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第三专题之《渔父》课件(31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第三专题之《渔父》课件(31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5 06:50:55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渔父教学目标: ???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语: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知识介绍?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三、关于本文: ???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四、梳理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主人公的情况及渔父的问话,展开一场思想交锋。
第二部分(第2、3段)是文章的主体。
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的思想的信徒。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这是一场重大的人生哲学论辩,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鲜明对立中,屈原以其坚定的抉择,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第三部分(第4段)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
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和意境。《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作为对比和衬托,还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词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五、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 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
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见第一段)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六、比较阅读: ???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 ???⑵《报任安书》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 七、文言知识整理:? 通假字? ????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 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转折)? ????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 于:??? ????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 何故至于斯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中 (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 (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 (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 (介词,表目的,用来)?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 ①行吟(于)泽畔 (省略介词)????? ???? ②不复与(之)言 (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是以见放? ??? ?八、诵读要旨: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请标出下面需要重读的字:?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 九、深入探究?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设想某一天屈原
与司马迁相遇,将
会发生怎样的情
形,展开想象,写
一个短剧。作业:教学主题
《渔父》苏教语文必修五《渔父》ppt课件.ppt
一、教材分析渔父1.docx
《渔父》这篇文章在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生存选择”板块,本板块另一篇课文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两篇文章一长一短,一重一轻,应区别主次,突破重点。《渔父》比较短,又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学习难度不大,可以安排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稍加点拨指导。学完本课,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人人有话可说,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学生分析渔父2.docx
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由于《渔父》难度不大,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让学生先借助工具书,自主完成阅读和文章的翻译,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归纳总结,落实好文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抓住人物——屈原与渔父进行分析,理解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把握文章的主旨,学习伟大的精神。对《渔父》的探讨应抓住几次对话,突出屈原的人格追求。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背景,领会屈原坚持理想、不随波逐流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正确看待“渔父”这一形象。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课前创设情境:利用下课时间播放蔡琴演唱《屈原》歌曲。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2、自主积累环节,利用PPT考察学生的积累情况。
3、研讨环节,利用PPT,重点总结相关问题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成长。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教师引入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及司马迁的生死观。
学生认真聆听歌曲,全心投入
?
课前创设情境:利用下课时间播放蔡琴演唱《屈原》歌曲。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
?
自主积累
?
?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并考察文言词语。
学生根据提示,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梳理字词。
PPT:作家作品及背景,考察字词掌握。
?
?
讲授
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4、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
?
小组合作探究
利用ppt展示屈原和渔父形象
研讨
①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②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儒道学派思想
PPT介绍
探究渔父3.docx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
学生比较阅读
PP展示
?
?
总结
那么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来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与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PP展示
作业
1?、背诵文中的名句;
?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完成作业
PPT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讲练结合,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遵循“学生为主,立即落实”的教学原则,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重在落实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和对文本的解读。掌握文杨文知识,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解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分析人物方法,提高对文本的奖赏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