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鲁科版(2019)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模拟检测(三)(含解析)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异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科学家利用电催化实现了醇到醛的高选择性转化,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ads是“吸附”的意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发生消去反应
B.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C.在反应中化合价发生改变
D.共失去个电子
2.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3.如图所示为固体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固体不能导电因为离子无法自由移动
B.溶解的过程就是电离的过程,可以通电使溶液电离
C.图中的微粒a中心离子是氯离子
D.电离的过程也可表示为
4.我国一些城市在春秋季节,经常会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乳浊液 B.悬浊液 C.溶液 D.胶体
5.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B.
C.
D.
6.已知常温下,在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
由此推断的还原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
A.
B.
C.
D.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煅烧贝壳,将产物投入海水中以获得
B.用玉米、高粱等粮食发酵酿酒
C.将在酒精灯上灼烧后的铜丝迅速插入乙醇中,铜丝由黑变红
D.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放于新鲜的水果箱内用于水果保鲜
8.下图是某同学配制100mL过氧化脲[化学式为]溶液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称取过氧化脲固体的质量g
B.操作a应重复2~3次,目的是将称量好的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C.定容后直接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并贴好标签
D.过氧化脲溶液用稀酸化后,滴加KI溶液和可以检测其氧化性
9.“挖掘文物价值,讲好中国故事”。下列有关文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西汉铜朱雀衔环杯”制作材料是金属合金
B.“北齐汉白玉(主要成分为、、)释迦牟尼佛像”具有耐酸碱腐蚀性
C.“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由粘土经化学变化制成
D.古人书写所用的竹简主要成分是天然高分子
10.下列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 溶液滴入溶液中 通入溶液中 溶液滴入浊液中 石蕊溶液滴入氯水中
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最终变为红褐色 产生淡黄色沉淀 沉淀由白色逐渐变为黄色 溶液变红,随后迅速褪色
A.A B.B C.C D.D
11.下列变化中,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钟乳石的形成 B.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C.菜刀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D.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
12.实验室可以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氢氧化亚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应把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均煮沸处理
B.实验开始时,应先把弹簧夹C和D都打开
C.一段时间后,夹紧弹簧夹C和D,在B中生成白色絮状沉淀
D.实验结束后夹紧弹簧夹D,可以长时间保存氢氧化亚铁
13.歌中唱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铜绿”即是铜锈,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该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C.该反应中铜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还原反应
D.该反应中氧元素化合价降低,说明反应中氧气得电子
1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下列文物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
文物
选项 A西周五祀卫鼎 B唐三彩陶罐 C战国漆木尊 D汉代玉璧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部分含硫、氮物质的类别与硫元素和氮元素化合价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h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
(2)下列有关a和g的叙述中,能说明N的非金属性比S强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物质a的水溶液为酸性,而物质g的水溶液为碱性
B.物质a在300℃左右分解生成b,而物质g分解生成h的温度高于300℃
C.物质a液化的温度为,而物质g液化的温度为
(3)将的物质k的稀溶液倒入物质f的溶液中,会生成物质e,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
(4)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在光学、电学等行业有着重要的用途。将干燥的物质g通入的浓液中,可制得该物质:(已知是硫单质中最稳定的)。
①上述制备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物质g体现的性质有__________。
②在常温下较稳定,但撞击或加热时会引起爆炸,生成非常稳定的单质产物,该爆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16.用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密度为31.16)配制成2的稀盐酸。现实验室仅需要这种盐酸210ml,试回答下列问题:
(1)经计算需要______mL浓盐酸,在量取时宜选用下列量筒中的______。(填字母)
A.5mL B.10mL C.25mL D.50mL
(2)配制过程中除了量筒、烧杯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有______,
(3)在量取浓盐酸后,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往容量瓶中小心加蒸馏水至液面接近环形标线2~3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使溶液的凹面底部与瓶颈的环形标线相切。
②等稀释的盐酸其温度与室温一致后,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③将盐酸注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④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至3次,并将洗涤液全部注入容量瓶。
上述操作中,正确的顺序是______。(填字母)
A.①②③④ B.⑧②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4)在上述配制过程中,量取浓盐酸时俯视读数,则配制的稀盐酸浓度会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若定容时仰视读数,则配制的稀盐酸浓度会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17.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常用的物理量,请完成以下有关计算:
