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4.4 能量的获得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知道呼吸作用的含义,懂得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了解动物的多样的呼吸器官。
科学思维: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点;从组织细胞,想象物质的变化过程。
探究实践:了解人类应用微生物发酵进行生产的例子。
态度责任: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生物体内的物质是时刻在变化的。
01 氧化供能
1.在有氧情况下,葡萄糖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是( ) 。
A.二氧化碳、水 B.酒精和二氧化碳
C.乳酸 D.酒精、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A
【解析】【分析】淀粉在人体消化系统内被消化为葡萄糖等小分子有机物,便于人体吸收。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葡萄糖作为有机物参与人体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所以,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是: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储存着能量);所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2.氧在人体细胞中的作用是( )
A.分解有机物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分解食物为人体提供营养
C.分解无机物为人体提供能量
D.分解水、释放热量
【答案】A
3.某同学参加校运会的百米赛跑项目,起跑后他拼尽全力向前奔跑,在以下三个释放能量的式子中,能表示供给该同学奔跑所需能量的式子是( )
①葡萄糖 乳酸+能量(少量)
②葡萄糖 酒精+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③葡萄糖+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
A.① B.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分析】异化作用是指机体将来自环境的或细胞自己储存的有机营养物的分子(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等),通过一步步反应降解成较小的、简单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乙醇等)的过程。分解代谢是异化作用的别称,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而有氧呼吸是异化作用的重要方式。
【解答】 ①是动物的无氧呼吸作用,短跑过程中,运动员会出现氧气不足现象,所以无氧呼吸作用会为运动员提供能量;
②是植物的无氧呼吸作用,不会出现在运动员身上;
③是有氧呼吸作用,是运动员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故答案为:C。
02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4.与有氧呼吸相比, 生物的无氧呼吸特点是( )
A.不需要酶的参与 B.一定产生乳酸
C.没有二氧化碳生成 D.产生能量较少
【答案】D
【解析】【分析】细胞有氧呼吸在酶的作用下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和大量的能量;动物的无氧呼吸在酶的作用下产生乳酸和少量能量;植物无氧呼吸在酶的作用下产生了二氧化碳和酒精和少量能量;
【解答】A.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需要没得参与,A错误;
B.动物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植物的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没有乳酸,所以B错误;
C.如果是植物的无氧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所以C错误;
D.无氧呼吸中物质没有进行完全的分解,所以释放的能量比有氧呼吸少,正确;
故答案为:D.
5.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状态下的骨骼肌,可以通过无氧呼吸获得少量能量。此时,葡萄糖分解为( )。
A.酒精 B.酒精和二氧化碳
C.乳酸 D.乳酸和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分析】有氧呼吸:需要氧气;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大量能量;能量彻底释放.无氧呼吸:没有氧气参与反应,有机物不能彻底分解,一般不生成二氧化碳,而是生成酒精和水或者乳酸。
【解答】 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状态下的骨骼肌,可以通过无氧呼吸获得少量能量,此时,葡萄糖分解为乳酸。ABD不符合题意,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6. 如图表示环境中氧的浓度对植物细胞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
(1) A 点表示植物组织释放CO2较多,这些CO2是 的产物。
(2) 由A 到B,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其原因是 。
(3) 由B到C,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4)为了有利于贮藏蔬菜或水果,贮藏室内的氧气应调节到图中的哪一点所对应的浓度 。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是 。
【答案】(1)无氧呼吸
(2)氧气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
(3)氧气充足时有氧呼吸加强,CO2 释放量增多
(4)B点;此时有氧呼吸已明显减弱,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水果和蔬菜组织内糖类等有机物分解得最慢
【解析】【分析】在一定范围内,呼吸作用的速率随氧气浓度升高而减弱,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再增大氧气浓度,呼吸作用速率又加快。结合题干中的曲线图进行解答。
【解答】 (1)图中A点氧气的浓度为0,植物能进行无氧呼吸,释放出二氧化碳。
(2)由A到B,氧气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所以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
(3)由B到C,随着氧气的增加,植物的有氧呼吸加强,CO2释放量增多,所以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
(4)贮藏室内的氧气浓度在B点的时候,这时有氧呼吸已明显降低,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水果和蔬菜组织内糖类等有机物分解得最慢,有利于贮藏蔬菜或水果。
