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7课 归园田居(教案+课件)(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晋江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7课 归园田居(教案+课件)(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5 10:29:14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晋江一中 语文组 吴惠灵
【课程目标】
文化价值:以“归”为线索,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人文价值: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审美价值: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学习诗歌的表现技巧的运用
【教学重点】以“归”为线索,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准备】PPT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之前我们介绍了魏晋时期的时代背景,因为社会日渐动荡,政治权利更迭频繁,内部纷争剧烈,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因此魏晋人士们普遍感受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对生死的探讨是魏晋名士们的一大课题。因此经常可以在文章中看到魏晋名士们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但反过来说这也正是由于对生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既然死亡如此无常且不可避免,那生就显得更为重要,如何活着就是这时代的人们最关心的话题。有人主张纵情享乐,有人清谈玄学,“悟言一室之内”。
又如曹操,在《短歌行》中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在《龟虽寿》中也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表现出渴望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
又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他也感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但也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信可乐也”,他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
又如曹丕“年寿有时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他除了建功立业之外,还希望能通过华丽的文章来使自己流传千古。
还有竹林七贤们,吟啸山林,吃药饮酒,不拘礼法,以此来对抗那个时代给人们所带来的压抑。
总之,魏晋名士们试图寻找出享受生命,寄托心灵的生活方式,以期在这个时代能获得生命的充盈,心灵的安慰。今天我们要介绍另一位魏晋名士,他也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为后世求而不得的知识分子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生活的范式。他就是陶渊明。
走进作者
请大家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陶渊明。
教师补充介绍
字元亮,又名潜。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便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家世没落,更得不到重用。陶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入仕时间都不久。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其三》(种豆南山下)、《饮酒》《归去来兮辞》等
走进诗歌
朗读
解题
(1)思考:“归园田居”这个题目题眼是那个字?从这个标题你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归”。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2)请从诗歌文本中找答案回答这4个问题。并思考,作者以此诗歌表达什么情感?
问1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并以“羁鸟”“池鱼”自比,被困于鸟笼中,鱼池里。
“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生活。
追问:官场生活有何特点?
明确:受拘束,不自由。所以作者厌恶这样的官场生活。
问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
问3归向何处?
“园田”“丘山”“旧林”“故渊”“自然”
问4归去如何?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问5:这样的田园生活有什么特点?
(在这样的田园生活中,作者住的是方宅、草屋,不是王维半隐居的辋川别业那么气派舒适,这茅草屋甚至可能像杜甫诗歌中所唱的为狂肆的秋风所卷走。房屋四周环绕的是榆树、柳树和桃树李树,这些非常普通,平凡的果树,而不是松柏梅兰等高贵的树木花草,这些树甚至在饥荒的时节可以用来充饥。远眺可模糊看见远处的村落及袅袅轻柔的炊烟,这代表人的气息,而不是高山的白云深处,不是幽闻钟声的深山古刹,耳边隐约可听见的是鸡鸣和犬吠,代表一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家生活,而不是丝竹管弦、余音绕梁。)
明确:这种田园生活的特点——淳朴平凡(平淡无华),接近自然,宁静,安详,闲适
问6:为什么作者厌弃官场后,要选择回归园田?而不是归隐山林?
明确: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的心选择了这样的生活,他喜欢这样有人气的生活,喜欢这样普通平常的生活,但在这样的普通平凡中,作者有一颗诗意的心,有一颗高贵淡薄的心,所以在他笔下,普通不过的农家生活也有了诗意,鸡鸣犬吠也成了诗。
虽然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要早出晚归去种地,要担心作物的收成,不然可能一家人要饿肚子,甚至妻子也抱怨家中的贫困,可是他却毅然选择这样的生活?
因为和凶险而肮脏的官场想比,田园生活至少没有生命之忧,他只需担忧庄稼的收成,且躬耕南亩的生活,比起官场的阿谀奉迎,倾轧盘剥百姓,其人格上的自由,道德上的崇高,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他在告别官场,回归田园时,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其中写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因为陶渊明是真心喜欢这种普通的田居生活,所以告别官场,回归田园。回归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虽然也有苦有累,但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宁静。他从田园中找到了他的归宿,找到了符合他本性的自然纯真的生活,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小结:
当他回归田园时,田园不仅是他的生活环境,作诗写文的“语境”,还是委心任去留的“心境”。田园、自然与他的心合一了。他生活在田园中,就是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中。生活而能得此大经街,大圆满,遍观中国古人,靖节先生一人而已。
所以,他最先影响我们民族的,是他的这种生活方式、生活姿态,以之于他的生活的魅力与心灵的魅力。欣赏他的诗,实际上就是欣赏他的生活,欣赏他这个人。
——鲍鹏山
四、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除了直接抒情,其他的必定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或者技巧来表达情感。我们已分析完内容和情感,现在我们在反过来思考一下,作者是借助了什么样的技巧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探究:请大家思考,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一下,可从某一句诗入手,考虑它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从整首诗歌来看,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并请结合文本认真分析。
对比
诗中作者把官场生活与田园生活进行比较,官场生活对于作者来说是樊笼,是尘网,而田园生活是本性所爱,很高兴能“复得返自然”,在对官场生活和田园生活的描写中,突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
比喻
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以羁鸟和池鱼自况,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对自由的向往。
借景抒情/描写角度


五、总结
诗歌最重要的是表达情感,而《归园田居》就是写出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心境。他从田园中找到了他的归宿,找到了符合他本性的自然纯真的生活,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六、作业
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课件20张PPT。归园田居陶渊明导入魏晋名士——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王羲之——“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曹丕——“年寿有时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竹林七贤——吟啸山林,远离时局,不拘礼法走进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杰出的诗人“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开创田园诗一体私谥(品德高尚) 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便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家世没落,更得不到重用。陶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入仕时间都不久。
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
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朗读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思考 “归园田居”题眼是那个字?这个标题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归探究、合作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走进文本从何而归?官场 尘网、樊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羁鸟、池鱼 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受拘束
不自由
归向何处?
尘网、樊笼
园田自然旧林 故渊(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为何而归?归去如何?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这样的田园生活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厌弃官场后,要选择回归园田?而不是归隐山林?思考厌弃田园: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官场:


尘网
樊笼平凡、质朴,闲适、宁静、自由归 园 田 居恋归受拘束,不自由为什么作者厌弃官场后,要选择回归园田?而不是归隐山林?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思考 当他回归田园时,田园不仅是他的生活环境,作诗写文的“语境”,还是委心任去留的“心境”。田园、自然与他的心合一了。他生活在田园中,就是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中。生活而能得此大境界,大圆满,遍观中国古人,靖节先生一人而已。
所以,他最先影响我们民族的,是他的这种生活方式、生活姿态,以之于他的生活的魅力与心灵的魅力。欣赏他的诗,实际上就是欣赏他的生活,欣赏他这个人。
——鲍鹏山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探究 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可从某句诗入手,或从诗的整体来看,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等,也可从描写的角度来分析。
(参照《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比情景交融比喻描写角度对比
诗中作者把官场生活与田园生活进行比较,官场生活对于作者来说是樊笼,是尘网,而田园生活是本性所爱,很高兴能“复得返自然”,在对官场生活和田园生活的描写中,突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以羁鸟和池鱼自况,说明作者身在官场的不自由,而心系田园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对自由的向往。 思考:诗人如何描写的田园景色?(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恬静 幽雅 美丽 和平 宁静 闲适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所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远村、炊烟。狗吠、鸡鸣。
(以动衬静,更显宁静、 和平 )→近→远所闻:色彩声音小结: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