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12月联考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康熙皇帝指出:“天下大矣,朕一人闻见岂能周知,若不令密奏,何由洞悉?”因此他要求臣下“若不可用露章者,应当密奏”。大臣张廷玉认为,奏折之制,自康熙以来,为上下通达之要径,臣子得以密陈事务,直达天听,使圣意速决,政令畅行。由此可见,奏折制度的推行
A.完善了监督机制,避免了结党营私
B.优化了行政机构,减轻了官员负担
C.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君主专制
D.确保了政令施行,推动了政治清明
2.罗马帝国的元首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以“首席元老”“第一公民”的身份统治国家。罗马帝国不存在明确的元首继承制度,真正的世袭继承在罗马难以实现,元首和国家官员的权力来源于罗马人民。材料重在强调罗马帝国
A.民主政治逐渐走向完善
B.保留了共和制部分传统
C.贵族寡头政治特征弱化
D.元首权力被元老院制衡
3.1946年,国民政府委员会改组后,由12名国民党人和12名其他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组成新委员会。蒋介石对此宣称:“我国之政府权力以往属于国民党负责,此次改组政府之后,将由国民党、民社党、青年党及社会贤达所共同行使。国府委员会将在此过渡时期行使其职权。”这
A.反映了国民党“训政”的破产
B.主要得益于重庆谈判的推动
C.客观上推动了政党政治发展
D.掩饰了国民党一党专政本质
4.1898年,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表示,“无征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于三代先王以行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这说明康有为
A.力图减轻变法阻力 B.缺乏坚定变法信念
C.主张恢复传统秩序 D.忽视广大民众力量
5.宋神宗年间,朝廷正式设置“武学”,以三年为周期开展考试,考试的内容包括骑射、兵法等。考生的分配以考试成绩为依据,成绩优异者进入枢密院担任低级武官,其余则进入武学上舍学习,学制三年,毕业考试合格的人将被授予初级武官官职。这反映出当时
A.武将地位有所提高 B.重视武学人才选拔
C.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D.科举制度臻于完善
6.表1所示为1955年法国政府出台的《文官制度》的部分规定。这些规定旨在
表1
序号 规定
1 必须保守业务秘密、服从上级命令
2 禁止从事盈利性质的私人职业活动
3 不得接受市民钱财,不得和市民竞谋私利
4 配偶从事相关特殊职业需向当局报告
A.消除官僚队伍腐败现象 B.确保文官对政府的忠诚
C.维护文官制度中立原则 D.规范文官队伍社会生活
7.图1所示为1941年“新疆焉耆区行政长公署委任状”。委任状的底纹处印有八个大字-“忠实执行六大政策”,即反帝、亲苏、民平(民族平等)、和平、建设、清廉。这反映出当时官员任用
A.严格遵循苏联用人模式
B.强调平衡各方政治势力
C.顺应了时局发展的需要
D.侧重于政治品质的考察
8.19世纪初期,德国法学家蒂堡认为:当下德意志地区的法律体系杂乱无章,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反而造成了德意志人民之间的隔阂。若没有自己的法典,国家则会因继承罗马法而丧失本国法律的稳定性。蒂堡的这一观点
A.主张消除罗马法对德意志法律的影响
B.呼吁德意志民众抵制外来法律文化的入侵
C.批判了阻碍德国国家统一的制度因素
D.强调了构建德意志独立法律体系的必要性
9.秦末之时,南海郡尉赵佗自立为王,占领岭南三郡,自称南越王。西汉王朝建立后,朝廷封赵佗为南越王。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局势出现动荡,汉武帝遂派军队前往平定。翌年,汉武帝将南越三郡划分成九个郡。这可印证汉代
A.地方治理模式的创新 B.边疆势力对中原的威胁
C.王国问题的彻底解决 D.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发展
10.1949年,国际法院在“关于为联合国服务而受损害的赔偿问题”的咨询意见中,确认了联合国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地位。1980年,国际法院发布关于“1951年3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与埃及的协议的解释”的咨询意见,指出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国际组织受国际法一般规则的约束。这反映出
A.国际法对国际组织的规范加强
B.联合国是国际法唯一仲裁机构
C.国际法规则只适用于国际组织
D.国际法院裁决具有普遍强制性
11.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宣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我们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1961年,中国政府致电祝贺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20世纪80年代,中国积极参加或支持77国集团会议。这表明中国
A.主导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内政治
C.始终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边
D.适时调整外交战略的重心
12.唐长庆四年(824年),元稹上奏:“百姓税额已定,皆是虚额征率。其间亦有富豪兼并,广占阡陌,十分田地,才税二三,致使穷独逋亡,赋税不办,州县转破,实在于斯。”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均田制遭到了彻底破坏
B.地方的治理问题日益凸显
C.赋税不均加剧社会矛盾
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减弱
13.14世纪中后期,英国的一些城市(如布里斯托尔市、约克市)通过赎买等手段从国王手中获得特许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自治权。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制度的瓦解
C.王权逐渐的衰落 D.地方势力的膨胀
14.明朝政府规定:“每十年本部具奏,行移各布政司、府、州、县,攒造黄册,编排里甲,分豁上、中、下三等人户,遇有差役,以凭点差。若有逃移者,所在有司必须穷究所逃去处,移文勾取,赴官依律问罪,仍令复业。”据此可知,明朝
A.赋税征收标准呈现差异性
B.注重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严格禁止人口的迁移流动
D.户籍管理存在一定漏洞
15.表2为河南舞阳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生活工具分类统计表。据此可以推断,贾湖文化时期
表2
质料 农具/件 狩猎工具/件 捕捞工具/件 合计/件 百分比
陶 - 5 28 33 5.2%
石 161 27 188 29.5%
骨 1 183 132 416 65.3%
A.原始农耕技术取得突破 B.生产生活逐渐趋于稳定
C.民众食物需求有所保障 D.女性主导社会经济活动
16.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与地方粮食储备在收购、存储、轮换、销售等环节实现了常态化的数据信息互通和共享机制,开展了粮食运输过程中的公路、铁路、水路联运,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由此可见,我国
A.利用现代技术加强粮食监管
B.农业现代化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
C.粮食产业实现了自动化运输
D.乡村振兴主要依靠粮食产业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故曰: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摘编自《管子》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非礼,是无法也。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摘编自《荀子》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于堂······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峻法,所以禁过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贷错,制不共门。
-摘编自《韩非子》
