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何以中国
——从“辽夏金元的统治”看“政权并立到多元统一”
何以中国?
何以中国?宅兹中国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我们的中国正从远古混沌中渐渐清晰。
何以中国?
文明守望,双向奔赴
爱之深切,思之远长
大江东去,日月西沉,疾风地北,烟雨江南,是我们所熟悉的中国。
何以中国?
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长江、黄河自雪域发源,宕落高原蜿蜒于群山与莽原之间,向东汇入大海,古老的中国文明在大江大河之间生长。
8000年前兴隆洼农人将中华文明以农为本的基因渗透在我们的思维和血液里。
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证明了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人们已经存在远距离的交流。
何以中国?
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长江、黄河自雪域发源,宕落高原蜿蜒于群山与莽原之间,向东汇入大海,古老的中国文明在大江大河之间生长。
8000年前兴隆洼农人将中华文明以农为本的基因渗透在我们的思维和血液里。
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证明了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人们已经存在远距离的交流。
《契丹人引马图》
辽
一、辽的制度建设
材料一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思考1:材料一反映了辽朝什么官职制度?有何特点?
南北面官制度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因俗而治
胡汉分治
保持草原习俗,居处无常,四时转徙
四时捺钵制度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炭山 四月上旬至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猎虎
特点:在因俗而治的基础上,保留民族特色。
一、辽的制度建设
皇帝和宫廷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为国家政治中心。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
西夏
以和为主
古羌人分支
边疆藩镇
半独立
起 源
唐 末
宋 初
思考2:结合教材说说党项族有着怎样的发展历史?
①学宋制
②返胡俗
一制两称
“秃发”令
创文字
李、赵
嵬氏
改汉姓
番号(音译) 汉号
兀卒 皇帝
乌尼 太后
令令 大王
领卢 枢密
材料二: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上》
二、西夏的制度建设
特点:因俗而治;胡汉杂糅;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二、西夏的制度建设
思考3:材料反映了西夏官职制度有何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影响:维护政治形势的稳定,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
金
金政权发展
灭北宋,与南宋对峙
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
称帝建金,定都会宁府(上京)
灭辽朝
1114年
1115年
1125年
1127年
1153年
建国前后
定居于辽朝境内,游牧特征
猛 安 谋 克 内容 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特点 兵农合一,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影响 胡汉劝相,推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材料四 “与汉人错居......农作时令相助济,此亦劝相(勉励)之道也。
--《金史》卷46志第27《食货一》
材料三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
--《金史》卷44志第25《兵志》
三、金的制度建设
补充:“大定之治”
2.不数年间,仓库充实,民物殷富,四夷宾服,以致大定三十年之太平。
——(金)赵秉文《淦水集》卷20
3.他能遵行尧舜之道。
——朱熹《朱子语类》卷133
1.世宗问公:“朕读《贞观政要》,见魏征忠谏,恨不能与之同时。”公上言曰:“愿陛下惩艾前弊,开忠谏之路,以同下情,则天下幸甚!”
——《故金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 》
认同与被认同
思考4:对于金世宗,你能判断哪些说法是正确描述“大定之治”的吗?
南北讲好,与民休息
海内用兵,宁岁无几
政治稳定
“小尧舜”
重农桑
家给人足,仓廪有余
——以上史料均摘编自《金史》卷8《世宗纪下》
经济繁荣
高度评价
三、金的制度建设
合作探究1
材料五 在这一时期(辽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区的各民族不断南下进入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区,促进了各游牧民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转型,并通过与汉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政治上的相互借鉴、文化上的相互交融,推动了中国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对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思考5:根据材料,思考辽宋夏金政权从哪些方面促进中华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政治上,制度具有趋同性;
经济上,经济交往密切;
文化上,民族文化相互借鉴;
民族关系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为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疆域辽阔
民族众多
1234年灭金朝
1253年,兼并大理
1247年,凉州会谈征服吐蕃
1218年灭西辽
1219-1260年三次西征
1206年建
蒙古汗国
元
大哉乾元,何以为治?
地方管理
邮传系统
民族关系
边疆管辖
设
置
行
省
澎湖巡检司
西
域
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西藏
宣政院
台湾
思考6:
中书省
四、元的制度建设
西域地区
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管理军政事务
宣政院
管理政军教事务
澎湖巡检司
行政管理
思考7:结合教材62页“历史纵横”谈谈元朝对边疆统治有何成就?
版图扩大、疆域更为广阔;
出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趋势;
实现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四、元的制度建设
补充1:边疆治理
补充2:民族关系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汉族,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波斯人
阿拉伯人
畏兀儿
蒙古人
汉人
回回
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加速元朝灭亡;
但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科学分析元朝的民族政策的影响
唯物史观
四、元的制度建设
辽夏金元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合作探究2
材料六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材料七 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国”,同时也称宋朝为“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宋也有承认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并引申金朝为中国。 ——摘编自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材料八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丰富“中国”的内涵,从“小中国”到“大中国”
“中国”成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共同认同
促进中国“多元一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何以中国?
华夷同风,共造中华
从“辽夏金元的统治”看到了
“胡汉分治-胡汉杂糅-胡汉劝相-胡汉一家”
课堂升华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