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点练2 情境迁移(文外材料+实践活动)
(建议用时:40分钟 分值:38分)
一、(2024·重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求实即秉笔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经世致用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早在中国史学开始兴起的时期,秉笔直书就成为史家的崇高美德。尤其是孔子因晋国史官董狐的“书法无隐”而称他是“古之良史”,以及《左传》作者记述了齐国太史、南史氏为书“崔杼弑其君”而不惜以死殉职后,这种秉笔直书的精神境界就成为史家遵循的传统。
唐代刘知几撰写的《史通》,有《直书》《曲笔》两篇,其指出了史学上“直书”与“曲笔”的对立,分析了它们的利害。刘知几认为“直书”“直词”是实录的前提,而“曲笔”“诬书”则会造成实录难求。刘知几正是从历史撰述是否“实录”这一根本点上,来划清“直书”与“曲笔”的界限的。这种求实的精神自《史记》被誉为“实录”之后,便成为大多数史家追求的目标并形成优良的传统。曲笔作史危害很大,造成的史事上的错误也不少,但在整个史学上毕竟只占少数。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史家以董狐、南史、司马迁为效法的楷模,存实录、写信史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从史学发展的连贯性来看,任何得计于一时的曲笔作史,终究要为后人所揭露和纠正。
从史学的社会作用来说,求实,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基础。刘知几说:“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中国古代史学之求实的传统和经世的传统在总的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可以从《史记》《资治通鉴》等各类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中看出。《资治通鉴》意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附以《考异》30卷,使其所记、所论有经得起检验的史实依据。历代盛赞《资治通鉴》者极多,金朝女真族统治者金世宗的话或许更有深意,他说:“近览《资治通鉴》,编次累代废兴,甚有鉴戒。司马光用心如此,古之良史无以加也。”
在中国古代史学上,有的统治者或有的史家,为了某种需要而掩盖历史真相或篡改已经写出的史书,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这跟史学的经世致用并不是一回事,其间界限不可混淆。这种曲笔作史的行为,只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的支流,而且总是遭到后人的唾弃和鄙视。求实的传统和经世的传统,以及它们之间在总的趋向上的一致性,乃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瞿林东《说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材料二:
以史学为经世工具的认识,由历代学人不断加以阐发,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深刻。汉初的贾谊把取鉴于历史作为国家施政的要务来看待,他说:“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致用”与“求真”大多数情况下是统一的,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求真”即秉笔直书。古人知道,用真实的历史为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是理想的史学局面,也是优秀史著具有久远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史学既要关注社会需要,又要对自身的写实要求严格,这是二而一之事。
当然它们之间有时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古人采取了他们认为适当的处理方式。从董狐直笔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直”的理解。《左传》记载了赵穿杀灵公之事后,接着写:“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董狐写的并不是直接的历史事实,而是在强调赵盾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如果没有后来的解说,读者会误认为杀死灵公的人真的是赵盾。可当事人赵盾和后来的评判者孔子以至以后的读者,都认为董狐是在秉笔直书,是书法不隐。显然在这里客观史实与主观认定已出现了一定的间隔。
《论语·子路》中有一段孔子与叶公的对话。文曰:“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个“直”与客观事实拉开了更大的距离。在孔子看来,“直”的把握是有限度的,违反了人性的“直”是不足取的。也就是说,面对人伦亲缘等必要的社会要求,“直”应当有一定的弹性,应当包含更丰富的内涵。儒家是以人伦为出发点建立起社会结构与运行理论的,在他们看来,亲缘关系的松弛会直接导致君臣关系等上下等级制度的不稳定,所以破坏了伦理秩序,就会危及社会的安定。这是对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的阐述,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从史学上贯彻孔子的思想,就产生了适当牺牲客观事实而求得伦理意义上的“直”这样的处理原则。说得直白点就是为了“致用”而让“求真”做出适当让步,也就是说,在“求善”与“求真”之间,“求善”是占压倒优势的。把“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体现的就完全是“求真”服从于伦理的政治考虑了。近代以来,这类所谓的《春秋》笔法为人所诟病,也正是因此。但在古代的思想背景下,这个原则是为人们所认同并赞赏的。
(摘编自许殿才《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与“致用”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秉笔直书是史家的优良传统,故齐国太史、南史氏不惜性命也要记录“崔杼弑其君”的真相。
B.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左传》中董狐秉笔直书的相关记载,但是对董狐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
C.为了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史著只能严格写实、客观记录,否则不能成为优秀的史著。
D.材料一所指“曲笔”,是恶意掩盖真相的行为,这与材料二中“子为父隐”的性质并不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家大多效法秉笔直书的楷模,而曲笔作史是史学支流,难逃后人的审视与批判。
B.金世宗盛赞《资治通鉴》,认为它体现了史学的求实传统和经世传统在总的趋向上的一致性。
C.《史记》《资治通鉴》践行了史家“直书”的优良传统,《史通》则对“直书”做出了理论上的分析。