03 多样的呼吸器官
7.动物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呼吸器官。低等无脊椎动物(如草履虫)等,大多数都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只靠 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专门具有呼吸功能的器官,如节肢动物虾用 呼吸,蝗虫用 呼吸等;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更加复杂,如水生脊椎动物鱼类是用 进行呼吸的,陆生脊椎动物用 呼吸。
【答案】体表;鳃;气管;鳃;肺
【解析】【分析】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呼吸器官,呼吸器官和生物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解答】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靠体表宇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节肢动物虾用鳃进行呼吸,蝗虫用气管进行呼吸,而气门是气体进出的门户,鱼类用鳃进行呼吸,陆生脊椎动物用肺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故答案为:体表;鳃;气管;鳃;肺。’
8.取甲、乙两只活蝗虫,将甲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浸入水中,乙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结果是( )。
A.甲蝗虫先死 B.乙蝗虫先死 C.同时死 D.都不死
【答案】A
【解析】【解答】 蝗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其中头部是感觉和摄食中心;胸部和腹部体节两侧有成对的气门,空气由气门进入体内的气管进行气体交换,蝗虫以此完成呼吸。因此将蝗虫的头浸入水中,蝗虫依然能呼吸,不会死亡;而将蝗虫的胸腹部浸入水中,由于气门闭塞,氧气无法进入体内,导致蝗虫窒息而死。因此,结果是甲蝗虫先死,所以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蝗虫属于节肢动物,身体分节,由头、胸、腹三部分所组成;蝗虫的身体外面包着一层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蝗虫的感觉器官有触角、复眼等。
9.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呼吸方式和呼吸器官,下列有关动物呼吸器官叙述正确的是( )
A.鱼的呼吸器官是肺 B.青蛙的呼吸器官是鳃
C.鸟的呼吸器官是皮肤 D.狗的呼吸器官是肺
【答案】D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动物多种多样,其特点各不相同,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呼吸器官。
【解答】A. 鱼终生生活在水中,吸收水中的溶解氧,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故A错误。
B.青蛙的呼吸器官是肺,兼用皮肤辅助呼吸,故B错误。
C.鸟能进行双重呼吸,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肺,故C错误。
D. 狗是哺乳动物,呼吸器官是肺,故D正确。
故选D。
1.B
【分析】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详解】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生物体的线粒体中进行的。因此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释放能量、生成水,消耗氧气而不是产生氧气。
故选B
【点睛】熟记呼吸作用的概念或反应式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2.D
【分析】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入手,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详解】有氧呼吸过程与无氧呼吸过程都需要酶参与,所以A错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所以B、C错误;与无氧呼吸相比,有氧呼吸是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所以D正确。
3.B
【分析】无氧呼吸:指细胞生活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成酒精或乳酸等,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分子氧参与,其氧化后的不完全氧化产物主要是酒精或乳酸。
【详解】根据无氧呼吸的概念可知:人跑步过程中运动员部分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肌细胞生活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乳酸等物质,因此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主要是乳酸。
故选B。
【点睛】对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理解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D
【分析】细胞呼吸方式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真核生物的细胞呼吸方式主要是有氧呼吸。
【详解】人在剧烈运动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能量来源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其中主要是有氧呼吸。
故选D。
5.B
【分析】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完成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其实质就是在氧的作用下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
【详解】运动时机体对氧气的消耗量增大,骨骼肌细胞氧气供应不足,细胞就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从而导致肌肉酸疼,故选B。
【点睛】掌握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解题关键。
6.B
【分析】水稻根部主要进行有氧呼吸,水稻的茎是中空的,作用就是把空气中的氧气直接输送到根部,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水稻主要进行的是有氧呼吸,只能适应短暂的无氧条件,长期缺氧会根部产生大量酒精毒害死亡,A错误;快速登山时,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的有氧呼吸过程,B正确;疏菜保鲜应该是低温、低氧和适宜的湿度,来抑制蔬菜的呼吸作用,C错误;淀粉经发酵可产生酒精,是通过酵母菌发酵实现的,D错误。
【点睛】本题是对细胞呼吸方式的考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掌握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才能灵活解答。