(1)概括材料中法治思想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各诸侯国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法治建设的角度补充一条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后,在中央苏区以乡村为单位组建党支部,以此作为衔接党群关系最密切的环节,将分散的群众力量组织起来,保障生产建设和支援革命。中央苏区政府通过宪法大纲等法律明确规定选民资格,开展基层民主选举工作。鉴于许多代表文化程度低,在选举时除了采用举手表决方式外,还出现了投黄豆表决等方法。苏区政府在开展土地革命,满足民众土地要求的同时,健全各级医疗组织,向群众普及卫生知识,发动群众性的卫生防疫运动。
-摘编自张锋林《中央苏区基层治理研究》
材料二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逐步废除了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1950年12月,政务院颁布《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等法规,将乡村纳入了国家行政体系,全国农村区、乡(行政村)级别行政机构迅速建立起来。伴随着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陆续建立,党在广大农村地区构建起了覆盖面广的基层治理网络。
-摘编自刘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乡村治理的历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央苏区乡村治理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相较于中央苏区的乡村治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治理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的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签署新货币协议,形成牙买加体系。因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霸权地位,该体系被称为“浮动汇率美元本位”。20世纪80年代初,美日贸易摩擦频发。1985年,美国与日本、德国、法国以及英国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迫使日本接受“广场协议”,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广场协议”后美国与德、日贸易逆差未得到改善。1987年,美国主导七国集团在法国卢浮宫会议上设定“汇率目标区”(“卢浮宫协议”),因未满足美国利益要求,美与日、德在货币政策方面的矛盾升级,最终引发了全球股市暴跌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而美国却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
-摘编自李晓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与演变分析-基于美元霸权的视角》
材料二
21世纪之交,国际金融体系出现了重大变化。1999年,二十国集团成立。2015年,金砖国家集团推动成立新开发银行。同年,在中国政府倡导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其意向创始成员国多达57个,其中包括英、法、德、意等诸多发达国家。至2015年,中国已与20多个国家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和全球第五大广泛使用的交易货币。
--摘编自盛斌、黎峰《世界格局变迁中的金融体系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美国推动“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出台的背景及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指出自牙买加体系形成以来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这一演变趋势的因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航路开辟后,咖啡陆续被传入欧洲,咖啡屋作为售卖咖啡的店铺,开始在欧洲城市广泛出现。作为一个提供饮品的场所,咖啡屋扮演着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角色。在咖啡屋中,人们不会因地位的差异而受到区别对待,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人交流。在这里,无论是谈生意、论政治,还是探讨文化相关的话题,都不会受到限制。也正是这种自由开放的氛围,使得咖啡屋在17和18世纪的欧洲发挥了极为关键的社会功能-成为人们的交流中心。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高二年级12月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B 6.B 7.C 8.D 9.D 10.A 11.C 12.C 13.A 14.B15.C 16.A
17.(1)共同之处:都强调法律对于治国的重要性;都重视国君(统治者)在法治中的关键作用。(4分)
政治问题:传统政治秩序走向瓦解,新的统治秩序亟待建立;新旧势力斗争激烈,国君权力急需加强;社会动荡不安,国家治理难度增大。(4分,答出两点即可)
(2)措施:设立独立司法机构,负责案件审判与执法监督。(2分)
理由:独立司法机构依据法律条文审判案件,有利于规避贵族势力对司法审判的干扰,维护法律的公正性。与此同时,还能够对各级官员的行为形成有力约束,规范他们的执法行为,促使他们严格依法行事。此外,独立司法机构通过公正的审判和对法律执行的监督,可在整个社会树立法律的权威。(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特点: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方式灵活多样;重视基层民主;关注群众诉求。(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发展:乡村治理的制度体系化;将乡村治理纳入国家整体建设布局;乡村治理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拓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根本要求;顺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党执政理念和能力的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背景:牙买加体系建立;全球经济竞争加剧;国际贸易摩擦不断。(4分,答出两点即可)影响:对日本等国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破坏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巩固了美国的经济地位。(4分,答出两点即可)
(2)演变趋势:从由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逐渐朝着多元化格局转变。(2分)因素:原有体系存在严重不足;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经济全球化的推动。(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一
主题: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新兴消费场所对欧洲社会生活的影响。(2分)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全球物种传播,使得咖啡等物种传入欧洲,进而催生了咖啡屋等新兴消费场所。这些消费场所在欧洲广泛分布,成为商人自由洽谈生意的地方,是商业信息交流平台,为商业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这些消费场所打破了传统等级限制,使得不同阶层的人在此得以平等互动,通过谈论政治话题,进行文化交流,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欧洲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咖啡屋等新兴消费场所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满足了人们社交和信息获取需求,丰富了民众生活,推动社会的开放发展。(8分)
总之,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咖啡屋等新兴消费场所对欧洲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推动欧洲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
示例二
主题: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传播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会生活。(2分)
阐述:略。(10分)
示例三
主题:咖啡与新航路开辟后的欧洲社会变迁。(2分)
阐述:略。(10分)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