D.“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春秋》笔法虽然如今为人诟病,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得到了贯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左传》不仅写出了一些具体、生动的人物,还记述了个别历史事件的始末,丰富了史书记事的容量,是对《春秋》的继承与创造。
B.刘知几的《史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史学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的理论著作,书中对中国史书的体裁、体例有总结性的精辟见解。
C.《汉书》批评汉文帝居功荒政,提到文帝时期的政局就像寝于未燃之时的积薪之上,又对景帝时期出现的冤狱情况提出批评。
D.《史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战争等重要历史场面都很精彩,这增强了史学自身的生命力,也扩大了它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
4.(文外材料)材料二第1段提到了贾谊的史学观,请简析《过秦论》是如何体现这些观点的。(4分)
【教考衔接】《过秦论》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直书”,请谈谈两则材料对其认识的不同。(6分)
二、(2024·浙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要突破话语霸权,还要实现文明平等对话。
黑格尔在其著作中常常以中国文化为指摘对象,或称中国没有哲学,中国文化中没有思辨思想,《论语》不翻译才是更好的。对此,钱锺书先生曾提出严厉批评。在《管锥编》的《论易之三名》中,钱锺书先生写道:“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辨;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举‘奥伏赫变’为例,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拉丁文中亦无意蕴深富尔许者。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
长期以来,西方学界充满着“黑格尔式”的无知与误解。西方学者一直以“两希文化”为文化的源头,西方文明史的开端常常以古希腊为首,形成了学术界“言必称希腊”的现状。西方学者的文明优越论来源于希腊文明起源论,基佐毫不掩饰地认为希腊民族的进步远超于东方各民族的进步;黑格尔称,“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黑格尔甚至说,“在希腊生活的历史中,当我们进一步追溯时,以及有追溯之必要时,我们可以不必远溯到东方和埃及”。这样的论断不符合文明史实的发展,不符合文明互鉴的历史规律,希腊文明的起源发展离不开当时先进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中国学者也应像钱锺书先生一般敢于批评,敢于对话,敢于在世界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中以基本史实为依据来正本清源。
众所周知,全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它们都有着非常古老而辉煌的文明。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四大文明古国最重要的文明特征是它们都创造了自己独有的文字。尽管西方文明史书写中往往将“希腊文明”作为历史的源头,但四大文明古国中并没有希腊文明。这是因为古希腊文明不是原生性文明,不是原创文明,而是吸收古巴比伦、古埃及文明而形成的次生文明。例如,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人在学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将其加上元音发展成古希腊字母,在古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了拉丁字母。古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后来成为西方国家字母的基础,所以腓尼基字母是“字母之母”。另外,古希腊的青铜器来自两河文明,希腊人使用的日晷来源于巴比伦文明,希腊神话中的人名都是从埃及引进的,从法律到建筑无一不是希腊人向埃及人学习的成果。
由此观之,作为西方文化之“源”的古希腊乃是东方古文明之“流”。这更加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出现以“交流互鉴”为书写主旨的文明史,如果按照现有的文明史书写,这些文明互鉴的史实将被永久掩埋,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执笔写史的话语权问题。目前中国学者乃至东方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皆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窘境,想要打破这一窘境,我们便要从具体的文明史实入手,从文明互鉴问题的阐释展开,在具体的阐释中展现出文明发展的全貌,同时在具体的论述中提升我们的话语权。笔者认为,从“重写文明史”这一具体话语实践切入,从体认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问题入手,可以成为中国学者话语建构的最佳开端。触类旁通,文明史的话语建构必将逐渐蔓延至文学史、艺术史、哲学史等诸多领域。结合历史背景和当代意义,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出发,从各个领域的史实出发来重写文明史,以客观的史实阐释出自己的观点,我们的声音才能真正在世界上传开、传响、传深。以重写文明史展现世界多元文明的悠久历史,以文明对话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以交流互鉴的文明史实打开人类文明书写的中国话语之门。
(摘编自曹顺庆《重写文明史 重塑文明观——构建人类文明书写的中国话语》)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黑格尔认为东方和埃及没有对希腊文明产生影响,所以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并不会对东方和埃及产生精神归属感。
B.客观的文明史研究需要“正本清源”的学术意识和观点立场,正如钱锺书先生敢于立足基本的史实进行批评和对话。
C.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古老而辉煌,对当下众多领域的知识形成了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文明源头的意义。
D.中国乃至东方学者想要在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困境中突围,需要关注具体的文明史实,阐释文明互鉴,展现文明发展全貌。
7.(图文理解)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理过程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第4段小标题的一项是( )(3分)
A.文明古国的历史悠久而厚重
B.独有的文字成为文明的象征