7.A
【分析】(1)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生物体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2)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详解】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生命活动的进行必须需要能量,而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主要意义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命活动都需要能量作为动力。
故选A。
【点睛】知道生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能量满足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8.D
【分析】从血细胞的种类和功能、发酵技术、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入手解答即可。
【详解】A.红细胞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这就决定了红细胞具有携带氧气的功能,红细胞少,组织细胞缺氧,因而会出现疲劳、头晕、精神不振等症状。贫血患者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品,A正确。
B.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制酸奶用的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
C.酵母菌酿酒时,先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然后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正确。
D.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维生素B族的主要有维生素B1、B2、PP、B6、泛酸、生物素、叶酸及B12等。缺乏维生素1会得脚气病,D错误。
【点睛】此题考查范围较广,把握基础知识灵活作答。
9.C
【分析】)无氧呼吸是在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植物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一部分以热能散失,一部分存储在ATP中。
【详解】人类不能在缺氧的条件下正常存活,所以机体此时主要能量来源还是有氧呼吸,A错误;植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对植物细胞有毒害作用,而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没有毒害作用,B错误;无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C正确;不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人体细胞所能利用的能量都是直接来源于ATP,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动物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特点。
10.B
【详解】酵母菌发酵酿酒需要无氧的环境,容器密封,由于酵母菌的生殖繁殖,很快就会把密封的容器中有限的氧气消耗掉,因此急剧减少的物质P是氧气;在开始的生长繁殖过程中就会有二氧化碳产生,繁殖的足够的数量之后,再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比酒精多,因此物质Q是二氧化碳,R是酒精。
故选B。
11.B
【分析】做面包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经过发酵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疏松多孔。
【详解】A.温度太高,会导致酵母菌被高温杀死,故A错误。
B.酵母菌呼吸作用能分解有机物,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生面团保持在30℃一小时后,面团含有的有机物总量减少了,故B正确。
C. 生面团烘烤后体积膨大是因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受热膨胀,而使面团进一步膨胀变大,故C错误。
D.用酵母菌制作面包,利用了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的性质,而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且会产生乳酸,故不能用乳酸菌代替酵母菌制作面包,故D错误。
【点睛】做这题的关键是掌握酵母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12.D
【详解】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不会出现很大变动,故图中体温b变化正确;人体耗氧量会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会无限制地增加,故图中的耗氧量曲线d正确。
13.C
【分析】机体供能系统主要有:3秒以内是体内原有ATP的水解供能,而ATP在体内的含量很少;6~8秒主要是磷酸肌酸的转化为机体供能;1分钟以内主要为无氧呼吸供能;长时间的运动主要供能方式为有氧呼吸。
【详解】马拉松长跑中总需氧量=摄入量,乳酸略增,说明机体供能的主要供能方式是有氧呼吸;400米跑实际摄入量与需氧量差别较大,乳酸大量产生,说明机体供能的主要供能方式是无氧呼吸;100米跑总需氧量较少,而实际摄入量=0,且未产生乳酸,说明机体供能的主要供能方式是磷酸肌酸的转化,供能方式是无氧呼吸。故选C。
【点评】本题以不同运动项目为题材,结合表格,考查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意义,明确细胞呼吸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次根据表中三种运动项目中机体总需氧量、实际摄入氧量和血液中乳酸增加量判断机体供能的主要供能方式。
14.D
【分析】图甲和图乙为利用酵母菌酸制葡萄酒的实验装置,其中甲装置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酵母菌可以繁殖,消耗尽氧气后,酵母菌在无氧适温的条件下,能够分解葡萄糖生成酒精。而图乙中没有氧气,酵母菌不能繁殖。
图丙中①曲线表示图乙发酵装置中酒精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上升,②曲线表示图甲发酵装置中酒精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上升。
【详解】A.图甲装置中酵母菌进行的有氧呼吸,因此氧气含量减少,A正确。
B.图乙装置中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B正确。
C.不论图甲的酵母菌进行的有氧呼吸,还是图乙装置中的酵母菌无氧呼吸,酵母菌均能分解有机物,甲乙两个装置中的糖分都在减少,C正确。
D.图甲一开始进行的有氧呼吸,不能产生酒精,后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所以图丙中的曲线②表示图甲装置中的酒精含量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D。
