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自治区钦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 生物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自治区钦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 生物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2-15 18:0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西钦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抑郁症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产生重度消极情绪得不到缓解而形成的。某抗抑郁药物可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使得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正常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5-羟色胺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神经元代谢提供的能量
B.该抗抑郁药物通过抑制ATP水解来阻止回收5-羟色胺
C.抑郁症患者体内某些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含量比正常人的少
D.5-羟色胺的合成和分泌发生障碍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
2.下列有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缩手反射需要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参与
C.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参与组成
D.只要反射弧结构完整并给予适宜的刺激,就会有反射发生
3.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由脑中的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B.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C.在“望梅止渴”这种非条件反射中,唾液腺属于效应器
D.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退,比如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
4.如图为眨眼反射的示意图,a、b表示神经节两端的不同突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脑干中有控制呼吸、心跳和生物节律的中枢
B.a、b突起分别是传入神经末梢和传出神经末梢
C.战士训练长时间不眨眼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眨眼反射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的参与才能完成
5.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血管舒张
B.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血糖降低,消化液的分泌减慢
C.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呼吸减慢,血流量增加
D.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快
6.当神经递质释放过多时,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数量和亲和力均会下降,称为受体的下调。人脑中的多巴胺能够传递愉悦信息,而毒品可卡因也可使人产生愉悦感并有“成瘾”性,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多巴胺,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B.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是回收多巴胺,从而使突触前膜产生兴奋
C.可卡因可以阻止多巴胺回收,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维持较长时间的兴奋
D.可卡因会导致多巴胺受体减少,需要吸食可卡因来维持神经元的兴奋,因而“成瘾”
7.下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
B.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自主神经系统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因此它对机体活动的调节与大脑皮层无关
D.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脊髓中的某些中枢
8.成年人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膀胱逼尿肌接收兴奋后收缩,产生排尿反射。逼尿肌收缩时,又刺激牵张感受器,引起膀胱逼尿肌反射性收缩,直至膀胱内尿液被排空,相关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④→ 脊髓→ ②的途径传导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B.截瘫病人脊髓受伤导致①②受损,无法完成排尿反射
C.膀胱内尿液被排空的过程存在反馈调节
D.成年人能根据环境情况适时排尿,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9.高级神经中枢的不同部位受损可能导致机体发生异常。下列受损部位和所导致的结果相互对应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机体能排尿,但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B.小脑——保持身体平衡,但呼吸急促
C.言语区的V 区——由于不能看到文字而无法进行正常阅读
D.言语区的H 区——能听懂别人说话,但无法进行正常言语交流
10.当膀胱内尿量达400-500mL 时,膀胱充盈、扩张,使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兴奋沿盆神经传导,到达脊髓排尿中枢,同时,脊髓排尿中枢产生兴奋,沿脊髓传至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在环境条件允许时,便发生排尿反射。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大脑接受信息后,直接通过支配副交感神经,导致膀胱缩小,完成排尿反射
B.大脑可以对脊髓的排尿中枢进行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C.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部位在其中央前回的顶部附近,且其代表区的范围不大
D.婴幼儿虽然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但排尿反射依然可以进行,只是排尿不完全
11.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所示为突触结构,在a 、d 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②③④⑤⑥
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 电信号 →化学信号的转变
C.刺激图乙中b 、c 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
D.若抑制图乙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兴奋的传递
12.下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据图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
B.图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a、b 、c 、d 四个箭头表示的方向都正确
C.图中表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有5个
D.当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人体能产生感觉
13.下图表示某一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相互转变过程中离子运输的途径。该细胞受到刺激时,通过④途径运输离子,形成动作电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②③途径属于主动运输
B.④途径的发生使膜内◆离子浓度高于膜外
C.正常情况下,▲离子的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
D.静息时,由于①途径的作用,膜电位为内正外负
14.图1是测量离体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b测出的电位大小相当于图2中a 点的电位
B.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降低,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a点下移
C.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时为动作电位
D.神经纤维的状态由b转变为a 的过程中,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15.《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籍(项羽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在项羽扛鼎时,其体内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结果不包括(  )
