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6 11:1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课程名称 一师一优课
高中历史 高一上学期
研修组 平度九中历史组
主讲教师 平度市第九中学 陈霞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单元主题: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唐室之乱极于五代,
而天祚有宋。
太祖皇帝顺天人之心,
兵不血韧、市不易肆
而天下定。
——范祖禹《唐鉴》
北宋 ·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节选
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由武转文,加强集权
制度之变
【思考1】燕云十六州的失去对宋朝有何影响?
【思考2】燕云十六州的获得对契丹有何影响?


燕云十六州之得失
经济上获得农业发展的基础;战略上占据“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形。
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防线,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受到威胁。
地理特征
1. 气候土壤条件适合发展农业;
2. 地势北高南低,是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
3. 建有重要的防御工事,如长城
外部:边境危机
任务一:归纳北宋初年面临的统治问题
国策
具体措施
效果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枢密院、中书门下二府分权;度使虚衔化;文臣任知州,增设通判制约;四监司强化地方监察;兴科举,倡文治,崇文抑武,营造士大夫政治局面
中央三司掌财政权;地方诸路转运使统财政,赋税上缴朝廷
强化中央禁军,定期更换驻地;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皇帝总揽于其上
任务二:检索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合作学习】结合教材第一子目,宋初统治者如何进行中央集权的重建与强化的?
解决“武将势大”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统治者在任人原则、持有权力、将兵关系等角度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解决“地方权重”问题
结合唐朝的“道”与宋朝的“路”之别,思考宋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有何新变化?
解决“皇威动摇”问题
对比唐朝,聚焦枢密院、御前会议、知谏院的职能,思考宋朝中央官制有何新变化
任人原则 以才庸无谋,忠实易制为原则
持有权力 严格限制将帅权力;分割兵权(握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武将不再掌握全部兵权
将兵关系 不派三衙高级将领领兵出征;频繁的调任使禁军将帅身边再无心腹亲兵
【第一组】据材料概括统治者在任人原则、持有权力、将兵关系等角度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地方
中央
地方
强干弱枝
——整理自张其凡:《两宋历史文化概论》
唐朝的“道” 宋朝的“路”
异 “道”原为州县之上的监察区;节度使掌实权后“道”渐变为节度使辖区。 “路”与州、县之间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州有直接上奏权。
“道”设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唐中后期节度使成为诸道的实际“一把手”。 “路”不设统一的领导机构,没有如“节度使”一般的“一把手”。
“道”变成节度使辖区后,节度使掌握了辖地的实权。 任职官员只能过问军政,而不掌握实际的调兵权与用兵权。
同 都是朝廷派出的地方管理机构
中央

府、州、军、监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转运使司(漕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
安抚使司(帅司)
【第二组】对比唐朝的“道”与宋朝的“路”之别,思考宋代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有何新变化?
地方权力受限,预防动乱,巩固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
【第三组】对比唐朝中央官制,聚焦“枢密院、御前会议、知谏院”的职能,思考宋朝中央官制有何新变化?
皇帝
御前会议
三司使
中书门下
(政事堂)
参知政事
同平章事
枢密院
枢密使
枢密副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台谏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权力分割,扩大官僚队伍,践行崇文方针,强化君主专制
国策
具体措施
效果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枢密院、中书门下二府分权;度使虚衔化;文臣任知州,增设通判制约;四监司强化地方监察;兴科举,倡文治,崇文抑武,营造士大夫政治局面
中央三司掌财政权;地方诸路转运使统财政,赋税上缴朝廷
强化中央禁军,定期更换驻地;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皇帝总揽于其上
一、由武转文——制度之变
核心出发点?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强化君权;
防止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与安定;
强化了中央集权
学海拾贝: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2023山东卷)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表明张载主张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A

—边防压力,危机深化
新弊渐生
【材料】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jiā),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 (huī),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
文政之弊
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因循守旧
防微杜渐、守内虚外,边疆危机
二、新弊渐生,危机深化


宋辽“澶渊之盟”
宋与辽 两次北伐
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崛起后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失败
宋与西夏 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西夏
宋夏“庆历和议”
【问题探究一】以钱财换取和平的方式是否可取?
1044年,辽南下攻宋,宋被逼签订协议,每年赠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1044年“庆历和议”
西夏称臣,北宋给夏“岁赐”。
【问题探究二】为何宋朝拥兵甚众却仍屡战屡败?
士兵素质低下
军队训练废弛
“澶渊之盟”之后的和平环境
武将弱化
“抑武”原则下,武将难以大展身手,将兵配合不善。
【深挖教材】阅读教材第二子目与“募兵制”内容,概括宋朝士兵素质低下的原因?
“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兵源问题:灾荒年招募流民为兵,以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
【学以致用】结合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概括武将弱化之因。
军事实力弱?
二、新弊渐生,危机深化
太宗伐辽战争失败
真宗签订澶渊之盟
仁宗签订庆历和议
以钱财换和平
外患
内忧
分权
机构重叠
官僚队伍膨胀
养兵
多而不精
军队不断扩编
冗官
冗兵
冗费
积贫积弱
边疆危机深化
恩荫
子弟过滥

——变法革新,力挽狂澜
革新朝政
原则
变法 目的 富国
强兵
整顿官僚机构
厚农桑、均公田、减徭役、明黜陟、抑侥幸、择长官、重命令、推恩信、精贡举、修武备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思考】据教材第三子目,梳理庆历新政及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疏》
改革因触及多方利益而遭到抵制
失败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与控制
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青苗法)
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公之此举,取尧舜三代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结合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王安石是历史上卓越的政治改革家”
三、革新朝政,力挽狂澜

——偏安一方,以和为贵
偏安岁月
【思考】梳理南宋与金和战的史实,把握两宋与并立民族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
1005年
宋辽
“澶渊之盟”
“靖康之变”
960年
北宋建立
南宋建立
南宋灭亡
1044年宋夏和议
宋金长期南北对峙
保持相对和平状态
岳飞冤死、宋金和议
南宋与金
“绍兴和议”
并立政权:北宋、辽、西夏
并立政权:南宋、金、西夏
宋辽长期保持相对和平状态
宋夏和议后双方保持和平状态
1141年
1127年
1276年
与逃跑、求和的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宋高宗在朝内猜忌诸将,重用奸佞,而这种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宋高宗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极其反感,他怕钦宗回来夺了他的帝位……在抗金的战争中,高宗更是对将帅严加控制,生怕他们“张皇事势”,“却致引惹”,而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探究:议和之后宋高宗和秦桧为何还要杀害岳飞父子?
史料研读:岳飞之死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回望:两宋旧事
政权的交流、交往、交融
政权并立
改革变法,力挽狂澜
边防压力,危机深化
偏安一方,以和为贵
制度之变
新弊渐生
革新朝政
偏安岁月:
守内需外
强干弱枝
新政变法
富国强兵
行政危机
军事危机
财政危机
引发
推动
多民族政权并立格局形成
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由武转文,中央集权
课堂总结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两宋三百年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序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
——摘编自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选取你熟悉的一位宋代人物,结合其相关活动,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3分)
课后作业:思维提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