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二
高一年级 历史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二
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六、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七、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八、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知识梳理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安定。
(2)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
(3)江南地区的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
(4)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共同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5)南方地区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一)原因
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知识梳理
(1)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
(2)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时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4)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格局是南多北少;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5)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继续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兴盛,手工业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二)主要过程
知识梳理
(三)影响
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对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海上交通运输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随着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和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南方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文化的进步,自南宋起,江浙一带逐渐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在江南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知识梳理
(1)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
(2)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3)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4)经济发展与人民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
(5)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避免过度开发。
(四)历史启示
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知识梳理
六、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汉朝: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对外交往。
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经济、文化交流活跃;高僧玄奘到天竺取经;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一些来华的西亚商人在中国定居。
宋朝: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等。
元朝:陆路和海路交通都很通畅;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海外贸易繁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来到中国,后来留下了《马可 波罗行记》。
(一)主要表现
知识梳理
六、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明朝:郑和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东南倭寇猖獗,戚继光率军进行了抗倭斗争;曾一度海禁,后又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明朝中后期,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略活动日益频繁。
清朝: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乾隆、嘉庆时期,英国先后派出使团来华,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一)主要表现
(1)对外交通路线: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
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上丝绸之路,是当时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隋唐时期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宋元至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以海路为主。
(2)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从汉朝到宋元时期,基本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明清时期,统治者多次厉行海禁。清朝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拒绝扩大对外交往,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识梳理
六、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二)主要变化
七、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 家 孔 子 核心观念“仁”,“为政以德”;恢复礼乐制度;“有教无类”
孟 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 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 家 老 子 天地万物本原是“道”;追求“天人合一”,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
庄 子 崇尚逍遥自由
墨 家 墨 子 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阴阳家 邹 衍 “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法 家 韩 非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2)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七、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
七、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核心思想“仁”;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汉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魏晋南北朝: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
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宋朝:儒学复兴,程朱理学逐渐受到官方尊崇。
明清时期: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清朝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频繁制造文字狱,禁锢了思想的发展。
知识梳理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八、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一)主要成就
知识梳理
朝代 四大发明 农学 医学 数学 天文地理 其他
两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氾胜之书》《四民月令》 《黄帝内经》 《神农百草经》 《伤寒杂病论》 华佗发明麻沸散 《九章算术》 《周髀算经》 张衡候风地动仪,《灵宪》
魏晋 南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祖冲之 圆周率 《禹贡地域图》
隋唐 雕版印刷,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 《千金方》 《唐本草》 僧一行测算 地球子午线长度 赵州桥
宋元 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王祯《农书》 郭守敬 《授时历》 沈括《梦溪笔谈》
明朝 徐光启 《农政全书》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徐霞客游记》 《天工开物》
八、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知识梳理
(二)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1)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3)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对外交往交流的不断扩大。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和科学家们的不懈探索。
材料一:在清代前期的196年中,海禁不过39年,其余157年的海外贸易基本上是开放的。……规定海外贸易在当时最大的港口广州进行,本身就是一种开放,而在南洋地区的欧洲殖民地国家,中国商人均不受“只许在广东收泊贸易”的限制。
——黄启臣《 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载《 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材料二: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于清朝(鸦片战争前)的对外政策,你认同材料一、二的哪一观点? 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能力提升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的治学主张。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能力提升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的治学主张。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提示:
(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2)主张:做学问要关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要济世救民,反对空谈。
(3)共同点:强调社会责任感。
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
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能力提升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
A.统一的政治局面
B.国家力量的支持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宋明理学的推动
B
能力提升
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B
能力提升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说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
课后作业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