15. 化学能 生命活动
【分析】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详解】(1)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有机物中含有的能量为化学能,可见图乙中“?”处应该填化学能。
(2)呼吸作用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16. 无氧呼吸 酵母菌无氧呼吸放热
【分析】发酵原理是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即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酒精等。利用酵母菌酿酒时,需要先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然后隔绝空气。
【详解】(1)黄酒发酵前期要先通入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保证酵母菌大量繁殖,然后密闭进行无氧呼吸使酒精发酵,获得黄酒。
(2)由于微生物呼吸产生的能量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释放,因此该过程中装置内温度有所上升。
17. 防止其它细菌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对实验产生干扰 35℃ 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
【详解】(1)实验开始前应对葡萄糖溶液作煮沸灭菌处理,其目的是防止其它细菌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对实验产生干扰,故填防止其它细菌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对实验产生干扰。
(2)由表可知,当温度为35℃时,在相同的时间内,进入移液管中的液体的体积最大,表明35℃时最有利于酵母菌发酵,故填最有利于酵母菌发酵。
(3)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迫使锥形瓶中的液体进入移液管,进入移液管中的液体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即表格中的数据表示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故填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
18. 有氧呼吸 酵母菌的数量 无氧呼吸 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分析】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在有氧时,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不起到发酵效果;在无氧时,繁殖速度减慢,但是此时可以进行发酵产生酒精。
【详解】葡萄酒的酿制原理是先通气进行有氧呼吸,获得较多的能量,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然后再密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从而获得葡萄酒。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表达式为: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19.(1)D
(2)先不变后升高
(3)减慢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真菌、细菌结构的不同点、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以及温度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可以从酵母菌的结构、细菌的结构、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酵母菌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温度对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影响方面来切入。
【详解】(1)酵母菌、蘑菇属于真菌,水稻、西瓜属于植物;真菌细胞、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大肠杆菌属于细菌,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因此酵母菌的细胞结构与大肠杆菌有明显区别。
(2)在装有酵母菌和足量葡萄糖溶液的气球中通入O2和CO2直到饱和,再注入一定量的氧气,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C6H12O6+6O2→6CO2+6H2O+能量,产物二氧化碳跟反应物氧气体积保持一致因而液面不变;后来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气球膨胀,体积变大,导致量筒内的液面升高。
(3)若将装置中的温水换成冷水,重复以上实验,由于温度较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变慢,产生的二氧化碳增速变慢,气球膨胀速率变慢,则量筒内液面变化的速率将减慢。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酵母菌和细菌的结构特点以及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20. 不能,因为酵母菌有氧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二氧化碳 应在A装置和B装置之间增加盛澄清石灰水溶液的锥形瓶(其他合理表述也可) O-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由于蔗糖大量被消耗导致无氧呼吸减弱,产生酒精速度减慢。(其他合理表述也可)
【详解】(1)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二氧化碳,通过C和E装置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无法判断酵母菌进行的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故填不能,因为酵母菌有氧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二氧化碳。
(2)C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能是没有被氢氧化钠溶于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C瓶导致称取石灰水变浑浊,应检验氢氧化钠溶于是否完全吸收二氧化碳,即应在A装置和B装置之间增加盛澄清石灰水溶液的锥形瓶,故填应在A装置和B装置之间增加盛澄清石灰水溶液的锥形瓶。
(3)由图可知,0-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由于蔗糖大量被消耗导致无氧呼吸减弱,产生酒精速度减慢,故填0-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由于蔗糖大量被消耗导致无氧呼吸减弱,产生酒精速度减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4.4 能量的获得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知道呼吸作用的含义,懂得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了解动物的多样的呼吸器官。
