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主题六 遗传与进化
第一部分 福建中考考点过关
2025年中考生物一轮教材复习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考点1 生命的起源
1.原始生命的起源
(1)原始大气的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2)原始生命诞生的大致过程:无机小分子 有机小分子 有机大分子
原始生命。
(3)原始生命最有可能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2022版课标新增】
2.米勒实验
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米勒实验的结论:在原始地球上,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考点2 生物进化(5年5考)
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
(1)化石记录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2022版课标新增】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也是最直接和最有力的
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除化石外,生物进化的证据还有分子生物学证据
(如组成细胞色素的氨基酸)、解剖学证据(如马、蝙蝠的前肢和鹰的翅
膀骨骼)等。
(2)化石的形成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
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3)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
一般而言,在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低等、简单,水生种类越
多;越新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高等、复杂,陆生种类越多。
3.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1)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2)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①动物进化的总体历程
原始单细胞动物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②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4.生物进化的原因
(1)多种多样的生物是经过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结果【2022版课标新增】
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
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特别提醒】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把
已存在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向着适应
环境的方向进化。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主要内容 含义 与自然选择
的关系
过度繁殖 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后代 是自然选择
的前提
生存斗争 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一定限度的,生物 为了争夺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是自然选择
的动力
遗传和变 异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 在生存斗争中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 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 被淘汰 是自然选择
的基础
主要内容 含义 与自然选择
的关系
适应者生 存 在自然选择中,适应环境的生物(或个体)能够生 存下来,不适应的会被淘汰 是自然选择
的结果
续表
(3)人工选择
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地选择和培育,
形成许多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人工选择已成为选育农作物和家
禽家畜优良品种的重要手段。人工选择可以加速生物演变的历程。
5.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2022版课标新增】
(1)由于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下到地面上生
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
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
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
(2)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
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
【特别提醒】 能否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否制造和使用
工具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命题点 生物进化的证据及自然选择学说(5年5考)
1.[2024福建中考,25] 化石证据显示,200万年前大熊猫的食性从杂食进化
成几乎以竹子为食。相比其他动物的食物,竹子坚硬难以咀嚼和消化,供能
更少。科学家研究大熊猫时发现:①下颌结构及咀嚼肌发达;②肠道远短于
其他植食性动物;③参与消化的肠道菌群与杂食性动物黑熊的更相似;④日
均移动距离小于500米;⑤与其他动物相比,睡眠时间更长。以上支持大熊
猫适于以竹子为食的事实是( )
C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竹子坚硬难以咀嚼和消化,因此“①下颌结构及咀
嚼肌发达”(此种结构适于咀嚼坚硬的竹子)支持大熊猫适于以竹子为食。
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由题干信息可知,相比其他动物的食物,
竹子供能更少,因此“④日均移动距离小于500米”“⑤与其他动物相比,睡眠
时间更长”(说明大熊猫生命活动消耗的能量少,与以供能少的竹子为食相
适应)支持大熊猫适于以竹子为食。故选C。
拓展设问 2023年12月,在河北尚义发现了258.8万年前地层中的新生代“动
物化石群”,其中有保存较为完整的鹿角化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D
A.化石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B.鹿角化石证明尚义当时有哺乳动物
C.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记录可以推断生物进化历程
D.结构简单的生物化石往往出现在新近的地层中
2.[2024福建中考,33(2)] 选取多种植物的叶进行家蚕食性的研究,发现
家蚕喜食桑叶,这种习性是长期__________的结果。
3.[2023福建中考,28(4)] 青蛙和蝗虫的体色与环境相似,这种保护色的
形成可用达尔文的__________学说解释。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
4.[2022福建中考,24] 昆虫啃食甘蓝(一种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部
分甘蓝能合成对昆虫有毒的芥子油,能避免昆虫啃食而被保留,少数昆虫适
应了有毒的芥子油,继续啃食甘蓝。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A.昆虫与甘蓝之间不存在生存斗争
B.甘蓝合成芥子油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C.昆虫啃食甘蓝后产生了适应芥子油的变异
D.合成芥子油的甘蓝被保留是昆虫选择的结果
[解析] 昆虫与甘蓝之间存在啃食和抵抗啃食的生存斗争,A错误。甘蓝合成
芥子油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能遗传给后代,B错误。昆虫在繁
衍过程中本身就会产生多种变异,如适应芥子油的变异,而不是昆虫啃食甘
蓝后产生了适应芥子油的变异,C错误。芥子油对昆虫有毒,不能合成芥子
油的甘蓝容易被昆虫啃食,能合成芥子油的甘蓝能避免昆虫啃食而被保留。