A.瞳孔扩张 B.支气管扩张 C.心跳加快 D.骨骼肌收缩
16.下图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
B.若①处遭到破坏,刺激③仍能引起④的反射活动
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D.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①②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
17.下图是针扎刺激健康小鼠皮肤后,产生的反射过程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的反射弧中,a 是 。当兴奋到达E 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当兴奋到达突触F 处时,该处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
(2)针扎刺激生成的信号传到 会形成痛觉。 反射,原因: 。
(3)针扎刺激后,d 神经元发出的信号能使c 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主要与 有关。e 神经元发出的信号 (填“能”或“不能”)使c 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4)人在抽血被针刺时,能够控制骨骼肌不收缩,这说明 。
18.如图是尿液的形成及排尿的调控过程示意图。图中内括约肌平时处于收缩状态,使尿道闭合;外括约肌平时处于舒张状态,使尿道口张开。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产生尿意的部位是 。
(2)该图体现了神经系统的 调节,若图中的①受损,排尿反射 (填“能”或“不能”)进行。
(3)人为刺激图中的③,②处 (填“有”或“无”)电位变化,原因是 。
19.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神经纤维在安静状态时,其膜的静息电位约为-70mv 。当它们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内原来存在的负电位将迅速消失,并进而变成正电位,即膜内电位由原来的-70mv 变为+30mv 的水平,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这样整个膜内外电位变化的幅度约为100mv ,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但是,由刺激引起的这种膜内外电位的倒转只是暂时的,很快就出现了膜内电位的下降,由正值的减小发展到膜内出现刺激前原有的负电位状态,这就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如图甲所示。 图乙表示该离体神经纤维局部放大后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段分析图甲中电位变化情况:
① A点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为 (填“静息电位”或“动作电位”),形成原因是 。
② BC段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为 (填“静息电位”或“动作电位”),形成原因是 。
③ CE段时,K+通道打开,相应离子以 的方式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
(2)K+外流和Na+内流属于哪种运输方式? 需要借助什么类型的蛋白? 。
(3)当降低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和降低细胞外溶液的Na+浓度时,对膜电位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
(4)图乙中,②区域表示 (填“兴奋”或“未兴奋”)区。兴奋会向 (填标号)方向传导。兴奋传导方向与 (填“膜内”或“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20.2020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健康人生,绿色无毒”。《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长期使用毒品会使大脑的机能发生改变,可卡因(Cocaine)是一种已知的最容易上瘾物质之一,它可以通过调控多巴胺的含量水平刺激大脑皮层,并产生兴奋和愉悦感。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的释放通过①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完成,[ ] 对多巴胺的识别起重要作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
(2)多巴胺作用完成后正常的去路是 ,可卡因能够增强并延长对大脑的刺激,而产生“快感”,由图中信息分析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 。
(3)兴奋剂和毒品大多是通过突触来发挥作用的,除可卡因的作用机理,请推测其他种类的.毒品可能的作用机理有 (列出一种即可)
21.甲图为乙图4处的局部放大图,丙图中的A和B为乙图2中某段结构的两种状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1处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兴奋在2中的传导是 向的。神经元处于A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从离子流动角度看,B状态下电位的形成是 的结果,此电位的大小 (填“会”或“不会”)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2)在乙图所示的反射过程中,甲图中的c和d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结构5 。结构5和 共同构成反射弧的效应器。
(3)人体在受到图乙所示刺激后,若有意控制,在能够忍受的范围内可以不发生缩手动作,由此可说明 (神经调节特点)。
22.皮肤上的痒觉、触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经背根神经节(DRG)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整合、上传,产生相应感觉。组胺刺激使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研究发现,小鼠DRG神经元中的PTEN蛋白参与痒觉信号传递。为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在 产生痒觉的过程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2)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 ,有效 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下图。据图推测PTEN蛋白的作用是 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据图中结果推测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是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C D B C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A D D C
1.B
【详解】A、5-羟色胺进入突触间隙为胞吐,需消耗神经元代谢提供的能量,A正确;
B、该抗抑郁药物抑制突触前膜重吸收5-羟色胺具有选择性,因此,这种抑制剂作用于突触前膜具有特异性,应是与突触前膜重吸收5-羟色胺有关的受体结合。若是抑制ATP水解,阻止重吸收的能量供应,则会影响神经元多种耗能的生命活动,B错误;
C、由题干信息,某抗抑郁药物可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使得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正常进行。可知抑郁症患者体内某些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含量比正常人的少,C正确;
D、5-羟色胺的合成和分泌发生障碍,使得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低于正常水平,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D正确。
故选B。
2.D
【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需要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参与,B正确;
C、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2个神经元参与,如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含有2个神经元,C正确;
D、由于低级中枢还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不一定会出现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D。
3.D
【详解】A、脑中的神经中枢控制的一些反射(如脑干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A错误;
B、感觉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B错误;
C、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在“望梅止渴”这种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中作为效应器,C错误;
D、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退,如学生听到铃声急速赶往教室、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D正确。
故选D。
4.C
