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该课获第四届“中语杯 ”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赵学东 /执教 、整理
师: 同学们好 ! 我来自山东,虽然是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次来湖北,但我早就知道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还是鱼米之乡 。 来到这里后,我被茂林修竹 、 亭台楼阁和淼淼江水深深感染 。 我国古代有一位文学家生在四川,成名于湖北,在距离我们这里三百公里的黄州,他留下了生平最瑰丽的篇章 。 他就是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 。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于黄州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 )
师: 古人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 。 因为,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 。 下面,同学们挺直腰,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
(生自读课文 。 )
师: 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还很动情 。 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读一遍这篇文章?
(一生朗读 。 )
师: 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 他读得挺流畅,有的句子还读得很有感情 。
师: 哪一句读得有感情? 他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这一句,他读时的语气很强烈,有点清高的感觉 。
师: 他读得这一句确实有味道,你的点评也很到位 。 现在,同学们带着刚才听读过程中获得的启发齐读一遍课文 。
(生齐读课文 。 )
师: 要想真正读出文章的情味,必须走进文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解和揣摩作者笔下的情感 。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运用《古代汉语词典》,试着翻译一遍课文,读懂文章大意,不懂的词句用笔标画出来 。
(生自主通译全文 。 )
师: 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自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
(生分组讨论,师参与其中 。 )
师: 刚才各小组的讨论都很有效 。 老师在参与过程中也很有收获 。 哪位同学还有不理解的词句需要解决,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
生“: 月色入户 ”中的“ 户 ”的意思是“门 ”还是“窗户 ”?
师: 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 : 我查《 古代汉语词典 》 了,“户 ”应该是“门 ”的意思 。
师:《古代汉语词典》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借助工具书学习的好习惯 。
(屏显“户 ”字的演变 。 )
师: 这是“户 ”字的发展演变历程,下面同学们结合“ 门 ”字的古字,判断“户 ”字的意思 。
(屏显“门 ”的古字 。 )
生:“户 ”字是“门 ”字的一半 。
师: 你的观察能力很强 。 户的古义就是带转轴的半扇门,现在泛指门 。
(屏显 。)
户,护也 。 半门曰户 。
师:《说文解字》 中说:“户,护也 。 半门曰户 。”现在,请同学们联系所学,说出一些我们初一学过的含“户 ”的文言语句 。
生:“木兰当户织 ”。
师: 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和迁移,这样我们才能温故而知新 。 谁能说出既含“户 ”字且其含义是“门 ”的成语?
生: 夜不闭户 。
生: 足不出户 。
生: 家喻户晓 。
师: 家喻户晓的“户 ”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思不是“门 ”,而是“住户 ”“人家 ”。 现代汉语中,有些成语中的字还依然保留着古字的含义,平时加强成语积累对丰富同学们的语言非常有好处 。 理解了文意,同学们就能更好地读出文章的情味了 。 下面,我们再齐读一遍这篇小品文 。
(师生齐读 。 )
师: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 ”。 朗读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要读出文字背后的作者的“心声 ”。 文言四字句在古诗文中有独特的表现力 ,朗读时要读出其鲜明的节奏和音律的美感 。 作者苏轼在文章第一句话中 ,连用了三个文言四字句,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看看每一句应该读出什么感觉 。
(屏显 。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生自读 。 )
师: 第一句是交代时间 。 全文共 84 个字,却用 10 个字交代时间,可见作者是如何的郑重其事 。
第二到第四句要读出怎样的感觉?
生: 第二句要读出闲散无聊的感觉,因为作者要脱衣服睡觉了 。
生: 第三句要读出惊奇的感觉,因为作者想睡觉时月光却照进门来,令他惊奇并睡意全无 。
生: 文中作者说他是“ 欣然起行 ”。“欣然 ”就是高兴的样子,所以第四句要读出欣喜之情 。
师: 短短的 12 个字,就让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受到了作者微妙的心境变化 。 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手势和老师一起完成朗读 。 老师读第一句,同学们齐读后面三句 。
(师用手势体现情感的起伏变化,师生共同完成朗读 。 )
师: 在月光的招引下,苏轼起身寻友,夜游承天寺 。 在静谧的承天寺里,他的心弦又被什么景色轻轻撩动了?
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屏显 。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师: 同学们动情地读一读这个写景句 。
(生自读 。 )
师: 读着这么空灵的文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试着描述出来 。
生: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 、 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
生: 月光铺满寺院的地面,像积水一样空明 ,仿佛什么都没有似的,那竹柏的影子随着微风轻轻拂动,像藻 、 荇一般交错纵横 。
师: 两位同学都展示了自 己的想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 。 第二位同学的描述更具有画面感 。 阅读文章一定要深入文字,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朗读 。
(师配乐朗读 。 )
师: 现在,请调动你们的生活体验进行感受 。 ( http: / / www.21cnjy.com ) 荆州和黄州同在湖北,十月十二日的深夜,月在中空,面对 “ 如积水 ” 一般的月光和如“ 藻 、 荇 ”一般交错纵横的竹柏影,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生 : 我感受到了那 如水的月光从空中轻轻洒落,铺满整个承天寺的庭院,一片银白 、 皎洁 、 空明 、 澄澈 。
师: 是啊,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艺术境界!可以说,这清朗的月光,空明的庭院,就是此时此刻作者心境的写照 。
生: 我感受到了竹柏的影子在随着清风舞动,好像悠游的水草在飘摇 。
师: 真有文采,很有徐志摩的味道 。
生: 我感受到了作者欣赏月光时入了神,好像完全忘我了,当他醒悟到水中的藻 、 荇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后,内心充满了恍然大悟的喜悦 。
师: 你是从哪里读出“ 恍然大悟 ”的喜悦的?
