区域改造后植物种类增多,由此可判断改造后
该生态系统的自动(我)调节能力增强,D错误。故选D。
4.【核心素养·态度责任】[2024湖南中考] 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生态是人类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C
A.垃圾分类回收 B.绿色出行
C.使用一次性筷子 D.节约用水
基础过关
1.[2024泉州模拟] 我国西北地区的辣椒种植在“沟”里,而湖南长沙地区的
辣椒种植在“垄”上。影响两地种植方式差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B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空气
[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辣椒种植在“沟”里可以获得充足的水分;湖
南长沙地区降雨较多,辣椒种植在“垄”上可以防止水涝。因此,影响两地种
植方式差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分。故选B。
练习册
2.【新考向·传统文化】《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提
到蔬菜种植要“有草锄之”。种菜要锄草,因为杂草与蔬菜之间的关系是
( )
A
A.竞争 B.合作 C.寄生 D.共生
[解析] 杂草与蔬菜争夺阳光、养料和生存空间等,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故选A。
3.[2024乐山中考] 下图是一种枯叶蝶,其形态、颜色都
与周围落叶基本一致,使它不容易被敌害发现,从而增加
了生存机会。下列句子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与此
现象相同的是( )
C
A.柳杉吸收有毒气体 B.森林提高空气湿度
C.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D.蚯蚓活动疏松土壤
[解析] 枯叶蝶的形态、颜色都与周围落叶基本一致,使它不容易被敌害发
现,从而增加了生存机会,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柳杉吸收有毒气体、森林
提高空气湿度、蚯蚓活动疏松土壤均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海豹皮下脂肪很
厚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故选C。
4.[2024湖南中考]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树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
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B
A.非生物部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解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
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生态系统中的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消费者主要是动
物,它们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它们
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茶树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
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故选B。
5.[2024广东中考] 推进深远海养殖是“打造海上新广东”的重要举措之一,
养殖的鱼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属于( )
B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解析] 养殖的鱼类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在海洋
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故选B。
6.[2024河南中考] 郑州市西流湖公园已建设成为集生态文明、休闲游憩、
历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公园。园内生物种类众多,形成了多条食物链。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B
A.昆虫 青蛙 蛇 B.草 昆虫 食虫鸟
C.鲫鱼 水蚤 藻类 D.阳光 藻类 鲢鱼
[解析]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箭头由被捕食者指
向捕食者。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
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草 昆虫 食虫鸟”。故选B。
7.下面是某同学画出的草原生态系统
的部分食物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C
A.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B.要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补充
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C.若杂食性的鸟的数量大量减少,则
短时间内鹰和昆虫的数量均会减少
D.鼠与昆虫是竞争关系
[解析] 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绿色植物 食草籽的鸟 鹰,绿色植
物 鼠 鹰,绿色植物 杂食性的鸟 鹰,绿色植物 昆虫 杂食性的
鸟 鹰,A正确。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
生物部分。因此,要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补充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B正确。若杂食性的鸟的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昆虫的数量会因捕食者
数量的减少而增加,而鹰除杂食性的鸟外,食物来源还有鼠和食草籽的鸟,
因此短时间内鹰的数量变化不大,C错误。鼠与昆虫均以绿色植物为食,因
此鼠与昆虫是竞争关系,D正确。故选C。
8.[2024湖南中考] 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以下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是( )
A
A.生物圈 B.湘江 C.洞庭湖 D.衡山
[解析]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
生态系统。故选A。
9.【核心素养·态度责任】[2024河南中考]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人们在生活中常有以下做法:①使用一次性餐具;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③
分类投放生活垃圾;④将电器长期处于待机状态。这些做法中有利于保护生
态环境的是( )
C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使用一次性餐具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将电器长期处于待机状态会
增加能源消耗,①④均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减少燃料
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分类投放生活垃圾能提高垃圾处理效率,有
助于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②③均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选C。
10.[2024广东中考节选] 某海岛在20世纪80年代受采石、海浪侵蚀等影响,
沙滩被碎石掩埋,植被退化,生态功能下降。近年来,通过填土、修复植被、