【详解】A、脑干中有控制呼吸、心跳的中枢,生物节律的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
B、由图可知,a、b所在的神经元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a、b突起分别是传入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B错误;
C、结合题意可知,眨眼反射是非条件反射,而战士们能练成长时间不眨眼,说明有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
D、眨眼反射是由脑干参与的非条件反射,因此不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参与也能完成,D错误。
故选C。
5.D
【详解】A、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会加强;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支气管收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跳加快,血压增高,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A错误;
B、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血糖增高,消化液的分泌减慢,B错误;
C、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会加强,呼吸减慢,血流量减少,C错误;
D、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快,D正确。
故选D。
6.B
【详解】A、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只能储存在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这一过程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降解或被回收,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是回收多巴胺,从而避免多巴胺持续发挥作用,B错误;
C、可卡因可卡因具有封闭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可以阻止多巴胺回收,从而使多巴胺持续发挥作用,使突触后神经元维持较长时间的兴奋,C正确;
D、可卡因会导致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减少,需要吸食可卡因来阻止多巴胺的回收,从而维持神经元的兴奋,因而“成瘾”,D正确。
故选B。
7.C
【详解】A、②为脑干,具有呼吸中枢等,故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A正确;
B、①为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B正确;
C、自主神经系统是不受意识控制的,但是仍然会受到最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C错误;
D、③大脑皮层为人体最高级的中枢,其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脊髓中的某些中枢,D正确。
故选C。
8.B
【详解】A、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途径是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④传入神经传导至脊髓,脊髓再通过神经②传导至大脑皮层,A 正确;
B、截瘫病人脊髓受伤导致①②受损,脊髓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但是仍可以完成排尿反射,B 错误;
C、膀胱内尿液被排空的过程存在正反馈调节,C 正确;
D、成年人能根据环境情况适时排尿,体现了大脑皮层对排尿反射的控制,从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 正确。故选B。
9.A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 、大脑皮层受损,机体能排尿,但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A 正确;
B、小脑受损,身体不能维持平衡,但由于呼吸中枢在脑干,因此呼吸正常,B 错误;
C、言语区的V 区受损,能看到文字,但不能看懂文字,C 错误;
D、言语区的H 区受损,能听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但听不懂别人讲话的内容,D 错误。
故选A。
10.D
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膀胱壁存在牵张感受器,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该反射活动可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详解】A、大脑通过控制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来控制排尿,A错误;
B、大脑可以对脊髓的排尿中枢进行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B错误;
C、中央前回是第一运动区,对躯体运动进行调控,而不产生感觉,C错误;
D、排尿反射的中枢在脊髓,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也可以进行,只是排尿不完全,D正确。
故选D。
11.A
【详解】A、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②③④⑤⑥,A 正确;
B、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转变,B 错误;
C、b点位于突触前膜,刺激b 点,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点位于突触后膜,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因此,电流计的指针只能发生1次偏转,C错误;
D、图乙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依靠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消耗能量,而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的有氧呼吸,因此抑制图乙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兴奋的传递,D 错误。
故选A。
12.B
【详解】A、根据③含神经节可知,其为传入神经,故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A正确;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故c箭头表示的方向错误,B错误;
C、由图可知,图中神经元之间共有5个突触,C正确;
D、图中当④受到刺激而②即传出神经受损伤时,兴奋可以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感觉,但效应器不能发生效应,D正确。
故选B。
13.A
【详解】A、由题图可知,②③途径需要载体蛋白并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 正确;
B、图中◆离子是钠离子,④途径的发生使膜外◆离子通过通道进入细胞,形成动作电位,但不会使膜内◆离子浓度高于膜外,B错误;
C、图中▲离子是钾离子,由于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钾离子,所以正常情况下,▲离子的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C错误;
D、静息时,由于①途径钾离子外流的作用,膜电位为内负外正,D 错误。
故选A。
14.D
【详解】A、分析图可知,图1装置b测得的电位是外负内正,相当于图2中的c点的电位,即动作电位,A错误;
B、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适当降低,在适宜条件刺激下,Na+内流量减少,导致图2中c点下移,B错误;
C、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时为静息电位,C错误;
D、神经纤维的状态由b转变为a的过程中,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钾离子外流,神经纤维恢复为静息电位,D正确。
故选D。
15.D
【详解】A、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瞳孔扩张是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结果,A错误;
B、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支气管扩张是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结果,B错误;
C、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心跳加快是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结果,C错误;
D、骨骼肌收缩是由躯体运动神经控制的,不属于自主神经调节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16.C
2、图中结构:①神经中枢、②传入神经、③传出神经、④效应器、⑤感受器。
【详解】A、根据题图可知,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A 错误;
B、若①处遭到破坏,刺激③时,④会产生效应,但是由于反射弧不完整,不能称为反射,B 错误;
C、④是效应器,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C 正确;
D、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即传出神经和效应器,D 错误。
故选C。
17.(1) 传入神经 内正外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 大脑皮层 不属于 反射弧结构不完整