C.世界文明间的互通互赏互鉴
D.古希腊文明次生性历史渊源
9.请简要概括钱锺书先生批驳黑格尔观点的理由。(4分)
10.(实践活动)学校组织以“丝绸,让东方文明在西方重放光彩”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以此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请依据文本内容,拟写海报文案宣传要点。(6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A因果颠倒,正是有良史的垂范,才逐渐形成“直书”的传统。B材料二看不出贬义,原文“董狐写的并不是直接的历史事实……显然在这里客观史实与主观认定已出现了一定的间隔”更多是客观陈述,且不是对董狐的评价,而是对他人认为董狐秉笔直书这个现象的评价。C“严格写实”错,“真实”有一定的弹性,出于“求善”的不真实,也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2.B 【解析】“金世宗……认为……”错。“史学的求实传统和经世传统在总的趋向上的一致性”是作者的观点,不是金世宗的观点。
3.C 【解析】材料一主要讨论的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两个优良传统——求实(秉笔直书)和经世致用,并强调了这两个传统在史学发展中的主流地位。A指向史学的继承与创新。B是对《史通》内容及地位的评价。C体现了史家在写史时的直笔批评,符合求实(秉笔直书)的传统。D指出史学讲求真实,也讲求文采。
4.①《过秦论》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攻”与“守”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但是秦朝仍然坚持过去的统治方式,不施仁政,体现了贾谊审时度势的观点。②《过秦论》旨在通过论秦史,告诫汉代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休养生息,维护社稷安定,体现了贾谊“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借古鉴今的观点。
【解析】①材料二第1段提到了贾谊的史学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时度势,观察历史发展趋势并据此制定政策;二是以史为鉴,通过历史经验来指导现实政治。“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攻”与“守”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但秦朝仍然坚持过去的统治方式,不施仁政。这体现了贾谊史学观中审时度势的观点,即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统治策略,否则将会导致国家的衰败。②从《过秦论》的写作背景看,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过秦论》以劝诫的口吻,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这体现了贾谊史学观中以史为鉴,通过历史经验来指导现实政治的观点。
5.①材料一指出“直书”是“致用”的基础。材料二认为两者互相促进,但也会有矛盾冲突。②材料一认为“直书”是客观真实地记录史实,不掩其瑕。材料二认为“直书”有时未必记录了客观史实,可能是主观认定或者让步于“求善”。
【解析】①两则材料对中国古代史学的两个优良传统“求真”和“致用”的关系看法不同。由“求实即秉笔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从史学的社会作用来说,求实,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基础”可知,材料一认为“直书”是史学的优良传统,求实是经世致用的基础;由“‘致用’与‘求真’大多数情况下是统一的,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求真’即秉笔直书”“当然它们之间有时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可知,材料二认为“直书”和“致用”是互相促进的,但也会有矛盾冲突。②两则材料对“直书”的认识有所不同。由“唐代刘知几……认为‘直书’‘直词’是实录的前提,而‘曲笔’‘诬书’则会造成实录难求”“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可知,材料一认为“直书”是客观真实地记录史实,不掩其瑕。由“史学既要关注社会需要,又要对自身的写实要求严格,这是二而一之事”“当然它们之间有时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古人采取了他们认为适当的处理方式”“说得直白点就是为了‘致用’而让‘求真’做出适当让步,也就是说,在‘求善’与‘求真’之间,‘求善’是占压倒优势的”可知,材料二认为“直书”有时未必记录了客观史实。且材料二用《左传》中董狐记载的历史故事和《论语·子路》中孔子与叶公的对话来说明,古代会适当牺牲客观事实而求得伦理意义上的“直”。
6.A 【解析】“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理解有误。原文第3段为“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选项内容范围扩大;同时在因果关系方面,与原文比较也不严谨。
7.B 【解析】不是“黑格尔式”影响西方学界,选项弄反了。
8.D 【解析】第4段前半部分侧重讲原创文明的特征,为次生文明的阐释做铺垫;后半部分例证古希腊文明属于次生文明。
9.①作为学者,其论断应以知晓理解为基础,不能擅自妄下结论。②作为学者,其态度应当平和谦逊,不能凭借老资历高谈阔论。③学者的研究应当关注学术影响,不能脱离客观历史。
【解析】钱锺书批驳黑格尔观点的内容在原文第2段,分析钱锺书先生的话可得出答案。①由“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可知,钱锺书认为黑格尔不懂汉语,对汉语的评价是黑格尔擅自妄下的结论,而作为学者,其论断应以知晓理解为基础,不能擅自妄下结论。②由“无知而掉以轻心……无足怪也”可知,钱锺书认为黑格尔对于不懂的内容不够谦虚,只是凭借老资历进行高谈阔论,这与学者应有的平和谦逊的态度是不相符的。③由“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可知,钱锺书认为黑格尔的观点脱离客观历史,没有考虑影响,而学者的研究应当关注学术影响,不能脱离客观历史。
10.①立足客观历史。“丝绸”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②展现发展全貌。通过对“丝绸文化”的论述,提升我们的话语权,让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平等交流成为现实可能。③表现当代意义。以“丝绸”文化触类旁通,交流互鉴,更好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解析】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的做法在原文最后一段,考生可从历史史实、做法、意义三个维度作答。①由“我们便要从具体的文明史实入手”可知,宣传要立足客观历史。“丝绸”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就开创了“丝绸之路”,可见“丝绸”历史悠久,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②由“从‘重写文明史’这一具体话语实践切入,从体认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问题入手”可知,做法上应重点展现“丝绸”发展的全貌。通过对“丝绸文化”这一中国文明史的论述,提升我们的话语权,让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平等交流成为现实可能。③由“触类旁通,文明史的话语建构必将逐渐蔓延至文学史、艺术史、哲学史等诸多领域”“以文明对话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可知,要表现出“丝绸”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对点练3 科普文(比较异同或侧重点+文体特征)