生“: 盖竹柏影也 。 ”
师: 你试着读一读这句话,要读出这种喜悦的感觉 。
(生试着朗读 。 )
师:“盖 ”字后面的停顿再稍长一些,喜悦的意味要再浓一些 。(生再读)
师: 这样一读,喜悦的味道就出来了 。 想那承天寺里,未必只是种了竹柏,可为什么作者只单单写竹柏的影子呢?
生: 寺院里都种竹柏显得寺院更加肃穆和宁静 。
生: 我认为竹柏的叶子形状和藻 、 荇更加相似 。
生: 我想是因为苏轼更喜欢竹子和柏树的高洁气质和精神 。 因为,苏轼的为人就像竹柏一样 。
师: 说得真好!竹子是苏轼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最爱 。 他曾在诗中这样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 ”柏树也是苏轼所敬之物 。 他敬其坚贞高洁 。“月光如水 ”的比喻已经不新鲜,作者却能自出新意,不着一字,形神兼备,尽得风流,堪称妙笔 。
(师板书“空明之景 ”。 )
师: 我们再齐读一遍这一写月的名句 。
(师生齐读 。 )
师: 苏轼看着如此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的美丽月景,内心又涌起了怎样的波澜呢?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师: 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表露作者的心声?
生:“闲人 ”。
师: 你怎么理解“闲人 ”一词?
生: 闲人,指清闲的人 。
师: 你从哪里读出了作者的“清闲 ”?
生:“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 http: / / www.21cnjy.com ) ,欣然起行 ”这句话,写的是苏轼没有事情可做便想早早地睡觉,可一看到月光就又起来去散步 。 只有清闲的人才会这么做 。
生:“相与步于中庭 ”,是说作者和张怀民一起散步,这也让人感觉很清闲 。
师: 清闲之中还有悠闲 ! 苏轼当时确实很清闲 。
(屏显 。 )
元丰二年,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狱,坐牢 103 天,几次面临砍头之险,史称 “ 乌台诗案 ”。 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 团练副使是一个闲职,实际上是以罪之人的身份被闲置在黄州,近于流放 。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在城南承天寺 。
师 : 在 这 样 被“ 闲 置 ” 的 处 境中,作者自称“ 闲人 ”,言语之中包含了怎样的意味呢?
生: 包含了被贬的悲凉和无奈 。
生: 还有作者的自我解嘲 。
师: 读书要“ 含英咀华 ”,不能只读出“一望可知 ”的东西,而要读出文字背后的韵味 。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三句话 。
(生齐读 。 )
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这两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 是两个反问句 。
师: 所以,要读出诘问的语气 。作者是在诘问谁呢?
生: 诘问自己 。
生: 诘问张怀民 。
生: 诘问全天下人 。
师: 你的回答更有深度 。 苏轼也是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前世的每一个人,夜夜有月光,处处有竹柏,为什么千百年来他们都没有看到这样美好的景致呢?请你替苏轼作答 。
生: 因为他们太忙碌了 ——都忙碌于官场和名利之中。
生: 因为他们都没有能欣赏美景的眼光和雅致。
师: 我们又读出了苏轼内 心的解脱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满足。 只有超越功利和世俗得失的人,才会有闲情雅致欣赏如此美景。 这正如作者在《临皋闲题》中所写:“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师板书“闲雅之情”。 )
师: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愫,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
(师生齐读最后三句 。 )
师: 苏轼的一生饱经忧患 和贬谪之苦。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轼是一个掉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辰的人,是一个一身蓑衣任平生的乐天派。
(屏显。 )
贬官黄州,看兰溪溪水西流,他写道:“谁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贬官惠州,流放蛮荒之地,他自得其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官儋州,他以这样的心态面对生活:“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师: 难怪他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总能从生活的困境中突围,用他的成熟和旷达向我们诠释什么叫做“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么美的作品 ,若是不能背诵岂不辜负了苏轼,辜负了文学。 同学们平时怎么背诵文言文呢?
生: 先理解文章的意思,再背诵。
生: 反复把文章读熟,再逐段背诵。
师: 这两位同学的方法都值得借鉴。 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背诵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快速背诵文言文,就是“抓层次,抓关键字词”。
(屏显。 )
叙述:元丰 _____,解 ,月色 ______,欣然 ______。 念,遂 ______。 怀民 ______,相与______。
描写:庭下如 ______,水中,盖 ______。抒情:何夜 ______?何处____?但 ______。
(生自主背诵, 3 分钟。 )
师: 同学们,现在我们饱含感情地齐声背一遍这篇美文。 背完后下课。
(生背。 下课铃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