(1)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0.4 mol某气体的体积为9.8 L,则该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为_______。
(2)6.72 L(标准状况)CO与一定量的恰好完全反应,生成Fe的质量为__________g。
(3)某气体氧化物的化学式为,在标准状况下,1.28 g该氧化物的体积为448 mL,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4)标准状况下,与_____气体含有的氢原子数相同。
(5)标准状况下,与组成的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为,该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
18.每年10月23日上午6:02到晚上6:02被誉为“摩尔日”(MoleDay),这个时间的美式写法为6:0210/23,外观与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相似。试用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3.01×1023个的质量为_____,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这些与标准状况下_____L的的质量相同,和_____含有的原子数相同。
(2)阿莫西林的分子式为,其摩尔质量为_____,2.190g阿莫西林含有氧原子数目为_____。
(3)现有4g质量分数10%的溶液中,平均_____个水分子中含有一个离子
(4)室温下,某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由可移动的活塞隔成A、B两室,A室中充入H2、O2混合气体,B室充入1mol空气,此时活塞的位置如图所示。
实验测得A室混合气体的质量为34g,若将A室的混合气体点燃,恢复原温度后,(非气体体积忽略不计)最终活塞停留的位置在刻度_____处。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由过程中物质结构变化可知,-CHO中的双键消失、有键形成,发生的是加成反应,不是消去反应,A错误;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过程中Ni元素化合价由+3价变为+2价,化合价发生改变,C正确;完全转化为RCOOH,失去2molH原子又得到原子,共失去个电子,D正确。
2.答案:D
解析:A.次氯酸钠在水中完全电离产生钠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A正确;
B.氢氧化钾在水中完全电离产生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B正确;
C.氯化铁在水中完全电离产生铁离子和氯离子,C正确;
D.硝酸铵在水中完全电离产生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D错误;
故选D。
3.答案:B
解析:A.氯化钠固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紧密有序地排列在一起,阴阳离子无法自由移动,故不能导电,A正确;
B.氯化钠是可溶性的强电解质,在水中可以完全电离,其电离不需要通电,B错误;
C.氯离子为阴离子,图中的微粒a中被水分子包围,为水合氯离子,C正确;
D.氯化钠是可溶性的强电解质,在水中可以完全电离:,D正确;
故选B。
4.答案:D
解析:因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属于胶体,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大雾时,用灯照射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则雾属于胶体;
答案选D。
5.答案:B
解析:A.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没有元素发生化合价变化,则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的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氢化钠中氢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水分子中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则氢化钠与水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符合题意;
C.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没有元素发生化合价变化,则碳酸钙受热分解的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没有元素发生化合价变化,则氧化钙与水的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D
解析:由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可知,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反应中,为还原剂,还原性,反应中,为还原剂,还原性,故还原性;
故选D。
7.答案:A
解析:A.贝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煅烧碳酸钙时为碳酸钙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氧化钙、水、镁离子结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钙离子,在整个过程中均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
B.用玉米、高粱等粮食的主要成分为淀粉,由淀粉发酵酿酒需要经过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再被氧化成乙醇二氧化碳和水,涉及氧化还原反应,B正确;
C.在酒精灯上灼烧后的铜丝迅速插入乙醇中,会引起乙醇的催化氧化,故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新鲜水果会释放出乙烯,乙烯具有催熟作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氧化乙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
故选A。
8.答案:C
解析:A.配制100mLcmol/L过氧化脲时,需要称取过氧化脲固体的质量为cmol/L×0.1L×94g/mol=g,故A正确;
B.由图可知,操作a为洗涤操作,洗涤操作重复2~3次的目的是将称量好的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防止因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小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低,故B正确;
C.由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可知,定容后应摇匀后,再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并贴好标签,故C错误;
D.酸性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能与碘离子反应生成碘和水,所以过氧化脲溶液用稀酸化后,滴加KI溶液和可以检测其氧化性,故D正确;
故选C。
9.答案:B
解析:铜朱雀衔环杯主要成分是铜的合金,如黄铜、青铜,A项正确;
汉白玉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含碳酸镁、二氧化硅等,遇酸腐蚀,B项错误;
莲花尊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项正确;
竹简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项正确。
10.答案:C
A.NaOHA.NaOH溶液滴入溶液中,首先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具有强的还原性,又被溶解在溶液中的氧化为,发生反应:,因此看到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A不符合题意;