(建议用时:20分钟 分值:19分)
(2024·山西太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在今天,地球上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对应着2亿只昆虫。你坐在那里阅读这句话的同时,有无数只昆虫正在这个星球上迤逦、爬行,或是展翅飞舞,比全世界所有海滩上的沙砾还多。无论你喜欢与否,它们都包围着你,因为地球本就是昆虫的星球。
它们的数量多到让人难以想象,而且它们无处不在:森林和湖泊、草原和河流、冻原和高山。石蝇居住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约6000米的寒冷之地,而水蝇则生活在黄石公园滚热的泉水中,那里的温度高于50 ℃。世界上最深的山洞那永恒的黑暗里生活着盲眼的穴居蚊,也有昆虫生活在洗礼池、计算机和原油坑里,或者在马胃里的酸液和胆汁之中。它们还生活在沙漠里、冻海的冰层之下、雪中,以及海象的鼻孔里。
昆虫也许很小,但它们的成就是绝对不容小觑的。早在人类踏足这个星球之前,昆虫就已经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了:白蚁培养真菌作为食物,而蚂蚁则将蚜虫当作奶牛圈养起来。胡蜂是最早用纤维素造纸的生物。昆虫在千百万年前就解决了空气动力学和导航方面的复杂问题,并且学会了——即使不算是驯服火,至少也算是驯服光,甚至将光掌控在它们自己的身体里。
我们不论是选择一只一只地数,还是一种一种地数,都可以很有底气地说出昆虫是这个星球所有动物当中最为繁盛的一个纲。昆虫不仅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个体数量,而且拥有大约100万个不同的种类。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思维实验吧: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所有已知的物种——无论大小——都被授予联合国会员国的席位,那么会议大厅里将会挤成一锅粥,因为即使每个物种只派一位代表,加起来仍然超过150万位。这么说吧,如果我们把权力和投票权根据不同类群的物种数量分配到这个“生物多样性联合国”之中,就会产生全新的、不同寻常的格局,这主要是因为昆虫会占据统治地位,它们拥有超过半数的投票权。
昆虫出现距今已经很长时间了,绝对比我们人类出现的时间要早。准确把握远古时间的概念——纪元更迭,亿万年流逝——是很难的。因此,如果我说最早的昆虫出现在大约4.79亿年前,似乎也并不意味着什么。也许这么说你更容易理解,昆虫远远地看着恐龙出现在地球上,又远远地目送它们消失。
昆虫与其他生命形态紧密关联,从离开海洋、登上干燥陆地的第一天起,它们就至关重要。“虫子的一小步,地球生命的一大步。”对地球上的生命来说,这是一场革命。陆生植物在石砾遍布的贫瘠土地上为昆虫等虫类生物提供食物,增加了它们的生存机会。作为回报,虫类生物通过循环利用死去的植物组织中的营养,创造供养新生的土壤,也增加了植物的生存机会。
昆虫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能飞。在大约4亿年前,这是一项多么神奇的创新啊,这下,昆虫就能接触到一些独一无二的东西了:有了翅,它们就能更加有效地汲取植物上端的营养,同时避开地面上的天敌。对更加具有冒险精神的虫子来说,翅给它们提供了全新的机会,让它们可以扩散到更好的地方。飞入空中同样影响了昆虫的配偶选择,给了它们做梦都想不到的良机,让它们在空中那片新的艳遇场上炫耀自己最好的一面。
昆虫在五次物种大灭绝中都幸存了下来。恐龙是在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之后,大约2.5亿年前,才在世界上崭露头角的。所以,下次当你发现自己在想着一只昆虫有多么讨厌的时候,要记得动物界中的这个纲在恐龙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于这个星球之上了。要我说,光是这点就值得尊重。
(摘编自安妮·斯韦德鲁普-蒂格松《昆虫的奇妙生活》,罗心宇译)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托克尔·韦斯福开创了对昆虫的高速摄影研究,初步揭开了笼罩着昆虫飞行之谜的面纱。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差不多把云雾驱散干净。以蜜蜂的飞行为例,利用高速摄影技术,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蜜蜂的胸部(中间一节)有着极其发达的肌肉,这种肌肉能带动其翅膀以每秒400—500次的频率上下鼓动。这样高速拍击所产生的升力就超出了平衡其体重所需的升力。有些蠓类的翅膀每秒钟甚至能鼓动上千次。
昆虫的非常薄的翅翼由一种被称为几丁质的物质构成。翅翼的形状从平的到弯曲的,变化纷繁。多种多样的翅翼形状使昆虫在拍打其翅翼的同时,能够完成灵巧多变的飞行控制。从侧面看过去,翼端的轨迹呈“8”字形。具体说来,翅膀的动作是向下拍打,向前一滑,再向后画一个圈,向上一振,接下去便进入下一次拍翅循环。在翅翼拍振过程中,翼的角度和弯曲度不断地改变着,一方面给昆虫提供了升力,另一方面又提供了向前的推力。当昆虫停留在半空中盘旋时,翼端的“8”字形轨迹就不是很明显了,几乎呈水平线,颇有点像直升机的水平旋翼。因为升力和推力非常巧妙地平衡着,昆虫才能够悬在半空中,不上也不下。蜻蜓稳稳地停在半空中,似乎一动也不动,又会突然下降或拔升一个高度,甚至突然向后退去。这种神奇的飞行本领是人类望尘莫及的。
(摘编自江南《昆虫飞行之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球上昆虫的数量非常庞大,无论是在个体方面,还是在类群方面,都多得超乎人们的想象。
B.昆虫出现的年代十分久远,要远早于恐龙,而且在恐龙灭绝之后,昆虫还一直生存在地球上。
C.昆虫与其他生命形态紧密关联,从登上陆地那天开始,昆虫就对其他物种的进化起重要作用。
D.翅翼的拍振为昆虫提供了飞行的升力和推力,使昆虫扩大了活动范围,获得了更多生存机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昆虫是这个星球所有动物当中最为繁盛的一个纲”“昆虫会占据统治地位,拥有超过半数的投票权”,这两句话在材料一中含义相似。
B.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非常讨厌昆虫,材料一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昆虫无处不在,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C.两则材料在向读者介绍昆虫的生存环境、昆虫的成就、昆虫的飞行之谜时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科普内容通俗易懂、具体可感。