(3) Na+内流 不能
(4)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能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
【详解】(1)由于a 含有神经节,因此a 是传入神经。当兴奋到达E点时,Na+ 内流,此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信号的转变方式为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2)产生感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因此针扎刺激生成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痛觉的形成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
(3)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 内流有关。根据题图可知,e 神经元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不能使c 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4)由于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能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因此人在抽血被针刺时,能够控制骨骼肌不收缩。
18.(1)大脑皮层
(2) 分级 不能
(3) 无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只能由②传向③
2、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1)产生尿意是指产生要排尿的感觉,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2)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同时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调控,该图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若图中的①传入神经受损,排尿反射不能进行。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只能由②传向③,因此,人为刺激图中的③,②处无电位变化。
19.(1) 静息电位 K+外流 动作电位 Na+内流 协助扩散
(2) 都属于协助扩散 需要借助通道蛋白
(3)降低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将使静息电位增大,降低细胞外溶液的Na+浓度将使动作电位减小。
(4) 兴奋 ①③ 膜内
2、分析图乙可知,①③区域为静息电位,表示未兴奋区;②区域为动作电位,表示兴奋区。
【详解】(1)据分析可知:①A点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为静息电位,原因是K+外流。
②BC段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为动作电位,形成原因是Na+内流。
③CE段时,K+通道打开,K+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
(2)K+外流和Na+内流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需要借助相应的通道蛋白,不需要消耗能量,都属于协助扩散。
(3)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平衡电位,细胞外Na+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静息电位。细胞外K+浓度降低,导致细胞内K+的向外扩散增多,从而引起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大。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形成的平衡电位,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动作电位的峰值。细胞外Na+浓度降低,导致其向细胞内的扩散量减少,从而引起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
(4)图乙中,②区域电位为内正外负,表示兴奋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所以会向①③方向传导。膜内的电流方向是①←②→③,膜外的电流方向是①→②←③,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①←②→③,所以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20.(1)④多巴胺受体
(2) 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运回突触前神经元 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或阻碍多巴胺的回收),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
(3)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速率;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影响分解神经递质酶的活性
【详解】(1)多巴胺使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受体能特异性的识别多巴胺。
(2)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可以被回收或分解,但由图可知多巴胺作用完成后正常的去路是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运回突触前神经元;由图分析可知,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或阻碍多巴胺的回收),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进而能够增强并延长对大脑的刺激,产生“快感”。
(3)毒品作用的机理虽有不同,但大都是增加了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如通过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速率,通过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通过影响分解神经递质酶的活性等。
21.(1) 单 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 不会
(2) 收缩 传出神经末梢
(3)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详解】(1)当1(感受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由于是发生在人体内的反射,所以兴奋在2(传入神经)中的传导是单向的。神经元处于A状态(静息电位)时,由于钠钾泵的存在,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B状态的神经元处于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形成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有关,此电位的大小与钠离子浓度有关,不会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2)乙图所示的反射为缩手反射,甲图中的c(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结构5(骨骼肌)收缩。反射弧的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3)由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所以人体在受到图乙所示的刺激后,若有意控制,在能够忍受的范围内可以不发生缩手动作。
22.(1) 大脑皮层 不属于 电信号(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 兴奋 抑制
(3) 减弱 促进痒觉的产生
2、分析题意,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是PTEN等基因的有无,因变量是小鼠的痒觉,可通过抓挠次数进行分析。
【详解】(1)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均是大脑皮层,故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痒觉;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机体产生痒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双向传导;由于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2)抓挠行为会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兴奋,有效抑制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TEN和TRPV1基因的有无,因变量是30分钟内抓挠次数,据图可知,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抓挠次数明显增加,说明PTEN基因缺失会增加小鼠的抓挠次数,即增加小鼠对痒觉的敏感性,据此推测PTEN基因控制合成的PTEN蛋白是减弱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进而抑制小鼠的痒觉;而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与正常小鼠差异不大,说明TRPV1基因缺失可减弱PTEN缺失基因的效果,即会抑制小鼠痒觉的产生,即TRPV1基因控制合成的TRPV1蛋白可促进痒觉的产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