因此,合成芥子油的甘蓝被保留是昆虫选择的结果,D正确。故选D。
5.[2021福建中考,23] 人们使用药物杀灭害虫时,发现灭虫的效果越来越
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B
A.药物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B.害虫抗药性增强是药物选择的结果
C.药物增强了害虫的繁殖能力 D.产生了变异的害虫都能生存下来
[解析] 害虫在繁衍过程中本身就会产生多种变异,如抗药性变异。药物对
害虫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容易存活并将抗药性变异遗
传给后代,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这样经过一代代的选择,
具有抗药性变异的害虫越来越多,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所以杀虫剂的效
果越来越差。故选B。
6.[2020福建中考,26节选] 鹰会捕食鹅的幼鸟。刚孵出的鹅幼鸟会对飞过
的鹰和亲鸟都做出蜷缩动作(行为1),以躲避被捕食;稍大的鹅幼鸟渐渐
学会了不再躲避亲鸟(行为2),而对鹰仍然会做出蜷缩动作。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行为1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
√
基础过关
1.[2024兰州中考] 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原始大气中含有甲烷、氨、氧气和水蒸气等
B.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C.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
D.脑容量的逐渐增加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解析] 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A错误。故选A。
练习册
2.[2024达州中考]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问题,很久以来就吸引着人们
去探求,人们对生物进化过程的认识将越来越接近历史原貌。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
A.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环境对地雀的形态特征起选择作用
B.新近形成的地层里只能找到复杂、高等的生物化石
C.米勒实验证明,原始地球上能产生蛋白质等有机物
D.由于滥用抗生素,细菌出现了抗药性变异
[解析]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环境对地雀的形态特征起选择作用,A正确。
新近形成的地层里能找到复杂、高等的生物化石,也可能找到简单、低等的
生物化石,B错误。米勒实验证明,原始地球上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
机小分子物质,而蛋白质属于有机大分子物质,C错误。细菌在繁殖过程中
本身就会产生多种变异,如抗药性变异,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产生的变异进
行了选择,D错误。故选A。
3.[2024河北中考] 2022年,研究人员在河北围场早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完
整的古七鳃鳗化石(如图所示)。对该化石研究得知,古七鳃鳗具有鳃孔、
背鳍和尾鳍等结构特征,与现存的七鳃鳗相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A.围场在早白垩纪时期有古七鳃鳗分布
B.古七鳃鳗具有鳃孔和鳍,适于陆地生活
C.现存的七鳃鳗可能由古七鳃鳗进化而来
D.古七鳃鳗化石是研究七鳃鳗进化的直接证据
[解析] 古七鳃鳗具有鳃孔、背鳍和尾鳍等结构特征,鳃孔是鱼类在水中呼
吸的器官,而鳍则用于水中游泳,这些特征表明古七鳃鳗更适于水生生活,
B错误。故选B。
4.[2024长沙中考] 研究表明被子植物是由原始的裸子植物进化而来的,这
体现了生物进化的趋势是( )
C
A.由水生到陆生 B.由单细胞到多细胞
C.由简单到复杂 D.由体积小到体积大
[解析] 裸子植物的种子外无果皮包被,有根、茎、叶、种子,没有真正的
花和果实;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可见,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的结构更加复杂。研究表明被子植物是由原始的
裸子植物进化而来的,这体现了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 故选C。
5.[2024湖南中考] 某种比目鱼可以通过调节体色和花纹来融入不同的环境,
这种生存技巧( )
A
A.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不利于躲避敌害
C.不利于捕食 D.是主动变异形成的
[解析] 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在繁殖过程中普遍存在变异现象,
变异是不定向的,可能是有利变异、不利变异或中性变异。生物不会为了适
应环境而主动产生有利变异,而是自然选择把已存在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某种比目鱼
可以通过调节体色和花纹来融入不同的环境,这种生存技巧是自然选择的结
果,不是比目鱼主动变异形成的,可以帮助比目鱼隐蔽自身,有利于其躲避
敌害和捕食。故选A。
6.[2024聊城中考] 据材料记载,我国的家鸡与云南等地的野鸡(红原鸡)
都是由古代红原鸡进化而来的。古代红原鸡经过祖先的长期驯化,形成了现
在野性退化的家鸡,而现存的野鸡比家鸡更敏捷、更善飞。下列说法不符合
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是( )
A
A.家鸡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野鸡和家鸡的变异并不都是有利的
C.家鸡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加快了生物向着人类意愿的方向演化
D.野鸡善于飞行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 生物产生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A错误。故选A。
能力提升
7.【新考向·真实情境】[2024无锡中
考] 农业技术人员先后使用两种杀虫
剂防治农业害虫,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
(1)曲线 呈上升趋势,表示害虫的数量__________,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杀虫剂对害虫起了______作用,从而使害虫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在此过程
中,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______,即产生耐药性。
逐渐增多
选择
变异
[解析] 曲线 呈上升趋势,表示害虫的数量逐渐增多,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杀虫剂对害虫起了选择作用,具有耐药性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经过逐代的积累和加强,从而使害虫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在此过程中,能生
存下来的个体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变异,即产生耐药性。
(2)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在使用杀虫剂Ⅰ若干年后,某些害虫还能生存下
来,这种适应的形成是__________的结果。
自然选择
[解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
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在使用杀虫剂Ⅰ若干年
后,某些害虫还能生存下来,这种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在使用杀虫剂Ⅱ后,新的具有__________的个体重新适应环境,因而
害虫数量会再次增多。
有利变异
[解析] 生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有利,有
的变异对自身生存和发展不利。在使用杀虫剂Ⅱ后,新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
体重新适应环境,因而害虫数量会再次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