D.两则材料科学严谨,详细的研究数据,以及“大约”“似乎”“差不多”等限制词,都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材料一第3段说明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某生物学家说:“一个深入研究昆虫世界的奥秘的人,他将会为不断发生的奇妙现象惊叹不已。”
B.通常在干旱年份,东亚飞蝗越冬产卵。如果第二年春季雨水充沛,温度回升快,其种群密度会迅速扩大。
C.生物学家发现,在人类编织出渔网的几百万年前,石蛾幼虫就在用织成的网捕捉其他生物了。
D.人们根据蚊子嗅觉传感的原理,发明了“可燃性气体检测报警仪”,用于矿井瓦斯监测和火灾报警。
4.(比较异同或侧重点)两则材料都有关于昆虫飞行的阐释,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文体特征)好的科普文具有趣味性,请结合材料一第4、5段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昆虫就对其他物种的进化起重要作用”错误,于文无据。由材料一第6段“昆虫与其他生命形态紧密关联,从离开海洋、登上干燥陆地的第一天起,它们就至关重要”“陆生植物……为昆虫等虫类生物提供食物”“虫类生物通过循环……增加了植物的生存机会”可知,昆虫与其他物种的生存关联密切,二者互相帮助,并没有说昆虫对其他物种的进化起重要作用。
2.B 【解析】“许多人非常讨厌昆虫,材料一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错误。由材料一第8段“下次当你发现自己在想着一只昆虫有多么讨厌的时候……要我说,光是这点就值得尊重”可知,材料一没有说“许多人非常讨厌昆虫”,也并非“针对这种看法”才给读者进行科普的。
3.C 【解析】材料一第3段的说明内容是“昆虫也许很小,但它们的成就是绝对不容小觑的”。A强调昆虫世界的奇妙现象,无法支持材料一第3段的说明内容。B介绍蝗灾产生的原因,无法支持材料一第3段的说明内容。C介绍的是昆虫在织网方面的成就远远早于人类,不容小觑,可以支持材料一第3段的说明内容。D是人类对昆虫特点的利用,无法支持材料一第3段的说明内容。
4.①材料一侧重阐释昆虫飞行的意义,如汲取植物上端的营养、避开地面上的天敌、扩散到更好的地方、更好地进行配偶选择等。②材料二侧重阐释昆虫飞行的原理,结合昆虫的身体结构以及翅翼的构成、形状、拍振过程等,对昆虫飞行的原理进行解说。
【解析】①由材料一“有了翅,它们就能更加有效地汲取植物上端的营养……让它们在空中那片新的艳遇场上炫耀自己最好的一面”可知,材料一从汲取营养、避开天敌、扩展生存范围、提供更多择偶机会等方面论述昆虫飞行的意义。②由材料二“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蜜蜂的胸部(中间一节)有着极其发达的肌肉……上下鼓动”“昆虫的非常薄的翅翼由一种被称为几丁质的物质构成……又会突然下降或拔升一个高度,甚至突然向后退去”可知,材料二结合昆虫的身体结构以及翅翼的构成、形状、拍振过程等,对昆虫飞行的原理进行解说。
5.①与读者对话。如“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思维实验吧”“也许这么说你更容易理解”,仿佛在与读者对话,亲切自然,有趣味性。②打比方。如“生物多样性联合国”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趣味盎然。③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昆虫远远地看着”“远远地目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昆虫与恐龙的出现时间进行比较,体现昆虫的出现时间之早,画面感强,富有情趣。
【解析】①材料一第4段中的“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思维实验吧”使用第一人称,材料一第5段中的“也许这么说你更容易理解”使用第二人称,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对话氛围,好像作者在与读者面对面交流,让读者感到亲切自然,不自觉地沉浸其中。②第4段中的“生物多样性联合国”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世界上所有已知的物种聚在一起的情形比作联合国开大会,形象贴切,让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趣味盎然。③第5段中的“昆虫远远地看着恐龙出现在地球上,又远远地目送它们消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极为生动,画面感强,富有情趣。对点练1 图文理解+论证特点+文本探究
(建议用时:40分钟 分值:38分)
一、(2024·山西太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究竟什么是意象思维?严格地说,它指的是诗人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世界和观照自我,将既已获得的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并显现为审美意象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人的心理感受及各种联想、想象活动,是相当复杂而又令人费解的。其基本的运作方式有两种:一种叫“运意成象”,另一种叫“观物取象”。后者从属于前者,故总体上仍当以“运意成象”为标志。
“运意成象”的前提,自当是有“意”可运,也就是有诗人真切的情意体验在,而这种情意体验需要借托物象加以展现。这“意”又从何而来呢?不是来自神秘的“天启”,亦非出自恍惚莫名的“灵感”,从源头上讲,它始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遭遇,是外界事物触动人的心灵世界所引发的诸种活生生的感受。更确切地说,应是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外来的刺激与主体的回应交相感触,于是有各种情意体验生成。唐代古文家韩愈曾用“喜怒哀乐不得其平”来形容人心被外物触动后的心理波动状态,并以“不平则鸣”来提示文学创作因心理波动而发生的自然规律,其实也是这个原理。
然而,是否将内心引发的情意体验直接宣示出来,就成为诗了呢?是又不然。人们在受到外界各种事象的刺激时,其当下引发的感受虽较鲜活,却容易流于肤浅,必须有一个沉淀和积累的过程,让其在心灵深处渐渐发酵、孕育以至成形,使那些仅限于一时、浅表意义的感受剥落殆尽,而那些具有长久、深沉意蕴的体验得以积存下来,并不断得到拓展与加深。如果我们把现实人生中的心物交感视为情意体验产生的基础,那么从内心的积淀、酝酿到最终宣发的过程,便构成了由现实人生体验向诗性生命体验转化的重要桥梁。
情意体验由初发经过积累与深化,到了需要宣泄的时候,又该如何来宣泄呢?作为诗歌艺术的创造活动,那必须是一种诗意的宣泄方式,即借助审美的形态来表现,以使自己内在的情意体验能诗意地传递给别人,且获得让人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而这样的一种传递手段,则非审美意象莫属。我们看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那确是“发愤以抒情”的代表作,所发泄的也恰是诗人自身政治失意、理想破灭的满腔愁绪,但发泄的形式并不取直白的哭诉或简单的怒骂,而是致力于营造一系列富于象征意味的情境事象,让读者领略并深深撼动于诗人内心的剧烈痛苦与深沉绝望,意象艺术的巨大魅力由此展露无遗。而从原初的“意”,经积淀、淬炼、升华以至呈现为审美意象的整个过程,便是“运意成象”的具体体现了。