B.通入溶液中,发生反应,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
C.KI溶液滴入AgCl浊液中,发生沉淀转化,由白色AgCl沉淀逐渐变为溶解度更小的黄色AgI沉淀,因此看到沉淀由白色逐渐变为黄色,在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不变,故物质的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C符合题意;
D.氯水中含有HCl、HClO电离产生的H+,溶液显酸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同时溶液中含有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又将红色物质氧化变为无色,因此石蕊溶液滴入氯水中,看到溶液先变红,随后迅速褪色,物质的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A
解析:钟乳石的形成为碳酸钙和二氧化碳、水的反应,在物质变化过程中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因此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A项正确;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与反应产生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因此反应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B项错误;菜刀生锈是铁单质转化为铁的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因此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项错误;在高锰酸钾制氯气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因此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氢氧化亚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所以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应将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预先煮沸,使溶解的空气逸出,A正确;实验开始时,应先把弹簧夹C和D都打开,A中反应产生氢气,可排尽装置中的空气,B正确;一段时间后,夹紧弹簧夹C,弹簧夹D保持打开状态,可利用生成的氢气使装置A中压强增大,把A中溶液压入装置B中,与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C错误;本实验利用反应生成的氢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故实验结束后夹紧弹簧夹D,可以长时间保存氢氧化亚铁,D正确。
13.答案:D
解析:A.该反应中铜元素、氧元素化合价改变,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该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反应前后都是+4,没有发生变化,故B错误;
C.该反应中,铜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故C错误;
D.该反应中氧元素化合价降低,说明反应中氧气得到电子,故D正确。
14.答案:A
解析:西周五祀卫鼎是青铜器,其主要成分为合金,属于金属材料,A正确;唐三彩陶罐是陶器,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B错误;战国漆木尊是漆木器,主要材料为木材和天然漆,其主要成分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C错误;汉代玉璧是玉器,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D错误。
15.答案:(1)
(2)B
(3)或或
(4)N、S;还原性、碱性;
解析:(1)为,电子式:,答案:;
(2)A.的水溶液为酸性,而物质的水溶液为碱性,无法判断非金属性强弱,A错误;
B.在左右分解生成S,而分解生成的温度高于,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已知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可以说明N的非金属性比S强,B正确:
C.液化的温度为,而液化的温度为沸点高,是因为氨分子间可形成氢键,无法说明N的非金属性比S强,C错误;故答案选B。
(3)K溶液,则k为,将倒入物质或亚硫酸盐)的溶液中,会生成物质e(或硫酸盐),该反应是氧化或或,同时得到NO,离子方程式为或;
①g为,,该反应中中部分S元素由+1升高到+2,被氧化,部分S元素由+1降低到0,被还原,中部分N元素由-3升高到-2,被氧化,表现还原性,部分生成铵盐,表现醎性,所以该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为体现的性质是还原性、碱性。答案:N、S;还原性、碱性;
(2)在常温下较稳定,但撞击或加热时会引起爆炸,生成非常稳定的单质产物,已知是硫单质中最稳定的,所以生成单质为和,化学方程式。答案:;
16.答案:(1)16.4;C
(2)玻璃棒、胶头滴管、250mL容量瓶
(3)B
(4)偏高;偏低
解析:
17.答案:(1)
(2)11.2
(3)32
(4)3.36
(5)80%
解析:(1)该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
(2)标准状况下6.72 L CO的物质的量为,0.3 mol CO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失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反应生成铁的物质的量为,质量为。
(3)标准状况下,1.28 g该气体氧化物的体积为448 mL,其物质的量为,该气体氧化物的摩尔质量为,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4)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3 mol;标准状况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含有的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二者氢原子数相等,则有。
(5)标准状况下,密度为的与组成的混合气体,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设与的物质的量分别为,则,计算得出,同温同压下,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气体体积之比,则的体积分数为。
18.答案:(1)8.5g;;5.6;0.25
(2);1.806×1022
(3)20
(4)2
解析:(1)根据,所以,每一个氢氧根含有电子数为10个,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为,则,,含有原子的物质的量为。故答案为8.5g;;5.6;0.25。
(2)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数据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所以阿莫西林的摩尔质量为阿莫西林含有氧原子数目为:。故答案为:;。
(3)4g质量分数的溶液中,溶液质量为4g,溶质质量为,物质的量为0.01mol,水的质量为3.6g,其物质的量为0.2mol,水分子与氢氧根物质的量之比为,根据分子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因此平均20个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氢氧根离子;故答案为20。
(4)实验测得A室混合气体的质量为34g,设A室氢气、氧气物质的量分别为,则,解得,若将A室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然,根据,则恢复原温度后,还有0.5mol气体,再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则A和B室的体积比为1:2,因此最终活塞停留的位置在刻度2处;故答案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