整治湖泊等措施,岛上的植物恢复到470余种,动物增加到170余种,生态修
复效果显著。2023年,该海岛被评为“和美海岛”。请回答:
(1)采石、海浪侵蚀导致该海岛生态功能下降,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有限的。
自动调节能力(或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
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采石、海浪
侵蚀导致该海岛生态功能下降,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我)调节能力是
有限的。
(2)碎石填土后植物才能生长,土壤是影响植物生长的________因素。
非生物
[解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
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水分、空气、土壤等,生物
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碎石填土后植物才能生长,土壤是
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
(3)修复植被过程中新引入60余种植物,在引种时既要考虑植物能够
_______海岛的环境,又要防止形成__________入侵。修复后的植被可为动
物提供______和______,动物迁入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复杂,稳定性增强。
适应
外来物种
物质
能量
营养结构(或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 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修复植被过程中新引入6
0余种植物,在引种时要谨慎,既要考虑引入的植物能够适应海岛的环境,
又要防止形成外来物种入侵。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
多,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我)调节能力
就越强。修复后的植被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为动物提供物
质和能量,吸引更多的动物迁入,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随着物种多样性的
增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变得更复杂,自动(我)调
节能力增强,稳定性增强。
能力提升
11.[2024乐山中考] 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下列关于该食物网叙述正确的是( )
B
A.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甲 B.戊体内积累毒素最多
C.戊与丁只有捕食关系 D.总共包含4条食物链
[解析]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均来源于太阳能,
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难分解的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
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据题图可知,戊是该食物网中各条
食物链的终点,因此戊体内积累毒素最多,B正确。据题图可知,戊能捕食
丁,同时戊和丁均能捕食己,因此戊和丁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C错误。该
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甲 乙 丙 丁 戊,甲 己 丁 戊,甲
己 戊,D错误。故选B。
12.[2024陕西中考] “稻—鱼—鸭”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是在传统种稻模式下,
利用稻田养鱼、养鸭。鱼、鸭可为稻田除草、治虫,其粪便也能肥田。以下
关于该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能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保护自然资源 ②食物链是:鱼 稻 鸭 ③
鱼、鸭粪便被消费者分解 ④可为城市提供农、渔、禽产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 “稻—鱼—鸭”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中,鱼、鸭可为稻田除草、治虫,其
粪便也能肥田,能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保护自然资源,并可为城市提供
农、渔、禽产品,①④正确。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
消费者,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因此该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中的食物链
有稻(草) 鱼 鸭,稻(草) 虫 鱼 鸭,稻(草) 虫 鸭,
②错误。鱼、鸭粪便被分解者分解,③错误。故选A。
13.[2024河北中考节选] 发展生态农
业,助力乡村振兴。某地积极开发低
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如下图
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低洼盐碱地种植的紫花苜蓿不仅长势良好,而且能降低土壤盐碱度,
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它既能适应环境,也能______环境。
影响
[解析] 紫花苜蓿在低洼盐碱地上长势良好,表明它对环境具有适应性,同
时紫花苜蓿能够降低土壤盐碱度,增加土壤肥力,这体现了它对环境的积极
影响,故紫花苜蓿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还能影响环境。
(2)台田上的小麦和紫花苜蓿,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
它们固定的太阳光能,通过________________在生物之间传递。
生产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
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因此台田上的小麦和紫花苜蓿属于
生产者。它们固定的太阳光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之间传递。
(3)池塘中,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生活在水体上层;鳙鱼主要以浮
游动物为食,也以部分浮游植物为食,生活在水体上层或中上层。鲢鱼和鳙
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__。养殖时发现,鲢鱼和鳙鱼的配比为 时,池塘生
态系统保持平衡;鲢鱼和鳙鱼的配比为 时,水质受污染程度较高,池塘
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定限度。
竞争
自动调节能力(或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鲢鱼和鳙鱼均能以浮游植物为食,且均能在水体上层生活,因此鲢
鱼和鳙鱼的种间关系是竞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我)调节能力,但
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
到破坏。养殖时发现,鲢鱼和鳙鱼的配比为 时,池塘生态系统保持平衡;
鲢鱼和鳙鱼的配比为 时,水质受污染程度较高,池塘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4)此模式使种植和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对该生态系统______和能量的
充分利用。
物质
[解析]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此模式使种植和养殖
有机结合,实现了对该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