讲明了意象营造的重要性,还需要进一步来探究“运意”如何才能“成象”的奥秘,这就关联到那个“观物取象”的说法。我们知道,“象”在诗歌里一般是承载着表“意”的职能的,但“象”并不能等同于“意”,而“意”也并不能凭空翻造出“象”来,所以在“运意成象”的过程中,还必须存在“取象”这个环节。“取象”又该从何处着手呢?那就要追溯到“观物”,因为“象”总离不开“物”(广义的“物”,包括一切有形态、可摸到的东西),而“观物”自然便成了“取象”的前奏。要说明的是,这“物”并不单纯指外在事物,作为观物主体的人,其自身也是一种“物”,故而“观物”同时就包含着“观我”,而且有必要将“观我”与“观物”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故我们所说的“运意成象”,理所当然地含有将自我情意体验转化成审美意象的用意。
(摘编自陈伯海《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
意象思维有什么特性呢?诗人构思和写作的过程,都是意象思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始终有浓烈的情感相随,并且充满丰富的想象。诗歌创作过程中,一个意象与一个意象相联,情感是意象之间发展的线索,而想象是丰富意象的动力。想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使诗中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更加强烈,将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距离拉得更大,从而开拓诗意诗美的空间。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如屈原写《离骚》的时候,如果他的感情没有达到上天入地,与动植物一起奔走那样一种境界,他也许写不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千古绝唱;如果李白以常人的心态来写《蜀道难》,他也许写不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诗句。科学家的思维也可能有情感性、想象性,但那种情感和想象多半是一种外在的形态,不像诗人这样要投入情感和想象中,在其中形成一个焦点,并让情感和想象达到饱和状态。诗人意象思维过程中那种情感的集中性、强烈性、人格性、心灵化,想象的跳跃性、扩张性、时空一体性,光线与色调的生动性,情感与想象综合起来所形成的心灵的涌动景观,都是科学思维难以相比的。意象思维是一种与科学思维、形象思维不同的思维,这是一种神秘的、内外一体的、难以理清的,同时又引人入胜的、令人神往的思维方式。
(摘编自邹建军《“意象思维”的五大特性》)
1.(图文理解)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思维”的过程涉及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伴随浓烈的情感,充满丰富的想象。
B.要想创作动人的诗篇,就必须积累、深化最初的情意体验,并借助审美形态进行诗意表达。
C.材料一从“意象思维”的概念入手,采用“总—分—总”结构,围绕“运意成象”,层层递进,展开论述。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诗人创作运用的“意象思维”展开,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报任安书》:“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B.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C.刘勰《文心雕龙》:“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D.王廷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
4.(论证特点)材料二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文外材料)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意象思维的角度分析周邦彦《苏幕遮》的创作过程。(6分)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二、(2024·河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说到抑郁症,社会上对这一疾病还存在不少误解和轻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矫情”“软弱”“想太多”。实际上,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世界卫生组织披露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数量增速约为18%。《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患抑郁症人数为9500万。
在当前情况下,出于对疾病的耻感,抑郁症患者自身也存在讳疾忌医的情况。减少抑郁症带来的伤害,最重要的是让抑郁症消失在萌芽阶段。抑郁症有两个关键的判断症状: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如果患者或身边的人提前通过各类科普宣传了解到相关知识,那么无论是表面和平的“微笑抑郁”,还是更加典型的抑郁症状,都可能更快被发现。在抑郁症面前,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将是患者保护自己、公众保护他人的一道“护城河”。
此外,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畅通抑郁症的求助与治疗通道同样重要。目前各类心理咨询热线、网站泥沙俱下,有的信息平台更新不及时,有些咨询平台甚至无人应答。预防抑郁症发生,需要畅通咨询、治疗两级渠道,建立权威平台,及时更新信息,将各个正规资源节点汇成线,连成网,惠及每个需要的人。
守望相助,一缕阳光也将照亮心扉。预防抑郁症发生,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健康,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小到家庭、学校,大到社区、城市,每个人都应该对抑郁症患者给予关心、鼓励和支持。流动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点点善意,将涓滴成河,涌动着支持的温暖,浇灌着生活的希望。
(摘编自魏晓敏、汤剑蕾《凝聚社会力量,关爱抑郁患者》,《新华日报》2023年7月11日)
材料二:
2023年10月10日,《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在“联合起来,消除病耻”2023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系列活动——“无须抱歉”抑郁青少年艺术作品展上启动,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与“渡过”抑郁互助社区共同发起。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异质性精神障碍疾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并开展主题宣教活动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活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教授带领团队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在6—16岁的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
