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概述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起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以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晚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在民国时期尝试建立公务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
单元课时安排: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6、7课
中西方官制互鉴
科举制
西方文官制度、中国的公务员制度关系
课程标准:
了解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及其作用。
选必一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
北洋政府
(1912.3-1927)
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至今)
晚清政府
(1840-1912)
革故鼎新
艰难探索
臻于至善
废科举
学堂选官
留学毕业生选官
考试选官
考试、甄别
公务员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
时空坐标
一、革故鼎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材料1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2 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思考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主要原因?
1.科举末路—背景
科举制本身的弊端,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
西学传播,洋务运动开展。
戊戌变法,
设经济特科,
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试策论,
考时务策
清末新政,
设各级学堂(大、中、小、蒙养学堂)
设学部,
统一管理全国教育;
光绪帝废科举
乡试会试全停,
城乡遍设学堂;
育人取才合于学校
废科举,设学堂,普及新学。
培养新政人才;开通民智,提高国民素质;维护清王朝统治,换取列强支持。
1898
1901
1905
1906
一、革故鼎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末路—过程
思考2:袁世凯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有什么目的?
自主梳理:结合教材,梳理变革、废除科举制的过程。
一、革故鼎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材料3 这个制度(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但科举制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精英选拔制度来代替它。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也与此相关。……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摘编自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思考3:结合材料,谈谈清末废除科举制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
1.科举末路—影响
推动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
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加剧了政治动荡
自主梳理:结合教材P40,梳理清末新政中有关官制改革的相关信息。
领域 主要内容 标志性事件
机构改革
选官革新
裁减冗署冗官,
总理衙门改外务部,
设新部门,六部瓦解
学堂选官制度:
考试结果分5等、奖励出身5等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考试结果分3等,奖励出身2等
1904
《奏定学堂章程》
建立癸卯学制
一、革故鼎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官制新路—主要措施
思考4:观察图片和材料,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意义与局限。
2.官制新路—主要措施:学堂选官制度
一、革故鼎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材料4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摘编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
特点:
制度化、系统化;内容较为全面;重视实业教育;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意义:
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促进新式教育发展;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推动思想解放等。
局限:
改革不彻底,没有触及清政府专制本质。
学以致用:两江师范学堂的毕业生还需要参加科举吗?他们能否做官?
一、革故鼎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官制新路—主要措施:学堂选官制度
两江师范学堂是清末新式学堂的代表,由张之洞创建,初名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
年份 1901 1902 1904 1905 1906 1907 1910
人数 274 614 1454 2560 12909 10000 2000
清末留日学生人数变化表
材料7 清末留日学生名单概览:
黄兴﹑宋教仁﹑邹容﹑陈天华﹑秋瑾﹑陶成章﹑林觉民、胡汉民﹑居正、陈其美﹑朱执信﹑廖仲恺﹑鲁迅﹑陈独秀
思考5:请结合所学,分析清末新政中留日人数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
材料6 “如果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华,准照派出洋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均候置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各项出身,已被任用,而资鼓舞”。
——1901年清政府上谕
甲午战败的冲击;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推动。
留日学生革命化威胁清政府统治,因而被限制。
前期剧增:
后期减少:
一、革故鼎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官制新路—主要措施: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材料5
1.南京临时政府的新探索—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中华民国政府
考试院
监察院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材料1 孙中山认为文官要“有才、有德”,是否能够委任为政府官员,“要通过考试制度”“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孙中山主张在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基础上,把我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分立出来,由国家设置考试院,主管文官的选拔、任用和考绩。孙中山规划和公布的有关文官考试的法规法令,其中不少内容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房列曙《民国文官制度的独特创制》
思考1:孙中山认为该如何选拔官员?这一设想有何特点和作用?
“五权宪法”框架
设考试院,选拔和任用人才;
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又借鉴西方文官考试制度。
进一步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完善制度,建立文官培养、任用、监察运行机制。
二、艰难探索—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措施:
特点:
作用: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考试(未当官者) 甄别(已当官者)
建立标志
对象
主管部门
考试类型选拔方式
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
民国男子年满21岁,女子不得参加
政事堂铨叙局
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等
已在文官职位的工作者
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二、艰难探索—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2.北洋政府的渐转型—考试、甄别制度
思考2:结合《文官考试法草案》归纳此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
以立法形式实施
男女参政权不平等
选拔措施多样、科目广泛
考试与资历并重
【概念辨析】
新中国成立后,“干部”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三、臻于至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建立
来源
内容
③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①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依法经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②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试法》,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④对一般在职人员,也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考试选拔、机构制度更健全
以立法形式确立
中西合璧,古今结合;
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更开放、更平等
二、艰难探索—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的终确立—公务员制度
思考3:据图表内容,分析这一时期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南京国民政府
考试院
监察院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试委员会
铨叙部
具有连续性、稳定性
新中国成立后
沿用旧制: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建立新制: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开放后
改革完善:
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十八大以来
规范成熟: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
发展趋势:
科学化、
民主化、
法制化、
现代化、
规范化、
制度化、
三、臻于至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自主梳理:新中国干部制度发展历程,并概括其发展趋势。
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
1993
2005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随后公务员
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1)制度历程:逐渐法制化
三、臻于至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
材料1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思考1: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何在?建立公务员制度有何意义?
(2)历史意义:
独特性:
意义:
政治立场明确;
坚持党管干部;
不搞“两官分途”;
坚持服务人民的宗旨。
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提升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为国家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
三、臻于至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
知识小结
革故鼎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艰难探索—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臻于至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改革、废除科举制
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考试选官
干部制度
北洋政府--考试、甄别
公务员制度
第7课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中国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西方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影响中国公务员制度
各国制度互相学习、借鉴
※大单元教学
坚持人民至上
服务于民
造福于民