科学思维: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点;从组织细胞,想象物质的变化过程。
探究实践:了解人类应用微生物发酵进行生产的例子。
态度责任: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生物体内的物质是时刻在变化的。
01 氧化供能
1.在有氧情况下,葡萄糖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是( ) 。
A.二氧化碳、水 B.酒精和二氧化碳
C.乳酸 D.酒精、二氧化碳和水
2.氧在人体细胞中的作用是( )
A.分解有机物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分解食物为人体提供营养
C.分解无机物为人体提供能量 D.分解水、释放热量
3.某同学参加校运会的百米赛跑项目,起跑后他拼尽全力向前奔跑,在以下三个释放能量的式子中,能表示供给该同学奔跑所需能量的式子是( )
①葡萄糖 乳酸+能量(少量) ②葡萄糖 酒精+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③葡萄糖+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
A.① B.③ C.①③ D.①②③
02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4.与有氧呼吸相比, 生物的无氧呼吸特点是( )
A.不需要酶的参与 B.一定产生乳酸
C.没有二氧化碳生成 D.产生能量较少
5.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状态下的骨骼肌,可以通过无氧呼吸获得少量能量。此时,葡萄糖分解为( )。
A.酒精 B.酒精和二氧化碳
C.乳酸 D.乳酸和二氧化碳
6. 如图表示环境中氧的浓度对植物细胞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
(1) A 点表示植物组织释放CO2较多,这些CO2是 的产物。
(2) 由A 到B,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其原因是 。
(3) 由B到C,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4)为了有利于贮藏蔬菜或水果,贮藏室内的氧气应调节到图中的哪一点所对应的浓度 。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是 。
03 多样的呼吸器官
7.动物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呼吸器官。低等无脊椎动物(如草履虫)等,大多数都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只靠 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专门具有呼吸功能的器官,如节肢动物虾用 呼吸,蝗虫用 呼吸等;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更加复杂,如水生脊椎动物鱼类是用 进行呼吸的,陆生脊椎动物用 呼吸。
8.取甲、乙两只活蝗虫,将甲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浸入水中,乙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结果是( )。
A.甲蝗虫先死 B.乙蝗虫先死 C.同时死 D.都不死
9.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呼吸方式和呼吸器官,下列有关动物呼吸器官叙述正确的是( )
A.鱼的呼吸器官是肺 B.青蛙的呼吸器官是鳃
C.鸟的呼吸器官是皮肤 D.狗的呼吸器官是肺
1.下列不属于呼吸作用的结果的是( )
A.放出二氧化碳 B.产生氧气
C.释放能量 D.生成水
2.与无氧呼吸相比,有氧呼吸的特点是( )
A.需要酶的参与 B.分解有机物
C.释放能量 D.有机物彻底氧化
3.2020浙东唐诗之路。天姥山越野挑战赛于12月20日在镜岭镇雅庄村鸣枪开跑。跑步过程中运动员部分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是( )
A.二氧化碳和水 B.乳酸 C.乳酸和二氧化碳 D.酒精和二氧化碳
4.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人体骨骼肌细胞获取能量的方式是( )
A.只有无氧呼吸 B.主要是无氧呼吸
C.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并重 D.主要是有氧呼吸
5.在参加完体育测试后,有同学感到肌肉酸疼,其主要原因时( )
A.有氧呼吸产生了乳酸 B.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
C.有氧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 D.无氧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
6.下列叙述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
A.水稻根部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所以能长期适应缺氧环境
B.登山时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C.蔬菜在低氧、干燥、低温的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
D.淀粉经发酵可产生酒精,是通过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实现的
7.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根本原因是( )
A.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 B.呼吸作用产生的水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C.生命活动每时每刻都需要氧 D.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必须及时排出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人体中的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时,应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丰富的食物
B.制酸奶用的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
C.用酵母菌酿酒时,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
D.维生素虽不能提供能量却参与人体重要生理活动,缺乏维生素会得脚气病
9.接力赛上,部分运动员因某些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感到腰酸腿疼,关于这一过程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时无氧呼吸是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B.此时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组织细胞有毒害作用