“青少年阶段处于抑郁障碍的高发期,我们无法科学识别的时候,常会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压力大、不够坚强等生活问题,从而延误了诊疗,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期。”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和美好未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要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帮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拥有并保持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经过规范的治疗,抑郁症患者可以恢复情感功能,工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功能恢复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家庭职能的恢复、社交技能及职业技能的恢复等。”《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教授指出,“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需要社会各方给予相应的支持,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持患病的青少年康复回归。这也是本次我们启动《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项目的初衷,我们希望通过对青少年抑郁症预防、治疗和康复现状的调研,了解当下青少年抑郁防治面临的痛点、难点和需求,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支持环境提出有效建议。”
(摘编自姚倩《<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项目启动》,《北京商报》2023年10月10日)
材料三:
近年来,因生活环境改变,生活压力增加,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发病人数逐年增多。有研究发现,部分抑郁症患者常伴有明显的运动型激越及焦虑症状,发病时可能会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疾病症状。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2000个中青年人中,女性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较男性略高。受怀孕、更年期等生理变化的影响,女性患者体内内分泌等系统调整变化幅度大,会造成心理情绪的变化,使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年龄大的患者本身机体状态较差,因生活压力增加,适应能力下降,部分患者还可能受疾病的影响,其心理应激的程度较年轻人更突出,更易出现心理问题。中青年人群在家庭角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家庭经济来源的主体人群,其收入对家庭生活条件影响较大,甚至影响家庭生活和谐状态,其中收入低下的中青年人群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非在职人员一般较在职人员社交少,与他人沟通不足,缺乏社会支持,与高龄患者相似,非在职人员的心理应激承受能力较差,从而更易因心理刺激因素影响睡眠质量。家族精神病史中,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这类心理疾病也可能存在遗传因素,但后天环境及教育对患者的影响更明显,后天模仿和学习是导致心理疾病发病更多的因素。
(摘编自陈丽芳、蔡幼红《新昌县中青年人群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现代实用医学》2023年第5期)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世界卫生组织等披露的相关数据表示,近十年来,全球尤其是中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增速较快。
B.材料二中,王钢强调,青少年常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生活问题,从而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期。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要关爱抑郁症患者,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D.材料三认为生理变化、年龄偏大、收入低下、非在职、家族精神病史等是导致焦虑症状发生的重要因素。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早发现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这两个关键的判断症状,可能让抑郁症消失在萌芽阶段。
B.《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以翔实的数据证明,青少年阶段是抑郁障碍的高发期。
C.受心理情绪、生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女性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要高于男性。
D.一个人受制于遗传因素就大大增加了得抑郁症的可能性,但是否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
8.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着眼于关爱抑郁症患者,从预防抑郁症发生的必要性、可行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三第1段,主要分析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以及女性抑郁症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C.材料一使用具体数字更有说服力,运用“护城河”“泥沙俱下”等比喻使说理形象化。
D.材料三第2段采用对比、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层层递进,分析焦虑、抑郁症状的不同成因。
9.《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项目启动的目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
