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学课件:第三专题《滕王阁序并诗》(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学课件:第三专题《滕王阁序并诗》(共4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4 21:1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鹳 雀 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滕王阁序》学习目标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2、诵读文章,理解体会本文的语言美、音韵美、情感美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并给予正确评价。重点:
1、找出文中重点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关于中国四大名楼:鹳 雀 楼
黄 鹤 楼
岳 阳 楼
滕 王 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唐·崔 灏《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王 勃《滕王阁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滕王阁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楼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此楼在历史上迭废迭兴达28次。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距唐代遗址百余米。
?
滕王阁关于《滕王阁序》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一说年十九)。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王勃 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未冠,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斥之。勃既废,客剑南。久之,补虢州参军。坐事,复除名。勃父福峙,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交趾省父。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七,勃好读书,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急起书之,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初唐四杰”。勃有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卷.作者(注释补充)?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初中我们学过王勃的诗《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的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
?本文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论者所激赏。 滕王阁诗
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1、朗读全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粗通文意
3、字词辨析训练初读奇文1、翼轸( )
2、襟( ) 三江
3、鹤汀( )
4、凫( )渚( )
5、川泽纡( )
6、孤鹜( )
7、樽( )
8、迥( )
9、南溟( )
10、胜筵( )
11、梓( )泽yìzhěn二十星宿之一jīn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tīng水边平地fúzh? 凫:野鸭。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yū迂回曲折wù野鸭,名词。(骛:纵横奔驰,动词)zūn古代盛酒器具ji?ng远míng海yán古代席地而坐时铺的席子z?梓树,与“桑”相连,借指故乡通假字俨骖腓于上路
云销雨霁
所赖君子见机通“严”,政整治通“消”,消散通“几”,预兆词类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川泽纡其骇瞩
屈贾宜于长沙
窜梁鸿于海曲都为意动,以······为襟、以······为带都为名词作状语,像雾、流星那样意动,对······感到惊骇使动,使······屈居使动,使······窜逃再读奇文方式:集体齐读课文(注意: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步骤:
1、各自诵读
2、集体齐读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四字句的停顿只有一种模式:二二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
(1)孟学士/之词宗(2)临/帝子之长洲
(3)钟鸣/鼎食/之家(4)气凌/彭泽之樽
(5)扶/凌云/而自惜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
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而骈体文七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1)襟三江/而/带五湖(2)宾主/尽/东南之美
(3)秋水/共长天/一色(4)都督阎公/之/雅望课后作业1、熟读全文
2、看注释,进一步理解文意
(划出自己不好理解的句子)
3、完成课后练习三、四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风貌,引出与会人物。
第二部分(2-3)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盛况,发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6-7)叹知己难遇,胜宴难再讨论:文章可分为几部分?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历史变迁星分翼轸 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雄州雾列 俊采星驰天文位置地理位置盛地嘉宾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象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样的活跃。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荚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如紫电、如清霜。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1、思考这两段描写了哪些内容?齐读2、3段并分析鉴赏明确:
第二段:滕王阁在山水之间
第三段:登高所见人烟之胜(富庶祥和)
自然之景(雨后景色—高潮)
生活之乐及自然情景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名句赏析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评: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
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鉴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是本文最为闪光的一句。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景色。 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前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
即云似岭,望水若天。(袁宏《东征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萧绎《荡妇秋思赋》)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
旌旗共云汉齐高,锋锷同霜天比净。(释僧懿《平心露布》) 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的下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
前人又曾指出,王勃的句法出自最后两句,但最后两句都显得雕琢造作,意境也不如王勃的优美动人。庾信的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色彩变化之美寒潭清暮山紫层峦耸翠飞阁流丹青雀黄龙彩彻区明远近变化之美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山原盈视 川泽骇瞩 云销雨霁 彩彻区明上下浑成之美上出重霄 下临无地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落霞孤鹜 秋水长天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雁阵惊寒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3.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4.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一、当堂背诵2-3段
二、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五
2、思考:怎样看待4、5两段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这两段写了哪些内容?齐读四五段,体会作者情感明确:
第四段:
第五段:
写宴会盛况管弦之胜,哥声之美
宴会豪华,人物高雅兴尽悲来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反村人之渺小)人生无常,盛衰有时,
怀才不遇,报国无路言自己虽时运不济,但因之自勉,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象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象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良展美景,尝心乐事)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明白了兴衰贵贱都由命中注定。西望长安,东指吴会,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的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懿那种“乘长风破万里粮”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是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饶幸地奉陪各位长者,高兴地登上龙门。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宴集已为陈迹,石崇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承蒙这个宴会的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这只有指望在座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在座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我已写成了四韵八句。请在座诸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才笔,各自谱写瑰丽的诗篇吧!第 一 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盛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全文结构2、讨论:怎样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就应联系王勃的际遇。他外露的才华和不羁的作风,被时人看作露才扬己、恃才傲物,因而为社会所不容。所以他的不遇之悲,是对社会(“盛世”)现实的控诉和揭露。他慨叹宇宙无穷,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不就的感伤;他悲悼盈虚有数,表明自己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他引用众多典故,从各方面说明自己的困顿处境,在这里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又感情急转,表示自己壮怀白首不移,清操愈厉,困而弥坚。
这样,文笔跌宕,写失意的悲哀,成为对时代的抨击;又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用世的乐观。落霞
秋水不见长安之叹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兴尽悲来志尽悲来舍簪笏
奉晨昏 从六朝到初唐,骈文统治了文坛,其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意藻辞和用典。 请同学们结合完成了的练习一、二、五,归纳一下骈文的特点你认为骈文有什么缺点? 太注重形式,排比事典、牵扯古人,使古典知识不多的人难以理解。例如本文:为了硬凑四六对句,把杨得意缩为杨意,把徐孺子略为徐孺,这早被前人指为荒谬。但对本文来说是白玉微瑕,文中对现实和人生的感受和认识,是骈文僵化凝固的形式无法束缚住的,作者如同戴着镣铐跳舞一样,在束缚中表现自己高超的技巧。骈文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骈俪藻饰,辞系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一、总结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二、找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三、找一下,本文运用了哪些成语?完美的形式①全文用骈句③节奏有变化②对仗讲平仄渔舟唱晚平平仄仄燕阵惊寒仄仄平平四四骈 四六骈 六四骈 六六骈④语言讲辞采三字对七字对上、下联的关系大致可分四种:
①并言二事,如“物华”一联,上联说物美,下联说人美。②合言一事,如“家君”一联,合起来说自己因省亲而有幸参加这次盛会。③有主有宾,如“望长安”一联中,上为主,下为宾;“地势极”一联中,上为宾,下为主。宾者,只有陪衬、烘托的作用;主,才是作者正意所在。④重言一事,如“时运”一联,“时运”即“命途”。
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