C.此时无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
D.此时肌肉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由乳酸直接供给
10.在利用酵母菌酿酒的过程中,从密闭的发酵罐中检测到三种化学物质的相对含量随密封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氧气、二氧化碳、酒精对应的曲线分别为( )
A.P、R、Q B.P、Q、R C.Q、P、R D.Q、R、P
11.酵母经常用来制作面包,下图是面包的制作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缩短发酵时间,生面团放置环境的温度越高越好
B.生面团保持在30℃一小时后,面团含有的有机物总量减少了
C.生面团烘烤后体积膨大是因为烘烤过程中酵母菌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
D.乳酸菌无氧呼吸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可以用乳酸菌代替酵母菌制作面包
12.小亮同学参加十五米折返跑测试,共计跑了52次,图中能分别表示该过程中他体温变化和单位时间内耗氧量变化的曲线是( )
A.a和c B.a和d
C.b和c D.b和d
13.运动员在进行不同项目运动时,机体供能方式不同。对三种运动项目的机体总需氧量、实际摄入氧量和血液中乳酸增加量进行测定,结果如下:
运动项目 总需氧量(升) 实际摄入氧量(升) 血液乳酸增加量
马拉松跑 600 589 略有增加
400米跑 16 2 显著增加
100米跑 80 未见增加 显著增加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马拉松跑、400米跑、100米跑运动过程中机体的主要供能方式分别是( )
A.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B.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有氧呼吸
C.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无氧呼吸
D.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14.如图甲和乙所示,小科用两种方式进行酵母菌发酵葡萄汁制作葡萄酒。图甲装置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图乙装置中不含氧气;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测得一段时间内图甲和乙装置中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如图丙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装置中的氧气含量减少
B.图乙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C.甲乙两个装置中的糖分都在减少
D.图丙中的曲线②表示图乙装置中的酒精含量变化
15.科学观念是指在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整体认识。物质与能量观是重要的科学观念。图甲为小棉同学构建的植物体的能量变化模型,请模仿并完成图乙中动物体的能量变化模型建构:
(1)图乙中“?”处应该填 ;
(2)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主要用于 。
16.黄酒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特有酒种之一。
(1)黄酒酿制时要先通入一定量的空气,增加酵母菌的数量,然后再进行 (填“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获得黄酒。
(2)酿酒过程中装置内温度会有所上升,这是由于 的缘故。
17.下图是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制作的一个实验装置。先将葡萄糖溶液加热煮沸杀灭细菌,再冷却备用。开始时在洁净的锥形瓶中装满质量分数为2%的葡萄糖溶液,并在其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发酵过程中液体会进入移液管(有刻度),从移液管的刻度上可以读出进入移液管的液体量。表中是该同学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单位:)。
时间 数据 温度 第1分钟 第2分钟 第3分钟 第4分钟 第5分钟
4℃ 0 0 0 0
10℃ 0.2 1.0 1.9 3.1 4.0
20℃ 0.4 1.3 2.2 3.3 4.5
35℃ 0.7 1.7 2.8 4.4 5.0
55℃ 0 0.1 0.2 0.3 0.4
(1)实验开始前应对葡萄糖溶液作煮沸灭菌处理,其目的是 。
(2)最有利于酵母菌发酵的实验温度是 ,表格中的数据表示的意思是 。
18.下图简单表示了葡萄酒的酿制过程,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葡萄酒的酿制原理是先通气进行 ,以增加 ,使酵母菌大量繁殖而成为优势菌种,然后再进行 获得葡萄酒。用文字方程式表示酵母菌在整个酿酒过程中的有氧呼吸: 。
19.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可以用以下两个反应式来表示
有氧呼吸: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某兴趣小组成员为了探究酵母菌在呼吸作用过程中气体体积的变化(已知相同条件下,分子数相同的任何气体,体积相同),进行了实验.在装有酵母菌和足量葡萄糖溶液的气球中通入O2和CO2直到饱和,再注入一定量的氧气,扎紧后放入装有温水的量筒中(如图所示),记下液面的读数,以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并记录量筒中液面的读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的细胞结构与下列哪种生物有明显的区别? .
A.水稻 B.蘑菇 C.西瓜 D.大肠杆菌
(2)若不考虑温度变化对气体体积的影响,则实验过程中量筒内液面如何变化? .
(3)若将装置中的温水换成冷水,重复以上实验,则量筒内液面变化的速率将 .(选填“加快”、“不变”或“减慢”).
20.小金同学研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及其代谢产物,设计图甲和乙装置进行实验。在35℃时,将酵母菌和一定质量分数的葡萄糖溶液混合后,加入B和D装置中。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小金同学通过C和E装置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是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该判断依据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2)小金认为C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足以确定B瓶产生了CO2,需要如何改进?
(3)利用传感器测定并记录装置D中酵母菌数量、葡萄糖浓度和酒精浓度绘制图丙曲线。解释在温度为35℃时,图丙中酒精含量变化的原因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