10.(文本探究)抑郁症的存在伴随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史。美国在1840年进行心理疾病普查时,首次将抑郁症列为七大心理疾病之一。那么,如何减少抑郁症带来的伤害?请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由材料一第2段“也就是有诗人真切的情意体验在,而这种情意体验需要借托物象加以展现”“应是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于是有各种情意体验生成”可知,应是心物交感生成情意体验,情意体验需要借托物象加以展现。
2.C 【解析】“总—分—总”错。材料一第1段先总说意象思维,“其基本的运作方式有两种:一种叫‘运意成象’,另一种叫‘观物取象’”;然后第2—4段阐述“运意成象”,第5段阐述“观物取象”。所以材料一为“总—分”结构。
3.C 【解析】A“发愤著书”说,支撑材料一第3段和第4段。B“物感”说,支撑材料一第2段。C强调描写景物要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无法支撑材料一观点。D强调通过意象来含蓄地宣泄情感,支撑材料一第4段。
4.①以设问开篇,引发思考。开篇提出“意象思维有什么特性呢 ”这一问题,引发读者的关注和思考。②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围绕意象思维过程“始终有浓烈的情感相随,并且充满丰富的想象”这一观点,从情感与想象的作用、科学家思维与诗人意象思维过程中情感和想象的不同特点等方面加以阐述,思路清晰,论证严密。③论证丰富,说服力强。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假设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说服力强。
【解析】由“意象思维有什么特性呢 ……并且充满丰富的想象”可得出答案①。由“这个过程始终有浓烈的情感相随……从而开拓诗意诗美的空间”“科学家的思维也可能有情感性、想象性……都是科学思维难以相比的”可得出答案②。由“诗歌创作过程中……从而开拓诗意诗美的空间”“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许写不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诗句”“科学家的思维也可能有情感性……在其中形成一个焦点,并让情感和想象达到饱和状态”可得出答案③。
5.①心物交感阶段。词人客居长安,羁旅漂泊,思念故乡;盛夏雨后初晴,庭院的鸟雀、荷花让词人想起故乡的鸟雀、荷花,引发词人的思乡之情。②沉淀积累阶段。词人的思乡之情产生后,经过沉淀和积累,得到拓展与加深,词人需要将其宣泄出来。③诗意宣泄阶段。词人借助鸟雀、荷花等审美意象,抒发思乡之情;并借助想象对梦境加以描绘,开拓诗意诗美的空间。
【解析】由材料一第2段“从源头上讲,它始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遭遇,是外界事物触动人的心灵世界所引发的诸种活生生的感受……其实也是这个原理”可得出答案①。由材料一第3段“人们在受到外界各种事象的刺激时……而那些具有长久、深沉意蕴的体验得以积存下来,并不断得到拓展与加深”可得出答案②。由材料一第4段“情意体验由初发经过积累与深化,到了需要宣泄的时候……而这样的一种传递手段,则非审美意象莫属”、材料二“诗人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从而开拓诗意诗美的空间”可得出答案③。
6.D 【解析】A“近十年来,全球尤其是中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增速较快”错误。材料一只提到了“我国患抑郁症人数为9500万”,并未提到中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增速较快。B“青少年常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生活问题”错误。材料二是“我们无法科学识别的时候,常会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压力大、不够坚强等生活问题”,此处的“我们”指的是社会大众。C“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由“惠及每个需要的人”可知,材料一是从关爱社会上所有的抑郁症患者的角度出发的;由“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活动”可知,材料二是从关爱青少年的角度出发的。两则材料的出发点和针对性不同。
7.B 【解析】由材料二“‘青少年阶段处于抑郁障碍的高发期……’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强调”可知,选项偷换概念。
8.D 【解析】“层层递进”错误。材料三第2段列举了焦虑症状发生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是并列的,并没有层层递进。
9.①了解当下青少年抑郁防治面临的痛点、难点和需求,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支持环境提出有效建议。②呼吁人们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帮助他们拥有并保持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③希望社会各方给予相应的支持,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持患病的青少年康复回归。
【解析】由材料二第4段“这也是本次我们启动《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项目的初衷……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支持环境提出有效建议”可得出答案①。由材料二第3段“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强调,‘……积极向上的心态’”可得出答案②。由材料二第4段“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支持患病的青少年康复回归”可得出答案③。
10.①抑郁症患者不要讳疾忌医,要及早治疗,让抑郁症消失在萌芽阶段。②在抑郁症面前,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以自保或保护他人。③社会需要理解和重视抑郁症,避免误解和轻视,应对抑郁症患者给予关心、鼓励和支持。
【解析】由材料一第2段“出于对疾病的耻感……最重要的是让抑郁症消失在萌芽阶段”可得出答案①。由材料一第2段“在抑郁症面前,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将是患者保护自己、公众保护他人的一道‘护城河’”可得出答案②。由材料一“说到抑郁症,社会上对这一疾病还存在不少误解和轻视”“每个人都应该对抑郁症患者给予关心、鼓励和支持”、材料二“我们无法科学识别的时候,常会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压力大、不够坚强等生活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给予相应的支持,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持患病的青少年康复回归”可得出答案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